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連云港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3-12 18:31:26 來源:連云港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8977次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宏觀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連云港市躋身國家發展戰略、在新的起點上加快開發建設的起始之年。一年來,面對百年不遇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全力保增長、保態勢、保民生、保穩定,積極搶抓以連云港為龍頭的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歷史機遇,全年經濟運行盡管經歷了低谷、復蘇、回升的困難歷程,但最終發展依然呈現出“總量突破、增長提速、質量平穩、發展和諧”的良好態勢,總體發展仍是多年以來取得成果較為豐碩和充實的一年。

一、綜 合

經濟總量實現歷史突破。據初步統計,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下同)再次創造歷史,全年實現GDP 941.13億元,按可比價格較上年增長13.6%(簡稱同比增長,下同),增長幅度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1.2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13個市中位居第7位,較上年前移1個位次。

人均水平躍上新的臺階。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21144元,同比增長13.9 %。按現行匯率計算(下同),已跨上3000美元臺階達到3097美元。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37229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達到5452美元,標志著連云港發展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三次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4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6.07億元,增長15.9%,居全省第2位;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1.06億元,增長15.2%,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46.3:37.3。

縣域經濟繼續全面加速。縣域GDP共實現571.6億元,占全市比重60.7%,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縣域GDP增長15.2 %,增速較全市高1.6個百分點。從全省來看,盡管在經濟總量上仍存在明顯差距,但從發展速度上看,全市縣域經濟加速態勢明顯,全市四縣GDP增幅在蘇北24縣乃至全省52個縣(市)中均位居前列。

全面小康進程明顯加快。從25個重點監測的小康指標看,全市有12個指標達到小康標準值,較上年新增1個指標,達標率提高到48%。12個達到小康目標標準的指標分別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農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恩格爾系數、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城鎮社區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城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

節能減排取得顯著進展。年內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實施熱電聯產等20項節能降耗重點工程,完成污染減排項目16項,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3%,化學需氧量削減4580噸,二氧化硫減排完成“十一五”任務。

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綜合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社會需求仍較弱、重點行業發展壓力增大、社會就業面臨很多困難、對外經濟環境較嚴峻、區域發展依然不夠平衡等。這些矛盾和問題,亟需引起高度重視,有待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農林牧漁業

糧食生產連續七年豐收。全市糧食播種面積721萬畝,同比增長1.7%,糧食總產達334.5萬噸,增長4.5%,連續兩年突破300萬噸。全市油料播種面積39.75萬畝,總產量11.46萬噸,增長6.3%。棉花播種面積4.46萬畝,總產量3747噸。

林果生產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新增造林面積2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9.7%,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花卉苗木累計總面積達到16.6萬畝,已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鮮切花基地和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種苗生產基地。全年營造林面積在全省排第三,造林綜合管理在全省排第一,灌云、東海、贛榆等縣成片造林面積在全省均進入前10位。

漁業生產繼續穩步增長。全年水產品產量達58萬噸,同比增長6.6%;其中海水產量37萬噸,淡水產量2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7%和8.1%。全市海水放養面積達57萬畝,紫菜養殖面積12.2萬畝,養殖總面積同比增加2.2萬畝;全市淡水放養面積43.36萬畝。

高效農業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新增高效農業41.5萬畝,新建千畝連片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50個,建成9個國家級高產萬畝示范區。東海、灌云、灌南均獲全省高效設施農業先進單位。全年加工紫菜9.1億張,水產品加工量8萬噸,初步形成了紫菜、對蝦、梭子蟹、貝類、魚類等規模產業鏈和出口創匯基地,以烏鱧、梭魚為主的高效池塘養殖已達到1萬畝,其中烏鱧高效養殖成為全市淡水養殖產業又一大亮點。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證。全市有規模養殖場(戶)1.2萬多個,規模養殖比重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全市蔬菜等檢測合格率95.7%以上,生豬瘦肉精、生鮮奶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100%;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9個,申報無公害品牌50個,綠色食品品牌8個,有機食品2個,新建6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項目,2個省級名牌農產品。東海老淮豬肉和東海大米兩個產品成功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農業資源開發繼續收獲成果。全年改造中低產田15.7萬畝,發展項目57個,完成總投資2.49億元。在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沿海魚蝦苔、平原糧花菜、山區林果茶3大類高效農業示范園區26個,初步形成了以東海30萬畝優質生態稻米和4萬畝綠色鮮果、贛榆萬畝有機大櫻桃和2萬畝優質茶、灌云近6萬畝高效設施蔬菜及灌南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等一批高效農業示范園。新浦區還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區)。

