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省、市黨代會精神為指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開展“三大主題”工作和“四個名城”建設,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順利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發展緩中有進。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01.78億元,增長9.5%,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但增速躍居全省首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00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1933.89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1927.89億元,增長11.4%。三次產業結構為5.9:47.1:47.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8330元,增長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當年匯率折算為13298美元。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7.0%,比上年提升2.0個百分點。服務業稅收有所回落,全年完成服務業稅收收入206.82億元,下降4.4%;服務業稅收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為44.7%。
價格指數保持在合理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較上年擴大0.4個百分點。從調查項目看,食品價格上漲4.6%,非食品價格上漲1.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2%,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0.6%。從調查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七漲一跌”,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3.8%,衣著類上漲2.2%,居住類上漲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3%,醫療保健上漲3.3%,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2.8%;交通和通信類下跌0.3%。工業生產者價格重回漲勢。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9%,跌幅較上年縮小2.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同比下降1.7%,跌幅較上年縮小7.7個百分點。
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44萬戶,同比增長18.0%;新增個體工商戶3.4萬戶,同比增長31.8%。截止12月末,全市每萬人擁有私營企業191家,每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552戶。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船舶、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任務艱巨,不少中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盈利難的困境,高水平研發機構、高層次創新人才、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偏少;老城區的道路交通、市政設施、人居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新城區的現代化功能品質有待加快提升;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匹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還存在短板,空氣、水、土壤污染治理還需加大力度。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因災減產。全年糧食總產量313.03萬噸,比上年減少16.3萬噸,下降5.0%。其中夏糧113.99萬噸,下降7.5%;秋糧199.04萬噸,下降3.5%。棉花產量1770噸,下降64.6%;油料產量12.20萬噸,下降8.1%。糧食播種面積652.58萬畝,比上年減少3.6萬畝,下降0.5%。糧食單產479.7公斤/畝,比上年減少22.3公斤,下降4.4%。雖因災減產,但糧食綜合畝產仍位于全省第一。
農林牧漁業平穩發展。全年肉類產量26.03萬噸,下降3.3%;禽蛋產量12.44萬噸,增長3.5%;牛奶產量4.21萬噸,下降8.0%;水產品產量39.64萬噸,增長1.0%。完成成片造林面積3.85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7.7萬畝,四旁植樹446.9萬株,森林撫育面積5.4萬畝,年末林木覆蓋率23.5%。
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全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4000公頃,新增設施漁業面積1561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79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1千公頃。農業機械化耕種程度提高。全年新增大中型高效農機具5412臺,新增糧食烘干機1152臺,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75.52萬千瓦,增長2.7%。全市水稻機插率、秸稈還田率超過85%和65%,其中機插率超90%的“整體推進鎮”達到52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增長穩中趨緩。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0%,比上年回落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75.81億元,增長12.9%,比上年回落2.0個百分點。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3444.08億元,增長15.3%;重工業產值9131.73億元,增長12.0%。分經濟類型看,國有、集體、股份制、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分別完成產值91.13億元、167.69億元、9007.12億元、2645.20億元,分別增長2.9%、10.0%、13.2%、11.0%。分企業規模看,大中型、小微型企業分別完成產值6155.71億元、6420.09億元,分別增長7.7%、18.3%。分重點行業看,食品制造業產值886.56億元,增長8.0%;紡織服裝業產值682.74億元,增長17.6%;石化產值1826.25億元,增長12.2%;醫藥制造業產值863.36億元,增長19.7%;建材產值207.37億元,增長11.4%;冶金行業產值668.29億元,增長3.2%;裝備制造業產值6822.85億元,增長12.9%。
