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2021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深入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積極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總體呈“高開穩走、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運行態勢,“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 合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快于全省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3.03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613.4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752.51億元,增長9.5%。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長8.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3.4:47.1。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234.78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快于上年17.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3.0%,較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全市限上貿易庫在庫列統互聯網批發、零售企業共實現銷售額27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3.5%。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0.6%,快于上年21.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2.3%,高于上年2.2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2萬人,比上年增加0.12萬人。實現返鄉就業創業6.68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行動,累計培訓10.67萬人次,群眾就業技能和質量不斷提高。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1.3%,比上年漲幅回落1.1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呈“七漲一降”態勢。其中:“七漲”即交通通信類上漲3.6%,衣著類上漲2.4%,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2.3%,醫療保健類上漲1.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1%,居住類上漲0.9%,食品煙酒類上漲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5%。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0.92億元,可比價增長4.0%,增速與全省持平。其中,農業361.43億元、林業16.03億元、牧業99.79億元、漁業106.6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7.05億元,分別占59.2%、2.6%、16.3%、17.5%和4.4%。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8.05億元,可比價增長3.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糧食作物穩產豐收。全市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保持在400萬噸以上,居全省第四位。糧食播種面積904.72萬畝,比上年減少0.18萬畝;糧食平均單產452.7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0.25公斤/畝;糧食總產量409.61萬噸,比上年增加0.15萬噸。其中,夏糧種植443.51萬畝,單產384.16公斤/畝,總產170.38萬噸;秋糧種植461.21萬畝,單產518.71公斤/畝,總產239.23萬噸。

經濟作物面積小幅增長。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7.13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油料16.09萬畝,增長4.8%;棉花475畝,改變上年零種植局面;蔬菜138.91萬畝,增長0.1%;花卉、青飼料等其他農作物41.64萬畝,增長7.4%。瓜果18.38萬畝,下降4.5%;中草藥材2.06萬畝,下降16.6%。
畜牧產品規模不斷提升。全市生豬養殖恢復常年規模,新投產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個,全年出欄239.07萬頭,比上年增長18.9%;年末存欄159.93萬頭,下降3.0%。全年家禽出欄8409.04萬只,比上年下降1.0%;年末家禽存欄1999.28萬只,增長10.1%;禽蛋產量8.62萬噸,增長25.8%。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水產品產量28.81萬噸,比上年增長3.1%。漁業放養面積66.34萬畝,其中特色水產養殖面積44.65萬畝,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1.6萬畝。養殖河蟹37.01萬畝,完成魚改蟹養殖面積2.2萬畝、蟹池生態化改造面積3.84萬畝,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0個,河蟹生態化健康養殖占比已達70%。
現代農業增量提效。深化“三群四鏈”建設,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第一名成績通過驗收。全年新竣工現代種養項目78個、農業現代服務業項目10個。開展品牌強農行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超過65%,“宿有千香”品牌營銷額實現翻番。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位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1.9%,較上年提升21.6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增長29.9%,集體企業增長8.3%,股份制企業增長35.5%,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增長0.3%,私營企業增長35.0%;分門類看,制造業增長32.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0.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7%,較上年提升8.9個百分點。
企業效益增長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56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實現利潤總額297.65億元,增長6.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27.83億元,增長3.0%;集體企業0.05億元,增長14.5%;股份制企業253.79億元,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35.44億元,下降34.4%;私營企業101.39億元,增長23.2%。分門類看,制造業企業利潤288.20億元,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9.45億元,下降9.0%。
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全市六大主導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34.0%,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全市增速貢獻率達83.9%,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6.8個百分點,支撐作用明顯。其中,光伏新能源增長較快,增長1.9倍;機電裝備增長17.7%;綠色食品增長25.3%;高端紡織增長20.8%;綠色家居增長31.9%;新材料實現產值增長31.6%。
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統計范圍的工業產品共162個,其中42.0%的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幅在30%以上的有28個,占17.3%。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13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767.52億元,比上年增長7.5%,快于上年2個百分點;竣工產值503.37億元,增長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495.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95.02萬平方米,增長9.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54.75萬平方米,增長3.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恢復。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5%,呈前高后低、平穩回落、穩中提質的態勢。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0%。分產業看,受工業投資拉動,第二產業投資增速較快,增長20.7%,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4.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8.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8.8%。在建投資項目1733個,其中新開工920個。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市重大投資項目質態顯著提升,計劃總投資十億元以上列統項目175個,比上年增加7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56.8%,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366.47億元,增長84.9%。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趨緩。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3.0%,較上年增速回落9.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23.36億元,增長2.4%,占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5.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3530.35萬平方米,增長7.0%。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872.60萬平方米,增長7.5%。網簽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905.4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達778.59萬平方米,下降8.3%。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持續恢復。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快于上年20.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35億元,增長14.7%,同比提升21.8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84.2%,日用品類增長61.9%,化妝品類增長262.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4.4%。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6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7%。其中,出口60.73億美元,增長45.9%;進口8.95億美元,增長43.9%。全年完成協議注冊外資33.77億美元,增長20.6%。實際使用外資8.52億美元,增長53.4%。

