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淮安調查隊
2013年4月16日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線,積極搶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蘇北加快發展政策機遇,認真貫徹實施“八項工程”、全力推進“五大建設”,在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積極應對、迎難而上,全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0.91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3%,第二產業增長15.4%,第三產業增長13.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3.2:47.0:39.8調整為12.9:46.3:40.8。人均GDP39992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6335美元。
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果顯著。至2012年底,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中,有21個指標達到或超過省定標準,其中核心指標全部達標。
物價調控成效明顯。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其中食品類上漲5.5%,煙酒及用品類上漲5.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4%,交通和通訊類上漲1.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7%,居住類上漲1.6%,衣著類下降1.6%。全年新增平價商店41個。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6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7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0.6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25%,繼續保持較低水平。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45萬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3.78萬人;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培訓1.61萬人。全市開展創業培訓2.62萬人,其中農民創業培訓1.76萬人。
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全市年末城市化水平53.5%,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二、農林牧漁和水利業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糧食連續九年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456.11萬噸,比上年增加2.69萬噸,增長0.6%。其中夏糧163.65萬噸,下降4.2%;秋糧292.46萬噸,增長3.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80.64萬畝,增加5.73萬畝。其中油料面積54萬畝,減少0.94萬畝,蔬菜面積135.41萬畝,增加4.74萬畝。全年造林面積7.3萬畝。全年肉類總產量31.50萬噸,增長5.4%,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0.81萬噸,增長4.0%;禽肉產量10.63萬噸,增長8.3%。禽蛋總產量13.20萬噸,增長4.1%。牛奶總產量3.29萬噸,增長3.7%。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5.17萬噸,增長3.2%。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60萬千瓦,增長8.24%。
水利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水利建設總投資33.1億元,爭取省級以上項目60余項、省級以上資金15.8億元,累計融資23.52億元。開工實施洪澤湖大堤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推進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境內南水北調主體工程。圍繞“綠水生態城市”發展定位,實施16個中心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新城水系調整二期、大運河城區段景觀道路、清安河整治等10項城市水利工程;實施里運河堂子巷控制閘、古黃河水利樞紐、福田泵站、韓侯泵站、世行貸款洼地治理等主城區水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加強水資源保護和開發。白馬湖保護與開發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完成市區地下水回灌26.76萬立方米。獲得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稱號,全市共創成省級節水型學校4所、節水型社區9個、節水示范項目9個、節水型企業6家。以達標創建和風景區建設為抓手,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全市共創成46個省、市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創成市清晏園、古淮河、天泉湖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22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58.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105.53億元,增長6.7%;集體工業增加值3.58億元,增長11.3%;股份制工業增加值493.18億元,增長15.9%;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253.81億元,增長26.0%。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472.23億元,增長14.2%。輕工業企業增加值409.45億元,增長14.5%;重工業企業增加值549.43億元,增長19.3%。
轉型升級加速推進。全市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05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3%;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增長32.1%。軟件信息業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新認定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省級特色產業集群3個。
骨干企業支撐有力。全市銷售過億元以上企業超650戶,10億元以上企業43戶,30億元以上企業11戶、50億元以上企業8戶,百億元以上企業2戶。全市百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利稅、利潤占全市比重分別達到40.1%、52.6%和41.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50.67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利稅341.08億元,增長21.6%;利潤176.89億元,增長28.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52.31。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00.72億元,增長18.3%,其中建筑工程產值770.13億元,增長17.5%。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15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47.99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工業投資628.28億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投資280.55億元,下降2.1%。規模以上民間投資979.77億元,增長26.1%,占全市規模以上投資78.5%。
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年億元以上施工項目454個,比上年增長34.3%,其中新開工項目313個,增長84.1%。億元以上施工項目投資670.08億元,增長43.6%,其中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413.97億元,增長86.0%。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58.80億元,增長16.1%,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353.48億元,增長20.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4.44億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567.60億元,增長16.2%;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5.64億元,增長10.6%。