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市新增6大類28種規格型號機具16358臺(套),農機總動力達357.84萬千瓦。其中新增75馬力以上拖拉機810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91臺、乘坐式水稻插秧機44臺、各類插秧機1647臺,全市水稻機播率達28.2%,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農村水利建設力度加大。重點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全年完成投資達10.4億元。全市農村水利共完成土石方6468.5萬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實施,全年開工建設項目66個,解決了63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為全面完成攻堅任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現。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42.21億元,同比增長14.9%,工業化率達到36.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達到1469家,其中當年新增263家;企業產值平均達到8884萬元,同比提高15.1%。其中有184家企業銷售收入過1億元,同比凈增20家。

工業生產態勢平穩走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60.2億元,同比增長16.5%,較全省平均水平高1.9個百分點,居全省第6位,增速由年初的14.4%逐月提升至12月份的19.5%,12月當月增幅居全省第3、蘇北第2。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資產1213.99億元,同比增長19.4%,增幅列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286.93億元,增長31.4%,增幅列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69.13億元,增長28.5%,增幅列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主要行業發展迅猛。初步統計,到2009年,全市產值超百億元的行業有4個,分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四大超百億元行業共實現產值659.7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0.6%。

工業重點企業舉足輕重。全市20強工業企業不斷壯大,全年總產值達到541.03億元,同比增加147.74億元;其中最大的兩家企業仍然是益海(連云港)糧油和江蘇核電。20強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28.35億元,同比增長4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9.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幅15.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96.57億元,增長3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7個百分點。

“三新”工業全面突破百億大關。新醫藥全年實現產值118.80億元,同比增長3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15.08億元,增長45.3%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1.20億元,增長43.6%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8個百分點。新能源實現產值101.86億元,增長22.9%;實現銷售收入97.27億元,增長17.5%;實現利潤28.22億元,增長39.6%。新材料實現產值105.87億元,增長46.8%;實現銷售收入105.32億元,增長50.8%;實現利潤7.84億元,增長86.9%。

“臨港工業”發展呈現上升勢頭。臨港食品工業盡管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由于市場需求的剛性,企業開工率仍然充足。其中規模最大的益海(連云港)糧油完成產值同比增長仍達1.9%。臨港石化行業產出穩步提高,效益有所好轉。其中新海石化實現產值同比增長4.5倍,實現銷售增長4.3倍,實現利稅增長4.4倍。臨港船舶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全市船舶修造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2.0倍,實現銷售收入增長1.5倍,實現利稅增長3.7倍。臨港鋼鐵工業隨著價格逐步回升,企業開工率明顯提升,全年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達到65億元,增長1.3倍,已經躍居全市工業第7大行業,其代表企業興鑫建材已成為全市工業生產第6強。

小型工業發展前景比較樂觀。據抽樣調查顯示,全市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總體發展態勢較好,發展信心較足。調查中,有40%的企業預測發展前景會“好”,其中有26%的被調查企業反映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好”,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企業反映企業發展的外部政策和環境“較好”,有6%的企業反映“很好”,有18%的被調查企業享受到了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55%的企業感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措施,近一半企業反映從銀行貸款“較容易”或“一般”。

建筑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市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228家,同比增加32家;簽訂合同額368.08億元,增長35.7%;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293.15億元,增長49.8%。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72.69億元,增長28.0%;其中在省外承攬工程完成總產值104.88億元,增長59.1%。全市建筑業企業竣工產值211.35億元,增長20.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055.3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57.5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突破千億,工業投資再超歷史。在國家擴內需、保增長、促發展等一系列政策帶動下,全市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達到1000.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投資890.5億元,增長均為28.6%。城鎮投資745.59億元,增長31.2%,在全省居第7位。全社會工業投資突破600億元達627.8億元,增長25.5%,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62.8%,成為投資增長的主體力量。

