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蘇州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4-09-29 10:43:09 來源:蘇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4514次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建設“三區三城”總目標,搶抓建設蘇南現代化示范區的發展機遇,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主線,努力克服和緩解國際經濟深度調整、國外需求緩慢復蘇、國內產能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所帶來的經濟緩行壓力,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穩中提質”的工作導向,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更加注重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會建設。全市經濟運行平穩,轉型升級成效進一步顯現。
 
一、綜合經濟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15.7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6849.6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5951.6億元,增長12.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12.32萬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近2萬美元。
 
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各項稅收收入1138.3億元,增長11.2%;稅收收入占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12.7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億元,增長13.8%,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5.8%。
 
經濟結構提檔升級。服務經濟發展提速。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951.6億元,增長12.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制造業領域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3806.6億元,比上年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5.4%,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顯示、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分別達到3878.6億元、2761.1億元和2835.5億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以及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增長高于新興產業產值平均增速,分別增長11.4%、10.1%、10.2%和12.6%。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年新登記注冊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11.87萬戶。年末私營個體登記注冊戶數70.5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5.57萬戶、個體工商戶44.97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9.4%、11.4%和8.4%。年末私營個體注冊資金99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4.4%,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32.9%,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5%。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7%。全年糧食總產量113.12萬噸,比上年下降2.9%,其中夏糧總產量36.50萬噸,下降0.6%;秋糧總產量76.62萬噸,下降3.9%。
 
全市新增高標準農田6.2千公頃,累計105.58千公頃,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5%。新增設施農(漁)業面積4.1千公頃,累計45.35千公頃。年末全市建成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6個、千畝以上80個,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54.3千公頃。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四個百萬畝”全部落地上圖。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85只,累計達到1807只。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連續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鄉一體化向縱深發展。全市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累計4168家。農村集體資產超過1350億元,村均集體收入超過6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5%和11.7%。全市92%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91%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52.2%的農民實現集中居住。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工業經濟努力克服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市場供需結構調整、生產經營難度加大等不利影響,穩增長和調結構相結合,擴內需和穩外需相結合,全年工業生產保持平穩運行。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685.2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392.9億元,比上年增長4.1%。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產值145億元,增長3.4%;民營工業產值10013.6億元,增長7.6%;外商及港澳臺資工業產值19679.5億元,增長2.7%。全市36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8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列統的189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96種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占列統產品數的50.8%。
 
電子、鋼鐵、電氣、化工、紡織、通用設備制造六大支柱行業實現產值20502.6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全市百強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2853.9億元,比上年增長5%。工業產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8.7%。產品內外銷比例調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內銷產值增長10%,內銷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8%提升至60.2%。
 
企業效益平穩恢復。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878.6億元,增長8.2%;其中利潤1306.0億元,增長8.7%。虧損企業虧損額194.0億元,下降12%。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12.6%,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
 
建筑業平穩較快發展。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0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1995.9億元,增長15.5%。竣工產值1565.3億元,增長12.9%,竣工率達77.5%。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2164.4萬平方米,增長10.5%,其中新開工面積5050.5萬平方米,增長10.4%。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筑企業1460家,實現利稅147.4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1.4萬元/人,比上年提高7.2%。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356.2億元,比上年增長18.7%。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提質。全市圍繞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切實引導有效投入,提升產業素質,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01.9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國有經濟投資1517.2億元,增長24.5%;私營個體投資1775.9億元,增長10.4%;外商投資1222.2億元,增長12.3%。第一產業完成投資6.7億元,下降32.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433.8億元,增長11.4%,其中工業投資2431.3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561.4億元,增長15.9%,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59.3%,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市新興產業在建項目完成投資1346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工業技改投資1580.1億元,增長4.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65%。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全年新開工項目539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29個,完成投資2751.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8.4%和20.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開發和銷售市場運行平穩,供需結構有序調整。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4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096.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0.3%;商品房施工面積9595.9萬平方米,增長14.2%;竣工面積1692.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商品房銷售面積1875.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633.4萬平方米,增長29.3%。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市場消費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197.2億元,增長1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30.4億元,增長12.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3168.2億元,增長12.9%;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459.4億元,增長13.1%。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零售額增長26%;建筑及裝潢材料零售額增長22.2%;金銀珠寶零售額增長21.6%;日用品零售額增長7.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增長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增長5.1%;汽車零售額增長8.1%;石油及制品零售額增長5.7%。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物流配送等新型商貿業態快速發展,全年實現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額3500億元,增長30%以上。
 
