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連云港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2-03-10 12:18:49 來源:連云港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8280次

連云港市統計局

二○一二年三月九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緊扣主題主線,搶抓機遇、凝心聚力、真抓實干、銳意進取,深入實施沿海開發,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綜合

經濟總量繼續擴大。初步核算,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1410.52億元,增長13.0%,居全省第三位,較上年前移一位。人均水平躍上新的臺階。全市人均GDP突破3萬元,達到32119元,增長13.7%。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48147元,增長10.8%。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優質、高效農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工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傳統工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制造業為先導的高新技術支撐的新型工業體系正在形成。服務業產業層次逐步提高,對連云港經濟的促進作用進一步顯現。2011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4.41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53.98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52.13億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3:45.7:39.0調整為14.5:46.4:39.1。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縣域GDP共實現903.29億元,占全市比重64.0%,較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增長14.3%,增速較全市平均高1.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縣域前列。

2011年全市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二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節能減排壓力加大;三是外部經濟環境趨緊,利用外資難度增加;四是城鄉居民持續增收壓力加大,改善群眾生活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農林牧漁業

糧食生產連續九年豐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31.9萬畝,比上年增加了0.52萬畝,增長0.07%;畝產為475.3公斤,增長1.6%;大旱之年總產量345.98萬噸,增長1.6%,連續九年豐產豐收。

高效農業發展加快。開展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三大創建”活動,加大農業園區建設力度,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園區4家,市級12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級農業產業園區6家,市級農業產業園區24家,千畝連片設施農業示范基地34個,畜牧規模養殖場(區)1.68萬個。新增高效農業33.3萬畝,設施農業15.6萬畝。

畜牧生產整體較好。畜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畜牧業保持健康發展。全年生豬出欄405.61萬頭,肉牛21.58萬頭,禽類6667.28萬只,生豬、家禽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71.0%和88.2%,較上年同期增長8個百分點以上。

漁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5.2萬噸,增長6.9%,其中海水產量41.6萬噸,增長7.8%,淡水產量23.6萬噸,增長5.4%;水產品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增長11.8%。新增高效漁業面積10.12萬畝,新增設施漁業5萬畝,新增工廠化養殖6萬平方米。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開展了農產品五項專項整治行動,生鮮乳、飼料、“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檢測合格率均為100%,蔬菜、水果、茶葉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96%以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重點打響生態品牌、特色品牌和原產地品牌,新增“三品”品牌超過397個,新增省級名牌農產品4個。全市已通過認證“三品”品牌近千個,認定“三品”基地面積432.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8.0%。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工作的重點,組織農業園區產銷合作集中簽約,6家被認定為首批市級農產品加工集中示范區。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新增5家企業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79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6家,市級151家。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330億元,實現利潤42億元,分別增長25.0%和18.0%。

生態農業建設扎實推進。新建農村戶用沼氣8150戶、畜禽沼氣治理81處、秸稈氣化站12處。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突出做好重點飲用水源地沿岸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推進生態家園示范村建設,加強觀光休閑農業建設,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主導地位繼續加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4.75億元,增長19.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二位。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共有3家,比去年增加2家,過十億元企業新增20家、總數達到48家,過億元企業新增106家、總數達到357家。全市48家銷售過十億元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487.23億元,增幅高達51.5%,高出全市銷售增幅7.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57.6%。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19.64億元,增長43.7%;其中重工業1873.66億元,增長51.7%;輕工業745.98億元,增長26.9%;重工業占比比年初提高了3.4個百分點,達到71.5%。

工業效益平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效益總體良好,在列統的34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利潤同比保持增長態勢。醫藥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六個行業利潤過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80.88億元,增長21.3%,實現利稅總額282.63億元,增長23.2%。

主要行業發展良好。行業產值比重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的行業依次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七個行業。七大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98.1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4.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四個行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分別為424、264、253、230億元。

重點企業支撐有力。20強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053.45億元,增長44.2%,總量占規模以上產值的40.2%,拉動全市產值增長17.7個百分點。鑌鑫特鋼、興鑫鋼鐵、金信利不銹鋼、東茂礦業四家企業產值增幅超過100%,分別增長104.6%、107.4%、924.6%、897.8%。