部分消費熱點持續活躍。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2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其中糧油類增長37.2%,干鮮果品類增長28.1%,煙酒類增長30.0%,金銀珠寶類增長38.4%,電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類增長57.2%,中西藥品類增長29.4%,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6.8%,家具類增長38.3%,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74.2%,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35.9%,汽車類增長30.7%。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成交額超億元的大型骨干市場共20家,實現成交額129.16億元,年末營業面積94.45萬平方米。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逆勢上揚。全市累計進出口總額4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6%;其中出口33.7億美元,增長83%。累計進出口超5000萬美元、1000萬美元、500萬美元企業分別為28戶、64戶、107戶,比上年分別增加10戶、22戶、24戶。韓泰輪胎、富士康、理士電池等5戶企業進出口額超億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1.37億美元,增長16.3%;實現中方協議投資額2304萬美元,增長282.7%,投資區域拓展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淮安出口加工區獲批為國家級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封關驗收。
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批外資項目344個,比上年增加27個,其中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0個,增加7個。協議外資30.7億美元,實際到賬21.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6%、31.7%。工業到賬外資18.4億美元,占全部到賬外資的86.8%;新批臺資項目152個,增長39.4%;到賬臺資12.02億美元,增長32.1%。江蘇順泰包裝成功在香港上市。我市繼連續四年被臺灣電電公會評為臺商投資“值得推薦城市”之后,首次躋身“極力推薦城市”行列。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1.23億人次、周轉量80.06億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8.4%和8.6%;貨運量1.22億噸、周轉量208.83億噸公里,分別增長9.0%和11.1%。完成鐵路客運量193.00萬人次、周轉量1.56億人公里,均比上年增長13.9%;貨運量174.6萬噸、周轉量1.41億噸公里,均比上年下降18.4%。完成航空客運量34.69萬人次、周轉量3.80億人公里,分別增長50.5%和60.3%;貨運量0.21萬噸、周轉量0.33億噸公里,分別增長34.6%和1652.6%。集裝箱吞吐量5.52萬標箱,增長1.7%;港口貨物吞吐量0.57億噸,增長13.3%。全市年末公路總里程1.28萬公里,比上年增加343公里;鐵路總里程81公里,與上年相同。重點工程進展情況良好。鹽河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通航;237省道建成通車,金馬高速、205國道西繞城等穩步推進;348省道、264省道、349省道等前期工作有序開展。新改建農村公路528公里、橋梁84座。宿淮鐵路主體建成。淮安漣水機場新增深圳、沈陽、長沙、南寧和香港5條航線,通航城市達14個。一級汽車客運站、百萬噸以上港區建設實現縣區全覆蓋。擁有國家4A級物流企業2家,省級重點物流企業、物流基地14家。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25.30萬輛,增長20%,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0.10萬輛,增長25%。民用轎車保有量14.32萬輛,增長25%,其中私人轎車12.39萬輛,增長28%。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24.57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電信業務收入21.02億元,增長3.7%;郵政業務收入3.55億元,增長19.9%。全市年末固定電話(含小靈通)用戶90.35萬戶,下降5.9%。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77.14萬戶,增長9.4%;年末互聯網注冊用戶45.82萬戶,增長8.3%。
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614.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國內接待1610.73萬人次,增長15.2%。實現旅游總收入178.03億元,增長18.1%,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72.65億元,增長18.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市國家A級旅游景區31個,其中4A級景區10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個;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2個;省級自駕游基地3個;省星級鄉村旅游區(點)7個,其中四星級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各1個。旅行社92個,其中出境社2個。旅游星級飯店41個,其中五星級1個、四星級7個。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穩步提高。全年財政總收入438.36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上劃中央四稅收入137.31億元,下降3.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3.61億元,增長14.2%;社保基金收入54.22億元,增長21.6%;政府性基金收入13.21億元,下降19.7%。財政總支出404.91億元,增長14.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8.01億元,增長13.0%;社保基金支出53.62億元,增長42.2%。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521.41億元,比年初增加186.40億元,增長14.0%,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08.97億元,比年初增加128.03億元,增長18.8%。本外幣貸款余額1190.46億元,比年初增加173.88億元,增長17.1%。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6.3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億元,增長16.9%;壽險收入22億元,下降2.7%;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2.3億元,增長14.1%。全年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10.3億元,其中財產險6.4億元,壽險3.3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0.6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全市研究和發展經費投入占GDP比重1.27%;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5%。全年專利申請達9325件,比上年增長36.0%;完成專利授權3140件,增長58.3%,發明專利申請1484件,增長53.5%。
高新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56.49億元,增長64.7%。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3家,新認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8家。全年新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050個,其中80個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13個被認定為市級高新技術產品。成功獲批省級淮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省級高新區“零”突破。新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產業園2家,在孵科技型企業395家。獲批省創新型試點縣1家、創新型試點鄉鎮2家。
