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形勢,全市上下搶抓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機遇,扎實推進“八項工程”,全力實施“四大行動計劃”,著力抓項目增后勁、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全市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生態建設有力推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年度目標任務。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2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9.1億元,比上年增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4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4:54.0:41.6調整為4.4︰53.0︰42.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92626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14957美元)。
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各項稅收收入208.7億元,增長19.8%。按稅種分,增值稅297.8億元,增長27.6%;營業稅84.3億元,增長25.9%;契稅14.0億元,增長37.2%;企業所得稅19.3億元,下降3.6%;個人所得稅7.2億元,增長2.3%。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城鄉社區事務支出44.2億元,增長3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0億元,增長31.5%;科學技術支出10.4億元,增長25.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5.2億元,增長30%。全市各級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81.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64.9%,。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1,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與上年相比“六升二降”:食品類103.0,衣著類103.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102.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102.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100.8,居住類102.6;煙酒類98.2,交通和通信類99.6。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6.1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農業105.7億元,增長11.4%;林業8.1億元,增長12.1%;畜牧業27.2億元,增長7.8%;漁業28.0億元,增長15.5%;農林牧漁服務業27.2億元,增長8.8%。
全年糧食總產量125.8萬噸,比上年增長0.1%;油料總產量5.8萬噸,比上年增長2.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65.1萬畝,比上年減少0.5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8.6萬畝,比上年減少0.7萬畝。畜牧養殖業發展穩定,全年肉類總產量8.54萬噸,比上年增長0.6%,其中豬牛羊禽肉產量8.44萬噸,增長0.7%;禽蛋總產量2.65萬噸,增長16.2%;水產品總產量9.2萬噸,增長3.5%。
全年新增設施農業(漁業)面積5.31萬畝,累計達到45.34萬畝,占比重16.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3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171個,累計達到731個。30家現代農業園區本年新增園區面積8.1萬畝,累計面積34.4萬畝,實現產值282.9億元,占現代農業園區產值比重30.0%。當年新增省級以上農業園區2家,累計6家。
三、工業、建筑業
項目
絕對值
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
7197.27
15.6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111.10
23.1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365.32
17.2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366.95
13.3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493.28
25.6
金屬制品業
524.51
10.9
汽車制造業
322.00
10.6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978.91
15.0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345.07
24.2
截止12月末,全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69家,比上年增加324家,其中大型企業37家、中型企業305家,小微型企業2427家。全年工業用電量163.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8%,提高6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7197.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大中型企業3948.0億元,增長13.7%。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產值250.2億元,下降5.2%;外商港澳臺企業實現產值2452.5億元,增長16.6%;民營企業實現產值4319.9億元,增長16.8%,其中私營企業實現產值2847.2億元,增長16.3%。民營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60.0%,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實現產值5953.8億元,輕工業實現產值1243.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7.3%和8.4%。
項目
絕對值
增長%
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億元)
3002.0
33.3
新材料
816.6
35.4
高端裝備制造
985.0
35.1
新能源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394.1
28.3
航空航天
249.1
38.9
生物技術與新醫藥
226.5
25.2
新一代信息技術
330.6
28.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70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實現利稅總額67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實現利潤總額4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9.0%。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9.2萬元/人,比上年增加0.5萬元/人。年末擁有銷售超千億產業3個;銷售超百億企業(集團)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利稅超10億企業8家,比上年增加3家。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市20家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入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9家,實現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制造業銷售收入比重40%。
全年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02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42.8%,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其中: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銷售收入816.0億元、985.0億元、394.1億元、249.1億元、226.5億元和330.6億元,分別增長35.4%、35.1%、28.3%、38.9%、25.2%和28.5%。
