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六個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生態保護、民生事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全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萬億元左右,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左右。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稅收收入1929.5億元,增長15.3%,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9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48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5.9%。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8%。實現制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7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2.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15.7%。成為首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改革開放縱深邁進。蘇州工業園區、張家港市、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獲評江蘇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6人獲評先進個人。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監管等舉措獲國務院通報表彰。全年新增私營企業9.9萬家,注冊資本4302億元;新增個體戶17.6萬家,注冊資金219億元。國資國企改革穩步實施,新設混合所有制企業21家,完成企業公司制改革4家。在全國率先啟動推廣“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模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關停淘汰落后低效企業1757家。降低企業負擔360億元,“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259.7億元。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農業生產調整優化。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09億元。推廣耕地輪作休耕,提升耕地質量。全年夏糧總產量23.85萬噸,比上年下降9.6%;秋糧總產量64.07萬噸,比上年下降3.0%。夏糧、秋糧畝產分別比上年提高3.5%和1.3%。畜禽養殖環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85萬噸,比上年下降49.6%;禽蛋產量0.92萬噸,比上年下降58.9%;水產品產量19.56萬噸,比上年下降16.9%。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7.37萬畝,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5.38萬畝。年末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9.3%。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90億元,比上年增長6.1%。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6個,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562名。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3772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8%。集體合作農場216家。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1970億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8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1%和4.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增量提質。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5%;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6%。35個行業大類中有26個行業保持增長,行業增長面達74.3%。10個行業大類產值超一千億元,其中前六大行業實現產值2.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7%。高端產品產量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83%,3D打印設備產量增長51.4%,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2.2%。新增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試點示范項目5個,新增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44個,累計達262個。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23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竣工產值1665億元,比上年增長7.9%,竣工率70.3%。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3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3%,其中新開工面積407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4%。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筑企業1345家,實現利稅15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7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2.7%。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713億元,比上年增長27.2%。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投資需求保持穩定。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56億元,同口徑增長4.5%。其中工業投資1102億元,同口徑持平;服務業投資3450億元,增長6.1%;民間投資2949億元,增長14%。投資結構繼續優化調整。服務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75.7%,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分別達77.5%和40.5%。民間投資主體地位穩固,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64.7%。
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5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全市房屋新開工面積280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2%;房屋施工面積1165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房屋竣工面積150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7%;商品房銷售面積19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78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9%。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市場消費保持穩定。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6.9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034.6億元,比上年增長7.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12.3億元,比上年增長9%。生活類商品增勢較好。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2.8%、15.3%和19%。新型商業模式較快發展。全年電子商務網絡零售交易額超2000億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互聯網零售額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
旅游市場健康發展。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4.89億美元。全年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88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12768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7%和6%。年末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5家、五星級飯店28家。高等級景區、星級酒店、旅游度假區、鄉村旅游點數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迎難而上。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5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出口突破2000億美元,達2068.3億美元,增長10.5%;進口1472.8億美元,增長14.2%。分注冊類型看,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255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8%,占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72.3%;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增長19.9%和41.2%。從貿易市場看,對美國出口57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3%;對歐盟、東盟出口分別增長8.6%和15.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425.9億美元,增長11.3%。貿易方式積極轉變。全市實現一般貿易出口68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一般貿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達33.3%,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2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獲批國家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出口增長10%。服務外包平穩發展。全市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17.5億美元,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47.7億美元。
“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發展。全年新設外商投資項目1013個,實際使用外資45.2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達43.7%,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使用外資占比達51.5%。年末全市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超300家。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26.8億美元。對外投資擴面增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新增投資項目64個,中方協議投資額9.11億美元。
七、交通運輸和郵政
交通運輸健康發展。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121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8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運量2.98億人次,客運周轉量121.18億人公里;全市公路、水路貨運量1.62億噸,貨物周轉量267.82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8.2%和7.3%;蘇州港集裝箱吞吐量635.51萬標箱,比上年增長8.2%。
汽車保有量穩步增長。年末擁有汽車391萬輛,其中私家客車328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9.9%和9.2%。
郵政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收入181.57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全年發送快遞12.5億件,增長20.1%;實現快遞業務收入156.21億元,增長17.8%。
八、金融
金融運行保持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總數868家,金融總資產5.5萬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8560.4億元,比年初增加2092.9億元,比年初增長7.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6546.2億元,比年初增加2555.1億元,比年初增長10.7%。