重點商業、特色商業載體建設不斷加強。同里古街坊、常熟方塔步行街獲評中國特色(著名)商業街,全市國家級特色(著名)商業街達到15條。年末全市擁有商品交易市場686個,其中億元以上市場87個,實現成交額55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市區實施12個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
 
推進品質旅游、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服務功能,促進旅游、文化、經貿融合發展。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5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89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3.6億美元。全年接待國內游客941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2%。旅行社組織市民出境旅游36.3萬人次,增長49%。年末全市擁有星級賓館142家,其中四星級及以上77家。擁有各類旅行社259家,比上年增加7家。蘇州(吳中)太湖旅游區、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26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0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1家。成功舉辦第十六屆中國蘇州國際旅游節和第四屆蘇臺燈會。
 
六、開放型經濟
 
面對國際需求緩慢復蘇、波動發展的總體態勢,全市以“穩量提質”為目標,推進科技興貿和產業鏈深化工程,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設,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著力穩定外貿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09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出口1757.1億美元,增長0.6%;進口1336.4億美元,增長2%。從經營主體看,外資企業進出口2134.4億美元,下降6.1%;私營企業進出口711.6億美元,增長31.3%。傳統市場出口基本平穩,對美國出口增長2.7%;對日本出口增長2.3%;對歐盟市場出口下降7.6%,三大主體市場出口額882.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0.2%。新興市場出口保持增長,對東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255億美元,增長1.8%,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4.3%提高至14.5%。
 
外貿方式積極轉型。提高加工貿易增值水平,增強一般貿易核心競爭力,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全市一般貿易出口47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25.3%提升至26.8%。加工貿易出口9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6%。服務貿易加快發展。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86.4億美元,增長54.3%;服務外包離岸接包執行額46.2億美元,增長51.4%;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57.6億美元,增長28.6%。蘇州被列為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
 
利用外資轉型優化特征明顯。全年實際利用外資8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3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占實際利用外資比重由上年的33%提高至39.3%。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利用外資33.8億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的38.9%。新引進和形成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機構(企業)48家。14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蘇州有投資項目(企業)。
 
“走出去”空間不斷拓展。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1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5%。境外投資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項目871個,涉及資源開發、加工貿易、服務業、高科技、營銷網絡、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全年新簽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額10.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8.4%。
 
開發區功能不斷完善。蘇州滸墅關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被授予省級創新型開發區。全市共有國家級開發區12家、省級開發區5家。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70.5億美元,出口總額1546.2億美元,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4.9億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81%、88%和60.5%。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太倉港綜保區獲批設立。
 
七、交通運輸和郵政電信
 
交通運輸能力穩步提升。年末公路總里程131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7.18億人次,旅客周轉量321.2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1%和4.4%。公路、水路完成貨運量1.85億噸,貨物周轉量181.9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6.8%和6.7%。全年鐵路旅客發送量3035.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5%。鐵路貨物發送量83.53萬噸,貨物到達量195.79萬噸。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年末擁有汽車209.34萬輛,其中私家汽車172.8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7.7%和19.6%。
 
港口運力穩定增長。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4.54億噸,比上年增長9.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09億噸,增長7%。集裝箱運量530.5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3.7%。
 
