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圍繞建設“三區三城”的總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認真貫徹“穩中求進、轉中求好”的工作導向,突出“加快轉型、穩定外貿、興盛文化、廣惠民生”等工作重點,努力克服和化解宏觀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有效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積極強化要素保障,全方位轉變發展方式,高起點推進轉型升級,大力度發展創新型經濟,全年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主要指標穩中有增,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民生質量持續改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進展。
綜合經濟
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1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114029元,按現行匯率折算18142美元。
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04.3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各項稅收收入1023.9億元,增長10.2%。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113.47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教育支出180.7億元,增長19.5%;科學技術支出66.59億元,增長24.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1.6億元,增長20.1%。全市各級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05.4億元,占財政支出的54.4%。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7.7億元,比上年增長4.1%。糧食總產量116.5萬噸,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夏糧總產量36.7萬噸,增長5.1%;秋糧總產量79.7萬噸,下降0.4%。糧食連續實現三年增產。
農業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新增設施農業(漁業)面積9.15千公頃,累計達到41.25千公頃。新建高標準農田20千公頃,累計達到106.7千公頃。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6.8%。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10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121只,累計達到1722只。
農村建設
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加快。全市完成農田水利總土方3121萬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級河道1691公里,加高加固圩堤356公里,增砌護岸159公里。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
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進展。全市新增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31家,累計3928家,持股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達96%。農村集體資產突破1200億元,村均集體收入58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和15.7%。全市90%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88%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48%的農民實現集中居住。
工業
工業經濟努力克服市場需求放緩、生產成本上升、經營難度加大的不利影響,以強化要素保障實現穩定增長,以加快結構調整促進提檔升級。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452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78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和5.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私營工業產值4893億元,增長4.3%;外資工業產值19115億元,增長4.0%。重工業產值21737億元,輕工業產值704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1%和2.5%。全市新產品產值4627億元,比上年增長20.5%。
主導產業穩定發展。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六大支柱行業實現產值19819億元,比上年增長6.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8.9%。
新興產業成為亮點。全市制造業領域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3%,比上年提高5.0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創造利稅、利潤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8.2%和50.6%。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顯示、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分別達到3426億元、2780億元、2371億元,占新興產業產值的69.3%。
重點企業貢獻度提升。全市百強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24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3.1%。百強工業企業中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28家,完成工業產值8207億元,比上年增長16.1%。
高耗能行業有效抑制。鋼鐵、紡織、化工、造紙、建材、電力等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增長2.8%,六大行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5.2%,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
受市場環境制約,工業企業經營效益有所下降,但降幅逐步收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538.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利稅總額1742.93億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利潤總額1217.23億元,下降10.4%;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8.6%。
建筑業
建筑業實現平穩發展。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7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101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4%,其中新開工面積4574萬平方米,下降12%。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企業1477家,實現利潤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8%;上繳稅金71億元,增長13.8%。
運輸郵電業
全市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運輸服務能力、構筑現代物流體系為重點,推進現代交通運輸產業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116.1億元,其中公路建設投資60.7億元,港口建設投資35億元。年末公路總里程130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5公里。
客貨運量穩定增長。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7.13億人次,旅客周轉量307.74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1.8%和12.1%;完成貨運量1.77億噸,貨物周轉量170.51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3.2%和13.8%。
港口運輸能力增強。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4.28億噸,比上年增長12.6%;集裝箱運量586萬標箱,比上年增長25.2%。蘇州港新增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9個。太倉港年吞吐量突破400萬標箱,太倉港在全國內河港中第一個獲批享受海港待遇。
郵電通信平穩發展。全市郵政系統發送函件2.92億件、特快專遞2130.98萬件、報刊3.1億份。年末郵政儲蓄余額433.8億元,比年初增加60.86億元。全市電信業務總收入18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555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達到283.57萬戶。