保險業務保持平穩。全年新增保險公司4家,年末達86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916家。全年保費收入629.7億元,比上年下降2.8%;保險賠付支出1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資本市場穩步發展。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年末上市公司總數達135家,累計募集資金2770億元。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107家,數量列全國第五、全省第一,累計募集資金2560億元。全年新增債券融資1184億元。年末全市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5000億元,各類證券交易額4萬億元,期貨市場交易額2.5萬億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15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張家港、常熟、昆山入圍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52家,累計達5416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家,累計達733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86家,累計達505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11家,累計達90家;年末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0家,其中國家級15家。
創新載體加快培育。啟動建設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科院、南京大學、牛津大學等一批國內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重大創新載體落戶蘇州。年末全市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112家,孵化面積458.1萬平方米。新增42家省級眾創空間,年末共有國家級眾創空間52家,省級眾創空間190家。各類眾創空間共孵育創新團隊4000余個。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274.2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4.54萬人。全市擁有高技能人才56.92萬人。新增國家級人才引進工程入選者13人,累計達250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31人。新增省“雙創人才”91人,累計達873人。專利工作成效顯著。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批建設。新增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6家。年末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3件,比上年增加7件。
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新建中小學、幼兒園52所,改擴建17所,新增學位6.8萬個。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620所,在校學生185.45萬人,畢業生41.07萬人,專任教師11.28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3.56萬人,畢業生5.7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9.1%。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推進集團化辦學,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統籌全市名優教師,打造免費線上教育平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全年文化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蘇州第二圖書館如期建成,蘇州灣文化中心主體結構封頂,蘇州博物館西館、吳文化博物館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完成671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成功舉辦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第三屆亞太區大會、中國昆劇藝術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蘇州國際設計周等重大活動。獲評全球首個“世界遺產典范城市”。
健康蘇州建設扎實推進。蘇大附二院滸關院區建成運行,市疾控中心遷建,蘇大附一院二期項目開工建設。引進高水平臨床醫學專家團隊26個,年末累計達到53個。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4家。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68個,其中醫院20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7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93萬張,其中醫院病床5.84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2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12萬人。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全民健身工程提檔升級。新增健身步道264公里。蘇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東園體育休閑公園建成投用。成功舉辦2018年國際田聯世界競走團體錦標賽、2018冰壺世界杯蘇州站等高規格體育賽事。在第十九屆省運會上取得歷史最好成績。體育彩票銷售首次突破50億元。
十一、人口和就業
人口總量保持穩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72.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5.39萬人。全市戶籍人口703.55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9.82‰,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2.79‰。
就業創業形勢良好。全市新增就業17.55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8941個,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8%。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7%。全力推進大眾創業。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人數19441人,其中引領大學生創業2344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2467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根據抽樣調查,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萬元,比上年增長8.2%。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6%。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2.2%;衣著類價格上漲5.0%;居住類價格上漲2.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3.5%;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1.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3.1%;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0.8%;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2.5%。
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2020元/月。年末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543.27萬人,比上年增加32.44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37.5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05.0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11.7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33.4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49.25、40.45、38.49和43.09萬人。全年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81.64萬人,年末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數達307.15萬人,全年職工提取公積金319.7億元。
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945元。年末全市1.43萬戶、共計2.15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2.17億元。全市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54張、日間照料中心110個、助浴點20個。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1205套,基本建成27196套,新增租賃補貼發放2604戶。
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年累計抽檢各類食品7.26萬批次,每千人抽檢率6.8批次,動態合格率98.22%。全年查辦食品藥品違法案件6198件,比上年增長32%。在省內率先啟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嚴重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出臺評定嚴重失信者管理辦法。
十三、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88.5億元。滬通鐵路蘇州段一期工程開展鋪軌作業,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蘇州段、通蘇嘉甬納入鹽通鐵路先行實施段開工建設。524國道相城段改擴建、桐涇路北延、獨墅湖第二通道等重點道路交通項目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主體完工,5號線加快推進,6號線、S1線開工建設,有軌電車1號線延伸線、2號線開通試運營。1000千伏淮上線蘇通管廊過江隧道全線貫通。智慧城管大數據平臺(二期)建成投用。5G通信試點穩步推進。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562.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9%。其中工業用電量1227.8億千瓦時,增長2.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6.6億千瓦時,增長9.7%。市區(不含吳江,下同)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9.11億立方米。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2座,總供水能力717.5萬噸/日,其中市區自來水供水能力達到345萬噸/日。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75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96%。
年末城市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總長164.9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1676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32807萬人次。市區新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63條,年末市區公交線路總數達393條,全年營運里程2.9億公里,總客運量5.0億人次。古城區(環護城河內)實現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氫能公交車100%全覆蓋。
十四、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保護得到加強。全年環保投入664億元。太倉、吳江、吳中建成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市區PM2.5平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3.7%,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為68.8%和76%,通江支流優Ⅲ比例達到95.2%。市區新增及改造綠地面積350萬平方米。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帶日益完善。全年完成森林撫育5.03萬畝,年末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29.9%。
節能減排穩步推進。全年勸退、拒批不符合環保要求建設項目358個,涉及投資額32.9億元。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項目1256項。淘汰低端落后化工企業260家,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35425家,完成省下達的煤炭消費總量削減任務。
2018年,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質量效益改善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但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產業轉型任務艱巨,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任務依然繁重。2019年,全市上下要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以持續推進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確保全市經濟平穩增長,繼續推動蘇州高質量發展走在最前列,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注:本公報數據為預計數或快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