郵電通信平穩發展。全年郵政業務收入65.0億元,電信業務收入201.2億元,分別增長30%和7.4%。全年發送快遞2.8億件,增長55.6%,完成快遞業務收入49億元,增長37.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01.5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669.06萬戶。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數達329.19萬戶,比上年末凈增45.62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金融
 
信貸總量保持合理適度增長。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0037.6億元,比年初增加2378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6408.3億元,比年初增加619.3億元;單位存款余額12114.1億元,比年初增加1368.8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5495.2億元,比年初增加1812.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6424.3億元,比年初增加651.8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8563.4億元,比年初增加1059.4億元。
 
年末全市證券交易開戶總數124.39萬戶。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1976.4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16221.0億元,比上年增長54.8%。期貨市場交易額361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4%。
 
保險業穩步健康發展。新增保險機構4家,年末保險機構共72家,其中外資保險機構20家。全年保費收入26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財產險收入122.8億元,增長17.2%;人身險收入147億元,增長10.8%。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94.3億元,比上年增長31.7%。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分別為2.1%和2550元/人。
 
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年末全年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84家,全年募集資金70億元。新增債券融資超過230億元。新增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0家,累計93家,累計注冊資本244.3億元。股權創業投資進一步發展。年末擁有備案創投企業116家,全市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880億元。
 
九、科技和教育
 
有效集聚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社會創新轉化能力。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77.8億元,比上年增長24.4%。落實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金額5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4.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創新推進金融與科技有機結合,“科貸通”項目累計為中小科技企業發放貸款80.9億元。
 
全市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4家,累計441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0家,累計224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9家,累計37家。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41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本土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年末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449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2821個。全年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701項,成交額突破50億元。
 
知識產權提質增效。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14.1萬件和8.2萬件,雙雙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4.45萬件和4413件,分別比上年增長39.1%和2.4%。知識產權結構進一步優化,發明專利申請占比由上年的22.9%提高至31.5%。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19件,比上年增加4件。
 
大力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創業人才。全年引進大專以上各類人才16萬人。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19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3萬人,高技能人才43萬人。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比上年增長11.8%。“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贏在蘇州”國際精英海外系列創業大賽、“海鷗計劃”、“鯤鵬計劃”形成了蘇州人才引進品牌效應。蘇州連續第三年入選“中國十大引智強市”。
 
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均衡教育、素質教育得到強化。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641所,在校學生102.72萬人,畢業生22.74萬人,專任教師6.97萬人。在蘇普通高等院校21所,獨立二級學院4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0.19萬人,畢業生4.94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5萬人,畢業生1.26萬人。年末擁有幼兒園509所,比上年增加44所,在園幼兒24.8萬人,比上年增加1.83萬人。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99.8%,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5.65%。蘇州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
 
優化布局城鄉文化設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蘇州成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示范區。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3個、文化站99個、公共圖書館11個(公共圖書館分館201個),博物館40個。綜合檔案館12個,向社會開放檔案31.8萬卷。全年出版報紙53.42億份,雜志115.55萬份,圖書1100種。年末有線電視用戶數243.47萬戶。鎮(街道)、村(社區)公益性文化設施覆蓋率達100%。啟動“書香城市”創建工作。首次開展全民閱讀現狀入戶調查,全市18~70周歲居民綜合閱讀率達87.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3個百分點。
 
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全市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2%。著力培育文化產業項目載體,年末擁有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8個。建立文化產業擔保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等文化金融創新產品,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保護和傳承加強。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省級112處。大運河蘇州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察評估。
 
衛生事業
 
健全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公共衛生均等化,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00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63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1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17萬張,其中醫院病床4.52萬張。年末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1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43萬人,注冊護士2.4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8%和9.8%。全年醫療機構診療總量7973萬人次,其中門診量7152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8.8%和8.1%。基本藥物制度穩步推進。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體遷建項目門急診樓基本建成并啟動試運行,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項目主體工程基本結束,市立醫院本部門急診樓建成投用。
 