年末擁有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401家,從業人員15.8萬人。全年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2191.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9%,其中新開工面積1044.5萬平方米,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797.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1%。全年建筑業實現總產值458.5億元,比上年增長33.6%;實現利潤總額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實現稅收12.6億元,增長28.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53.2億元,比上年增長22.1%。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85億元,下降18.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014.3億元,增長22.5%,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014.2億元,增長22.4%;第三產業投資737.96億元,增長22.3%,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投資301.0億元,增長0.9%;外商港澳臺投資232.0億元,增長6.1%;民營投資1167.8億元,增長28.1%,其中私營個體投資454.9億元,增長37.3%。
重大投資項目有所突破,全年獲省及以上批準項目37個,比上年增加9個。北汽集團華東基地、無線產業園、中瑞生態產業園、揚中潤糧油加工物流產業園、句容雨潤歡樂城和南車等項目落戶我市并開工建設。實體經濟投入比重提升,全年完成產業類投資1396.1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占比重提高3.4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較快增長,完成投資750.1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占比重提高4.3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96.3億元,增長45.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2417.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2.5%;竣工面積362.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1%。房地產銷售形勢明顯好于上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9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0.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51.3萬平方米,增長42.5%;商品房銷售額355.3億元,比上年增長52.0%,其中:住宅320.5萬平方米,增長56.9%。
五、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6.9億元,比上年增長13.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822.7億元,增長13.9%;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44.2億元,增長11.7%。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33.3億元,增長18.5%;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39.8億元,增長14.3%;住宿業實現零售額6.6億元,下降4.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7.2億元,增長5.8%。
全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102.0億元,比上年增長14.7%;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9.0%;通訊器材類實現零售額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12.1億元,比上年增長42.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零售額4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30.8億元,比上年增長9.1%;食品、飲料、煙酒類實現零售額6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鎮江蘇寧廣場主體裙樓封頂,財富廣場、明發綜合體建設主體完工,幸福廣場試營業。重點建設打造大西路傳統商業街、西津渡文化旅游街、新河西岸路江鮮街、第一樓街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年末擁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7個,實現銷售額458.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10億元以上市場5個。
六、開放型經濟
項目
絕對值
增長%
協議利用外資(億美元)
32.41
26.7
#第一產業
3.76
124.2
第二產業
14.59
20.7
第三產業
14.06
19.1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
30.97
43.1
#第一產業
2.49
30.3
第二產業
15.66
22.1
第三產業
12.81
73.3
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99.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8%,其中出口總額62.2億美元,下降19.6%;進口總額37.3億美元,增長1.4%。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出口額45.2億美元,占比重72.7%;加工貿易出口額16.73億美元,占比重27.3%。按國別地區分,對亞洲出口額62.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6%,其中:對東盟、日本、印度、韓國、臺灣、香港出口額7.2、5.5、3.0、2.6、1.9和1.9億美元,分別下降29.3%、10.7%、8.7%、22.0%、14.0%和47.4%;對歐洲出口額1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2.6%,其中:對俄羅斯出口額1.8億美元,下降1.4%;對美國出口額11.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0%。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30.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2%,占比重49.3%;私營企業出口額28.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3.1%,占比重46.3%。按產品類別分,紙及紙制品出口額7.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5%;機電產品出口額23.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2.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62家,比上年增加20家。完成協議外資32.41億美元,增長26.7%;實際到賬外資30.97億美元,增長43.1%。新批及凈增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15個,比上年增加27個。
七、交通、郵電
寧杭高鐵鎮江段建成通車,《鎮江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獲市政府批準;官塘橋路等10個項目建成通車,312國道南移、五鳳口高架等9個項目開工建設。蘇南運河“四級航道改三級航道”工程全線實施,丹金溧漕河“五級航道改三級航道”先導段工程開工建設。
年末全市等級公路里程7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40公里。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貨物運輸量(不含鐵路、水路,下同)2.35億人次、1.53億噸,比上年分別增長8.7%和15.2%;完成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155.25億人公里、84.53億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9.2%和15.6%。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6億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長江港口吞吐量1.4億噸,增長4.7%,港口集裝箱運量38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3%。
年末市區擁有公交線路112條,當年優化線路16條,改造大站快線1條,新辟小巴循環3條,完成206個公交站臺智能化改造工程。年末擁有公共交通車輛運營數1443標臺,比上年增加225標臺,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擔率22.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33.8萬輛,比上年增加5萬輛,其中私人汽車28萬輛,增加4.9萬輛;全年市區新增出租車76輛,總計1323輛。全年完成主城區2000輛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辦理借車卡4.4萬張,累計借車220萬次。
