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我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狠抓“六穩”工作落實,全市經濟社會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產業發展基礎穩固,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民生福祉繼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一、綜合
經濟保持穩定增長。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02.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19.9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71.6億元,比上年增長3.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10.8億元,比上年增長7.5%。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10.9:41.6:47.5,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9149元(按2019年年平均匯率折算約11473美元),比上年增長5.3%。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2019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3.3%。八大類商品價格“七漲一跌”,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6.4%,衣著類上漲2.9%,居住類上漲1.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3.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6.1%,交通和通信類下降1.5%。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累計持平,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同比累計下跌0.1%。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穩中趨緩。2019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28.11億元,可比價增長2.8%。全市糧食總產量達712.3萬噸,比上年增加7.99萬噸,增長1.1%;糧食播種面積1474.28萬畝,比上年減少0.45萬畝。糧食畝產483.15公斤,比上年增加5.56公斤。棉花播種面積0.38萬畝,比上年減少0.66萬畝,總產308噸。全市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2.9萬畝,比上年減少1.16萬畝,油料總產量12.97萬噸。
農業機械化規模擴大。2019年,全市農機總動力723.79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到27372臺、25658臺和19611臺。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1027.95萬畝,2019年農機化作業收入46.37億元。
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2019年,全市累計新增設施農(漁)業20.5萬畝。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67.2%,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建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省級75個,部級5個。全市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82家,全省第一。全市累計認定家庭農場共5434家,經營總面積達127.4萬畝,創成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7個,累計203個,市級示范農場100個,累計402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總體平穩。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352億元,比上年下降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民營工業好于面上。2019年,全市民營企業實現產值30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69.3%。全市工業用電量215.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3%。
支柱產業穩定發展。2019年,全市工業企業實現全口徑開票銷售5945.7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汽車、機械、紡織、化工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實現工業開票銷售3842.8億元,占工業總量的64.6%,其中機械裝備制造業實現開票2309.4億元,增長25.3%,汽車產業實現開票577.6億元。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公司整車出口3萬輛,華人運通公司發布首款量產車型并啟動工廠建設。非車產業實現開票銷售53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1.2%。
建筑業穩步增長。2019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04.5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733.4億元,比上年增長1.7%;安裝工程產值53.2億元,比上年增長88.6%。全市總承包一級及以上資質企業71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93.9億元,增長8.6%。全市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產值為85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9%。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更加優化。201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其中,項目投資同口徑增長6.9%。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第一產業投資同口徑增長2.5%,第二產業投資同口徑增長4.7%,第三產業投資同口徑增長5.3%。
工業投資質量提升。2019年,全市工業投資同口徑增長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19.3%,比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2.1%,比工業投資增速高7.3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57.2%,比去年同期提高3.8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投資一直處于負增長區間,全年高耗能行業投資同比下降31.7%,占工業投資比重為11.2%,比去年同期降低6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快速增長。2019年,全市民間投資同口徑增長6.6%,占全部投資比重為76.9%,比全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1.2%,拉動全市投資增長5個百分點。全市民間投資在結構上逐漸向信息技術類、社會民生類等領域傾斜。2019年,教育業民間投資增長124.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民間投資增長84.9%,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民間投資增長44.4%。