基礎設施投入加力,重大項目進展順利。2009年是全市基礎建設實現“強筋健骨”的一年,全年城鎮工業投資中電氣機械、專用設備、通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行業完成投資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全年港口完成建設投入26.3億元,其中58#焦炭泊位、30萬噸級礦石碼頭、廟三突堤集裝箱碼頭、散化肥泊位、中云至墟溝北鐵路電氣化改造、至連云港東鐵路電氣化改造等工程進展順利。

縣域投資舉足輕重,民間投資增長加快。全市四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2.67億元,增長33.1%,增幅較全市高4.5個百分點,占全市比重達66.3%。縣域全社會民間投資675.41億元,增長35.8%,較全社會投資快7.2個百分點, 占全部投資的67.5%;其中規模以上民間投資565.86億元,增長37.3%,較全社會投資快8.7個百分點。

房地產投資回暖明顯,居住狀況顯著改觀。全年共有房地產開發項目292個,其中市區有房地產開發項目142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0.81億元;其中住宅投資83.75億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1541.41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1215.49萬平方米。當年商品房新開工面積407.53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319.07萬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積353.12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積293.46萬平方米。連云港市再次獲得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進市稱號,成為全省獲此殊榮的7個地級市之一,也是自2005年以來第4次獲得這一榮譽。

五、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業

港口生產逆勢拼搏,億噸大港再創歷史。在上年成功躋身億噸大港行列基礎上,本年提前42天跨越1億噸,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14億噸,再次刷新了港口生產歷史,同比增長13.1%;其中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0.66億噸,增長19.9%,增幅位列大陸沿海港口前三。港口集裝箱完成303.2萬標箱,增長1.0%;其中完成進口集裝箱152萬標箱,增長2.0%。在首屆中國航運文化節上,連云港港榮獲“中國最佳集裝箱港”大獎。全年進出港超大型船舶達1026艘次,同比增長達71%,其中來港的開普型散貨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和巴拿馬型散貨船等,數量和增長率都創歷史新高。

交通建設再掀高潮,城鄉交通呈現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設投資達48.89億元,增長7.2%。全市縣際以上客運班線公司化經營率達75.3%,城鄉客運一體化覆蓋率達81%,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9.2%、符合通車條件的通達率達100%。全市綜合客運量完成1.25億人,同比增長8%;旅客周轉量完成48.32億人公里,增長9.1%;貨物周轉量完成201.23億噸公里,增長9.4%。

民航服務環境逐步提升,平安生產保持良好勢頭。全年共安全飛行548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9.1萬人次,增長40%;完成貨物吞吐量944噸,航空運輸總量達到31.6萬人次。民航國際廳土建主體全面完成,新機場選址穩步推進,第25個航空持續安全年順利實現!

郵政通訊業務全面增長,信息化程度提升明顯。全年郵電通信完成業務收入24.8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郵政完成業務收入2.74億元,增長34.2%。電信完成業務收入22.1億元,增長10.4%;其中中國移動完成業務收入12.36億元,增長1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62.16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城鄉市場依舊紅紅火火。為抵御國際經濟危機影響,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全年實現貿易總量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190.6億元,增長78%;其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53億元,增長19.0%,增幅在全省位居第5位。從城鄉看,全市縣及縣以下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9.88億元,增長18.1%,較市區增長快了0.9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消費實現零售額47.94億元,增長高達45.3%;家用電器、汽車、建材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屢創新高,尤其是汽車消費市場,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搶購場面。全年汽車零售額實現21.27億元,增長59.7%。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大型商貿企業龍頭作用明顯。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93.97億元,增長36.7%;限額以下企業(含個體戶)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75.56億元,增長14.0%。全市年成交額達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億元市場)達24個,同比增長9.1%;其中年成交額30億元以上市場2家,10億元以上市場2家,5億元以上的市場2家。平均每個億元市場實現成交額6.2億元,同比增長26.8%。

重點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蘇寧、家樂福、沃爾馬已經舉行奠基儀式,國際商城、國際商務大廈等正在建設中,時代二店、三店正在建設和改造中,八一市場、海鮮美食城、高公島水產批發市場正在改造及提升。先后主辦“農超對接采購會暨第三屆迎新春購物節”、“新歐大陸橋國際汽車貿易博覽會”、蒼梧廣場汽車展等各種展會30多起,實現交易額約15億元。

