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蘇州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21-08-09 20:34:25 來源:蘇州市統計局 作者: 點擊:2190次
2020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扣“強富美高”總目標,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全面落實“六穩”任務、扎實做好“六保”工作,全市經濟持續恢復,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綜合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70.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4億元,下降2%;第二產業增加值9385.6億元,增長3.4%;第三產業增加值10588.5億元,增長3.5%,三次產業比為1.0:46.5:52.5。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03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稅收收入2005.1億元,增長0.7%,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7.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63.6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766.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8.1%。
 
在全國首創“蘇惠十條”,實施惠外、惠農、惠服務業及人才關愛等組合政策,有力推動復工復產,力促經濟企穩回升。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年減輕企業成本負擔810億元。傾心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政務服務“網上辦”“掌上辦”“就近辦”全面推進,“不見面審批(服務)”全面實施,“全方位”企業服務專窗開通建設。開發“政策計算器”創新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全年新增市場主體67.7萬戶,年末達244.1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56.8%和29.8%。小微企業數字征信實驗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央行數字貨幣等重大金融試點工作積極推動。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注冊企業13.65萬家,為3.45萬家企業解決8368.2億元融資。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0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1.4%。全年糧食總產量88.81萬噸,比上年增長1.9%,其中夏糧產量21.56萬噸,下降0.2%;秋糧產量67.25萬噸,增長2.6%。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1.3%。建設投產10個現代化萬頭規模豬場新改擴建項目,完成生豬存欄、出欄目標任務。
 
現代農業加快建設。基本實現耕地高標準建設全覆蓋。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6萬畝,年末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140萬畝。新認定市級農業園區4家、省級農業產業示范園1家,吳江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12個。全面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全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109名,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0家、新增共享農莊43個。全年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30億元,比上年增長4.1%。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展現強勁發展韌性和活力。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823.9億元,比上年增長4.0%。主導行業支撐有力,前六大行業實現產值22458億元,比上年增長5.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4.5%。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5.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產值增長10.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值增長7.0%;汽車制造業產值增長7.4%。從經濟類型看,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3404.5億元,比上年增長5.1%,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8.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28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制造民營企業500強”。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0519.4億元,比上年增長3.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8.9%。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3539.7億元,比上年增長3.7%。
 
先進制造業引領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實現產值87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5.0%,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制造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7%,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生物醫藥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7.9%。高技術產品生產不斷擴大。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26.8%;集成電路產量增長21.9%;光電子器件產量增長11.4%。加快推進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全年新增省級示范智能工廠3家、示范智能車間59家,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6家,累計分別達到11家、503家、23家。
 
建筑業保持平穩。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867.2億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2850億元,增長7%。竣工產值1948.6億元,比上年增長7%,竣工率達68%。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368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3%,其中新開工面積4664萬平方米,增長9%。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3.2萬元/人,比上年提高5.4%。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851億元,比上年增長9.1%。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投資需求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24.4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6.6%。其中工業投資1527.7億元,增長27.4%;服務業投資3690.9億元,下降0.2%。全市億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223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新開工項目2588個,比上年增加260個,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356.1億元,比上年增長7.2%。
 
投資結構優化調整。全年完成新興產業投資1330.3億元,比上年增長35.0%,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25.5%,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完成820.5億元和692.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和38.8%,占工業投資比重分別達53.7%和45.3%。完成民間投資3058.4億元,比上年增長5.9%,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58.5%。
 
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673.7億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住宅投資下降1.7%。房屋新開工面積2398.6萬平方米,下降13.1%;房屋施工面積12385.6萬平方米,增長2.0%;房屋竣工面積1545.7萬平方米,增長20.4%;商品房銷售面積2192.2萬平方米,增長0.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93.9萬平方米,增長0.5%。
 
五、國內貿易
 
市場消費穩定回暖。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2億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7093.3億元,下降0.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608.7億元,下降8.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157.7億元,比上年下降1.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44.3億元,比上年增長0.9%。升級類商品消費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零企業中,化妝品類、照相器材類、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類、新能源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6.8%、51.1%、68.3%、14.6%和105.3%。互聯網零售成為消費回補強勁動力,“姑蘇八點半”“雙十二蘇州購物節”等促銷費活動成效顯著。全年實現網絡零售額2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全年限額以上批零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6.4%。
 
