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市各級各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增創發展新優勢、種好常州幸福樹,扎實開展“重大項目提升年”活動,全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一、綜合經濟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22.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1%。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再上一個千億臺階,總量由全省第6位升至第5位,增速全省并列第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7.1億元,增長1%;第二產業增加值3081.2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3384億元,增長9.8%。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140517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突破2萬美元,達20812美元。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2.4∶46.5∶51.1,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46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4%。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8.8億元,增長8%,總量排位回升至全省第5位。其中稅收收入431.4億元,增長12.6%,增速列全省第1位;稅收占比83.1%,居全省第2位。主要稅種中,增值稅(50%)完成199.9億元,增長33.9%;企業所得稅完成65.2億元,增長27.2%;個人所得稅完成27.5億元,增長0.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51.7億元,增長8.6%。民生領域支出增長較快,教育支出98億元,增長1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1.1億元,增長12%,住房保障支出26.5億元,增長32.4%。
二、農業與農村經濟
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293.6億元,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158.9億元,增長4.2%;林業產值2.1億元,增長5%;牧業產值35.3億元,下降10.4%;漁業產值78.3億元,增長7.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9億元,增長10.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9.3萬畝,比上年下降15%;糧食總產量81.4萬噸,下降13.2%,其中夏糧、秋糧總產分別為19.4萬噸、62萬噸,分別下降22.3%和9.9%,全市糧食畝產480.7公斤,增長2.1%,其中水稻畝產619.7公斤,增長0.4%;小麥畝產307.3公斤,與上年基本持平。
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保持全省領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5.5萬畝,累計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比重達64%;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3萬畝、高效設施漁業0.9萬畝,累計面積占耕地面積、水產養殖面積比重分別達到22.6%和38%。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2704家和3401個。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穩中有進。按省統一口徑計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8%。七大工業行業產值全面增長,機械行業產值同比增長17%、冶金行業增長20.4%、電子行業增長17.5%、化工行業增長14%、生物醫藥行業增長6.2%、紡織服裝行業增長6.3%、建材行業增長6.8%。企業效益穩定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61.1億元,增長17.8%。
十大產業鏈發展加快。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十大產業鏈企業產值增長15.8%,對全市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38.6%。各產業鏈均保持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鏈增長22.9%、智能電網產業鏈增長22.2%、新材料產業鏈增長20.6%、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增長18.9%、新醫藥及生物技術產業鏈增長15.4%。
建筑行業平穩增長。建筑企業全年完成施工產值1390.4億元,比上年增長9.2%;房屋施工面積9572.7萬平方米,增長3.6%;房屋竣工面積3441.8萬平方米,增長3.7%。建筑業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9.5萬元/人,比上年增長6.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96.3億元,增長8.1%,其中工業投資2079.7億元,增長8.4%,服務業投資1812.2億元,增長7.8%。全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85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工業投資完成額的比重達到41%。民間投資完成2860.4億,增長10.8%,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73.4%。全年新增重大簽約項目23個,5個項目超100億元或10億美元,其中省重大項目開工數、產業類項目總數全省第一。
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79.1億元,增長7.3%,其中住宅投資339億元,增長7.1%。商品房銷售面積1030.3萬平方米,增長10.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829.3萬平方米,增長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23.7萬平方米,下降20.8%,其中住宅待售面積115.8萬平方米,下降40.8%。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4億元,增長11%。從消費形態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06.1億元,增長1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922.8億元,增長10.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0.6億元,增長19.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94.6億元,增長14.8%。從城鄉消費市場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275億元,增長10.4%;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69.1億元,增長18.5%。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穩中轉型。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2117.6億元,增長16.4%。其中出口1554.8億元,增長13.1%,進口562.8億元,增長26.4%。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全年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出口513.1億元,增長14.3%,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3%。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全年一般貿易出口1243.6億元,占比8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08.2億元,占比19.8%。
利用外資提質增效。全年協議注冊外資項目372個,累計新增協議注冊外資46.1億美元。其中,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57個,比上年增加14個,超億美元項目36個,比上年增加12個。十大產業鏈全年新增項目137個,新增協議注冊外資18.6億美元,增長84.8%。全市實際到賬注冊外資25.5億美元。新增6家世界500強投資項目;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4家。
開放開發水平提升。“走出去”發展穩步推進,全年新增境外投資項目67個,中方協議投資額8.3億美元,大力推進境外產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1億美元的天合光能越南項目順利實施。服務外包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服務外包合同額6.5億美元,服務外包執行額5.6億美元,分別增長32.9%、36.2%,其中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2.2億美元,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1.9億美元,分別增長40.2%和33.3%。口岸開放功能進一步提升,常州機場新開辟柬埔寨暹粒、越南芽莊、泰國普吉島、澳門等4條境外航線。
