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主題主線,緊扣“八大突破”年度目標,積極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發展穩中有進,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各項事業實現新的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9.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2.70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363.15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1413.44億元,增長4.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9523元,增長6.0%。
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一是產業結構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6:43.4:45.0;二是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首要因素,消費貢獻率為51.0%;三是創新成效顯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0.5%;四是綠色發展不斷深化,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下降1.2%。
就業創業形勢穩定向好。全市新增城鎮就業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市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調查登記率100%。高校畢業生期末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舉辦創業咖啡、創業大講堂、創業沙龍等交流活動50余場次,在全社會營造了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全市積極落實鼓勵全民創業新政“28條”,全年發放各類創業扶持資金2.7億元,幫扶自主創業1.78萬人,帶動就業6.34萬人。全市新增省市級創業示范基地13家。
市場活力不斷釋放。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激發營造干事創業氛圍,大眾創業成效顯著,小微企業增長迅速,經濟發展活力凸顯。全市新增規上企業420家,其中工業144家、建筑業13家、批零業131家、住餐業13家、房地產30家、服務業89家。小微企業新發展79517戶,新增資金總額466.1億元,新增從業人員131209人。資本在500萬以下的企業20084戶,占新發展總數的25.3%,新增資金360.0億元,占新增資金總額的77.2%。個體工商戶59433戶,占新發展總數的74.7%,新增從業人員96163人,占新增從業人員總數的73.3%。
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0%。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上漲9.9%,衣著類上漲1.3%,居住類上漲1.6%,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9%,醫療保健類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2.7%;交通和通信類下跌0.2%。食品中,糧食上漲0.8%,食用油上漲3.2%,鮮菜上漲7.9%,畜肉類上漲28.4%,水產品上漲1.3%,蛋類上漲6.9%,鮮瓜果上漲12.0%。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3.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升0.1%。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能力增強。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6.90億元,可比價計算增長3.6%。其中,農業產值291.91億元,增長1.3%;林業產值12.09億元,增長4.9%;牧業產值105.90億元,增長8.8%;漁業產值195.88億元,增長4.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07億元,增長4.7%。
糧食生產穩中有增。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758.84萬畝,比上年微增0.18萬畝,增長0.02%。糧食總產量366.56萬噸,增長0.7%。其中,夏糧總產為143.20萬噸,比上年增加2.08萬噸,增長1.5%;秋糧總產為223.36萬噸,比上年增加0.45萬噸,增長0.2%。糧食作物畝產為483.06公斤,比上年增加3.22公斤,增長0.7%。其中,夏糧畝產為391.23公斤,比上年增加3.57公斤,增長0.9%;秋糧畝產為568.6公斤,比上年增加3.76公斤,增長0.7%。
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穩步增長,農業發展保持平穩,棉花、油料產量增幅均在20%以上。高效設施農業占比提高到20.9%。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創歷年新高。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實現全覆蓋。稻漁綜合種養,優質葡萄、淮山藥、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向好,種養效益和農產品質量顯著提升。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換擋提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755.90億元,增長9.5%,增幅居全省設區市第一位。全市在統的33個行業大類中,20個行業產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為60.6%。六大主導行業完成產值2028.31億元,增長9.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向中高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部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為37.6%。啟動建設“中華藥港”,一大批醫藥產業項目加速集聚,成功舉辦第三屆國際醫藥技術大會,恒瑞、豪森、天晴、康緣四大藥企躋身中國醫藥創新力前五強,恒瑞醫藥成為國內醫藥第一股,市值接近4000億元。新材料產業提質上量,太平洋石英高純石英砂產能進入全球前3強,中復神鷹T1000超高強度碳纖維初步具備量產條件。精品鋼基地扎實建設,亞新、鑌鑫等冶煉企業規范運行,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5.31億元,增長18.0%,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全市規上工業利潤總額占全省比重達到3.6%,高于營業收入占全省比重1.4個百分點。資產規模穩步擴大。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達3499.40億元,增長6.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國家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地實施,全市工業企業的內部質態進一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增強,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9.2%;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7.2%,較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4.5元,較同期下降1.9元。
