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淮安調查隊
(2017年3月28日)
2016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兩大目標,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運行平穩增長。完成GDP總量30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4.61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268.15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1455.24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11.2:42.9:45.9調整升級為10.6:41.7:47.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7.7%,比上年提升1.8個百分點。人均GDP62446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9401美元),增長8.6%。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其中,食品煙酒類漲4.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漲1.8%,教育文化和娛樂類漲0.4%,醫療保健類漲12.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漲2.6%,衣著類跌0.6%,交通和通信類跌2.2%,居住類基本持平。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7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32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650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7%,保持在較低水平。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26萬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3.03萬人、創業培訓2.9萬人。
201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產業支撐不夠牢固,自主創新有待增強,居民增收難度較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以及縣域綜合實力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宜居生態家園建設等方面尚存短板。
二、農林牧漁和水利業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總產量458.55萬噸,受極端氣候因素影響,比上年減少8.67萬噸,下降1.9%。其中,夏糧總產量170.57萬噸,減少6.80萬噸,下降3.8%;秋糧總產量287.98萬噸,減少1.87萬噸,下降0.6%。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89.99萬畝,比上年增加2.63萬畝,其中夏糧面積463.08萬畝,增加1.47萬畝;秋糧面積526.91萬畝,增加1.15萬畝。油料種植面積43.71萬畝,減少1.0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45.65萬畝,增加0.92萬畝。完成成片造林面積2.53萬畝。水產品總產量26.10萬噸,下降1.0%。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23萬千瓦,增長0.4%。
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完成水利建設投資32.5億元。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洪澤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等工程全部完成;黃河故道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列入國家規劃的中小河流、大中型涵閘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發揮效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里運河北門橋、堂子巷及古黃河水利樞紐等“三閘”工程全面建成運行,清江浦老城區除澇綜合整治、清隆橋泵站改造、西郊泵站遷建等一批城市河道治理及涵閘工程建成運行。完成農村水利建設4650萬土方,興建建筑物8758座、防滲渠道645公里,疏浚縣鄉河道1398公里,整治村莊河塘1413面。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26.18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8.19億元,增長16.3%;集體工業增加值3.14億元,下降17.8%;股份制工業增加值1108.31億元,增長17.5%;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313.13億元,下降7%。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678.02億元,下降3.2%。輕工業企業增加值709.48億元,增長7%;重工業企業增加值916.70億元,增長12.0%。
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4+2”優勢特色產業實現產值4200.40億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鹽化新材料、特鋼及裝備制造產業、電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3840.1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51.4%;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等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60.30億元,增長9.5%。食品產業實現產值1015.9億元,成為繼電子信息產業后第二個千億級產業。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省定任務。
骨干企業支撐有力。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64戶,其中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3戶,50億元以上企業9戶,10億元以上企業90戶。全市百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2818.78億元,比上年增長20.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8.6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銷售比重38.6%;實現利潤192.87億元,增長18.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9.4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利潤比重48.0%。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47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37.29億元,增長1.0%,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282.16億元,增長0.4%。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96.70億元,比上年增長2.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較快擴張。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535.1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工業投資1518.49億元,增長17.3%;房地產開發投資321.41億元,增長13.3%。民間投資1781.94億元,增長15.4%,占全市規模以上投資比重70.3%。完成220個市級重大項目投資104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德科瑪半導體、時代芯存相變存儲器等一批投資超百億元重大項目順利開工。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穩中有進。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3.83億元,比上年增長11.7%。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64.50億元,增長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9.33億元,增長13.7%。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978.30億元,增長11.9%;住宿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05.53億元,增長9.3%。
消費熱點持續活躍。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25.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4.3%,煙酒類增長17.4%,化妝品類增長9.1%,金銀珠寶類增長7.9%,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34.8%,五金電料類增長21.3%,家具類增長16.9%,石油及制品類增長6.5%,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6.5%,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46.2%,汽車類增長21.9%。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難中有進。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5.0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1%。其中,出口總額26.98億美元,下降10.3%;進口總額8.06億美元,下降28.1%。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809家,培育新增長點企業152家。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日本大阪展、德國科隆五金展等境內外重點展會330家次,設立展位570多個。
外資外經加快發展。全年新批外資項目240個,協議外資28.58億美元,到賬外資11.6億美元。新設立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項目10個、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59個。新批伊弗特精密零部件、金俊裝備工業和澳洋順昌集成電路等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其中伊弗特精密零部件項目計劃總投資1.55億元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1.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4%。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5億美元,增長近3倍。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基礎建設力度加大。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3.80億元,比上年增長221.0%。寧連路南門立交建成通車,新港二期碼頭完成主體工程施工,連淮揚鎮、徐宿淮鹽兩條高鐵完成征地拆遷,宿揚高速、503省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以及京杭運河淮海路大橋、京杭運河黃碼大橋、淮海路跨古淮河橋等項目全面推進,348省道淮安區段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500公里、橋梁97座。計劃總投資151億元的市區快速路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全市年末公路總里程133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3.40公里,一級公路里程631.90公里。