私家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年末擁有機動車239.27萬輛,其中汽車177.90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7.1%和18.1%。私家汽車保有量144.54萬輛,比上年增長20.6%。
國內貿易
積極改善提升消費環境,加快優化城鄉商貿布局,大力發展新型消費業態,突出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4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2831.37億元,增長14.3%;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409.6億元,增長16.3%。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855.04億元,增長1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85.93億元,增長18.7%。全市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額12.38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8.1%;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3.1%;日用品類增長21.7%;通訊器材類增長20.7%;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1.1%;汽車類增長4.1%;金銀珠寶類增長0.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0.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3.6%。
商業載體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擁有國家級特色(著名)商業街13條。國家級、省級商業示范社區20家。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625個,其中億元以上市場90個,實現成交額4855.09億元,比上年增長38.2%。新型流通業態以及現代經營方式較快發展。網絡購物、無店鋪銷售、倉儲式銷售等新興業態發展迅猛。吳中區金楓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金融業
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金融業態多元發展,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7663.5億元和13626.86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483億元和1754億元。各項存款中,儲蓄存款余額5788億元;單位存款余額10758億元。各項貸款中,短期貸款余額5717億元,比年初增加1073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504億元,比年初增加62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8796億元和14878億元,比年初分別增加2793億元和2102億元。
年末全市共有證券營業部60家,證券交易開戶總數121萬戶。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1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10476億元,比上年下降26.8%。期貨市場交易額34901億元,比上年下降8.6%。
保險業穩健運行。注冊資本20億元、國內首家在地級市設立的壽險法人總部機構——東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準開業。全年新增保險機構5家,年末全市保險機構共68家。全年保費收入2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5億元,增長19.4%;人身險保費收入133億元,增長8.9%。
房地產業
在國家房地產政策調控的總基調下,房地產開發投資、施工面積增速放緩,市場銷售總體保持穩定,剛性需求有所釋放,住房供給和需求結構得到調整。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263.3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24%。商品房新開工面積206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5%;商品房施工面積8404萬平方米,增長5.8%;竣工面積1828萬平方米,增長20.7%。商品房銷售面積1466.29萬平方米,增長21.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263.11萬平方米,增長28.4%。市區存量房交易面積312萬平方米,交易金額31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和29%。
旅游業
著力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影響力,以項目開發、優化品質、樹立品牌、提升服務為重點,全面促進旅游產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37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接待境外游客321.8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1%。入境游客中,外國游客230.18萬人次,港澳臺同胞91.69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6.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全市景區接待游客11426.2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9%。
年末全市擁有星級飯店144家,其中四星級及以上飯店75家。金雞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全市共有5A級景區點4家,4A級景區點28家,3A級景區點20家。蘇州被確定為全國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現代服務業
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新增上市公司12家,年末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82家,累計募集資金661億元。發行企業債券174億元。新增批準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1家,累計83家。股權創業投資快速發展。年末擁有備案創投企業106家,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700億元。全社會新增融資規模近4000億元。
全市以服務業稅收“營改增”試點、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年末全市省、市級服務業集聚區達到70個,集聚區從業人員87.7萬人,年銷售(營業)收入7623億元,比上年增長52.4%。新增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企業264家,累計達到1002家。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和離岸接包執行額55.96億美元和30.5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6.8%和51.9%。
民營經濟
全市優化發展環境,激活民間資本,民營經濟發展量增質升,對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全年私營企業、個體戶新登記注冊戶數11.23萬戶。年末全市私營個體登記注冊戶數64.46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2.96萬戶、個體工商戶41.50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9.1%、10.4%和8.4%。年末私營個體注冊資金871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年末注冊資金超1000萬元的私營企業15967戶,比上年增加1773戶;其中超億元的企業1424戶,增加252戶。全市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6.2%,民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31.1%。
對外貿易
在歐債危機和主要發達經濟體復蘇進程緩慢的影響下,外貿增長減緩。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056.92億美元,其中出口1746.8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和4.5%,增幅分別比上年回落8.2和4.7個百分點。外資企業進出口2273.5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5%。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一般貿易、保稅物流貿易和服務貿易,外貿方式加快轉變。全市加工貿易增值率由上年的77.2%提升至85.7%。一般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25.3%,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保稅物流貿易進出口增長54.16%。新興市場增勢強勁。全市對東盟、非洲和俄羅斯的出口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3.8%、14.0%和10.7%。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產品博覽會。
招商引資