六、園區經濟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市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06.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0.2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64.4%。實現營業收入236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1.7%,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14.4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66.2%。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市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6%,比全市投資增速高10.1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總量的51.1%,較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全市開發區億元及以上施工項目559個,比上年增加175個;其中新開項目250個,增加52個。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全市開發區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7.32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40.1%,比上年增長12.8%。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鐵路客運量高速增長。全年完成鐵路旅客發送量599萬人,比上年增長73.0%;完成鐵路貨運量39萬噸,下降8.7%。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303萬人,下降36.6%;公路旅客周轉量5.11億人公里,下降28.7%;完成公路貨運量10547萬噸,增長3.9%;公路貨物周轉量361.33億噸公里,增長1.4%。全年完成水路貨運量1535萬噸,下降0.6%;水路貨物周轉量47.98億噸公里,增長2.4%。全年完成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1860萬噸,下降9.3%。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總量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41.24億元,增長15.7%?爝f業務量完成5.66億件,增長26.9%;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9.88億元,增長20.6%。完成電信業務總量54.29億元,增長34.8%;實現電信業務收入46.61億元,增長12.3%。年末全市各類電話用戶526.29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500.79萬戶,固定電話用戶25.51萬戶。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80萬戶,比上年末凈增16萬戶。
旅游業恢復性增長。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8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0%;實現旅游總收入210.17億元,增長43.2%。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游景區49個,比上年增加1個,其中5A級1個,4A級9個。全市4A級以上景區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增長26.2%。年末旅行社數量達到93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7.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稅收收入232.36億元,增長22.8%;稅收占比86.8%,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95.92億元,增長23.5%;企業所得稅43.18億元,增長29.1%;契稅30.55億元,增長29.4%。

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4.70億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7.80億元,增長1.8%;教育支出103.86億元,增長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96億元,下降3.4%;衛生健康支出56.43億元,增長6.4%;農林水支出75.45億元,下降22.1%;科學技術支出17.57億元,增長11.1%。
金融業發展較快。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6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95.01億元,比年初增加763.12億元,比年初增長21.0%。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982.12億元,比年初增加248.01億元,比年初增長14.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445.13億元,比年初增加671.17億元,比年初增長17.8%。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54.02億元,比年初增長21.4%。

保險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比去年減少1個。其中人壽保險17家,財產保險2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90.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財險保費收入35.68億元,增長5.7%;人身險保費收入54.91億元,增長2.3%。保險賠款總支出36.56億元,增長17.5%。

九、科技創新和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不斷增強。全市專利授權量17078件,比上年增長22.3%;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2577件,增長17.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17件,增長15.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58家,增長15.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684家,增長64.4%。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2家,省級以上科創載體30家。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0萬人,在校生3.00萬人,畢業生0.78萬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4.01萬人,在校生10.48萬人,畢業生3.09萬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8.97萬人,在校生25.12萬人,畢業生7.03萬人。小學教育招生8.43萬人,在校生56.33萬人,畢業生8.85萬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38萬人(不含技工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92人,在校生1150人。全市共有幼兒園529所;在園幼兒 19.45萬人。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全市實現市有“四館”,縣(區)有“三館”,鄉鎮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10個公共文化場館被列入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4000余場。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發射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持續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600個,比上年增加140個。其中,醫院2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33470張,比上年增加2074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32406張。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45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4人。
十、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PM2.5濃度降至38μg/m3,較上年改善15.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8%,較上年改善7.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0%。新造成片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9.84%、位居全省第三。群眾環境滿意率更好,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率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7.0%。積極推進節能降耗,完成241臺燃煤(氣)鍋爐和20蒸噸/小時及以上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及“回頭看”任務。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小幅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99.90萬人,比上年增加1.08萬人,增長0.2%;城鎮化率為63.24%,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46萬人,出生率6.93‰;死亡人口3.24萬人,死亡率6.49‰,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4‰。全市戶籍人口為590.86萬人,比上年下降0.2%。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5500元,增長10.8%;經營凈收入7586元,增長7.6%;財產凈收入1312元,增長11.5%;轉移凈收入4724元,增長12.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6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7元,增長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041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514元,占比30.6%,較上年回落2.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醫;菝裥袆印D昴┤谐青l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5.60萬人、42.59萬人、57.43萬人;攫B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實現15年連漲、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特困人員、殘疾人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鞏固率保持100%。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
