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
2020年,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推進“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新興動能快速發展,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就業民生保障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省經濟運行呈現加快恢復、穩定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綜合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719.0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7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44226.4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53955.8億元,增長3.8%。預計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1.6萬元/人。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全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4.4∶43.1∶52.5,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經濟活力增強,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76936.5億元,占GDP比重達74.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2.5%,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6.8%。年末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333.4萬戶,全年新登記私營企業51.8萬戶;年末個體戶855.6萬戶,全年新登記個體戶207.7萬戶。區域協調發展有力推進,揚子江城市群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2%;沿海經濟帶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8.7%。
新興動能顯著增強。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7.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6.5%,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1.0%,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7.8%,比上年提高5.0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4.7%;住宿和餐飲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餐費收入增長191.9%。規上服務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17.5%和23.5%。
就業形勢基本平穩。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3.2%的較低水平。全年幫扶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30.3萬人,比上年增長7.8%。
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5%,其中城市上漲2.4%,農村上漲2.8%。分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上漲9.1%,衣著類下降0.3%,居住類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5%,交通和通信類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4%,醫療保健類上漲0.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4.8%。食品中,糧食上漲0.7%,食用油上漲4.5%,鮮菜上漲10.3%,水產品上漲5.5%,蛋類下降9.3%,畜肉類上漲37.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2.2%,降幅比上年擴大1.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5%,降幅擴大0.7個百分點。
表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其構成情況(以上年為100)
指標
全省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
102.5
102.4
102.8
食品煙酒
109.1
108.7
110.3
衣著
99.7
99.8
99.6
居住
99.9
100.2
98.5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5
100.8
99.8
交通和通信
96.5
96.3
97.2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1.4
101.3
102.0
醫療保健
100.1
100.1
100.1
其他用品和服務
104.8
104.8
105.0
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還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部分行業和企業仍然比較困難,外資外貿穩中提質壓力較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污染防治任務繁重,民生還有不少短板,部分領域還存在風險隱患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持續增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40.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4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8萬公頃,減少0.3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7.9萬公頃,減少0.4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4.4萬公頃,增加1.9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3729.1萬噸,比上年增產22.9萬噸,增長0.6%。其中,夏糧1373.8萬噸,增長1.3%;秋糧2355.3萬噸,增長0.2%。全年糧食畝產459.9公斤,比上年增加0.8公斤,增長0.2%。
林牧漁業總體平穩。全年造林面積4.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3.1%。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265.3萬噸,比上年下降2.0%;禽蛋產量234.4萬噸,增長9.3%;牛奶總產量63.0萬噸,增長1.0%。水產品總產量489.2萬噸(不含遠洋捕撈),增長1.3%,其中,淡水產品355.2萬噸、海水產品134.0萬噸,分別增長2.3%和下降1.5%。
現代農業較快發展。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360萬畝,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193.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6%。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96.7萬公頃,增長3.6%;有效灌溉面積達422.4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
表2主要農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729.1
0.6
棉花
1.1
-32.3
油料
93.0
-1.4
#油菜籽
51.2
1.5
花生
40.6
-4.9
蔬菜
5728.1
1.5
蠶繭
3.6
-0.1
茶葉
1.1
-21.7
水果(含瓜果類)
974.0
-1.0
豬牛羊禽肉
265.3
-2.0
水產品(不含遠洋捕撈)
489.2
1.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定恢復。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其中輕工業增長4.2%,重工業增長6.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增長3.5%,集體工業增長0.3%,股份制工業增長6.7%,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長4.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長3.2%,民營工業增長7.7%。
先進制造業增勢良好。全省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0.3%和8.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2個和2.8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37.4%和71.4%。分行業看,電子、醫藥、汽車、專用設備等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4%、12.2%、4.5%和9.8%。代表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運輸設備和高端電子信息產品的新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車輛、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等新產品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48.9%、42.0%、24.5%、22.3%和16.5%。