建筑業增速回落。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45.56億元,下降24.2%;房屋施工面積4028.68萬平方米,下降32.2%;房屋竣工面積1695.22萬平方米,下降28.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986.39億元,增長6.8%,增幅居全省第四。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216.21億元,增長15.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全市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39.88億元、1214.63億元、731.88億元,三次產業占比結構為2.0:61.2:36.8。高新技術產業完成投資323.02億元,增長15.3%,增速高于全部投資8.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額的比重16.3%,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完成1240.70億元,增長15.4%;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62.5%,較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9.58億元,增長5.2%。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32.81億元,增長11.1%;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85.96億元,增長5.0%;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6.69億元,下降14.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4.11億元,增長1.6%。
基本生活類商品零售平穩增長。全市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8.2%;飲料類降低0.5%;煙酒類增長1.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2%;日用品類增長5.9%。這5類商品合計占限上批零業零售額的34.7%。
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進入過渡期。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2%;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下降7.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下降0.5%;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增長2.7%;化妝品類商品增長0.8%;金銀珠寶類商品增長5.0%;中西藥品類商品增長21.6%;書報雜志類商品增長15.7%。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趨于穩定。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因素,全市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實際利用外資6.14億美元,增長1.8%。實現進出口總額93.2億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總額38.9億美元,下降6.5%。
自由貿易區獲批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獲批建設,連云港迎來了新一輪歷史性發展機遇。自貿試驗區建設迅速啟動,在京成功舉辦自貿區央企懇談會,中哈陸海聯運電子數據交換通道、海關多式聯運監管新模式等16項制度創新成果初步形成。
連云港上合國際物流園加快發展。經過近六年的建設,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已成為江蘇沿海大開發和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物流業總收入完成24788萬元,增長17.9%;物流量完成2283萬噸,增長55.9%。其中,內河港貨物吞吐量1406萬噸,增長9.5%;海河聯運量1153萬噸,增長36.3%;內河集裝箱量2.7萬標箱,增長87.6%。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打造綜合交通樞紐。30萬噸級港口航道二期工程連云港區段基本建成;連徐高鐵開始鋪軌,連淮鐵路開通運營,高鐵動車組開行至近百個城市;花果山國際機場全面開工建設;城市動車正式開行,實現與高鐵樞紐無縫對接。
港口運輸穩步增長。伴隨著“一帶一路”以及自貿區建設深入,連云港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港口生產穩步增長。貨物吞吐量達到24432萬噸,增長3.7%,為近三年最高增長。完成外貿吞吐量達12923萬噸,增長8.7%。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78.1萬標箱,增長0.8%。客運總量首次跨上20萬臺階達20.74萬人次,增長7.5%。
鐵路邁入“高速時代”。伴隨著灌云和灌南鐵路開通運營,全市鐵路客運邁入“高速時代”,總體實現爆發性增長。全市境內鐵路客運總量達到654.6萬人次,增長61.8%。鐵路貨運總量達到5885.8萬噸,增長7.5%。鐵路貨運總量占同期全省鐵路貨運總量比重達36.4%,占整個上海路局鐵路貨運比重為14.3%。
民航發展全面向好。連云港民航主要指標全部達到歷史新高,機場航線達到40條,較年初新增8條,成功開通兩條至日本國際航線。全年飛機起降18118架次,增長21.0%。全年旅客吞吐量192.3萬人次,增長26.8%。
郵政通訊呈現積極變化。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進一步加快,郵政速遞及信息通訊業呈現明顯積極變化。全市郵政通訊業務收入達到60.3億元,增長10.6%;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1.6億元,增長24.3%;信息通訊業務收入38.7億元,增長4.2%。年末全市電話用戶達到565.7萬戶,較年初增長4.6%;其中移動電話用戶512.9萬戶,增長6.0%。互聯網用戶達到568.4萬戶,增長9.1%;其中移動電話上網用戶391.7萬戶,增長7.2%。
旅游業較快增長。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587.93億元,增長10.6%;其中國內旅游收入582.05億元,增長10.6%;旅游外匯收入3241.94萬美元,增長9.9%。國內外旅游人數4202.74萬人次,其中國內旅游人數4199.36萬人次,增長10.4%;入境旅游人數3.38萬人次,增長16.8%。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42.4億元,增長3.5%,居全省第5位。剔除減稅降費因素,同口徑增長9.4%。其中:市區收入累計完成172.2億元,增幅3.5%;三縣收入完成70.2億元,增幅3.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65.9億元,增長11.1%,增幅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金融市場穩中向好。信貸規模繼續擴大。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3621.5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0%;本外幣貸款余額3460.22億元,增長17.5%。銀行住戶存款余額達到1621.93億元,增長13.0%。
保險業務收入再創新高。全市保險業務總收入113.76億元,增長10.0%。其中,全年財產保險業務收入完成31.25億元,增長12.1%;全市人壽保險業務收入達到64.73億元,增長5.1%。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創新驅動不斷提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0.5%。研發支出占GDP比重突破2%。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1家。獲批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27項,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科研載體加快推進,全年獲批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企業技術中心3個,院士工作站1個。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5所(含獨立院校1所)、成人高校1所。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1.58萬人,在校生5.19萬人,畢業生1.16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64人,在校生842人,畢業生72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4.5萬人(不含技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0%,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特殊教育招生138人,在校生1261人。