宿遷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2021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深入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積極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總體呈“高開穩走、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運行態勢,“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 合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快于全省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3.03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613.4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752.51億元,增長9.5%。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長8.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3.4:47.1。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234.78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快于上年17.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3.0%,較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全市限上貿易庫在庫列統互聯網批發、零售企業共實現銷售額27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3.5%。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0.6%,快于上年21.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2.3%,高于上年2.2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2萬人,比上年增加0.12萬人。實現返鄉就業創業6.68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行動,累計培訓10.67萬人次,群眾就業技能和質量不斷提高。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1.3%,比上年漲幅回落1.1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呈“七漲一降”態勢。其中:“七漲”即交通通信類上漲3.6%,衣著類上漲2.4%,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2.3%,醫療保健類上漲1.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1%,居住類上漲0.9%,食品煙酒類上漲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5%。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0.92億元,可比價增長4.0%,增速與全省持平。其中,農業361.43億元、林業16.03億元、牧業99.79億元、漁業106.6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7.05億元,分別占59.2%、2.6%、16.3%、17.5%和4.4%。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8.05億元,可比價增長3.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糧食作物穩產豐收。全市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保持在400萬噸以上,居全省第四位。糧食播種面積904.72萬畝,比上年減少0.18萬畝;糧食平均單產452.7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0.25公斤/畝;糧食總產量409.61萬噸,比上年增加0.15萬噸。其中,夏糧種植443.51萬畝,單產384.16公斤/畝,總產170.38萬噸;秋糧種植461.21萬畝,單產518.71公斤/畝,總產239.23萬噸。
經濟作物面積小幅增長。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7.13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油料16.09萬畝,增長4.8%;棉花475畝,改變上年零種植局面;蔬菜138.91萬畝,增長0.1%;花卉、青飼料等其他農作物41.64萬畝,增長7.4%。瓜果18.38萬畝,下降4.5%;中草藥材2.06萬畝,下降16.6%。
畜牧產品規模不斷提升。全市生豬養殖恢復常年規模,新投產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個,全年出欄239.07萬頭,比上年增長18.9%;年末存欄159.93萬頭,下降3.0%。全年家禽出欄8409.04萬只,比上年下降1.0%;年末家禽存欄1999.28萬只,增長10.1%;禽蛋產量8.62萬噸,增長25.8%。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水產品產量28.81萬噸,比上年增長3.1%。漁業放養面積66.34萬畝,其中特色水產養殖面積44.65萬畝,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1.6萬畝。養殖河蟹37.01萬畝,完成魚改蟹養殖面積2.2萬畝、蟹池生態化改造面積3.84萬畝,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0個,河蟹生態化健康養殖占比已達70%。
現代農業增量提效。深化“三群四鏈”建設,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第一名成績通過驗收。全年新竣工現代種養項目78個、農業現代服務業項目10個。開展品牌強農行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超過65%,“宿有千香”品牌營銷額實現翻番。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位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1.9%,較上年提升21.6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增長29.9%,集體企業增長8.3%,股份制企業增長35.5%,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增長0.3%,私營企業增長35.0%;分門類看,制造業增長32.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0.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7%,較上年提升8.9個百分點。
企業效益增長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56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實現利潤總額297.65億元,增長6.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27.83億元,增長3.0%;集體企業0.05億元,增長14.5%;股份制企業253.79億元,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35.44億元,下降34.4%;私營企業101.39億元,增長23.2%。分門類看,制造業企業利潤288.20億元,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9.45億元,下降9.0%。
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全市六大主導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34.0%,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全市增速貢獻率達83.9%,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6.8個百分點,支撐作用明顯。其中,光伏新能源增長較快,增長1.9倍;機電裝備增長17.7%;綠色食品增長25.3%;高端紡織增長20.8%;綠色家居增長31.9%;新材料實現產值增長31.6%。
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統計范圍的工業產品共162個,其中42.0%的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幅在30%以上的有28個,占17.3%。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13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767.52億元,比上年增長7.5%,快于上年2個百分點;竣工產值503.37億元,增長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495.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95.02萬平方米,增長9.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54.75萬平方米,增長3.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恢復。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5%,呈前高后低、平穩回落、穩中提質的態勢。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0%。分產業看,受工業投資拉動,第二產業投資增速較快,增長20.7%,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4.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8.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8.8%。在建投資項目1733個,其中新開工920個。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市重大投資項目質態顯著提升,計劃總投資十億元以上列統項目175個,比上年增加7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56.8%,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366.47億元,增長84.9%。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趨緩。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3.0%,較上年增速回落9.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23.36億元,增長2.4%,占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5.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3530.35萬平方米,增長7.0%。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872.60萬平方米,增長7.5%。網簽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905.4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達778.59萬平方米,下降8.3%。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持續恢復。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快于上年20.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35億元,增長14.7%,同比提升21.8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84.2%,日用品類增長61.9%,化妝品類增長262.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4.4%。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6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7%。其中,出口60.73億美元,增長45.9%;進口8.95億美元,增長43.9%。全年完成協議注冊外資33.77億美元,增長20.6%。實際使用外資8.52億美元,增長53.4%。