“三新一高產業”發展提速。“三新一高產業”累計完成產值1214.8億元,增長45.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6.4%,其中新醫藥完成產值204.4億元,增長28.5%,恒瑞的國家一類新藥-艾瑞昔布已進入市場推廣階段,阿帕替尼有望明年初上市;新能源產業完成產值309.2億元,增長30.2%,國電聯合動力“省風力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新材料產業完成產值295.4億元,增長85.4%,全國首家高性能纖維專業質檢中心建成使用;高端裝備制造完成產值640.4億元,增長42.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產業快速增長。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63億元、建筑業增加值91億元、外出施工產值192億元,分別增長了19.0%、19.7%、40.7%。全年新增建筑業企業48家,其中新增一級資質2家,二級資質企業6家。現有建筑業企業483家,行業總資產達到180億元,較去年增加10%,上繳稅收18億元,對全市財稅收入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40.93億元,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投資1043.19億元,增長22.1%,在全省居第5位。城鎮投資985.21億元,增長22.1%。全部工業投資750.67億元,增長24.6%,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0.5%,成為投資增長的主體力量。

重大項目進展順利。突出抓好港口、交通、水利、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強化重大項目管理,項目建設工作成效顯著。30萬噸級航道完成投資14.2億元,徐圩港區5萬噸級航道主體完工。徐圩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項目完成工可報告,贛榆港區4個5萬噸級碼頭開工,燕尾港3萬噸級碼頭竣工。鐵路電力機車直通進港,東疏港道路建成通車。204國道、242省道、臨海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展順利,薔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快實施,500千伏伊蘆、220千伏灌河輸變電工程建成使用,沿海開發的硬件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043.19億元,增長22.2%,居全省第5位。其中一產9.00億元,增長36.9%,二產707.52億元,增長24.4%,三產326.66億元,增長17.1%。三次產業的投資結構為由上年的0.3:70.1:29.6調整為0.9:67.8:31.3。

房地產業總體運行良好。全市共有房地產開發項目402個,比上年同期增加82個。房地產開發投資164.65億元,增長24.4%,高出服務業投資7.1個百分點;商品房施工面積2381.45萬平方米,增長27.8%,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1808.61萬平方米,增長25.4%;商品房新開工面積800.58萬平方米,增長21.6%,其中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591.03萬平方米,增長17.2%;商品房屋竣工面積427.08萬平方米,增長46.8%,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積336.73萬平方米,增長48.1%;商品房銷售面積435.68萬平方米,下降8.1%。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355.03萬平方米,下降11.5%;商品房銷售額188.70億元,增長12.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137.76億元,增長6.0%。

五、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業

港口吞吐量增長位居全國前列。港口新開加密集裝箱航線14條,新辟霍爾果斯、喀什過境通道2條,新增內陸物流場站1家,鐵水聯運成為國家首批示范項目,民航新辟航線2條,旅客吞吐量突破50萬人。港口服務中西部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1.66億噸,增長23.1%,增幅在全國沿海主要港口排名中居第3位,僅低于北部灣港和唐山港;集裝箱運量485.2萬標箱,增長25.4%,在全國沿海主要集裝箱港口中增長繼續排名第一位。

交通運輸呈現新局面。公路客運量1.44億人次,增長9.7%,較上年增速加快0.4個百分點。水運客運量24.73萬人次,增長15.0%;其中遠洋客運量完成13.86萬人次,增長2.6%。旅客周轉量58億人公里。地方公路旅客周轉量58.12億人公里,增長9.8%;地方水運旅客周轉量突破一個億,達到1.03億人公里,增長15.0%。地方交通貨物運輸增長明顯。全年地方公路貨運量1.12億噸,增長15.0%;貨運周轉量77.82億噸公里,增長16.0%。內河貨運周轉量突破百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完成1622萬噸,增長16.0%;內河貨運周轉量113.54億噸公里,增長16.1%。民航連云港機場飛機起降達5408架次,旅客吞吐量50.32萬人次,為歷史最高水平,較上年吞吐量高出8.02萬人次,增長19.0%。民航旅客吞吐量在華東39個民航機場中居第25位,在江蘇8個民航機場中居第5位,高于南通、鹽城和淮安。