房地產銷售總體平穩。2019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426.2億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投資完成344.5億元,比上年下降4.5%。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850.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1%,其中住宅738.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0%;商品房銷售額595.6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住宅銷售額511.9億元,比上年增長3.0%。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運輸能力逐步增強。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公路總里程2054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5.5公里、一級公路1661.1公里、二級公路2924.2公里、三級公路1576.8公里、四級公路13791.2公里,等外公路192.98公里,其中國道637.2公里,省道1071.9公里。全市擁有等級公路20348.8公里,公路網密度達121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8.8公里/萬人。2019年,全社會客運量(不含鐵路、民航)6111萬人,比上年下降4.9%,客運周轉量64.3億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全社會貨運量(不含鐵路、民航)1.84萬億噸,比上年增長3.0%,貨運周轉量495.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1%。全年保障航班1.91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209.0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13.1%、13.8%,貨郵吞吐量8673.4噸,比上年增長31.7%,全年鐵路客運量1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1%。
郵電業務平穩發展。2019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2.7%。郵政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6494.7萬件,比上年增長17.7%,實現業務收入1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1%。電信業務收入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
六、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保持平穩。2019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0.1億元,比上年增長8.0%。分城鄉看,鄉村消費增速領先城鎮,全年城鄉分別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3.1億元和127.0億元,比上年增長7.4%和16.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191.7億元、1525.4億元、24.4億元和178.6億元,批發業下降3.6%,其他比上年分別增長10.5%、16.6%和0.3%。分規模看,限額以上零售額604.4億元,上年下降1.6%;限額以下零售額131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0%。
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主要經營類別中,糧油類實現銷售額77.0億元,比上年增長29.1%;肉禽蛋類實現銷售額17.1億元,比上年增長8.9%;煙酒類103.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實現銷售額82.1億元,增長34.9%;化妝品類25.1億元,比上年增長45.9%。2019年,全體居民消費支出18734元,增長6.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341元,增長7.5%;衣著支出1567元,增長2.5%;居住支出3706元,增長7.3%;交通通信支出2518元,增長5.0%;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851元,增長8.0%;醫療保健支出1293元,增長12.6%。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2019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9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7%,其中出口6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3%,進口32.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1%。新批外商投資企業數140個,其中總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7個,比上年增長2.2%。注冊外資實際到賬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8%,協議注冊外資4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2.6%。
旅游業蓬勃發展。2019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71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1%,實現旅游總收入4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旅游外匯收入8594.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2.6%。全市大力推動綠色轉型、綠色跨越,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第14處、江蘇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鹽都創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東臺、建湖入選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積極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大豐成為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恒北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新創成4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市共有國家4A級以上景區17家,列全省第五。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總體平穩。2019年,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3億元,比上年增長0.5%,其中稅收收入295億元,比上年下降3.3%,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7%。主體稅種保持穩定,實現國內增值稅74.9億元、改征增值稅54.6億元、企業所得稅33.9億元、個人所得稅10.7億元。財政惠民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8.6%,20項民生實事完成投資76億元。
信貸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3家,年內凈增1家,為渤海銀行鹽城分行。金融機構年末本外幣存款余額7038.2億元,比年初增長9.6%,其中儲蓄存款3181.4億元,比年初增長9.6%。金融機構年末本外幣貸款余額5871.1億元,比年初增長17.3%,其中中長期貸款3091.7億元,比年初增長20.5%。