開發區提檔升級。開發區發展提速,常州高新區綜合排名位居全省國家高新區第4位,武進高新區躍居全國縣區國家高新區第1位。全市開發區新批協議注冊外資34.6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1億美元。全年新增總投資超10億元內資和協議外資超3000萬美元外資產業類項目39個,其中內資項目20個,新增總投資666.1億元;外資項目19個,新增協議外資15.5億美元。引進了鐵牛集團汽車核心系統、時代上汽電池、信維通訊、康得新能源汽車碳纖維部件、瑞智科技等一批重大產業類項目。
外事交流保持活躍。全年接待外賓190批1639人次,其中外國駐華使領館團組21批129人次,外國友好城市團組35批346人次,外國來訪記者6批62人次。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總體平穩。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9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6公里。全年營業性客運量6398.3萬人,比上年下降11.2%,貨運量14669.4萬噸,比上年增長9.5%。公路客運量4519萬人,比上年下降16.7%,公路旅客周轉量32.3億人公里,下降13.1%;公路貨運量1.2億噸,增長9.7%,公路貨物周轉量135.1億噸公里,增長10.7%。鐵路客運量1463萬人,增長2.0%;鐵路貨運量119.2萬噸,增長9.4%。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251.1萬人次,增長28.4%,貨物郵吞吐量1.9萬噸,增長20.3%。港口貨物吞吐量10428.1萬噸,其中常州長江港貨物吞吐量4714.4萬噸,分別增長11.1%和17%。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122.8萬輛,其中個人汽車104.8萬輛。
郵政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52.2億元,比上年增長28.5%;全年郵政業務總收入40億元,增長18.2%,其中快遞業務收入28.7億元,增長16.9%。郵政業全年發送特快專遞1.9億件,增長15.1%。全年通信業務收入56.7億元,增長13.3%。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113.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09.1萬戶,其中4G用戶達到455.9萬戶。年末互聯網用戶226.7萬戶,其中寬帶網用戶223.9萬戶。
旅游業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953.7億元,比上年增長14.4%;旅游接待總人數6600.4萬人次,增長9.9%,接待國內游客6582.7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936.8億元,分別增長9.9%和14.2%;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17.7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5億美元,分別增長21.4%和17.7%。全市擁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31家,其中5A級3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二,4A級9家,省工業旅游示范點4家,省三星級以上旅游鄉村區(點)45家。
八、金融業
金融市場運行穩健。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邁上萬億元臺階,達到10191.9億元,比年初新增1341.9億元,增長15.2%,其中住戶存款3578.5億元,增長4.8%;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718億元,比年初新增636.6億元,增長10.5%。
保險行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保險公司共72家,其中產險公司28家,壽險公司44家。全年保費總收入280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人壽險221億元,增長30.5%,財產險59億元,增長6.3%。全年保險賠(結)款支出69.5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人壽險34.3億元,增長3.3%,財產險35.2億元,增長3%。
證券交易趨緩。年末全市證券營業部54個,資金賬戶總數109.9萬戶。證券市場全年各類證券交易總額14625.9億元,比上年下降24.8%。其中A股交易額9092.2億元,下降45.5%;B股交易額570.2億元,增長77.6%;基金成交額1760.8億元,增長426.5%;債券成交額3202.7億元,增長52.5%。上市企業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2家,年末總數達55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30家,年末總數達124家。
九、科技創新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年完成專利申請33973件,其中發明專利11556件;專利授權1642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83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8.6件。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8家,累計1234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6.6%。全年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79項,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1250項。科技進步監測位居全省第4名。不斷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年末全市擁有高技能人才總量達29.65萬人,每萬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達1053人。
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全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71家,累計建成“三站三中心”1448家,其中省級以上730家。新增孵化器15家,累計136家;孵化面積累計達890多萬平方米;培育科技企業6800多家。新增31家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數量全省第一。
高新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科教城連續四年位列中國最佳產業園區第二名;江蘇中關村科技園入選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鋰電產業園;江蘇省金壇經濟開發區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常州經開區智能微電機特色產業基地列入第二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中以常州創新園目前已落戶項目16個,累計66家以資及中以合資合作企業。
十、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718所,在校學生84.2萬人,教職工6.1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0所,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12.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19所,在校學生6.4萬人;普通中學161所,在校學生17.1萬人;小學211所,在校學生29.1萬人;幼兒園312所,在校學生13.8萬人。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100%,教育現代化建設綜合得分89.94分,連續4年位列蘇南地區第一方陣。辦學條件不斷提升,全市實施教育重點建設項目81個,24所學校竣工,新增學位22595個。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新增省優質園10所、市優質園13所,市特色幼兒園7所;創建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15所,評出6個“新優質學校”高品質項目;職業教育獲評教育部示范專業3個、省級中職現代化專業群3個、五年制高職現代化專業群2個,6個專業入選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各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開展數字化學習示范社區、社區教育集團建設和社區教育游學項目實驗工作。