城鄉消費環境取得顯著改觀。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年新建設、改造日用品農家店296家,農資農家店72家,累計達到1887家。全年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5.7萬臺,銷售金額近1.2億元。繼續開展實施“百村萬戶陽光熱水工程”,全年完成100個陽光熱水示范村試點,全市太陽能家電下鄉產品已經銷售1926臺。全市“三綠工程”建設、“雙百市場工程”、“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家電以舊換新工程”等均取得明顯進展。

市場消費價格呈現平穩回落。受宏觀調控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共同影響,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經歷大起大落的震蕩變化,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即CPI) 為99.3,同比下降0.7%;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為100.3,上漲0.3%;消費品價格指數為98.9,下降1.1%。全市CPI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降幅較全省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

工業品價格指數呈現起伏。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PPI)為92.9,較上月高0.5個百分點,同比低15.6個百分點。從本年12月份情況看,出廠價格上漲較多的主要行業有:煤炭開采業(漲12.5%)、石油加工與煉焦業(漲3.0%)、農副食品加工業(漲2.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漲1.5%)。跌幅較大的行業主要有:儀器儀表制造業(跌4.2%)、造紙及紙制品業(跌2.2%)、紡織業(跌1.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跌1.0%)。

七、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穩居全市 “半壁江山”,稅收呈現穩速回升。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80.92億元,增長14%,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52.8%,占全市GDP比重51.1%。全市民營經濟實現稅收57.92億元,增長22.1%,占全市全部稅收49.9%,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實現稅收27.38億元,增長25.8%。

私營個體企業穩步增加,注冊資本增速提升。全市私營個體企業累計總數達12.83萬戶,增長11.1%;其中私營企業2.62萬戶,增長21.8%;個體經營戶10.20萬戶,增長8.7%。全市當年新注冊私營個體企業3.86萬戶,增長20.1%;其中私營企業6606戶,增長28.7%;個體經營戶3.20萬戶,增長18.4%。全年新注冊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158.11億元,增長26%;其中新注冊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41.43億元,增長26.4%;新注冊個體經營戶注冊資本16.68億元,增長22.8%。

民營工業效益增速良好,民間投資活力增強。全市現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1198戶,占全部規模企業的81.5%;實現總產值714.69億元,增長40.8%,較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高9.6個百分點;銷售收入715.5億元,增長40.4%;利稅總額87.77億元,增長41.6%。全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675.41億元,比增長35.8%,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7.5%,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

八、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口岸經濟逆勢發展,地方外貿企穩回升。連云港口岸全年進出口貨值實現134.7億美元,同比下降22.6%;其中進口實現85.5億美元,增長1.7% 。盡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口岸進口的大宗散貨商品仍呈快速增長勢頭,鐵礦砂、鉻礦砂、鉛礦砂等礦砂品種進口增長迅猛,已經成為全國礦砂進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全市地方外貿完成外貿進出口38.6億美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19.5億美元,下降14.7 %。

外引內聯逆勢增長,重大招商有序推進。全年完成實際利用外資10.39億美元,同比增長11%。當年新批外資項目159個,增長8.2%; 合同利用外資18.6億美元,增長2.4%。新批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0個,投資總額7.7億美元,占全部的34.4%。引進內聯客方到位資金373.52億元,增長13.5%。全市160項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完成投資158.3億元,其中外資5.22億美元;在建項目竣工40項,建成率30.3%。本年度新增重大項目104個,其中在建項目49個,在談項目 55個,總投資887.8億元。

旅游事業繼續突破,旅游產業興盛繁榮。2009年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生態旅游年”,全市先后在東海及贛榆舉辦了中國生態旅游年連云港啟動儀式和鄉村旅游節啟動儀式,全年推出30項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及9條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全市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增至11個,名列全省第5、江北第一。東海國際水晶珠寶城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灌云潮河灣、伊蘆山、東磊景區創建成功2A級景區。全市共有星級飯店61家,其中三星級以上35家。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220.28萬人次,同比增長13.6%; 旅游總收入134.58億元,增長15.4%。