表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紗
萬噸
309.0
-15.6
布
億米
52.5
-18.7
化學纖維
萬噸
1534.1
3.9
卷煙
億支
1039.5
-0.5
智能手機
萬臺
4948.1
5.7
彩色電視機
萬臺
796.4
-28.7
#智能電視
萬臺
466.2
-39.3
家用電冰箱
萬臺
1265.2
17.7
房間空調器
萬臺
401.5
-20.0
粗鋼
萬噸
12108.2
6.1
鋼材
萬噸
15004.0
4.1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97.3
26.6
水泥
萬噸
15246.5
-0.2
硫酸
萬噸
252.9
-11.4
純堿
萬噸
484.1
-5.6
乙烯
萬噸
218.3
16.1
化肥(折100%)
萬噸
199.4
2.2
汽車
萬輛
75.3
-8.8
#轎車
萬輛
30.1
-21.4
#新能源汽車
萬輛
7.3
42.0
民用鋼質船舶
萬載重噸
1486.2
-14.7
太陽能電池
萬千瓦
5383.4
16.5
發電設備
萬千瓦
1365.9
26.1
光纖
萬千米
13346.0
0.5
光纜
萬芯千米
9231.9
7.1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臺
5029.5
-3.8
集成電路
億塊
836.5
22.3
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提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0%,利潤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6.0%、6.4%,均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8.3%。
建筑業穩定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5251.6億元,比上年增長6.5%;竣工產值25483.0億元,增長4.2%;竣工率達72.3%。全省建筑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30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為36.2萬元/人,比上年下降0.3%。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67407.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竣工面積77802.9萬平方米,下降0.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57034.4萬平方米,下降1.0%。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增速穩步提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0.3%。其中,國有及國有經濟控股投資下降1.7%;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12.1%。民間投資下降0.8%,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達68.8%。分類型看,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9.4%;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9.7%。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5427.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3855.7萬平方米,增長10.4%。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7.0%,第二產業投資下降5.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1%。第二產業投資中,制造業投資占項目投資比重為56.9%。高技術制造業增勢良好,全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5%,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5.0%、23.2%和19.1%。第三產業投資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9.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1.6%,教育增長16.4%,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26.0%。
重點項目有力推進。信息、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5G基站7.1萬座,基本實現全省各市縣主城區和重點中心鎮全覆蓋。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居全國前列。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投入運營,通州灣新出海口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徐宿淮鹽、連淮揚鎮、滬蘇通、鹽通高鐵建成運營,滬蘇湖高鐵開工建設。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逐步回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086.1億元,比上年下降1.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6%;農村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下降1.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下降7.9%。全省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0.3%。從消費品類值看,基本生活類消費增長平穩,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增長較快。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3.3%、下降2.5%和增長10.0%。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6.2%;書報雜志類增長1.6%。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實現增長。全省完成進出口總額445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出口27444.3億元,增長0.9%;進口17056.2億元,增長5.5%。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23774.0億元,增長6.1%;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達53.4%,超過加工貿易18.1個百分點。從出口主體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出口額分別下降11.2%、下降5.7%和增長13.6%。從出口產品看,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2.4%、2.8%。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比上年分別下降2.5%、下降0.9%和增長0.1%,對印度、俄羅斯、東盟出口分別下降14.8%、增長5.9%和增長8.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保持增長,出口額7393.4億元,增長1.5%;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6.9%。
表4貨物進出口貿易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
絕對量(億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總額
27444.3
0.9
#一般貿易
15153.8
4.8
加工貿易
9826.7
-4.6
#工業制成品
27104.0
1.0
初級產品
338.0
-11.7
#機電產品
18342.8
2.4
#高新技術產品
10222.9
2.8
#國有企業
2070.0
-11.2
外商投資企業
14012.8
-5.7
私營企業
11341.3
13.6
進口總額
17056.2
5.5
#一般貿易
8620.2
8.7
加工貿易
5890.3
-1.7
#工業制成品
14122.8
6.0
初級產品
2932.8
3.2
#機電產品
10051.5
7.3
#高新技術產品
7262.9
10.1
#國有企業
1729.6
16.6
外商投資企業
10988.1
-0.1
私營企業
4334.1
17.9
表5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情況
國家和地區
出口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進口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美國
5298.8
-2.5
1059.8
29.4
歐盟
4538.2
-0.9
1982.8
2.6
東盟
3820.3
8.4
2406.6
6.0
中國香港
1830.9
-0.1
14.5
-24.9
日本
2034.7
0.1
