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兩聚一高”發展目標,全面做好穩定增長、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生態優化、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等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呈現基礎更穩、結構更優、動能更強、質態更好的發展態勢,生態優化取得新進步,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社會事業取得新發展。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1%。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稅收收入1672.9億元,增長11.1%,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7.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增量和稅收占比保持全省首位。財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領域。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71.5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鄉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6.2%。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2%。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8%,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0.6萬戶,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607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7.4%和51.7%;新增個體工商戶16.1萬戶,新增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179.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7.5%和61%。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35.2萬戶,總注冊資達5.5萬億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關停淘汰落后低效企業996家,壓減鋼鐵產能83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30萬重量箱,降低企業成本48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比年初下降1.3元。全市114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超260億元。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4.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1%。全年糧食總產量92.3萬噸,比上年下降5.5%,其中夏糧產量27.1萬噸,下降6.4%;秋糧產量65.2萬噸,下降5.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7萬噸,比上年下降21.1%;禽蛋產量2.2萬噸,下降40.9%;水產品產量23.4萬噸,下降8.2%。
農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全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1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6.2萬畝,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7萬畝。年末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8.8%。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10億元,比上年增長8.4%。
城鄉一體化改革穩步推進。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3947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集體合作農場208家,自主經營面積占全市土地規模經營總面積的16%。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1840億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81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0%和1.8%。基本完成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增量提質。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分注冊類型看,民營企業產值1.07萬億元,增長10.0%;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產值2.07萬億元,增長10.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產值2.41萬億元,輕工業產值0.78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4.7%。工業效益穩步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2.4%,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23.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18.5%,比上年收窄3.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4.3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2%;銷售利潤率6.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主導行業穩定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六大行業共實現產值2.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
新興動能持續壯大。全市制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62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六大工業新產業中,工業機器人產業產值227億元,增長39.3%;集成電路產業產值718億元,增長17.2%。高端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117.1%,3D打印設備產量增長77.8%,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1.1%。
建筑業基本穩定。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55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1928億元,增長4.7%。竣工產值1544億元,比上年下降9.3%,竣工率為79.0%。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934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5%,其中新開工面積341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5.0%。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筑企業1359家,實現利稅142.9億元,比上年提高0.2%。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3萬元/人,比上年下降2.9%。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561億元,比上年增長9.4%。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投資需求緩中趨穩。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29.6億元,比上年下降0.3%,全年投資降幅逐步收窄。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5億元,比上年增長65.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990億元,比上年增長0.1%,其中工業投資1983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638億元,比上年下降0.6%。
投資結構調整優化。民間投資主體地位穩固。全年完成民間投資3469億元,比上年增長7.1%;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1.6%,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投資比重提升。全年新興產業投資項目2784個,計劃總投資3425億元,同比增長17.7%;新興產業完成投資140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0%。其中工業新興產業投資1305億元,占工業投資的65.8%。
房地產市場在調整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306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市房屋新開工面積256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5%;房屋施工面積118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房屋竣工面積214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0%;商品房銷售面積193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68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3%。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市場穩步提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4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749.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69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基本生活類商品增勢較好。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糧油、食品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7.7%、18.2%和21.2%。新型商業模式迅猛發展。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1.1萬億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互聯網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0.8%。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特色商業街18條。