積極推進高端引資,鼓勵企業增資擴股,推動利用外資穩量提質。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1.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30.24億美元,增長3.1%,占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達33%。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項目利用外資35.14億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38.3%。新增外資地區性總部及功能性總部機構45家,累計達180家。43家企業被認定為首批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45家落戶蘇州。
對外經濟合作
全年新批境外投資中方協議投資額12.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4.4%,規模實現全省九連冠。全年新簽對外勞務承包合同額10.2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3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9%和8.9%。年末境外投資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到80多個。
開發區建設
開發區載體功能再拓展。全市共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7家,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1家。全市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76.09億美元,出口總額1510.68億美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88.87億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83.0%、86.5%和57.2%。吳中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張家港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獲得國務院批準,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堅持擴內需、穩投資的發展方針,著力擴大基礎設施、重點項目、民生工程、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有效引導投資結構,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6.49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國有經濟完成投資1218.55億元,增長8.7%;私營個體投資1608.56億元,增長15.7%。投資結構繼續優化,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01億元,增長13.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184.89億元,增長15.6%,其中工業投資2176.43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071.59億元,增長18%,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58.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投入持續加快增長。全市新興產業在建項目完成投資1133.34億元,比上年增長31.8%。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908億元,比上年增長18.8%。軌道交通1號線建成投運,蘇州成為國內首個運營軌道交通的地級市。軌道交通2號線實現“軌通”,4號線及支線、2號線延伸段、太倉港疏港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吳江段開工建設。蘇虞張快速通道北段改建完成通車。中環快速路工程全面啟動,東環、南環快速路延伸加快建設。±800千伏錦蘇特高壓輸電線路及同里換流站、胥門變電站建成啟用。新增人防設施72萬平方米。
城鄉規劃與建設
圍繞建設“一核四城”的發展目標,實施部分行政區劃重大調整,撤銷平江、滄浪、金閶三個區,設立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吳江撤市設區。中心城市首位度得到提升。蘇州市區面積由3254.7平方公里擴大到4474.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市區新增綠地450萬平方米,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94平方米,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4%。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新增林地、綠地面積13.3千公頃。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96.46%。
公用事業
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務得到新提升。市區新辟公交線路20條,年末市區營運車輛達到3826輛,營運線路285條,線路總長達到6488公里;市區公交運客總量6.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5.2公里。軌道1號線自開通運營到年底,運客量達到2595萬人次。新增電調專用出租車300輛,市區年末營運出租汽車4303輛。市區新購公交車506輛,國Ⅲ以上排放標準的公交車比例達到91.7%。新建公共自行車網點151個。全年新增農村客運(公交)班線19條,行政村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保持100%,城鄉客運一體化覆蓋率達到90%。
公用事業投入不斷加大。市區新建、改建公共衛生間25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2座,新、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22座,建設配套截污管網798.74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含擴建)20.75萬噸。
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7.43億立方米,人工煤氣供氣總量4449萬立方米。城鄉居民生活用電86.4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1%。
節能降耗與環境保護
以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妥善處理節能減排與穩定經濟發展的關系,改善優化生態環境,全力構筑生態宜居地區。
全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預計為0.6375噸標準煤,預計比上年下降4.4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189.9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2%。其中工業用電量982.66億千瓦時,增長3.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501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8%,其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種為:原煤5005萬噸,下降1.1%;天然氣37億立方米,增長8.4%;電力807億千瓦時,增長5.5%。
全社會環保投入達到445億元,增長14.9%,占GDP的比重達到3.7%。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3.26。市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到339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功能區環境噪聲達標率100%。推動實施PM2.5監測。全市建成55個全國環境優美鎮,其中50個為國家級生態鎮;新增省級生態村25個,省級以上生態村累計達到52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8.4%。
扎實開展“能效之星”創建活動,實施“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現節能100萬噸標準煤。全年實施減排項目174個。
科技事業
圍繞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全力打造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達到2.6%。全年落實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金額42.47億元。
全市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88家、累計達到1864家。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2367個,累計達10031個。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3家,累計176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9家,累計337家。全市80%的本土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188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1.3%。
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14萬件和9.8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37%和27.2%,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7件,累計達75件。蘇州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并順利通過全國版權示范城市驗收。