保險業健康發展。2019年,全市擁有各類專業保險機構61家,其中市級產險公司22家,壽險公司39家。保險分支機構及營銷網點645個,保險從業人員4.7萬人。全市實現保費收入192.7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財產險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人身險146.6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全市各項賠償和給付52.6億元,比上年增長0.1%。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9年,全市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6%,科技進步貢獻率57.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87家,居蘇北蘇中第二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185家,成為蘇北首個超1000家的設區市。2019年,全年專利申請數2591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6056件;全年專利授權數1571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1454件;有效發明專利量6725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9.34件。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2019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招生2.09萬人,在校生6.74萬人,畢業生1.71萬人;普通中專3所,在校生3.06萬人;職業高中9所,在校生2.25萬人;普通中學292所,在校生32.66萬人;小學335所,在校生44.99萬人。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5%,在校生年鞏固率99.6%;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4%,在校生年鞏固率99.8%。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在園幼兒20.81萬人。全市共有教職工數9.1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7.68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文化建設成果豐碩。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全年提升基層文化服務中心674個、文化站10個,新建或改建旅游廁所119座,建成閱讀新空間65家、便民閱讀設施59個。全年為群眾送惠民演出5000場次以上、送展覽500場次以上、送電影22000場次以上。藝術創作生產再獲豐收。曲藝節目《愛我你就抱抱我》摘得第十八屆“群星獎”,淮劇《小鎮》傳承版輝煌演出第200場次,《送你過江》《十品半村官》雙雙獲得第四屆省文華大獎和第十一屆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今年新創作劇本45部,創歷年之最,5個大戲作品獲2018年度江蘇省戲劇文學劇本獎。
衛生體系更加健全。2019年,全市擁有衛生計生機構327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9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個,婦幼衛生機構11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0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6萬人,注冊護士1.74萬人。
體育賽事蓬勃開展。2019年,我市舉辦首個全程馬拉松賽事—2019大洋灣鹽城馬拉松賽、2019年“大洋灣”杯中國鹽城黃海濕地公路自行車賽、2019中華龍舟大賽(江蘇?鹽城站)和史上規模最大的市八運會等大賽。體育設施不斷完善。2019年,全市220個老舊小區安裝新的室外體育健身器材,市區新建了85公里健身步道,全市健身步道總長度約930公里,位列全省前列。體育產業質效明顯提升。我市亭湖黃尖體育旅游小鎮入圍省第三批體育健身特色小鎮名單,金沙湖滑雪場、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大洋灣生態旅游景區等5家單位獲評2019江蘇時尚體育好去處。阜寧縣金沙湖淡水沙灘浴場被命名為2019年度長三角地區最佳體育旅游目的地。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保持穩定。201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21.3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02.59萬人,鄉村人口318.76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23‰,死亡率為3.74‰,自然增長率為3.49‰。年末常住人口720.89萬人,城鎮化率64.9%,比上年提高0.87個百分點。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96元,比上年增長8.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16元,比上年增長8.1%;人均消費支出20942元,比上年增長6.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8元,比上年增長9.3%;人均消費支出15501元,比上年增長6.8%。
城鎮就業基本穩定。2019年末,全市從業人員430萬人,比上年減少1.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95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8.5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76.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1.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1.78%的較低水平。
社會保障日臻完善。2019年,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6.18萬戶、10.71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78億元,對全市2.4萬名困難群眾實施托底救助,支出托底救助資金3692.4萬元。因災致貧生活救助保險、重病支出型困難救助保險、特困人員護理困難救助保險惠及全市3400多戶因病、因殘、因災、因禍、因學等導致支出型困難的家庭。全市建有公辦養老機構136家,民辦養老機構61家,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403家。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6.81張,農村敬老院改造全部達到省定星級標準。
十二、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2019年,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87億元,陸、海、空齊頭并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逐步形成。2019年市區“一環五射”內環高架快速路網建成通車,內環高架三期如期建成,全市快速路網總里程達90公里。鹽城擁有南洋國際機場、大豐港、濱海港等3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高速鐵路網建設全面推進,鹽青高鐵、徐宿淮鹽高鐵順利開通,標志著鹽城正式接入全國高鐵網、全面邁進高鐵時代。空港目前有32條在飛境內外航線,年旅客流量超過200萬人次;鹽城港“一港四區”累計建成21個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貨物通過能力突破億噸。2019年,區域供水通達全市所有鄉鎮,全市自來水深度處理率達94.43%,完成了1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全市建制鎮污水管網建設超過300公里。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全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理念,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全市新增成片林15.6萬畝,改造既有林20萬畝,造林面積全省第一,城鎮綠化覆蓋率37.2%,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5天,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9.5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域水源地達標整治任務,新水源地及跨區域引水工程建成供水,讓鹽城人民喝上了優質水、放心水。率先在全省實現市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運處理率、規模畜禽養殖場治理率100%。全面推行河長制,對各類河道實施綜合整治,市區34條黑臭水體完成整治任務,受到污染河流正重新變得清澈。
注:本公報部分指標值為快報數,最終年報數據以《鹽城統計年鑒2020》公布數據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