六、對外經濟
 
積極應對國際經貿形勢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全力穩定外貿基本盤。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22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出口1868.7億美元,下降2.7%,進口1354.8億美元,增長6.6%。分經濟類型看,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2218.1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8.8%;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823.2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25.5%。從貿易市場看,對美國出口422.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8%;對歐盟出口377.2億美元,下降4.9%;對東盟出口229.6億美元,增長8.0%;對日本出口156.4億美元,增長2.4%;對韓國出口113.1億美元,增長3.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697.6億美元,占比提升至21.6%,其中出口432.2億美元,增長0.4%。全年實現一般貿易出口664.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5%。一般貿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達35.6%。全年機電產品出口1488.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79.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9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4%,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3.0%,占比分別比上年提高1.2和1.6個百分點。
 
服務貿易加快發展。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231.12億美元。跨境電商B2B出口額、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13.3%、9.1%和1.2%。全市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3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9%,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1.5億美元,增長2.6%。
 
開放創新深入推進。全年新設外資項目1256個,比上年增長26.4%;新增注冊外資18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8%。實際使用外資5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新引進和形成的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35家,累計超過330家。4個案例入選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蘇州自貿片區累計形成66項制度創新成果案例,14項在全國全省推廣。設立19個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16.04億美元,保持全省第一。在“一帶一路”沿線16個國家和地區投資74個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6.33億美元。
 
七、金融
 
金融運行健康穩定。全年新增各類金融機構7家,年末金融機構總數達882家。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5165.7億元,比年初增加3513.6億元,比年初增長11.1%;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4195.8億元,比年初增加4079.1億元,比年初增長13.5%。其中短期貸款余額9319.1億元,比年初增長9.9%;中長期貸款余額23014.1億元,比年初增長16.3%。全市金融業增加值1770.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8%。
 
保險業務增勢良好。年末保險公司主體88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826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57.5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6.7億元,增長1.3%;人身險保費收入540.8億元,增長8.9%。保險賠付支出194.5億元,比上年增長4.3%。
 
資本市場保持領先。新增上市公司29家,累計達181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44家。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14家,累計達20家。新增“新三板”企業4家,累計掛牌企業553家。年末全市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9372億元,各類證券交易額7.23萬億元。
 
八、交通物流
 
全年鐵路客運量6333.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29.5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35.1%和37.4%。鐵路貨運量189.3萬噸,與上年持平;鐵路貨運周轉量11.9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0.5%。年末公路總里程1.1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5公里。公路、水路客運量2.1億人次,客運周轉量70.1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29.2%和41.7%。全年公路、水路貨運量2.6億噸,貨運周轉量342.3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6.4%和15.7%。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5.5億噸、628.9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6.0%和0.3%。年末市區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210.1公里,其中有軌電車44.2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2283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30858.3萬人次。市區公共汽車運營車輛6345輛,市區新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91條,公交線路總數達432條。
 
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年末全市汽車保有量突破440萬輛,達443.03萬輛,其中私家客車366.2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6.1%和5.2%。
 
郵政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實現郵政業務總量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郵政業務收入269.6億元,比上年增長6.7%。發送快遞21億件,比上年增長21.4%;實現快遞業務收入234.4億元,增長8.1%。
 
九、科技和教育
 
創新投入持續加大。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達740億元。財政性科技投入219.6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9.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7735.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科創載體加快建設。全年新增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實驗室)20家,累計達127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30家,累計達771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0家,累計達993家;年末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1家,其中國家級2家。強化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突破一批“卡脖子”產業關鍵共性技術,2020年新型研發機構新建立項9個,新增蘇州市自主品牌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13家。深時數字地球成為國家首批國際大科學計劃立項項目。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等一批龍頭型“大院大所”相繼投用。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獲批江蘇省實驗室,昆山超算中心、納米真空互聯裝置等10個平臺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庫。
 
創新成果質量提升。全市專利授權量138861件,比上年增長71.1%。其中發明專利授權9909件,增長18.8%。年末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4008件,比上年增加10946件。PCT專利申請3905件,比上年增長53.3%。創新型企業加快培育。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720家,累計達9772家,全年遴選瞪羚企業391家。
 
創新人才加速聚集。年末各類人才總量31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8萬人、高技能人才72.75萬人。新增省“雙創人才”129人,累計達1114人。啟動頂尖人才引進政策,緊扣重點先導產業和核心關鍵技術,立項支持3個頂尖人才團隊。
 