2055.6
1.0
拉丁美洲
1558.0
-0.4
948.3
4.3
韓國
1838.1
2.8
2949.6
0.0
中國臺灣
971.8
19.7
2527.2
24.5
印度
724.5
-14.8
145.5
7.3
非洲
722.0
-7.0
218.8
6.4
俄羅斯
376.2
5.9
146.8
32.5
利用外資穩步增長。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573家,比上年增長4.8%;實際使用外資283.8億美元,增長8.6%。新批及凈增資9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大項目449個,比上年增長18.8%。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696個,中方協議投資額57.4億美元。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全年新增“一帶一路”沿線對外投資項目247個,中方協議投資額23.6億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總體平穩。全年完成貨物運輸量增長2.6%,旅客運輸量下降29.5%;貨物周轉量增長3.8%,旅客周轉量下降39.8%。全省機場飛機起降44.5萬架次,下降20.7%;旅客吞吐量3922.8萬人次,下降32.9%;貨郵吞吐量67.1萬噸,增長4.6%。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9.7億噸,增長4.7%;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5.6億噸,增長4.0%;集裝箱吞吐量1895.0萬TEU,增長0.9%。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6.1萬公里,比上年增加5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924公里。鐵路營業里程3998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021公里,比上年增加508公里。鐵路正線延展長度7225公里,比上年增加973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2044.4萬輛,增長6.5%,凈增125.2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748.0萬輛,增長6.2%,凈增102.0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187.7萬輛,增長5.0%,凈增56.4萬輛。
表6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情況
運輸
方式
貨物周轉量
貨運量
旅客周轉量
客運量
絕對數(億噸公里)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萬噸)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億人公里)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總計
11538.9
3.8
288513.33
2.6
1056.9
-39.8
85164.4
-29.5
鐵路
320.7
-0.5
6865.9
11.3
518.6
-38.8
15038.3
-34.3
公路
3524.5
9.0
174624.0
6.1
414.0
-40.7
67664.0
-28.4
水路
7038.6
2.9
93467.0
-2.2
1.3
-63.9
1562.0
-25.0
民航
2.8
4.7
23.5
6.2
123.0
-41.0
900.2
-40.2
管道
652.2
-8.8
13533.0
-8.3
—
—
—
—
注:民航運輸量數據包括東航江蘇分公司、深航無錫分公司和郵政航空等3家公司完成數。
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完成業務總量1699.5億元,增長19.1%;實現業務收入919.5億元,增長13.0%。其中,快遞業完成業務量69.8億件,增長21.5%。電信業完成業務總量9181.7億元,增長21.7%;實現業務收入1029.8億元,增長5.0%。全省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265.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9897.0萬戶,電話普及率達138.3部/百人;年末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4.0萬公里,增加1321公里;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756.8萬戶,增長4.8%,新增171.1萬戶;移動互聯網傳輸流量109萬億GB,增長27.9%。
旅游業發展受到影響。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4.7億人次,比上年下降46.3%;實現旅游業總收入8250.6億元,下降42.4%。接待入境過夜游客77.0萬人次,下降80.7%。其中,外國人51.6萬人次,下降80.6%;港澳臺同胞25.4萬人次,下降80.9%。旅游外匯收入16.6億美元,下降65.1%。接待國內游客4.7億人次,下降46.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8136.3億元,下降41.5%。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5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稅收收入7413.9億元,增長1.0%;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81.8%。
表7財政收入分項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9059.0
2.9
#增值稅
2944.8
-6.4
企業所得稅
1348.6
2.4
個人所得稅
393.9
12.8
上劃中央四稅
6292.3
-2.1
#國內消費稅
760.7
-11.5
支出結構持續改善。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682.5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教育支出2423.1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公共安全支出878.6億元,增長3.0%;衛生健康支出1009.1億元,增長11.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83.3億元,增長25.9%;住房保障支出662.1億元,增長30.6%。
金融信貸規模擴大。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72580.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9%,比年初增加19742.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8613.9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8963.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54523.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9%,比年初增加21062.0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5818.5億元,短期貸款增加4495.1億元。
表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年初增加(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172580.3
19742.9
12.9
#住戶存款
66373.1
8613.9
14.9
非金融企業存款
63983.2
8963.5
16.3
各項貸款余額
154523.3
21062.0
15.9
#短期貸款
46192.7
4495.1
9.0
中長期貸款
98814.8
15818.5
20.2
#消費貸款
45499.7
5976.0
15.5
#住房貸款
37803.6
4747.7
14.4
證券市場較快發展。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482家,省內企業通過首發、配股、增發、公司債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6997.7億元。江蘇企業境內上市公司總股本4219.5億股,比上年增長9.4%;總市值62810.5億元,增長46.1%。年末全省共有證券公司6家,證券營業部921家;期貨公司9家,期貨營業部186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3家。全年證券交易額88.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1.9%。全年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額2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0.1%。