工業效益穩中向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90.18億元,增長13.0%;實現利潤936.76億元,增長11.2%。年末,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9.16億元,下降5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1.1%,比上年下降2.3個百分點。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建筑業完成總產值2924.44億元,同比增長9.8%;實現增加值255.4億元,增長3.4%。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633家,其中具有特級、一級和二級資質企業262家,比上年增加21家。全年建筑業企業平均從業人員98.32萬人,增長9.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164.12億元,增長17.4%。分行業看,一產投資6.84億元,增長10.5%;二產投資1962.54億元,增長19.6%;三產投資1194.74億元,增長14.0%。在二產投資中,工業投資1957.87億元,增長19.8%,其中食品制造業投資131.83億元,增長75.0%;紡織服裝業投資77.36億元,下降2.7%;石化投資186.87億元,增長11.3%;醫藥制造業投資95.49億元,增長33.7%;建材行業投資52.54億元,增長6.5%;冶金行業投資64.45億元,增長60.7%;裝備制造業投資1109.68億元,增長27.3%。在三產投資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22.82億元,增長59.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資119.36億元,增長52.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56.83億元,增長30.8%;教育投資49.27億元,增長97.8%;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24.08億元,增長23.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63.41億元,增長274.3%。從新開工項目看,全年新開工項目4121個,增長8.2%;完成投資2172.09億元,增長11.4%。其中,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543個,增長61.6%;完成投資785.74億元,增長38.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重大城建項目大突破。稻河古街區保護復興工程建設全面完工,九州森美國際影視城和古井博物館順利建成,省泰中新校區竣工交付,東風路快速路、永定路與東風路交叉形成的五層高架、永定路1號和2號隧道全面貫通,農溱線接通、運河路接通、京泰路南延、梅蘭路東延、吳陵路北延等一批城市道路正在抓緊推進。生態建設全面提升。周山河十里生態長廊景觀工程全面完成,鳳城河污水管網全覆蓋工程完成階段性目標,市區人行道進行海綿化試點改造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民生實事穩步推進。完成30個老舊小區的“微整治”,累計增加停車位2800個,道路維修6000平方米,清掏下水管網450處;完成13個小區共3290戶老小區管道燃氣改造和2000多戶居民二次供水改造接管等。
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0.71億元,增長1.3%,其中住宅投資194.91億元,下降2.0%。商品房施工面積2312.85萬平方米,增長0.7%,其中住宅1809.61萬平方米,下降0.8%;商品房新開工面積555.03萬平方米,增長31.4%,其中住宅413.39萬平方米,下降221.3%;商品房竣工面積525.97萬平方米,下降6.7%,其中住宅437.40萬平方米,增長0.3%;商品房銷售面積698.56萬平方米,增長31.8%,其中住宅645.44萬平方米,增長31.4%;商品房待售面積435.46萬平方米,增長7.4%,其中住宅291.77萬平方米,增長4.2%;商品房銷售額402.68億元,增長28.8%,其中住宅359.33億元,增長30.1%。年末全市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為9.5個月,同比下降8.5個月。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發展勢頭加快。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8.34億元,增長11.7%,比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從城鄉市場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35.78億元,增長11.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2.56億元,增長12.8%。從消費形態看,批發和零售業964.94億元,增長11.7%;住宿和餐飲業153.40億元,增長11.1%。從限額以上單位看,全年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6.90億元,增長14.3%,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24.08億元,增長14.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2.82億元,增長7.7%。
發展享受型消費市場快速成長。全年限額以上貿易單位中書報雜志、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通訊器材、建筑及裝潢材料、汽車等發展享受型消費實現零售額178.57億元,同比增長16.3%,高于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2.0個百分點;發展享受型消費占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40.0%,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
旅游市場健康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282萬人次,增長12.0%;接待入境過夜游客3.61萬人次,增長13.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83億元,增長15.5%;實現旅游外匯收入3631萬美元,增長11.6%。
六、外向型經濟
對外貿易基本穩定。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103.81億美元,增長1.5%,其中出口66.74億美元,增長4.7%;進口37.07億美元,下降3.8%。按貿易方式分,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40.07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加工貿易出口26.33億美元,增長14.6%。進口中,一般貿易進口26.04億美元,下降3.8%;加工貿易進口7.97億美元,增長0.6%。按企業性質分,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6.35億美元,增長2.2%;民營企業出口28.62億美元,增長10.0%。進口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口26.72億美元,增長5.6%;民營企業進口9.62億美元,下降23.7%。按商品類別分,出口中,機電產品出口35.32億美元,增長10.6%;農產品出口3.28億美元,增長32.4%。進口中,機電產品進口6.06億美元,下降10.4%;農產品進口9.57億美元,下降18.4%。按產銷國別分,對亞洲出口24.82億美元,下降0.4%;對非洲出口1.06億美元,下降41.1%;對歐洲出口5.6億美元,下降37.5%;對拉丁美洲出口5.57億美元,下降37.5%;對北美洲出口13.91億美元,增長6.3%;對大洋洲出口8.55億美元,增長138.8%。