九、園區建設

開發園區主體凸顯,產業積聚取得成效。全市主要開發園區共13家,其中綜合類園區10家,全部園區實際利用外資9.54億美元,同比上升12.4%;固定資產投入525.99億元,增長2.3%;業務總收入1494.71億元,增長24.2%;財政收入87.53億元,增長35.2%。當年新成功獲批1家省級東海硅材料科技興貿出口基地、1個省級出口品牌,新批2家南北掛鉤產業園、2家特色產業園、1家農業示范區。

連云港開發區激流勇進,綜合水平繼續提升。2009年,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加快跨越發展步伐,在追求一流中繼續進位,在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中居22位,較上年又前移1位,連續四年躍升10位。全區完成GDP  158.4億元,同比增長22.4%;工業總產值457億元,增長35.7%;財政總收入42.1億元,增長23.1%;出口總額7.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7億美元,增長12.5%;內聯到位資金56.8億元,增長18.6%;固定資產投資126.4億元,增長25.7%;其中工業項目投入90.0億元,增長33.8%。全區納稅過千萬元企業35戶,較上年凈增13戶;其中納稅過億元6戶。

十、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地方綜合財力顯著增強。全市財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達到232.32億元,同比增長28.6%;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21億元,增長36.3%,高出全省平均18.1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3位,雙雙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9.6%,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一般預算支出126.06億元,增長18.4%,較上年回落10.4個百分點。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農林水、城鄉社區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0%。

地方稅收貢獻明顯突出。全年財政稅收收入完成69.05億元,同比增長29.4%,占全部預算收入的76.5。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4.78億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的16.4%,同口徑增長7.4%。地稅部門完成41.02億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的45.4%,同口徑增長22.5%。

信貸融資實現歷史突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72.5億元,較年初增加213.9億元,是上一年全年貸款增量的2.2倍,較年初增長了38.3%,貸款增量和增速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全年貸款增長率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19.4億元,較年初增加198.2億元;全市新增貸存比達到108%,居全省第一位;余額貸存比達到7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全市可統計融資總量達926億元,較年初增加257.8億元,同比多增95.2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信貸資金投向繼續優化。年末,港口、道路等基本建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4億元,同比多增20.5億元;工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60億元,同比多增21.6億元;各類房地產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47億元,同比多增30.5億元;各項涉農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40.4億元,同比多增22.2億元。全年新增民營中小企業貸款103.8億元,同比多增53.6億元。累計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貸款6391萬元,扶持3195名下崗職工就業,保持全省領先。全年共發放助學貸款余額1.08億元,共支持2.11萬名貧困學生入學。

保險事業呈現蓬勃發展。全市現有保險主體26家,其中產險公司15家,壽險公司11家,保險從業人員已近萬人。全年各類保費收入25.40億元,增長17.9%。其中財產險保險費入7.78億元,增長23.3%;人身險保費收入17.62億元,增長15.8%。保險深度為2.7%,保險密度為515.21元。全年保險業為全市提供了總額9000余億元的風險保障,保險業共支出保險賠款約9億元,其中產險賠款支出42761萬元,壽險賠付支出4706萬元,為災后重建生產,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衛生事業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連云港市首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東海、贛榆也同時榮獲了“全國科技進步縣”稱號。在全省科技進步綜合評價中,全市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9位、蘇北第1位,部分指標超過蘇南。其中科技產出列全省第7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列全省第3位。全年新上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42項,獲省以上科技撥款首次突破億元,達13538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新上國家級項目29項,新上省級項目113項。組織鑒定科技成果130項,其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32項。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1.05億元,增長84.12%,增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4個百分點,利稅率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特色及創新型科技培育取得新成效。注重強化新醫藥、硅材料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建設,創建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取得重大進展。恒瑞醫藥成為連云港首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康緣藥業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首批省級創新型企業。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家,14家企業獲批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術企業,共有27家企業通過國家重新認定。獲批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1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1209家。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取得突破。發揮連云港新醫藥產業自主創新優勢,全年有15個項目列入該專項的創新藥物研究開發、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企業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等3類計劃,占全省企業承擔的重大專項項目數的43%,在全國同類地區中處于領先地位,連云港已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產業化的先行區和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實現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計劃全覆蓋。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獲批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全市首個進入國家序列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各類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現有全日制大學3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所;普通中學205所,在校學生33.25萬人;普通小學503所,在校學生32.64萬人;各類幼兒園288所,在園幼兒17.02萬人。全市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100%,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4.4%,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到100%、99.99%、95.67%。全年高中段教育招生7.78萬人,高中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5.1%。小學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72.1%,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分別達63%、95.95%和89.72%。