人才建設
人才強市戰略深入實施,創新人才、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不斷增強。全年引進大專以上各類人才14.2萬人。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178.37萬人,其中留學回國人員1.38萬人,高層次人才11.4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38萬人。新增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1人,累計105人,居全國地級市第一;新增入選省“雙創計劃”人才96人,累計301人;新增入選市“姑蘇計劃”人才118人,累計347人。國家“千人計劃”中,創業人才的比重達到70%。
教育事業
教育現代化穩步推進。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096所(含幼兒園),在校學生125.28萬人,畢業生30.78萬人,教職工總數9.72萬人,其中專任教師7.95萬人。在蘇州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獨立學院4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9.22萬人,畢業生4.97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4萬人,畢業生1.94萬人。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學前三年幼兒入學率達99.9%,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繼續保持在100%,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9.7%。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達到63.3%。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被教育部確定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36個,公共圖書館12個。鎮(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行政村公益性文化設施覆蓋率達90%。文藝精品新作連創佳績;鼞颉肚啻号艿馈啡脒x國家文化部建國以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預計全市文化產業營業收入2600億元。年末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市級基地28個。
文化保護和傳承加強。全市累計6個項目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9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9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大運河蘇州段成功列入中國大運河首批申遺名單,昆曲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工程順利通過國家級文化創新工程驗收。
衛生事業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299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51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3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61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72萬人,其中醫生2.3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7.2%、12.4%和18.8%。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建成國家級示范衛生服務中心2個,鎮村衛生機構均達到省定建設標準。
體育事業
全民健身活動長效化,競技體育取得豐碩成果。成功舉辦市第13屆體育運動會。蘇州健兒在倫敦奧運會上勇奪2枚金牌、1枚銀牌。新增4名世界冠軍,蘇州世界冠軍總數達23人。全年共承辦省級以上體育競賽68項次,其中國際、洲際比賽23項次,全國比賽40項次,省級比賽5項,辦賽數量在全省各市保持領先。體育設施進一步完善。市區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徑169條。體育彩票銷售創新高,實現總銷量34.65億元,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
人口與就業
人口規模保持穩定。全市戶籍人口出生6.8萬人,出生率為10.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647.81萬人,比上年增加5.48萬人,其中市區戶籍人口328.99萬人,比上年增加3.57萬人。
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全市新增就業16.8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9500個。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為2.7%。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6%。全年免費培訓城鄉勞動力43.8萬人。城鄉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
社會保障
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穩步推進。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城鄉并軌,成為全國首個全面實現社保城鄉并軌的地區。年末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472.88萬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541.56萬人,城鎮職工失業、工傷、生育參保繳費人數分別為375.74萬人、404.07萬人和403.97萬人。城鎮職工五大社會保險覆蓋率和社會保障基金征繳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9%以上。城鄉老年居民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覆蓋率達到100%。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基本養老金165.5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570元。蘇州社會保障·市民卡順利發放,市區發放量233萬張。
社會福利與救助
各類養老機構205個,床位總數46223張,收養人數32356人。新增養老床位10942張、日間照料中心87個,助餐點142個。全市27711戶、56911人納入低保范圍,累計發放保障金2.06億元。全年社會救助支出達18.3億元,惠及困難群眾16.8萬人次。
人民生活
全市積極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劃,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96元左右,分別增長12.9%和12.6%。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擴大,住房保障覆蓋范圍穩步提高。全市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7454套、竣工25420套,為4932戶困難家庭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市區完成113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16萬平方米零星居民樓綜合整治任務,解危修繕直管公房4.5萬平方米。實施城區居民家庭改廁8739戶,改造城中村(無地隊)17個。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數52.64萬人,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187.64億元。全市新建、改建城鄉農貿市場47家,市區開設農產品直供網點46家,新建農產品平價直銷網點102個。
市場物價
在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下行,全球通脹壓力有所緩解的大背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逐步回落。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2.7%,八大類消費價格“六升二降”:食品類、煙酒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上升5.1%、1.7%、4.4%、5.3%、2.1%和2.7%;交通及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比上年下降1.5%、0.2%。
2012年在緊運行環境下,蘇州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惠民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城鄉統籌和區域發展得到新提升,但受宏觀環境影響,開放型經濟和實體經濟面臨一定的困難。2013年要充分估計經濟形勢的嚴峻性,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突出創新引領、聚焦轉型、生態優先、民生為本,扎實推進穩定增長、科技創新、經濟國際化、社會建設等重點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注:本公報2012年部分數據為預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