六、園區經濟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市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06.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0.2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64.4%。實現營業收入236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1.7%,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14.4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66.2%。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市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6%,比全市投資增速高10.1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總量的51.1%,較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全市開發區億元及以上施工項目559個,比上年增加175個;其中新開項目250個,增加52個。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全市開發區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7.32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40.1%,比上年增長12.8%。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鐵路客運量高速增長。全年完成鐵路旅客發送量599萬人,比上年增長73.0%;完成鐵路貨運量39萬噸,下降8.7%。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303萬人,下降36.6%;公路旅客周轉量5.11億人公里,下降28.7%;完成公路貨運量10547萬噸,增長3.9%;公路貨物周轉量361.33億噸公里,增長1.4%。全年完成水路貨運量1535萬噸,下降0.6%;水路貨物周轉量47.98億噸公里,增長2.4%。全年完成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1860萬噸,下降9.3%。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總量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41.24億元,增長15.7%?爝f業務量完成5.66億件,增長26.9%;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9.88億元,增長20.6%。完成電信業務總量54.29億元,增長34.8%;實現電信業務收入46.61億元,增長12.3%。年末全市各類電話用戶526.29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500.79萬戶,固定電話用戶25.51萬戶。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80萬戶,比上年末凈增16萬戶。
旅游業恢復性增長。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8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0%;實現旅游總收入210.17億元,增長43.2%。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游景區49個,比上年增加1個,其中5A級1個,4A級9個。全市4A級以上景區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增長26.2%。年末旅行社數量達到93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7.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稅收收入232.36億元,增長22.8%;稅收占比86.8%,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95.92億元,增長23.5%;企業所得稅43.18億元,增長29.1%;契稅30.55億元,增長29.4%。
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4.70億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7.80億元,增長1.8%;教育支出103.86億元,增長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96億元,下降3.4%;衛生健康支出56.43億元,增長6.4%;農林水支出75.45億元,下降22.1%;科學技術支出17.57億元,增長11.1%。
金融業發展較快。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6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95.01億元,比年初增加763.12億元,比年初增長21.0%。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982.12億元,比年初增加248.01億元,比年初增長14.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445.13億元,比年初增加671.17億元,比年初增長17.8%。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54.02億元,比年初增長21.4%。
保險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比去年減少1個。其中人壽保險17家,財產保險2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90.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財險保費收入35.68億元,增長5.7%;人身險保費收入54.91億元,增長2.3%。保險賠款總支出36.56億元,增長17.5%。
九、科技創新和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不斷增強。全市專利授權量17078件,比上年增長22.3%;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2577件,增長17.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17件,增長15.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58家,增長15.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684家,增長64.4%。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2家,省級以上科創載體30家。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0萬人,在校生3.00萬人,畢業生0.78萬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4.01萬人,在校生10.48萬人,畢業生3.09萬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8.97萬人,在校生25.12萬人,畢業生7.03萬人。小學教育招生8.43萬人,在校生56.33萬人,畢業生8.85萬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38萬人(不含技工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92人,在校生1150人。全市共有幼兒園529所;在園幼兒 19.45萬人。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全市實現市有“四館”,縣(區)有“三館”,鄉鎮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10個公共文化場館被列入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4000余場。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發射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持續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600個,比上年增加140個。其中,醫院2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33470張,比上年增加2074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32406張。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45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4人。
十、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PM2.5濃度降至38μg/m3,較上年改善15.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8%,較上年改善7.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0%。新造成片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9.84%、位居全省第三。群眾環境滿意率更好,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率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7.0%。積極推進節能降耗,完成241臺燃煤(氣)鍋爐和20蒸噸/小時及以上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及“回頭看”任務。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小幅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99.90萬人,比上年增加1.08萬人,增長0.2%;城鎮化率為63.24%,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46萬人,出生率6.93‰;死亡人口3.24萬人,死亡率6.49‰,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4‰。全市戶籍人口為590.86萬人,比上年下降0.2%。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5500元,增長10.8%;經營凈收入7586元,增長7.6%;財產凈收入1312元,增長11.5%;轉移凈收入4724元,增長12.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6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7元,增長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041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514元,占比30.6%,較上年回落2.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醫;菝裥袆印D昴┤谐青l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5.60萬人、42.59萬人、57.43萬人。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實現15年連漲、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特困人員、殘疾人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鞏固率保持100%。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