旅游市場健康發展。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3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3.04億美元。全年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75.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9%,接待國內游客120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6%。年末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5家,五星級飯店28家。高等級景區、星級酒店、旅游度假區、鄉村旅游點數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旅游業發展量級穩步提高。蘇州獲評首批中國休閑旅游示范城市。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3160.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出口1871.61億美元,增長14.2%;進口1289.18億美元,增長17.4%。分注冊類型看,各類企業全面增長。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373.12億美元,增長15.3%,占全市進出口額比重達75.1%;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增長13.0%和31.7%。從貿易市場看,對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出口534.07億美元,增長21.6%;對歐盟、東盟出口分別增長12.8%和13.8%;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382.8億美元,增長15.0%,占全市出口額比重提升至20.5%。發展方式積極轉變。全市一般貿易出口606.18億美元,增長14.4%,占全市出口比重提升至32.4%。
服務貿易發展良好。全市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6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新興業態加快發展。全年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出口超過22億美元。服務外包平穩發展。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17.06億美元,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2.58億美元。蘇州榮獲2017年“中國服務外包最具特色城市”,在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綜合評價中躋身全國前四。
使用外資結構優化。全年新設外商投資項目985個,實際使用外資45.04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達34%,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實際使用外資占比達51.2%。區域性外資總部集聚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新增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30家。
對外投資穩步推進。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23.18億美元,保持全省第一。空間布局持續向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新增對外投資企業42個,中方境外協議投資額10.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設境外投資非貿易型項目95個,中方協議投資額21.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89.5%。新增參股并購類項目38個,中方協議投資額1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55%,比上年增長42%。載體建設有序推進。年末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2億美元,吸引入園企業82家,入園企業實際投資總額3.77億美元,實現總產值8.14億美元。創新試點扎實開展。跨境電商、服務貿易、市場采購貿易、一般納稅人資格等四項國家級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上線運營,平臺備案登記企業達到296家,貨值超過10億美元。園區、昆山兩地共有29家綜合保稅區企業參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共開具專票金額25.87億元,稅額4.15億元。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126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8.26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3.19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26.21億人公里。公路、水路完成貨運量1.49億噸,貨物周轉量249.61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6%和11.2%。全年鐵路旅客發送量4485.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鐵路貨物發送量77.66萬噸,貨物到達量110.78萬噸。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6.05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54億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4%和1.9%。蘇州港集裝箱吞吐量587.52萬標箱,比上年增長7.2%。
汽車保有量穩步增長。年末擁有汽車355.7萬輛,其中私家汽車302.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3.6%和12.7%。
郵電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收入158.30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全年發送快遞10.41億件,增長22.3%;實現快遞業務收入132.65億元,增長16.2%。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97.19億元,比上年增長2.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42.3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859.8萬戶,其中4G用戶1338.89萬戶。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達527.87萬戶,比上年末凈增81.15萬戶。
八、金融
金融運行保持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總數838家,金融總資產5萬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6467.6億元,比年初增加603.3億元,比年初增長2.3%;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3986.6億元,比年初增加2062.2億元,比年初增長9.4%。
保險業務增勢良好。全年新增保險機構1家,年末全市保險機構共82家,各類分支機構933家。全年保費收入648億元,比上年增長23.4%;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163.55億元,比上年增長4.6%。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分別達到3.7%和5900元/人。
資本市場穩步發展。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4家,年末上市公司總數達127家,累計募集資金1910億元。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70家,累計達459家。全年新增債券融資854億元。年末全市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6594億元,各類證券交易額4.91萬億元,期貨市場交易額2.83萬億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123.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80%。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73家,累計達4469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7家,累計達677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4家,累計達445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11家,累計達79家;年末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0家,其中國家級15家。
創新載體加快培育。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蘇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科大訊飛蘇州研究院等相繼落戶。全年新增19家國家級眾創空間,60家省級眾創空空間,年末共有國家級眾創空間51家,省級眾創空間148家。年末全市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107家,孵化面積379.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6000家。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259.2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2.3萬人。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6.4萬人,比上年增長8%。全市擁有高技能人才54.6萬人。新增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8人,累計達237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27人。新增省“雙創計劃”人才99人,累計達782人。專利成果質量提升。全年專利申請量11.3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58萬件,占比達40.3%;專利授權量5.3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16萬件,占比達21.8%。年末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6.0件,比上年末增加7.7件。
教育資源供給持續增加。新建中小學、幼兒園66所,改擴建31所,新增學位5.5萬個。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797所,在校學生139.92萬人,畢業生30.03萬人,專任教師8.63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1.75萬人,畢業生6.5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8.7%。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89萬人,畢業生1.19萬人。擁有幼兒園(含民辦)766所,在園幼兒33.93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完善。蘇州被文化部列為全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2個、文化站85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44個。文化創意產業做大做強。全市共有8個國家級、16個省級和51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全年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文化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加強。完成江南水鄉古鎮預研究和申遺文本初稿編制工作。出臺《蘇州市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人才培養與管理辦法》,評審首批6項瀕危非遺項目,評定首批53位蘇州市榮譽傳承人。“心藝行——蘇州非遺走出去”赴沙特參展。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健全。市廣濟醫院和第五人民醫院建成使用,市第九人民醫院項目主體工程完工,獨墅湖醫院項目完成主體結構。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160個,其中醫院193個、衛生院93個。年末衛生機構床位數6.66萬張,其中醫院病床5.61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96萬人,其中醫生3.03萬人、注冊護士3.4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9.4%和12.6%。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全市建成國家級醫學重點學科2個、臨床重點專科16個。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中華醫學會專業委員會主委3人、省醫學領軍人才9名、重點人才23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自然基金128項,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推進醫療資源縱向聯合。全市累計建成23家醫聯體,覆蓋137家醫療機構,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03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總量和增速均超過綜合醫院。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新建成健身步道315公里、多功能運動場14個、籠式球場24個。年末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站點7124個、健身步道1968公里,人均體育場地設施面積達3.3平方米。環古城河健身步道體育功能進一步提升。體育市場逐步繁榮。阿里體育江蘇業務中心正式落戶蘇州。金陵體育在創業板上市。全年體育彩票銷售44.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9%。競技比賽實力提升。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上,奪得14枚金牌、12枚銀牌、18枚銅牌,金牌數占全省的32.6%,獎牌數占全省的32.8%。全年承辦省級以上體育賽事87項次,其中國際洲際比賽27項次、全國比賽48項次、省級比賽12項次。