全市共有幼兒園618所,比上年增加22所;在園幼兒18.60萬人,比上年減少3.5萬人。出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十條意見,大幅提升教師獎勵性補貼,全市新增教師崗位1800多個。新海高中獲批建設省高品質示范高中。江蘇海洋大學成功創立,職業技術學院建成醫藥化工產教融合基地,財會學院通過高職辦學評估。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面建成1690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按時實現省定城鄉全覆蓋的目標;推進縣(區)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評比表彰20家優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命名4個特色文化之鄉、10個特色文化廣場,基本實現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編大型淮海戲《永遠記住你》、旅游演藝與民族器樂劇《夢西游》、呂劇《英雄之銘》、京劇《德耀中華》、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和舞蹈《崴薩啰》等一批藝術作品,《就戀這把土》《英雄之銘》《情韻海州》《孤島夫妻哨》等4部作品獲第四屆省文華獎。新增市級非遺項目23個,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3名,1人獲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
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市擁有衛生計生機構274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個,婦幼衛生機構9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8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11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9萬人,注冊護士1.43萬人。全市112家預防接種門診全部建成標準化門診,位居全省第一方陣;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提升至97.4%,實現進位爭先。衛生監督標準化試點工作高分通過省級驗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法被評為“江蘇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十大創新舉措”,三個“千人計劃”成為全省衛生人才強基工程典范,電子健康卡建設獲評中國智慧健康醫療優秀成果。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完善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持續推進基層體育設施的換代升級,加強健身設施、器材的管理和維護,完成50個健身點,新增和升級460套健身器材(健身路徑)和20個運動健身指導場站,進入器材招標階段。積極籌辦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和全國賽事,“2019年連云港鐵人三項亞洲杯賽暨一帶一路國際鐵人三項賽”在連島景區舉行。繼續推廣“全民健身大聯動”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動以及廣場舞、太極拳、健步走、健身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項目,制定印發《2019年體育賽事活動計劃》,舉辦2019年連云港首屆戶外嘉年華暨第三屆連云港長城之巔越野賽、2019環湖半程馬拉松賽等多項比賽活動。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功能品質顯著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深入推進、成效顯著,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整體提高。連云港大劇院建成投用。加快推進主城區有機更新,大力開展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高水平規劃建設連云新城。新改建市區便民道路60條,市政管網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垃圾分類全面啟動,非標三四輪車整治有效。
建立健全環保體制機制。嚴格落實“河長制、灣長制、斷面長制”,創新建立“管長制、點位長制”,全面加強對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入海河流水質大幅改善,大浦河連續8個月達到Ⅴ類以上,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100%,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達42.7%,全國排名第7位。深入開展藍天保衛系列行動,克服極端不利氣象和外源性污染影響,空氣優良率達到72.8%,PM2.5濃度下降2.3%,全年5個月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全面推進化工園區整治。依法關閉化工企業50家,完成473家“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清理處置危廢12萬噸,實現危廢、廢鹽“雙清零”。灌云、灌南化工園區納入石化產業基地統一規劃,著力推進企業轉型、園區提升。
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全市劃定28個自然保護地,調整優化生態紅線區域62塊,全面厘清生態本底、堅決守好綠水青山;啟動藍色海灣整治,持續治理廢棄礦山,大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新增造林30萬畝、市區綠地280公頃,林木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8.7%、41%,贛榆區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保持穩定。年末戶籍人口534.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7萬人,增長0.01%。年末常住人口451.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6.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95萬人,增長1.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實事、惠民生,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94元,增長8.6%,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61元,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90元,增長8.1%,農村、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762元,比上年增長6.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357元,增長7.0%。
社會保障穩步推進。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退休人數)達到90.04萬人,凈增繳費人數2.37萬人。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45.3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6.32萬人。年末在領失業保險金人數為5520人。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增長6.7%,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增長9.6%。
注: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連云港統計年鑒》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