宿遷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2021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深入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積極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總體呈“高開穩走、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運行態勢,“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 合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快于全省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3.03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613.4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752.51億元,增長9.5%。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長8.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3.4:47.1。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234.78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快于上年17.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3.0%,較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全市限上貿易庫在庫列統互聯網批發、零售企業共實現銷售額27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3.5%。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0.6%,快于上年21.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2.3%,高于上年2.2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2萬人,比上年增加0.12萬人。實現返鄉就業創業6.68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行動,累計培訓10.67萬人次,群眾就業技能和質量不斷提高。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1.3%,比上年漲幅回落1.1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呈“七漲一降”態勢。其中:“七漲”即交通通信類上漲3.6%,衣著類上漲2.4%,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2.3%,醫療保健類上漲1.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1%,居住類上漲0.9%,食品煙酒類上漲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5%。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0.92億元,可比價增長4.0%,增速與全省持平。其中,農業361.43億元、林業16.03億元、牧業99.79億元、漁業106.6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7.05億元,分別占59.2%、2.6%、16.3%、17.5%和4.4%。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8.05億元,可比價增長3.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糧食作物穩產豐收。全市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保持在400萬噸以上,居全省第四位。糧食播種面積904.72萬畝,比上年減少0.18萬畝;糧食平均單產452.7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0.25公斤/畝;糧食總產量409.61萬噸,比上年增加0.15萬噸。其中,夏糧種植443.51萬畝,單產384.16公斤/畝,總產170.38萬噸;秋糧種植461.21萬畝,單產518.71公斤/畝,總產239.23萬噸。
經濟作物面積小幅增長。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7.13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油料16.09萬畝,增長4.8%;棉花475畝,改變上年零種植局面;蔬菜138.91萬畝,增長0.1%;花卉、青飼料等其他農作物41.64萬畝,增長7.4%。瓜果18.38萬畝,下降4.5%;中草藥材2.06萬畝,下降16.6%。
畜牧產品規模不斷提升。全市生豬養殖恢復常年規模,新投產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個,全年出欄239.07萬頭,比上年增長18.9%;年末存欄159.93萬頭,下降3.0%。全年家禽出欄8409.04萬只,比上年下降1.0%;年末家禽存欄1999.28萬只,增長10.1%;禽蛋產量8.62萬噸,增長25.8%。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水產品產量28.81萬噸,比上年增長3.1%。漁業放養面積66.34萬畝,其中特色水產養殖面積44.65萬畝,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1.6萬畝。養殖河蟹37.01萬畝,完成魚改蟹養殖面積2.2萬畝、蟹池生態化改造面積3.84萬畝,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0個,河蟹生態化健康養殖占比已達70%。
現代農業增量提效。深化“三群四鏈”建設,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第一名成績通過驗收。全年新竣工現代種養項目78個、農業現代服務業項目10個。開展品牌強農行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超過65%,“宿有千香”品牌營銷額實現翻番。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位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1.9%,較上年提升21.6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增長29.9%,集體企業增長8.3%,股份制企業增長35.5%,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增長0.3%,私營企業增長35.0%;分門類看,制造業增長32.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0.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7%,較上年提升8.9個百分點。
企業效益增長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56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實現利潤總額297.65億元,增長6.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27.83億元,增長3.0%;集體企業0.05億元,增長14.5%;股份制企業253.79億元,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35.44億元,下降34.4%;私營企業101.39億元,增長23.2%。分門類看,制造業企業利潤288.20億元,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9.45億元,下降9.0%。
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全市六大主導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34.0%,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全市增速貢獻率達83.9%,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6.8個百分點,支撐作用明顯。其中,光伏新能源增長較快,增長1.9倍;機電裝備增長17.7%;綠色食品增長25.3%;高端紡織增長20.8%;綠色家居增長31.9%;新材料實現產值增長31.6%。
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統計范圍的工業產品共162個,其中42.0%的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幅在30%以上的有28個,占17.3%。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13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767.52億元,比上年增長7.5%,快于上年2個百分點;竣工產值503.37億元,增長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495.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95.02萬平方米,增長9.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54.75萬平方米,增長3.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恢復。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5%,呈前高后低、平穩回落、穩中提質的態勢。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0%。分產業看,受工業投資拉動,第二產業投資增速較快,增長20.7%,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4.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8.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8.8%。在建投資項目1733個,其中新開工920個。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市重大投資項目質態顯著提升,計劃總投資十億元以上列統項目175個,比上年增加7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56.8%,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366.47億元,增長84.9%。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趨緩。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3.0%,較上年增速回落9.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23.36億元,增長2.4%,占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5.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3530.35萬平方米,增長7.0%。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872.60萬平方米,增長7.5%。網簽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905.4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達778.59萬平方米,下降8.3%。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持續恢復。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快于上年20.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35億元,增長14.7%,同比提升21.8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84.2%,日用品類增長61.9%,化妝品類增長262.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4.4%。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6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7%。其中,出口60.73億美元,增長45.9%;進口8.95億美元,增長43.9%。全年完成協議注冊外資33.77億美元,增長20.6%。實際使用外資8.52億美元,增長53.4%。