十一、人口和就業
人口總量基本穩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0萬人。全市戶籍人口69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2.01‰,比上年下降0.81個千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4.81‰,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
就業創業形勢良好。全市新增就業17.2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9249個,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82%。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7%。全年政府補貼培訓職業技能勞動者4.3萬人。大力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年末全市創業孵化載體達237家,其中省級示范基地31家。全力推進大眾創業。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人數18400人,其中引領大學生創業2408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2670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根據抽樣調查,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03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比上年增長8.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7元,比上年增長8.3%。
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7%。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項目“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比上年下降0.5%;衣著類價格上漲3.7%;居住類價格上漲4.3%;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4.0%;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0.9%;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0.4%;醫療保健價格上漲1.2%;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3.4%。
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1940元/月。年末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505.98萬人,比上年增加27.52萬人;企業養老保險享受人數154.42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4.88萬人,領取基礎養老金人數41.97萬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繼續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88.3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64.5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69.1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486.2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53.22、17.94、29.82和35.45萬人。居民醫保財政補貼提高到每人每年480元。全市發放社會保障卡1160萬張,持卡公共服務項目開通率達100%,網上服務提供率達80%。
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75元。年末全市1.6萬戶、共計2.5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2.23億元。全市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43張、日間照料中心115個、助浴點22個。年末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24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67323張。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4430套,基本建成27719套,新增租賃補貼發放837戶。全年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81.1萬人,年末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數達288.9萬人,全年職工提取公積金282.3億元。
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年累計抽檢各類食品7.21萬批次,每千人抽檢率6.77批次,動態合格率為98.42%。立案查處食品安全案件1753起,藥品(含保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安全案件488起。在全省率先實現基層食藥監警務室全覆蓋。張家港、昆山成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十三、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56.61億元。滬通鐵路建設進展順利,蘇州段全年完成投資39.4億元。通蘇嘉、滬蘇湖、太倉港港口支線等鐵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滬寧高速公路昆山高新區互通、西環快速路南延主線高架橋段和吳淞江大橋建成通車。軌道交通4號線及支線開通運營。完成桑田島、城北路、澄陽路、太湖新城啟動區和太湖新城二期5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建設,總里程34.486千米。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503.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7%。其中工業用電量1202億千瓦時,增長7.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24.5億千瓦時,增長15%。市區(不含吳江,下同)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8.75億立方米。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2座,總供水能力717.5萬噸/日,其中市區自來水供水能力達到255萬噸/日。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79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2%,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80%。實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各100個。
年末城市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總長138.4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1403.6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24841.3萬人次。市區新增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55條,年末市區公交線路總數達376條,全年營運里程2.97億公里,總客運量5.3億人次。掌上公交APP系統信息逐步完善,實現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年末市區營運出租汽車4803輛。
十四、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保護得到加強。全市環保投入661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全市生態紅線保護面積3266平方公里。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08億元。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蘇州市區空氣質量達標率為71.5%,比上年上升2.5個百分點。市區PM2.5年均濃度比上年下降6.5%。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市區新增綠地面積400萬平方米,年末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25%。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帶日益完善。全年完成森林撫育5.17萬畝,年末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29.8%,自然濕地保護率58%。
節能減排穩步推進。勸退、拒批不符合環保要求建設項目75個、涉及投資額8.3億元。推進環境質量改善。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項目956項。扎實推進“減煤”“提標”“降塵”“禁燃”等措施落實,降低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啟動全市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全年新增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32家,累計達436家。
2017年,蘇州經濟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更加匹配,創新驅動下增長動力更加多元,集約增長的發展形態更加突出,各項社會事業穩定協調,社會運行機制更加科學。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薄弱環節: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不夠快,公共服務供給仍顯不足,生態環保仍需持續發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存在。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主動對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創新發展增強發展動力,以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矛盾,以綠色發展優化生態環境,以開放發展拓展發展空間,以共享發展維護發展公正,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
注:本公報數據為快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