保險行業保持穩定。全年保費收入4015.1億元,比上年增長7.1%。分類型看,財產險收入993.3億元,增長5.6%;人壽險收入2348.4億元,增長6.0%;健康險收入586.0億元,增長15.2%;意外傷害險收入87.3億元,增長2.5%。全年賠付支出1081.4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財產險賠付563.3億元,增長5.4%;人壽險賠付290.2億元,下降1.4%;健康險賠付203.1億元,增長40.3%;意外傷害險賠付24.8億元,下降0.9%。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省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75.2萬件、49.9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8.9萬件,比上年增長9.5%;發明專利授權量4.6萬件,增長15.9%。全省PCT專利申請量達9606件,增長44.8%。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61.2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6.1件,同比增加6件;科技進步貢獻率65.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5.7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335.8億元,比上年增長39.4%。全年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922家。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組織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共209項,省級撥款10.5億元。當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042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達163家,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172個。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5%,R&D人員89.0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5人。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中,政府部門屬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達435個。建設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90個,科技服務平臺27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78個,企業院士工作站126個,獲批建設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家。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67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7.4萬人,在校生201.5萬人,畢業生51.3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9.0萬人,在校生24.4萬人,畢業生5.7萬人。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2.5萬人(不含技工學校)。特殊教育招生0.3萬人,在校生2.0萬人。全省共有幼兒園7903所,比上年增加3.9%;在園幼兒254.1萬人,增長0.1%。
表9各階段教育學生情況
指標
招生數
在校生數
畢業生數
絕對數
(萬人)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
(萬人)
比上年增長(%)
絕對數
(萬人)
比上年增長(%)
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
67.4
15.1
201.5
7.5
51.3
5.0
研究生教育
9.0
21.8
24.4
13.6
5.7
13.8
普通高中教育
42.3
9.2
115.5
10.0
31.1
-0.8
普通初中教育
87.5
1.5
254.3
4.9
74.8
7.8
小學教育
97.1
-3.0
580.8
1.4
88.7
1.2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共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115個,公共圖書館117個,博物館345個,美術館42個。共有廣播電臺8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1座,電視臺8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省有線電視用戶1522.4萬戶。全年出版報紙18.8億份,出版雜志1.1億冊,出版圖書6.9億冊。
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年末全省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5746個。其中,醫院199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8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1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53.5萬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42.2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6.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6.8萬人,注冊護士29.4萬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0.8萬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3萬人。
體育事業協調發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江蘇健兒在年度最高水平比賽中,獲得金牌25枚,獲銀牌26枚,獲銅牌41枚,金牌數列全國第四位,獎牌數列全國第三位。
十一、環境保護、節能降耗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要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全省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1%,完成國家考核目標。水環境國考斷面優III類比例86.5%、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長江、淮河等重點流域水質明顯改善,太湖治理連續13年實現“兩個確保”。土壤保護和污染治理修復工作有力推進。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和碳排放強度下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全省林木覆蓋率達24%,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3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22個。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關停低端落后化工企業995家。鋼鐵、水泥等行業完成去產能任務。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上年下降0.4%。
十二、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90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工資性收入24657元,增長3.4%;經營凈收入5703元,增長1.2%;財產凈收入4737元,增長8.3%;轉移凈收入8294元,增長9.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02元,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8元,增長6.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19:1,比上年縮小0.06。全省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225元,比上年下降1.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882元,下降1.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022元,下降3.9%。深入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全省254.9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82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區)全部摘帽。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健全,醫保市級統籌制度基本建立。年末全省城鄉基本養老、城鄉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940.7萬人、7967.7萬人、1887.0萬人、2130.8萬人和1987.1萬人,比上年末分別增加185.5萬人、118.9萬人、92.8萬人、114.5萬人和118.4萬人,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長5.0%。為344.4萬名困難人員參保個人繳費部分實行全額資助,資助金額達11.5億元,特困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注: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問題,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4]部分指標數據因統計口徑調整,較上年不具可比性。
[5]人口和就業人員數據以最終發布的江蘇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為準,本公報中不單獨發布相關數據。公報中涉及的人均指標根據人口預計數計算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