教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年建成投用中小學、幼兒園82所,新增學位7.17萬個。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749所(含幼兒園),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所;在校學生206.3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6.3萬人;畢業生46.5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6.5萬人;擁有專任教師13萬人。高等教育建設全面深化。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蘇州大學未來校區等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深入推進,入選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城市。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數字內容生產、設計服務、工藝美術為發展重點,引進、培育一批動漫游戲、影視制作、創意設計等領域頂級平臺和制作團隊,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水平。年末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9家、省級21家,市級63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建24小時圖書館14個、“城市書房”7個,全市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蘇州彈詞《軍嫂》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蘇劇《國鼎魂》和蘇州評彈《接頭》獲文旅部創作扶持。蘇式滑稽戲《蘇州兩公差》、民族管弦樂《絲竹里的江南》獲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入選國家首批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獲評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067.4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9410.2萬人次。年末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4家。蘇州博物館以及拙政園、獅子林等高等級封閉式景區實施分時預約。蘇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全部行政區均獲得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稱號的城市。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36家,其中醫院234家、衛生院9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34家。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家。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7.47萬張,其中醫院病床6.36萬張、衛生院0.83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5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72萬人、注冊護士4.2萬人。市獨墅湖醫院正式啟用,市太湖新城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立醫院康復醫療中心等開工建設。全市新增三級甲等醫院5家,三級醫院2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全市累計確診本土病例87例,境外輸入病例4例,全部治愈出院,實現了患者“全治愈”、醫院“零感染”。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新建健身步道200公里,建成橫山體育公園、江蘇省蘇州體育訓練基地,蘇州承辦2020賽季中超聯賽被國家體育總局授獎。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根據抽樣調查,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82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66元,增長3.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增長6.9%。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770元,比上年下降1.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9005元,下降1.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129元,下降3.8%。
 
物價水平整體平穩。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2%。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8.4%;衣著類價格上漲3.1%;居住類價格上漲0.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2.0%;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4.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下降0.4%;醫療保健類價格下降0.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3.6%。
 
社會保障進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為2020元/月,市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550元、410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045元。全市有1.13萬戶、共計1.67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1.67億元。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569.1萬人,比上年增加14.2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83.03萬人,比上年增加22.1萬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37萬人、621.1萬人、545.7萬人。全年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389張、日間照料中心286家。年末全市共有各類社會服務機構177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61家、兒童服務機構10家。全年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76.06萬人,全年住房公積金實繳職工人數399.3萬人,全年公積金歸集額556.4億元,全年職工提取公積金409.7億元。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就業20.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7%,開發公益性崗位8781個,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13萬人。提供高校畢業生崗位20.88萬個,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8.4%。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44.3萬人,比上年增加21.7萬人,比上年增長3.0%。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9.01‰,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1.65‰。
 
十二、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80.6億元,比上年增長2.5%。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及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滬蘇湖鐵路江蘇段、鹽通鐵路南通西至張家港段、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加快建設。軌道交通5號線實現試運行,6號線、7號線、8號線和S1線建設穩步推進。
 
全社會用電量1523.3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1170.6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42億千瓦時。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1座,總供水能力732.5萬噸/日,其中市區自來水供水能力345萬噸/日。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10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8%。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16.3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9.1%,全年家庭天然氣用戶145.5萬戶,比上年增長4.4%;家庭液化氣用戶17.2萬戶,比上年下降3.5%。
 
十三、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和安全生產
 
生態環保得到加強。全年環保投入670億元。市區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4%;市區優良天數比例為84.4%,比上年上升6.6個百分點。全年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92%。全年新增森林撫育6.06萬畝,建成市級以上濕地公園21個,年末陸地森林覆蓋率達30.2%,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4.5%。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5%,實行垃圾分類“三定一督”小區4652個、垃圾分類行政村938個。建成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項目5個,新增危險廢物年焚燒處置能力6.7萬噸。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入推進,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71.5%、64.2%。
 
全年勸退不符合環保要求建設項目37個,涉及投資額3億元。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項目2712項。淘汰低端落后化工企業110家,散亂污企業(作坊)專項整治工作實施以來,已累計整治53529家,削減非電行業煤炭消費總量461.98萬噸,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2020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全市上下團結拼搏、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之年。面對新發展階段,全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圍繞“強富美高”總目標,把握“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總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永久字幕天天综合 | 中文字幕偷乱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