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7個,博物館27個;公共圖書館6個,圖書總藏量500萬冊,全年總流通246.9萬人次;自辦廣播節目7套,電視臺節目7套,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用戶分別為121.5萬戶、114萬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常州文化廣場項目扎實推進,建成33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藝術精品創作成績斐然,大型原創錫劇《卿卿如晤》作為全省唯一劇目受邀參加廣州國際藝術節,大型原創錫劇《夕照青果巷》代表江蘇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大型錫劇《玉蘭花開》榮獲文華大獎。文化保護與傳承不斷加強,大運河記憶館順利開館,完成黃仲則故居修繕布展開放工作,唐荊川、周有光、張太雷等名人紀念館項目加快建設。文化惠民不斷深入,成功舉辦第四屆“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動,推出九大系列、306項文化活動。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26個,擁有總床位2.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3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3萬人、注冊護士1.4萬人,全市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8人。綜合醫改穩步推進,建成醫聯體、專科聯盟、“院府合作”等多種類型合作體近150個,組建家庭醫生簽約團隊839個,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75%,常州市、金壇區獲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十大創新舉措獎。全市人均基本公共服務經費提高到70元。繼續實施婦女“兩癌”篩查、兒童口腔篩查、窩溝封閉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核心指標省內領先。預防接種門診規范化達標率100%。獲國家自然基金立項24項,取得省級以上高層次項目數量、等次、經費三個歷史最好成績。新建省健康鎮(街道)、健康村(社區)、健康單位數量列全省第一。全市出生人口總數總體平穩,二孩占比達43%。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擁有體育場地13218個,其中體育場27個,體育館30個。年內新增公共體育設施面積51.1萬平方米。年內承辦國際級比賽9項、國家級比賽26項、省級比賽35項。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上,常州運動員取得了13金、5銀、6銅的歷史最好成績。
十一、人口、民生與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保持穩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1.8%。全市戶籍總人口378.8萬人,增長1.1%。其中,男性186.6萬人,增長0.8%;女性192.2萬人,增長1.3%。戶籍人口出生率9.5‰,死亡率9.1‰,人口自然增長率0.4‰。
就業創業工作不斷推進。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5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62萬人,扶持創業1.78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再就業1.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79元,增長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55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5元,增長8.6%,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3: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496元,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445元,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849元,增長7.7%。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26.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0.3%,均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9。八大類商品均有所上漲,其中食品煙酒類漲1%,衣著類漲1%,居住類漲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漲3.4%,交通和通信類漲3.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漲1.7%,醫療保健類漲2.6%,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1.5%。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全年新開工各類保障房25757套,基本建成22904套。全年新增公共租賃住房家庭1209戶,其中實物配租家庭613戶,租金補貼家庭596戶。住房保障全覆蓋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社保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3.4萬人,比上年增長4.7%;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1.1萬人,增長4.2%;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6.4萬人,增長4.3%。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8.5%。
福利事業持續推進。全市城鄉低保標準統一調整到760元/月,實現大市范圍內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年末全市17617戶、28074人享受低保,其中城鎮低保對象5886戶、8852人,農村低保對象11731戶、19222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8億元。全市醫療直接救助35.2萬人次,醫療直接救助金額7949萬元。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108個,養老機構床位數24867張,收養人數13968人。全年發行福利彩票11.3億元。
十二、城鄉建設和公用事業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溧高高速、常宜高速開工建設,233國道金壇段、360省道溧陽段等工程有序推進,長虹西路快速化改造基本完成。惠國路錦繡路、飛龍西路西延、蘆墅路等城市道路基本建成,地鐵1、2號線工程加快實施。農村路網建設加快,年內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83.5公里。完成各類水利建設土方4619.6萬立方米,恢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溝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進展順利。
公共交通不斷完善。年末全市公交線路335條,公交營運車輛3087輛,營運出租汽車3680輛。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27%,鎮村公交開通率100%。
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全年全社會用電量45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8%,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4.8億千瓦時,增長7.2%。全年實現城市供水3.5億立方米,供氣11.2億立方米,污水處理2.8億立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運量176.9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十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穩步推進。建成區綠地總面積10386.5公頃,比上年增長1.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1%,林木覆蓋率達26.2%。大力推進生態綠城和森林城市建設,建成皇糧浜濕地公園和一批社區體育公園等項目。延政西路綠化提升工程等3項工程被評為省優質工程獎。全面展開美麗鄉村示范項目建設,溧陽市陶莊村榮獲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麗宜居示范村稱號。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15家、關閉搬遷畜禽養殖場2583家。全年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項目716項、水環境整治項目664項。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68.2%,細顆粒物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為63.6%。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4.88%、5.98%、6.12%、4.01%。2017年獲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注:1、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除注明按可比價格計算外,均按現行價格計算。
2、公報中數據均為快報數,實際引用請以統計年鑒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