六、園區經濟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市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06.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0.2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64.4%。實現營業收入236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1.7%,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14.4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66.2%。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市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6%,比全市投資增速高10.1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總量的51.1%,較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全市開發區億元及以上施工項目559個,比上年增加175個;其中新開項目250個,增加52個。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全市開發區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7.32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40.1%,比上年增長12.8%。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鐵路客運量高速增長。全年完成鐵路旅客發送量599萬人,比上年增長73.0%;完成鐵路貨運量39萬噸,下降8.7%。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303萬人,下降36.6%;公路旅客周轉量5.11億人公里,下降28.7%;完成公路貨運量10547萬噸,增長3.9%;公路貨物周轉量361.33億噸公里,增長1.4%。全年完成水路貨運量1535萬噸,下降0.6%;水路貨物周轉量47.98億噸公里,增長2.4%。全年完成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1860萬噸,下降9.3%。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總量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41.24億元,增長15.7%?爝f業務量完成5.66億件,增長26.9%;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9.88億元,增長20.6%。完成電信業務總量54.29億元,增長34.8%;實現電信業務收入46.61億元,增長12.3%。年末全市各類電話用戶526.29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500.79萬戶,固定電話用戶25.51萬戶。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80萬戶,比上年末凈增16萬戶。
旅游業恢復性增長。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8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0%;實現旅游總收入210.17億元,增長43.2%。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游景區49個,比上年增加1個,其中5A級1個,4A級9個。全市4A級以上景區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增長26.2%。年末旅行社數量達到93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7.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稅收收入232.36億元,增長22.8%;稅收占比86.8%,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95.92億元,增長23.5%;企業所得稅43.18億元,增長29.1%;契稅30.55億元,增長29.4%。
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4.70億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7.80億元,增長1.8%;教育支出103.86億元,增長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96億元,下降3.4%;衛生健康支出56.43億元,增長6.4%;農林水支出75.45億元,下降22.1%;科學技術支出17.57億元,增長11.1%。
金融業發展較快。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6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95.01億元,比年初增加763.12億元,比年初增長21.0%。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982.12億元,比年初增加248.01億元,比年初增長14.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445.13億元,比年初增加671.17億元,比年初增長17.8%。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54.02億元,比年初增長21.4%。
保險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比去年減少1個。其中人壽保險17家,財產保險2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90.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財險保費收入35.68億元,增長5.7%;人身險保費收入54.91億元,增長2.3%。保險賠款總支出36.56億元,增長17.5%。
九、科技創新和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不斷增強。全市專利授權量17078件,比上年增長22.3%;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2577件,增長17.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17件,增長15.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58家,增長15.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684家,增長64.4%。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2家,省級以上科創載體30家。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0萬人,在校生3.00萬人,畢業生0.78萬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4.01萬人,在校生10.48萬人,畢業生3.09萬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8.97萬人,在校生25.12萬人,畢業生7.03萬人。小學教育招生8.43萬人,在校生56.33萬人,畢業生8.85萬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38萬人(不含技工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92人,在校生1150人。全市共有幼兒園529所;在園幼兒 19.45萬人。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全市實現市有“四館”,縣(區)有“三館”,鄉鎮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10個公共文化場館被列入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4000余場。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發射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持續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600個,比上年增加140個。其中,醫院2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33470張,比上年增加2074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32406張。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45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4人。
十、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PM2.5濃度降至38μg/m3,較上年改善15.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8%,較上年改善7.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0%。新造成片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9.84%、位居全省第三。群眾環境滿意率更好,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率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7.0%。積極推進節能降耗,完成241臺燃煤(氣)鍋爐和20蒸噸/小時及以上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及“回頭看”任務。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小幅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99.90萬人,比上年增加1.08萬人,增長0.2%;城鎮化率為63.24%,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46萬人,出生率6.93‰;死亡人口3.24萬人,死亡率6.49‰,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4‰。全市戶籍人口為590.86萬人,比上年下降0.2%。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5500元,增長10.8%;經營凈收入7586元,增長7.6%;財產凈收入1312元,增長11.5%;轉移凈收入4724元,增長12.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6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7元,增長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041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514元,占比30.6%,較上年回落2.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醫;菝裥袆。年末全市城鄉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5.60萬人、42.59萬人、57.43萬人。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實現15年連漲、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特困人員、殘疾人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鞏固率保持100%。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