郵政通訊業務穩步發展。全市郵政通訊業務收入29.72億元,增長10.8%;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87億元,增長18.5%。到2011年末,全市電話用戶數473.9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2.9%;其中移動電話用戶362.01萬戶,較上年末凈增55.30萬戶,增長18.0%。全市人均電話擁有數1.08部。全部互聯網用戶突破200萬戶,達到205.92萬戶,較上年末凈增54.04萬戶,增長35.6%。其中固定寬帶接入戶54.53萬戶,較上年末凈增10.50萬戶,增長23.9%;移動電話上網用戶151.39萬戶,較上年末凈增43.54萬戶,增長40.4%。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平穩發展。消費品市場穩步發展,市場商品供應充足,群眾消費熱情高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在城鄉居民收入和物價指數(CPI)的雙重推動下,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再創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00.23億元,增長17.4%,居全省第八位。人均消費品零售額11405元,較上年提高1700元,增長17.5%。按城鄉分,城鎮400.30億元,增長19.3%;農村99.34億元,增長10.1%,農民消費城鎮化趨勢明顯。按規模分,限上167.59億元,增長24.0%;限下及個體戶332.64億元,增長14.3%。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和餐飲業分別為46.86、406.71、6.44、40.22億元,分別增長79.9%、13.7%、5.3%、10.3%。

重點商貿項目建設加快。啟動35個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建成16家平價超市,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實現家電下鄉產品銷售增長110%;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實施“菜籃子”生產基地規模工程、綠色暢通工程、市場建設工程、儲備保障工程、食品安全工程、產品供需信息工程等六大工程,建成45家平價商店。啟動市區農貿市場建設。華東物料城、義烏小商品城、蘇寧廣場等商貿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家樂福、沃爾瑪相繼開業。

物價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市場物價承接2010年下半年的走勢,呈現出持續、快速上漲的態勢,CPI從2月的5.3%的高位繼續攀升,6-8月達6%以上,7月達到年內的高點6.8%。為有效控制物價,國家從控制需求、增加供給、打擊炒作、增加對低收入居民的補貼等多個環節入手,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明顯的成效,從8月份開始,物價漲幅掉頭向下,連續回落,到12月回落到2.3%,全年物價回落到4.9%。

七、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民營經濟增加值709.51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的50.3%,增長13.2%,比全市GDP增幅高0.2個百分點,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51.0%。民營經濟稅收96.63億元,占全部稅收的44.1%,增長17.6%。私營個體經濟實現稅收33.39億元,增長11.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民營工業效益良好。規模以上民營工業1011戶,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2.3%;總產值1725.30億元,增長55.9%,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2.2個百分點;銷售收入1693.90億元,增長56.7%,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2.3個百分點;利稅總額176.20億元,增長38.8%,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4.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10.20億元,增長41.4%,比規模以上工業高20.1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貸款余額繼續增加。2011年末,民營經濟銀行貸款余額為463.80億元,增長46.8%,占全市銀行貸款余額的42.6%,比上年同期提高9.2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銀行貸款余額為237.85億元,增長75.8%。

外貿出口穩步增長。全市民營外貿企業720戶,增長11.0%,占全市外貿企業的81.4%,實現進出口總額24.22億美元,增長47.6%,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35.1%,其中出口額17.24億美元,增長37.6%,占全市的46.1%。

八、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對外貿易較快回升。實施外貿出口“十百千”工程,抓好汽車及零部件、硅材料等出口基地建設,對30家重點外貿企業、100家出口企業實施跟蹤幫扶。完成進出口總額68.98億美元,增長36.0%,全省居第3位。其中出口37.36億美元,增長43.7%,居全省第3位。

外引內聯增長較快。全市新批外資項目96個,合同利用外資8.8億美元。新批境外企業7家,中方協議出資額近2.93億美元,居全省第6位;實際到帳注冊外資6.10億美元,下降44.6%。引進內聯客方到位資金439億元,增長20.0%。內資項目以工業項目為主,且體量較大。總投資1億元以上規模項目426個,客方到位資金279億元。新增投資過億項目197個,注冊資本超1億元的大項目20個。全市65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037億元,已到位資金131億元,55個項目按序時進度推進,13個在建項目開始試生產,13個在談項目開工建設。