利用外資形勢良好。全年新批協議注冊外資25.16億美元,增長100.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3.44億美元,增長26.2%。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
交通運輸平穩發展。全年公路客運量8766萬人,下降2.6%;公路客運周轉量542963萬人公里,下降0.7%;公路貨運量2546萬噸,增長2.3%;公路貨運周轉量716605萬噸公里,增長4.1%;水路貨運量15215萬噸,增長0.6%;水路貨運周轉量7981620萬噸公里,增長6.3%。港口貨物吞吐量18823萬噸,下降3.5%,其中泰州港區吞吐量16941萬噸,增長0.8%,外貿吞吐量1524萬噸,增長3.5%。
居民汽車保有量穩步增長。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61.93萬輛,增長15.0%;私人汽車擁有量55.56萬輛,增長15.3%。
郵電業發展較快。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3.8%。郵電業務收入51.46億元,同比增長7.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05.17萬戶,比上年增長6.1%。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17.50萬戶,比上年增長28.7%。
八、財政、金融、保險和證券
財政收支平穩增長。受營改增影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7.60億元,增長1.7%(同口徑增長5.8%),其中稅收收入263.73億元,增長0.6%,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0.5%。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0.88億元,增長4.9%,其中公共安全支出29.08億元,增長14.1%;教育支出75.05億元,增長8.8%;科學技術支出11.61億元,增長3.6%;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24億元,下降2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3.85億元,增長17.7%;醫療衛生支出40.40億元,增長1.9%;節能環保支出11.06億元,增長9.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56.91億元,下降0.6%;交通運輸支出10.94億元,增長12.6%。
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275.62億元,比年初增加833.92億元,其中住戶人民幣存款余額2474.71億元,比年初增加232.25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656.79億元,比年初增加428.71億元,其中住戶人民幣貸款余額1010.62億元,比年初增加152.77億元;人民幣貸款中短期貸款1218.19億元,中長期貸款1211.56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保險業務收入123.30億元,增長24.4%,其中財產險收入32.87億元,增長10.6%;人壽險收入90.43億元,增長30.3%。全年賠款和給付51.38億元,增長37.9%,其中財產險賠付19.97億元,增長19.7%;人壽險賠付31.41億元,增長52.7%證券。
證券市場回歸理性。全年證券交易額7946.99億元,下降30.6%;基金交易額155.53億元,下降11.2%;債券交易額3.91億元,下降68.0%。全年期貨交易額605.76億元,下降30.2%。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5%,比上年度提高0.8個百分點。全社會R&D支出占GDP比重2.45%,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全市獲國家科技獎3項,其中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2項。全市專利授權12489件,發明專利授權939件,增長47.9%,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86件。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393.86億元,增長14.4%,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2.9%,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斷加快。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完成投資688.54億元,增長45.8%。
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學前教育優質資源不斷擴大。新創建省優質園31所,占成型園總數的77%,占比列全省第一。義務教育實現高位全域均衡發展。新創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36所,建成比例達88%。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穩步推進。全市高考再創佳績,本二以上達線人數連續9年超萬人,高分層人數繼續位列全省第一方陣。新增四星級高中1所,四星占比達40%。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成效明顯。全年新增本科專業16個,引進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27名。年末全市擁有小學149所,在校學生22.00萬人;初中149所,在校學生10.94萬人;高中37所,在校學生6.14萬人;職業高中3所,在校學生0.26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2.1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7所,在校學生5.9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1029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打造“泰州掌上圖書館”手機移動閱讀APP,24小時自助圖書館、實體書店、閱讀書吧建成并對外開放,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7個、博物館19個。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成果豐碩。全年創成一批帶有鮮明泰州烙印的文藝精品,大型現代淮劇《趕鴨子下架》在各類評比中取得優異成績,廣播文藝作品《桑梓情深話梅郎》獲得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提名獎,《花開等你來》泰州風情組歌等18個作品參選2016年度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公共文化活動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成功舉辦2016中國泰州梅蘭芳藝術節,開展“書香泰州”全民閱讀活動,圓滿舉辦“2016胡瑗讀書節”,全市居民綜合閱讀率達87.5%。年末全市公共圖書館總藏量298.38萬冊,電子圖書藏量28.52萬冊,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7.2%。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963家,其中醫院、衛生院183家,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3237張,其中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21778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12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317人、注冊護士10172人。其中鄉鎮衛生院116個,床位5187張,衛生技術人員5819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709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100%。