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平穩推進。全年新建企業研發機構118個,實現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動態全覆蓋。獲批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研究生工作站14個、科技服務特色業務項目3個;新建市級企業(產業)研究院3個、院士工作站7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個、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2個。省級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累計達7個,在蘇北處于領先地位。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21所,在校生90.13萬人,教職工5.90萬人。其中,幼兒園234所,在園幼兒17.35萬人;小學279所,在校生31.19萬人;初中144所,在校生14.87萬人;普通高中29所,在校生9.3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1所,在校生9.0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生0.16萬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8.14萬人。全市新擴建中小學158所、幼兒園48所。新增優質高中3所、優質幼兒園60所。教育質量持續攀升。高考二本以上錄取率蘇北第一。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建盱眙大劇院、洪澤湖影視城、夕陽紅文化活動中心等近20個重點文化設施,新建成45個面積100平米及以上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年送戲下鄉213場,送電影下鄉1.64萬場次,送書下鄉10余萬冊,為貧困鄉鎮送展覽50余場次,赴基層送文藝演出7場。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252.9平方米,有線電視總戶數128萬戶,新增農村有線電視12.1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90.5%,有線電視村民小組接通率100%;新增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2.3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總用戶33.08萬戶,城區有線數字電視整轉率75%。全市擁有一級文物226件,二級文物370件,三級文物1971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在全國首發加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15分鐘健康圈”榮獲世界健康城市創新發展獎,免費義診、體檢惠及百萬群眾。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加,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738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個,衛生監督機構9個,綜合醫院33個,專科醫院11個,中醫院7個,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9個,衛生院130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20266張,其中醫院13337張、衛生院5379張;衛生技術人員2.3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604人,注冊護士9556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技術人員398人,衛生監督機構衛生技術人員241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130人。
體育事業成果顯著。大力推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檔升級,積極打造城市社區“十分鐘體育健身圈”。全年新進省體校和省集訓隊45人。6名橄欖球運動員入選國家青奧隊。全年參加省賽獲得金牌82.5枚、獎牌221.5枚、總分2259.5分,獲全省綜合排名第六。承辦全國以上比賽3次、省級比賽15次。第四屆“韓信杯”象棋國際名人賽、全國競走冠軍賽暨奧運會選拔賽、CCTV5《武林大會走進淮安》等重大賽事取得成功,獲得全國以上體育競賽最佳賽區、優秀賽區。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全市設立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5個、縣級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63萬公頃。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5天,優良率91.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0%以上;聲環境質量符合功能區劃標準,小于58分貝;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100%;城鄉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COD減排5481.64噸、氨氮減排605.6噸,二氧化硫減排5499噸、氮氧化物減排2650噸,污染物排放削減率分別為化學需氧量3.24%,氨氮3.38%,二氧化硫3.87%,氮氧化物1.51%。清浦區、金湖縣在蘇北地區率先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區)省級考核驗收,全市45個鄉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考核,23個已獲國家命名,52個鄉鎮創成省級生態鄉鎮,建成1015個市級以上生態村。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保持穩定。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46.81萬人,比上年增加3.57萬人,增長0.7%。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480.3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56.96萬人,農村人口223.34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2.16%。,死亡率7.41%。,自然增長率4.75%。。
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95元,比上年增長13.5%;人均消費性支出14863元,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9838元,增長13.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493元,增長10.0%。居民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5.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3.0平方米。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5.4%,農村為37.1%。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參加企業養老保險職工人數70.65萬人,比上年增加11.35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6.4萬人,個體靈活就業人員參保28.74萬人。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人數分別達76.60萬人、44.24萬人、39.87萬人、57.12萬人,分別增加9.55萬人、5.09萬人、5.94人、6.81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19.0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36.1萬人,參保率98.55%。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100%社會化發放,全年支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30.67億元。全市共征繳當期養老保險費33.34億元,清理企業往年欠繳養老保險費5311萬元。全市共有17.67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服務,管理率100%。全年接收企業退休人員檔案17.67萬份,接收率100%。為企業退休人員提供31.69萬人次免費體檢。為特困人員辦理9440人次貸款,發放貸款資金5946萬元,已有377名助保人員辦理退休手續,享受助保惠澤。
注:本公報中使用數據為快報數,最終數據以《淮安統計年鑒-2012》公布數字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