全年信息化發展水平85.0%,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38.9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26億元,電信業務總量35.5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7%和3.6%。郵政電信業務收入34.05億元,增長9.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3.52億元,電信業務收入30.53億元,分別增長7.2%和9.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106萬戶,比上年減少6.9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317.6萬戶,比上年增加18.7萬戶。年末互聯網用戶數74.2萬戶,比上年增加1.8萬戶。
八、金融、保險
全年新增興業銀行鎮江分行、廣發銀行鎮江分行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批籌12家小額貸款公司、2家備案創投公司、2家農民資金互助社。推動融資載體創新,鎮江市金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鎮江新區,成立鎮江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年末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余額3346.7億元,比年初增加447.2億元,比上年多增18.2億元,其中:單位存款比年初增加222.2億元,多增22.9億元;個人存款比年初
項目
絕對值
比年初增減額
金融存款余額(本外幣)(億元)
3346.7
447.2
#單位存款
1725.0
222.2
居民儲蓄
1483.6
174.7
金融貸款余額(本外幣)
2422.7
294.5
#短期貸款
1443.4
187.2
中長期貸款
939.0
112.2
票據融資
36.9
-6.4
#第一產業
49.0
10.7
第二產業
1172.6
123.2
#工業貸款
1061.9
100.2
第三產業
684.8
69.3
#個人貸款
516.4
91.2
增加219.6億元,多增12.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貸款余額2422.7億元,比年初增加294.5億元,比上年多增1.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87.2億元,少增75.9億元;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12.2億元,多增94.4億元。
全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61.8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7.9億元,增長22.2%;人壽險保費收入43.8億元,增長1.6%;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實現保費收入3.1億元,增長24%。保險兌現賠付額1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9%。其中:財產險賠付8.6億元,增長17.3%;人壽險賠付10.9億元,增長75%;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1.7億元,增長88.4%。
九、科技、教育
連續九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5%,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積極推進鎮江國家級高新區爭創,規劃建設鎮江知識城、水科學產業園、鹽科學產業園等創新載體。全年新增9家博士后工作站和1個國家級、3個省級科技孵化器。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穩步提升,全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45%,比上年提高0.14個百分點。年末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113人,比上年增加6人。全年新增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3人、省雙創計劃人才(團隊)52人、市“331”計劃領軍人才(團隊)107個。
年末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86家、產品2080項,其中當年新認定100家和285項。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46.8%,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年分別新增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和企業重點實驗室各2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占比35.5%,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深入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在全省率先設立專利密集型企業培育計劃。全年專利授權數9809件,比上年增加57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874件。百億元GDP專利授權數為335件,比上年增加1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7件,比上年增加2.4件。
推進蘇南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國家學前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創辦第一外國語學校、恢復崇實女子中學,東方技校建成使用。全年現代化教育發展水平75.0分,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00%。年末擁有各類學校250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中職學校13所、普通中學113所、普通小學114所、技工學校5所。年末在校學生數34.86萬人,其中:高等學校8.02萬人、中職學校2.33萬人、普通中學9.95萬人、普通小學13.43萬人、技工學校1.13萬人。年末教職員工數4.1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0萬人。全年完成校安工程改造面積51.2萬平方米,其中市直學校19個加固項目全部竣工。穩步推進校車公交化改革,全年集中接送學生車輛571輛,比上年增加166輛。
十、文化、旅游
總投資超4億元的市圖書館、市美術館、市非遺展示館和市文化館新館在官塘新城開工建設,全市農村(社區)實現數字化閱讀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覆蓋率達100%,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462平方米;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總藏量達11674冊。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快速推進,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1.7%。
全年舉辦“文化嘉年華”、“歡樂家園”、“文心”系列各類品牌文化活動108場,送電影下鄉8308場次,觀看人數超過163.6萬人次。以“靈秀鎮江、文化綻放”為主題,舉辦2013年“三山文化藝術展演月”、“書香鎮江”全民閱讀等系列活動。新增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史料館建成開館。啟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完成2404家國有單位的首批普查工作。“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鎮江園區”正式授牌,西津渡文化產業園獲批省級重點文化產業園。
動畫片《水漫金山》獲第六屆廈門國際動漫節“金海豚”動畫作品大賽最佳電視系列動畫片銀獎,紀錄片《城市山林》在央視播出,民生頻道《小梁幫你忙》欄目獲得全國新聞戰線“改文風”優秀欄目獎。利用成功舉辦“2013長江國際音樂節”的品牌效應,加快推進世業洲長江國際音樂島建設。制作大型水景秀《白蛇傳》,策劃原創舞臺劇《春江花月夜》。開展2013HiFi西津渡音樂匯、“‘一起周末’2013鎮江文化行動”公益活動。優化文化創意板塊拓展本土市場,舉辦“2013城市生活體驗節”、“第四屆中國(鎮江)全國文物藝術品博覽會”,成功開發運營“喜雨樓-江南古玩城”項目。
著力提升花園城市、旅游城市的影響力,全面促進旅游產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5.8%;接待旅游總人數3898.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8%。與時令節事相結合,舉辦2013“春風又綠江南岸”鎮江旅游節、第四屆金山湖國際龍舟大獎賽、鎮江微電影節、金山湖啤酒節、茅山旅游文化節、寶華山“泡山節”等活動。年末全市擁有星級飯店55家,其中四星級及以上飯店12家。擁有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6家,3A級景區7家。
十一、衛生、體育