旅游經濟實現新進展。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669.16萬人次,增長18.9%,實現旅游總收入200.06億元,增長22.4%。旅游資源整合實現新進展,編制了《連云港市“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旅游品牌打造實現新進展,引進全國百強旅行社舜天海外旅行社與市旅行社合股開設分公司,推動3家旅行社向國家局申報出境游資質;旅游景區及項目建設實現新進展,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文化產業開發項目被列為省“十二五”重大旅游項目;旅游市場開發實現新進展,聯系蘇錫常寧四市三十五家重點旅行商、臺灣十七家旅行商和媒體等來連踩線,加強對陸橋沿線、長三角、環渤海等重點客源城市的營銷力度,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蘭州、深圳等城市開展旅游推介活動,不斷擴大旅游市場半徑;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實現新進展,對旅游信息網進行全面改版,建立旅游信息化平臺,推進旅游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建設。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綜合財力明顯增強。財政總收入462.41億元,增長31.2%。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0.08億元,增長27.4%,高出全省平均1.2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8位。稅收收入124.14億元,增長27.5%。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2.8%。

金融支撐作用加強。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1388.69億元,比上年增加144.88億元,增長11.6%。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29.42億元,增加91.18億元,增長16.9%。貸款余額1088.17億元,增加141.91億元,增長15.0%。貸存比達到78.4%。浦發銀行連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機構開業,實現金融生態縣全覆蓋。

保險事業蓬勃發展。保險費總收入35.17億元,增長5.2%,較全省平均高2.0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居第6位。從保險構成看,人身險舉足輕重。全年人身險總收入22.10億元,占全部保險費總收入的比重為62.8%。各類財產險保費收入10.92億元,占保險費總收入的比重為31.1%。健康險保費收入突破億元,達到1.35億元,增長13.7%。

十、科技教育和衛生事業

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連云港市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最新一批4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之一,成為蘇中、蘇北地區首個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圍繞重點技術突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230多項,加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和結構層次“雙提升”。新獲批“十二五”項目17個,新上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7項,國家和省級重點新產品28個、高新技術產品113個,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總數達45家,新培育申報省級創新型企業45家,促進發展民營科技企業1300多家。新建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6家,總數列蘇中蘇北第一位,獲批省產學研聯合創新資金項目10項,列全省首位。新增省級科持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總數達11家,新增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總量達40萬平方米。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99項,爭取經費3.1億元,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硅材料領域新獲批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3個,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總數突破50個,市縣區5個省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建成資源共享網絡。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957.39億元,增長46.2%。

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幼兒園小班招生4.52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96.29%。義務教育階段招生10.98萬人,入學率達100%。普通高中學生在三星級及以上高中就讀比例為91.6%。創建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1所、省高水平示范性職業學校1所、省四星級職業學校1所、省三星級職業學校1所、省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4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5.38%。強化師德建設,評選表彰優秀教育園丁300名,師德模范100名,師德標兵25名,首次設立并評選表彰“連云港市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39人、“連云港市中等職業學校突出貢獻獎”5人;評選表彰連云港市中小學高層次人才“333工程”第二層次共762人。教育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學新增計算機3.7萬臺,生機比達11.5:1;全市80%的中學和72%的小學教育裝備達到省二類標準。進一步推進“龍芯電腦”工程,完成327所完小的“龍芯電腦”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分發及系統集成工作。

衛生工作亮點紛呈。全面推進新農合綜合付費方式改革,全市參合農民達337.83萬人,參合率為99.5%。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村衛生室均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其中實行零差率銷售的村衛生室占納入鄉村一體化管理衛生室總數的60%以上。建成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家、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6家、星級鄉鎮衛生院35家、星級衛生室(站)170家。建成省級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7家。新增農村無害化廁所6萬座。全市范圍開展了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瘦肉精”、“地溝油”專項行動,完成40余次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連續9年實現“零事故”目標。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文化宣傳和體育事業