運輸業穩步發展。完成公路、水路貨運量1.22億噸、周轉量372.13億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1.6%和2.8%。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9050萬噸,增長13.1%;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5萬標箱,增長11.5%。淮安機場新開通日本大阪、重慶、大連、海口、福州等航線,通航城市達到20個;完成旅客吞吐量8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638噸,分別增長70.7%、23.5%。市區投放新能源公交車700輛。現代有軌電車全年客流突破540萬人次。新增24個鄉鎮開通鎮村公交,全市鎮村公交開通率達63%。A級物流企業總數增至22家。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6.11億元,比上年增長2.2%;郵政業務收入14.53億元,增長39.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1萬戶,下降25.1%。移動電話用戶429萬戶,增長2.8%。年末互聯網固定寬帶用戶95萬戶,增長17.3%。
旅游業加速發展。實現旅游業總收入308.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國內旅游收入305.64億元,增長15.8%;旅游外匯收入1704.53萬美元,增長9.4%。接待境內外游客2612.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3%;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82萬人次,增長24.2%。全市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41家,其中5A級1家,4A級12家;省星級鄉村旅游區52家,省級自駕游基地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家。有星級旅游飯店48家,其中五星級旅游飯店1家;旅行社105家,其中四星級旅行社2家、出境社2家;持證導游4513人。中國漕運城、西游記文化體驗園、白馬湖生態旅游度假區、美麗蔣壩休閑旅游度假區項目入選全國優選旅游項目。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支出結構改善。實現財政總收入483.13億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5.51億元,下降9.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45億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財政民生類支出353.95億元,下降5.4%,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3.2%,比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
金融市場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066億元,比年初增長31.7%。其中,住戶存款1360.51億元,增長14.9%,占全部存款44.4%;非金融企業存款1049.81億元,增長65.1%,占全部存款34.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304.22億元,比年初增長23.6%。其中,中長期貸款1426.86億元,增長44.2%;基礎設施貸款398.90億元,增長104.6%。實現保費收入77.10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財產保險收入22.70億元,增長15.8%;壽險收入44.90億元,增長23.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9.50億元,增長43.4%。全年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28.70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54億元,比上年增長20%,占GDP比重1.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909億元,增長13.16%。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91個、市級85個;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1家、市級67家。專利申請17293件,專利授權8081件,發明專利申請量4061件。企業專利申請量9667件,增長93.8%;企業專利授權量4307件,增長49.3%。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55件,比上年增長29.5%。新獲認定國家眾創空間1家、省眾創空間1家,全市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面積達86萬平方米。
科研實力顯著增強。新設立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技術轉移淮安中心;組織簽訂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項目59項。井神鹽化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為全市首個國家級研發機構;新增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個,新建市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0個;新獲認定江蘇省智能交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新建市級重點實驗室5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9個。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擁有各級各類學校、成規模幼兒園898所,在校生87.12萬人,教職工5.59萬人。其中,成規模幼兒園424所,在園幼兒17.56萬人;小學252所,小學生35.05萬人;初中157所(含38所九年制學校),初中生14.31萬人;高中31所(含8所完全中學),高中生7.2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0所,在校學生6.2萬人;高校7所,大學生6.69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0.09萬人。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認定,全市109所中小學達到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示范校標準。淮陰衛校成功升格為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59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95%,人均公共圖書館總藏量0.93冊。市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服務平臺項目搭建完成,被文化部評為2016年國家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廣項目。淮安大劇院正式對外運營;淮海戲《林道靜》等4個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江蘇華夏云錦織造有限公司被國家版權局授予全國版權示范單位;盱眙縣創成第三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81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個,衛生監督機構9個,綜合醫院36個,專科醫院14個,中醫院6個,婦幼保健機構9個,衛生院12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79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27529張,其中醫院17574張、衛生院7926張。衛生技術人員3.15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4萬人,注冊護士1.43萬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2人,衛生監督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67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587人。市婦幼保健院、市公共衛生中心異地新建有序推進,市直醫院全部達到三級以上。
體育事業成果顯著。成功舉辦2016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里運河中國淮安·絲綢之路戶外運動挑戰賽以及全市第八屆運動會等賽事。新建健身路徑40套、健身步道58公里、籠式足球場4個、拼裝式游泳池1個,全市30個鄉鎮建成多功能運動場。市本級被列為首批省級體育改革發展試驗區,淮安區施河鎮被命名為首批省級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花樣游泳比賽中,我市培養的淮安籍運動員梁馨枰摘得銀牌。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能力提高。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市設立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7.09萬公頃,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5.7萬公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率76.5%;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優良率81.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區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53.5分貝,聲環境質量等級較好。盱眙縣、淮安區和淮陰區通過國家生態縣區考核驗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驗收,市工業園區獲得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命名。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小幅增加。年末戶籍總人口567.56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91.24萬人,占總人口51.3%,女性人口276.31萬人,占總人口48.7%。年末常住人口489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1.84萬人,增加8.53萬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9.7%,比上年提升1.5個百分點。常住人口出生率10.93‰,死亡率7.44‰,自然增長率3.49‰。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2元,比上年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5元,增長7.9%;人均消費性支出16912元,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9元,比上年增長9.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633元,增長11.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4.2平方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1.2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市參加企業養老保險職工人數90.27萬人,比上年增加1.37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6.7萬人,個體靈活就業人員參保36.0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51.66萬人,比上年增加0.5萬人;生育保險50.00萬人,增加3.13萬人;失業保險人數64.3萬人,增加1.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81.42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0.92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26.32萬人,參保率99.48%。全市共支付27.78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60.70億元,全年征繳養老保險費48.16億元,組織27.63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第四輪免費體檢。
注:
(1)公報中部分指標數據為快報數,最終數據以《淮安統計年鑒-2017》公布為準。
(2)GDP、產業增加值和人均GDP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增速為名義增長。
(3)“4+2”優勢特色產業:指鹽化新材料、特鋼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產業四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4)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5)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6)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