宿遷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2021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深入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積極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總體呈“高開穩走、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運行態勢,“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 合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快于全省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3.03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613.4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752.51億元,增長9.5%。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長8.8%。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3.4:47.1。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234.78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快于上年17.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3.0%,較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全市限上貿易庫在庫列統互聯網批發、零售企業共實現銷售額27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3.5%。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0.6%,快于上年21.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2.3%,高于上年2.2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2萬人,比上年增加0.12萬人。實現返鄉就業創業6.68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行動,累計培訓10.67萬人次,群眾就業技能和質量不斷提高。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1.3%,比上年漲幅回落1.1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呈“七漲一降”態勢。其中:“七漲”即交通通信類上漲3.6%,衣著類上漲2.4%,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2.3%,醫療保健類上漲1.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1%,居住類上漲0.9%,食品煙酒類上漲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5%。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0.92億元,可比價增長4.0%,增速與全省持平。其中,農業361.43億元、林業16.03億元、牧業99.79億元、漁業106.6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7.05億元,分別占59.2%、2.6%、16.3%、17.5%和4.4%。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8.05億元,可比價增長3.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糧食作物穩產豐收。全市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保持在400萬噸以上,居全省第四位。糧食播種面積904.72萬畝,比上年減少0.18萬畝;糧食平均單產452.7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0.25公斤/畝;糧食總產量409.61萬噸,比上年增加0.15萬噸。其中,夏糧種植443.51萬畝,單產384.16公斤/畝,總產170.38萬噸;秋糧種植461.21萬畝,單產518.71公斤/畝,總產239.23萬噸。
經濟作物面積小幅增長。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7.13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油料16.09萬畝,增長4.8%;棉花475畝,改變上年零種植局面;蔬菜138.91萬畝,增長0.1%;花卉、青飼料等其他農作物41.64萬畝,增長7.4%。瓜果18.38萬畝,下降4.5%;中草藥材2.06萬畝,下降16.6%。
畜牧產品規模不斷提升。全市生豬養殖恢復常年規模,新投產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個,全年出欄239.07萬頭,比上年增長18.9%;年末存欄159.93萬頭,下降3.0%。全年家禽出欄8409.04萬只,比上年下降1.0%;年末家禽存欄1999.28萬只,增長10.1%;禽蛋產量8.62萬噸,增長25.8%。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水產品產量28.81萬噸,比上年增長3.1%。漁業放養面積66.34萬畝,其中特色水產養殖面積44.65萬畝,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1.6萬畝。養殖河蟹37.01萬畝,完成魚改蟹養殖面積2.2萬畝、蟹池生態化改造面積3.84萬畝,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0個,河蟹生態化健康養殖占比已達70%。
現代農業增量提效。深化“三群四鏈”建設,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第一名成績通過驗收。全年新竣工現代種養項目78個、農業現代服務業項目10個。開展品牌強農行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超過65%,“宿有千香”品牌營銷額實現翻番。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位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1.9%,較上年提升21.6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增長29.9%,集體企業增長8.3%,股份制企業增長35.5%,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增長0.3%,私營企業增長35.0%;分門類看,制造業增長32.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0.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7%,較上年提升8.9個百分點。
企業效益增長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56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實現利潤總額297.65億元,增長6.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127.83億元,增長3.0%;集體企業0.05億元,增長14.5%;股份制企業253.79億元,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35.44億元,下降34.4%;私營企業101.39億元,增長23.2%。分門類看,制造業企業利潤288.20億元,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9.45億元,下降9.0%。
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全市六大主導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34.0%,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0%,對全市增速貢獻率達83.9%,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6.8個百分點,支撐作用明顯。其中,光伏新能源增長較快,增長1.9倍;機電裝備增長17.7%;綠色食品增長25.3%;高端紡織增長20.8%;綠色家居增長31.9%;新材料實現產值增長31.6%。
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統計范圍的工業產品共162個,其中42.0%的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幅在30%以上的有28個,占17.3%。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13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767.52億元,比上年增長7.5%,快于上年2個百分點;竣工產值503.37億元,增長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495.2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95.02萬平方米,增長9.4%。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54.75萬平方米,增長3.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恢復。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5%,呈前高后低、平穩回落、穩中提質的態勢。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7%,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0%。分產業看,受工業投資拉動,第二產業投資增速較快,增長20.7%,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4.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8.0%,第三產業投資下降8.8%。在建投資項目1733個,其中新開工920個。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市重大投資項目質態顯著提升,計劃總投資十億元以上列統項目175個,比上年增加7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56.8%,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完成投資366.47億元,增長84.9%。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趨緩。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3.0%,較上年增速回落9.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323.36億元,增長2.4%,占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5.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3530.35萬平方米,增長7.0%。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872.60萬平方米,增長7.5%。網簽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905.4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達778.59萬平方米,下降8.3%。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持續恢復。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快于上年20.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35億元,增長14.7%,同比提升21.8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84.2%,日用品類增長61.9%,化妝品類增長262.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4.4%。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6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7%。其中,出口60.73億美元,增長45.9%;進口8.95億美元,增長43.9%。全年完成協議注冊外資33.77億美元,增長20.6%。實際使用外資8.52億美元,增長53.4%。