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在省內率先探索農家書屋和村郵站共建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三館”免費開放,市級場館舉辦各類展覽40余臺,受眾超過60萬人次,全市文化服務單位送戲過千場,送書33萬冊,送電影1.7萬場次,舉辦廣場文化活動316場次,完成有線數字電視整轉134682戶,新增有線電視用戶5.15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3.9%。成功舉辦2011連云港文化產品博覽會,爭取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460萬元,引進江蘇動力谷等10余家動漫企業。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推進,藤花落遺址入選省大遺址保護名錄,新增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項目入選省級第三批保護名錄,編制《連云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獲批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全省唯一地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體育事業繼續取得優異成績。建成453條行政村健身路徑,7個鄉鎮體育公園,2條登山健身步道。先后創建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1個、省級以上青少年奧林匹克體育俱樂部23個、省級體育傳統學校12所,形成了市級體校、縣級體校和體育傳統學校三級業余訓練網絡體系。在6所學校建立12個運動隊,開展排球、足球、籃球、棒球、田徑等項目的業余訓練,實現人才、教學、場地、設施等資源共享,達到優勢互補、責任共擔、榮譽共享。參加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獲得6金4銀5銅的歷史最好成績。在省網球、自行車、舉重、游泳、摔跤、健美、籃球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3枚、銀牌26枚、銅牌35枚。組成男子健美隊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2011年亞洲健身健美錦標賽,獲得1枚金牌、1個第五名的優異成績,為打造體育城市品牌,宣傳連云港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二、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鄉建設全面推進。全市城鄉建設完成投資934億元,實施城鄉建設項目1199項,其中市區實施城建項目674個,完成投資360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突破1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53.2%,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市城鄉建設局和市城投公司直接完成投資27.5億元;四縣完成投資574億元,實施項目525項。

基礎建設明顯加快。市政道路和公用事業建設完成投資222.19億元,其中市區完成投資71.28億元。市區新增城區供水管網40公里,污水管網31公里,燃氣管道33公里,新增管道燃氣用戶12300戶,建成自來水深度處理一期工程、南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和圣湖路、凌州路等5個污水泵站以及蒼梧綠園再生水利用工程。四縣新增污水管網72公里,供水管網42公里,燃氣管道63公里。新建、改建大港路、南極路、花果山大道、科教園區等DN100以上自來水管道65公里,完成寧海鄉區域供水工程,建成徐圩新區臨時供水管線30公里,完成市區戶表改造3000戶,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9.5%;建成車用燃氣鋼瓶檢測站,完成公交車和出租車燃氣改裝100輛,城市氣化率達98%;擴展新海電廠熱源,建設配套供熱管線10公里,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萬平方米。

水利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水利建設投入14.8億元。疏浚縣鄉河道258條、整治村莊河塘2802個,完成小溝以上建筑物7984座,新建改建泵站231座,新建防滲渠511公里,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3萬畝完成農村水利投入6.5億元。累計批復移民后扶項目1970個,完成投入1.1億元,顯著改善了移民及原住民的生活環境。加大工程驗收力度,50多項重點工程通過省、市組織的各個階段驗收,近90%的農水工程通過驗收,處于全省領先地位。

園林綠化扎實開展。以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市區園林綠化共實施河濱綠化、公園廣場、道路綠化、社會綠化、國家園林城市提升工程等六大類136個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7億元,新增綠地52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1.0%,綠地率達36.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2平方米。園林城市創建順利通過了國家考查組的考核驗收。四縣在全面增加城市綠量的同時,不斷提升綠化水平,打造了和安湖南湖區、晶都大道、伊新西路等一大批文化品位高、生態效果好的公園綠地和道路綠地,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贛榆縣、東海縣完成了相關驗收程序。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空氣質量總體較好,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3天,優良率91.2%;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地表水環境得到改善,建成3座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周發布水質報告;聲環境質量優于國家標準。

十三、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總量平穩發展。人口總量平穩發展,城市化水平明顯提升。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140.24萬戶,其中市區29.40萬戶;戶籍總人口達505.18萬人,其中市區95.53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3.32‰,下降0.55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10.23‰,上升5.21個千分點。全市人口計劃生育率91.05%,獨生子女率55.14%,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全市常住總人口438.61萬人,同比減少1.10萬人;其中市區105.56萬人,同口徑增長0.4%。常住人口出生率11.56‰,下降0.0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4.28‰,下降0.87個千分點。

城市化水平明顯提升。城市化水平達53.2%,提高1.4個百分點。年末城市街道辦事處18個,鄉鎮83個,其中鎮53個;居委會236個,村委會1432個。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5元,增長14.1%,增幅在全省位居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8434元,增長19.8%,增幅居全省首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明顯,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達到14110元,增長14.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實現5498元,增長15.3%。

注: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連云港統計年鑒》為準。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 | 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 | 制服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