體育事業持續發展。打造“康泰之州、運動之城”,構建“1+4+N”體育健身場館格局。實施民生體育“十百萬工程”,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體育設施建設,為12000多名市民提供健康評估測試并建立健康檔案。推動社會優質體育設施資源對外開放,率先試點推行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最大限度滿足市民體育健身需求。主動承辦體育賽事活動。成功舉辦中歐乒乓球冠軍對抗賽、第十一屆“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泰州“鐵人三項”亞洲杯,順利實現“泰鐵”“兩年三步跳”,從業余賽直接升格為洲際性比賽。
十一、資源環境、節能降耗和安全生產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市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海陵、姜堰獲得國家生態區正式命名,靖江、泰興、高港通過國家生態市(區)考核驗收,全市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85個,覆蓋率高達95.5%。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8%,優良天數同比增加4天,其中空氣質量優的天數同比增加45天;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標準天數比例達到74.0%,環境污染治理項目842個;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達到87.5%;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100%。
節能降耗壓力較大。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970.08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1.3%,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為0.077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增長7.0%。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498.7萬噸標準煤,增長49.8%,萬元產值能耗4.7943噸標準煤/萬元,增長11.1%;石化工業42.54萬噸標準煤,增長19.0%,萬元產值能耗0.1344噸標準煤/萬元,增長8.7%。高耗能投資回落較快。全年高耗能制造業投資下降17.9%,高耗能制造業占工業投資的比重下降7.3個百分點。
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全市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503起,上升7.5%;死亡265人,下降7.0%。其中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451起,死亡211人,事故起數上升5.4%,死亡人數下降10.66%。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65人,下降15.1%。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平穩增長。年末戶籍總人口508.21萬人,增長0.07%,其中市區163.98萬人,其中女性249.25萬人,性別比103.90,比上年下降0.11。當年出生人口4.66萬人,人口出生率9.17‰;死亡人口3.67萬人,人口死亡率7.23‰;人口自然增長率1.9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4.58萬人,其中市區162.6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2%,比上年提高1.65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8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1元,分別增長8.0%、8.8%。城鎮常住居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22480元和13250元,分別增長7.0%和11.9%。
就業形勢整體良好。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就業問題。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9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28萬人,新增創業6.65萬人,帶動就業18.59萬人,培訓城鄉勞動者17.8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87%。
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4.9萬人、121.68萬人、65.3萬人、82.4萬人、59.19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09.3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5.5萬人。職工醫保、城鎮居民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1.91%和70%。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市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590元,農村提高到470元以上,保障了1.12萬名城鎮和6.72萬名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其中市區和靖江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繼續實施覆蓋市區所有戶籍居民和自住房的“佑護萬家”自然災害惠民保險,市區全年累計賠付119例、115.65萬元。穩步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市建成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個、助餐點152個。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全市排查出留守兒童2.1萬人,為市區500名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注:
(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年度快報數,最終數據以《泰州統計年鑒-2017》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