六、園區經濟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市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06.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0.2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64.4%。實現營業收入236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1.7%,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14.4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66.2%。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市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6%,比全市投資增速高10.1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總量的51.1%,較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全市開發區億元及以上施工項目559個,比上年增加175個;其中新開項目250個,增加52個。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全市開發區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7.32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40.1%,比上年增長12.8%。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鐵路客運量高速增長。全年完成鐵路旅客發送量599萬人,比上年增長73.0%;完成鐵路貨運量39萬噸,下降8.7%。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303萬人,下降36.6%;公路旅客周轉量5.11億人公里,下降28.7%;完成公路貨運量10547萬噸,增長3.9%;公路貨物周轉量361.33億噸公里,增長1.4%。全年完成水路貨運量1535萬噸,下降0.6%;水路貨物周轉量47.98億噸公里,增長2.4%。全年完成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1860萬噸,下降9.3%。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實現郵政行業業務總量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郵政行業業務收入41.24億元,增長15.7%。快遞業務量完成5.66億件,增長26.9%;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9.88億元,增長20.6%。完成電信業務總量54.29億元,增長34.8%;實現電信業務收入46.61億元,增長12.3%。年末全市各類電話用戶526.29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500.79萬戶,固定電話用戶25.51萬戶。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80萬戶,比上年末凈增16萬戶。
旅游業恢復性增長。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8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4.0%;實現旅游總收入210.17億元,增長43.2%。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游景區49個,比上年增加1個,其中5A級1個,4A級9個。全市4A級以上景區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增長26.2%。年末旅行社數量達到93家,比上年增加1家。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7.82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稅收收入232.36億元,增長22.8%;稅收占比86.8%,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95.92億元,增長23.5%;企業所得稅43.18億元,增長29.1%;契稅30.55億元,增長29.4%。
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4.70億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7.80億元,增長1.8%;教育支出103.86億元,增長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96億元,下降3.4%;衛生健康支出56.43億元,增長6.4%;農林水支出75.45億元,下降22.1%;科學技術支出17.57億元,增長11.1%。
金融業發展較快。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6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95.01億元,比年初增加763.12億元,比年初增長21.0%。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982.12億元,比年初增加248.01億元,比年初增長14.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445.13億元,比年初增加671.17億元,比年初增長17.8%。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354.02億元,比年初增長21.4%。
保險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比去年減少1個。其中人壽保險17家,財產保險2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90.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財險保費收入35.68億元,增長5.7%;人身險保費收入54.91億元,增長2.3%。保險賠款總支出36.56億元,增長17.5%。
九、科技創新和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不斷增強。全市專利授權量17078件,比上年增長22.3%;年末有效發明專利量2577件,增長17.1%;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17件,增長15.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58家,增長15.0%。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684家,增長64.4%。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2家,省級以上科創載體30家。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0萬人,在校生3.00萬人,畢業生0.78萬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4.01萬人,在校生10.48萬人,畢業生3.09萬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8.97萬人,在校生25.12萬人,畢業生7.03萬人。小學教育招生8.43萬人,在校生56.33萬人,畢業生8.85萬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38萬人(不含技工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92人,在校生1150人。全市共有幼兒園529所;在園幼兒 19.45萬人。
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全市實現市有“四館”,縣(區)有“三館”,鄉鎮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10個公共文化場館被列入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4000余場。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發射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衛生事業持續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600個,比上年增加140個。其中,醫院2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33470張,比上年增加2074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32406張。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45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4人。
十、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PM2.5濃度降至38μg/m3,較上年改善15.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8%,較上年改善7.6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0%。新造成片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9.84%、位居全省第三。群眾環境滿意率更好,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率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產值能耗0.14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7.0%。積極推進節能降耗,完成241臺燃煤(氣)鍋爐和20蒸噸/小時及以上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及“回頭看”任務。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小幅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99.90萬人,比上年增加1.08萬人,增長0.2%;城鎮化率為63.24%,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46萬人,出生率6.93‰;死亡人口3.24萬人,死亡率6.49‰,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4‰。全市戶籍人口為590.86萬人,比上年下降0.2%。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5500元,增長10.8%;經營凈收入7586元,增長7.6%;財產凈收入1312元,增長11.5%;轉移凈收入4724元,增長12.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6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7元,增長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041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514元,占比30.6%,較上年回落2.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醫;菝裥袆。年末全市城鄉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5.60萬人、42.59萬人、57.43萬人。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8%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實現15年連漲、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特困人員、殘疾人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經濟薄弱村脫貧鞏固率保持100%。
(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