全部21所二級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全面實施醫藥價格綜合改革,成立“鎮江市醫院管理委員會”。截止12月末,全市縣及縣級以上公立醫院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比重34.6%,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門診人均費用162.2元,比上年增加8.8元,增長5.6%。醫療機構布局進一步完善,市二院、市精神衛生中心順利從老城區搬遷,并投入正常運營。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89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88個,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7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14311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2646張。年末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7666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7204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2.28人,比上年增加0.1人;每千人擁有床位數4.52張,比上年增加0.53張。
全市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發生率等指標分別為0、2.35‰、3.99‰。建立健全醫院、疾控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三位一體的疾病綜合防控機制,連續7年無重大急感疫情報告,規范處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318家村衛生室全面完成標準化建設任務,65歲以上老人等重點人群簽約率92.0%。全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161.5萬人,參合率100%;人均籌資標準為448元,比上年增加70元。
市體育會展中心建成開放,全年新建體育公園5個、全民健身點50個,萬人擁有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2.68萬平方米,居民體質合格率92.8%。組建市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直通巴黎”世乒賽中國男隊選拔賽、“群星璀璨耀鎮江”棋類挑戰大師賽、江蘇舜天中超和足協杯主場比賽、全國青年乒乓球錦標賽等各項國內知名賽事。第十二屆全運會上,我市選手共獲得金牌11枚、銀牌10枚、銅牌7枚的佳績;參加省年度各類競賽共獲金牌36枚,銀牌24.5枚,銅牌26枚。全年2人獲3項亞洲冠軍、23人獲8項全國冠軍,3人被省局評為“奧運未來之星”。
十二、城建、環保
年末市區建成區面積12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65.4%,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東吳路綠地廣場、跑馬山公園等40項城建重點項目全部竣工;老市政府既有建筑改造、環云臺山項目全面實施,西津音樂廳樁基基本完成,西津劇場開工建設;中山西路改造、長江路景觀提升、南山珍珠湖等工程順利完成。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城市”市長月度督查活動,市區新建垃圾轉運站6座,新建公廁20座,40座社會化公廁完成移交拖管,主城區“十分鐘公廁服務圈”覆蓋率達72%,全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鎮污水達標處理率82%,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村莊環境整治全面完成,順利通過省區域驗收,建成省三星級康居村65個,康居鄉村建設達標率80%,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7+1”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征收拆遷基本完成。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1.69萬套、竣工0.78萬套,分別占省政府下達目標任務的143%、105%,全市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率達86.5%。通過公共租賃補貼和實物配租方式,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施保障,市區在建安置房577萬平方米,開工220萬平方米,竣工43萬平方米,安置1.05萬套。“三新”建設深入推進,新建農民安置房21.8萬平方米。
正式啟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順利通過中國人居環境獎考核驗收,官塘新城成為亞太經合組織低碳示范城鎮試點。國家森林城市40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全年新增綠化造林面積9.6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6.0%,市區新增綠地30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7平方米。全市淘汰落后產能企業35家,關閉化工企業61家。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省下達減排任務,全年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削減216.2噸、26.5噸、365.5噸和9342.6噸,單位排放強度比上年分別下降11.2%、11.5%、11.3%和19.6%。
十三、人口、就業
年末戶籍總人口271.8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其中市區戶籍人口103.3萬人,比上年增加0.01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16.54萬人,比上年增加1.06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122.37萬人,比上年增加0.5萬人。年末常住人口出生率7.43‰,人口死亡率6.45‰,人口自然增長率0.98‰。
年末從業人員194.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2.9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92.6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8.7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2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
十四、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比上年增加2932元,增長9.8%,其中:工資性收入22406元,增加1884元,增長9.2%;經營性收入3945元,增加288元,增長7.9%;財產性收入636元,增加84元,增長15.3%;轉移性收入8404元,增加593元,增長7.6%。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9795元,增加1898元,增長10.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5.6%。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258元,比上年增加1740元,增長12.0%,其中:工資性收入9850元,增加1074元,增長12.2%;經營性收入4669元,增加422元,增長9.9%;財產性收入472元,增加60元,增長14.6%;轉移性收入1267元,增加184元,增長17.0%。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995元,增加1465元,增長13.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5.6%。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0.4平方米,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33輛、電腦123臺、手機255部;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51.0平方米,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21輛、電腦61臺、手機239部。
年內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月均增加16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均增加220元;市區、揚中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一提高到520元月/人;丹陽、句容統一提高到480元月/人。年末城鄉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7.2萬人、83.4萬人和47.8萬人,比上年分別增加2.7萬人、4.9萬人和1.2萬人,覆蓋面分別為97.5%、97.5%和97.8%。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1.5萬人,比上年增加2.2萬人,覆蓋面100%。
注: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