體育事業
 
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互為促進。全市新增公共體育設施面積139.21萬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3.05平方米。國民體質總體達標率達92.9%。蘇州運動員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上共奪得53枚獎牌,其中金牌25枚,金牌數居全省第一。成功舉辦第四屆蘇州金雞湖端午國際龍舟賽和第四屆環金雞湖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積極籌備2015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全年體育彩票銷售34.76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與就業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653.84萬人,比上年增加6.03萬人。全年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0.36‰,比上年下降0.2個千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2‰,比上年下降0.06個千分點。全市人口基礎信息庫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市新增就業17.5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2萬個。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為2.12%。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7%。全年免費培訓城鄉勞動力44萬人。
 
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452.14萬人,比上年增加17.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70.5萬人,比上年增加28.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83.8萬人,比上年增加8.1萬人。年末企業養老保險享受人數118萬人。年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2.2萬人,其中領取基礎養老金人數43.8萬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人數284.4萬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養老金205元。
 
社會福利與救助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13個,床位總數51840張。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全市2.44萬戶、共計4.85萬人納入低保范圍,累計發放低保金2.28億元。全年社會救助支出19.7億元。實行商業保險運作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市區救助大病重病患者3.6萬人次。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為3977戶困難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
 
人民生活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43元,比上年增長9.6%;人均消費性支出25197元,增長9.1%。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1578元,比上年增長11.2%;人均消費性支出16251元,增長13%。
 
市場物價
 
市場價格運行平穩。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2.1%,漲幅同比回落0.6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價格“六升二降”。
 
十二、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城市建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31.1億元,增長33%。東部綜合商務城、西部生態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鐵新城建設扎實推進。蘇州火車站綜合改造全面竣工。軌道交通2號線投入試運營,4號線及支線、2號線延伸線和高新區有軌電車1號線建設積極推進。昆山花橋與上海實現軌道交通對接。中環快速路及東環、南環、西環快速路延伸線工程抓緊實施。垃圾焚燒發電三期擴建和餐廚垃圾收集處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編制完成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三網融合等規劃,20個公共場所實現WIFI覆蓋。23個“智慧蘇州”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家庭信息化云媒體平臺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公用事業
 
年末全市擁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所395座,變電容量9376萬千伏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運行效益顯著,智能電網加快建設。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263.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2%。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99.1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6%。全市新建、改建城鎮污水處理廠21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2萬噸/日,年末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33.74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4.4%,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5%。市區(不含吳江,下同)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235萬立方米。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8.55億立方米。市區新辟公交線路14條,年末營運線路298條,線路總長達到6690公里,公交運客總量6.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4%。年末市區營運出租汽車4303輛。年末市區公共自行車租賃點1180個,累計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車25780輛。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52.2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263萬列公里,運客總量4875萬人次。全年新增農村客運(公交)班線32條,行政村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
 
十三、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全年環保投入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8%。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2.4。按AQI標準統計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65天,優良率72.6%。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監測斷面水質Ⅲ類以上比例為64.7%。加強大氣污染和灰霾天氣監測,是全國第一個將空氣質量指數發布擴展到下轄縣級市的城市。全市農村新增林地綠地面積4407公頃,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8.67%。市區新增綠地面積505萬平方米。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96平方米,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5%。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積的37.8%。
 
節能降耗
 
全年勸退、拒批“兩高一資”和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230個,涉及投資額23.2億元。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深入開展“萬家節能低碳行動”,新增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85家,累計超過300家;“中國能效之星”企業數保持全省領先。
 
201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在穩增長和調結構、惠民生和促改革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當前經濟發展環境依然錯綜復雜,受外需持續疲軟,國內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很艱巨。2014年要繼續以穩增快轉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以增進民生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注:[1]本公報數據為年度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均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2013年起,旅游統計中接待入境游客口徑調整為入境過夜旅游者,旅游外匯收入根據入境過夜旅游者人天數進行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免费啪视频日本美女 | 日本国产在线精品专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黄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日韩视频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