城鄉醫療服務環境不斷改善。全市城區實現以街道為單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90%以上。全年完成新(改)建村衛生室580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成率分別達95%和90%以上。全市共有331.43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9.45%,同比凈增參合農民近20萬人。全市各類衛生機構達820個,其中各類醫院161所;衛生工作人員1790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4566人;現有執業醫師5748人,注冊護士5468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1664張,其中醫院床位7958張。積極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麻疹疫情,全市法定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為93.83/10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文化宣傳和體育事業

注重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全市建成使用或正在建設的文化設施總建筑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建設在蘇北率先實現全覆蓋,社區文化中心建設覆蓋率超過50%,市博物館新增西游記文化基本陳列,民俗博物館、美術館正式開放,掛牌成立南大出版社連云港出版中心。“桃花澗遺址”等10處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成李汝珍紀念館等三處文保單位維修工程。全市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站104個,博物館文物藏品17175件,公共圖書館藏書162.25萬冊,較上年凈增16.53萬冊,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各類文化藝術空前活躍。連云港女子民樂團受到省領導高度肯定,王詠梅創作的《如意的圣火》被確定為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主題歌。組織舉辦“和諧文化進萬家”廣場文化系列活動305場次,觀眾過百萬人次,并再次獲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稱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放歌港城”等歌詠匯演,組織引導全市各單位、行業舉辦各類慶祝活動500多場次。大力開展“三送工程”,全市送戲1000多場次、送電影12000多場次、送書10萬余冊。

廣電宣傳事業濃墨重彩。全年在省電臺用稿428篇,在中央電視臺用稿29條,其中《新聞聯播》用稿15篇,在省電視臺《江蘇新時空》用稿276篇,均位居第一方陣,再次榮獲江蘇廣電總臺頒發的“繁榮獎”。連云港傳媒網舉辦了沿海及泛亞歐大陸橋互聯網站高峰論壇,邀請全國20余家重點網絡媒體走進連云港采風。共有50件作品在省級以上政府獎評比中獲獎,其中7件作品獲省級政府獎一等獎,全市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10.6萬戶。開發區率先創建為“戶戶通”縣區,廣播電視全年累計安全播出、發射節目4萬余小時。

體育事業繼續取得優異成績。全年相繼舉辦全國男子排球大獎賽、全國定向分區賽、全國CBA籃球俱樂部青年聯賽、全國少年羽毛球比賽等10余項省以上比賽,并先后舉辦全市第六屆農民體育節、第五屆社區體育節、第四老年人體育節等活動14項。市體育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市體育館、游泳館主體竣工,東海縣和灌云縣體育場已經投入使用,贛榆縣體育館基本封頂。在十一屆全運會上,連云港籍運動員共獲得2金、4銀、2銅的優異成績,獎牌、總分排名全省各市第八位。全年共獲省以上比賽獎牌105枚,其中金牌40枚。

十三、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鄉建設全面推進,城市面貌顯著改觀。全年完成投入達260億元,共實施城鄉建設項目1160項,同比增長20%,其中市區實施城建項目460個,完成投入90億元,連續五年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5%。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同比增加5平方公里。

基礎建設明顯加快,聚集輻射作用凸顯。全市新建、續建新建海棠路立交橋、東路跨西鹽河橋、郁洲南路跨玉帶河橋等10座橋梁,郁洲南路、江化北路、紅砂路等23條城市道路,新增城市道路25公里,形成了連網成環、快捷順暢的道路網絡,組團連接、互連東進,城市一體化進程加快,構筑了特大城市發展框架,居民的“幸福生活半徑”內涵更加豐富,城市的“經濟發展商圈”范圍迅速擴大。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公用事業強化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城市飲用水應急備用水源,在蘇北第一家開工建設自來水深度處理工程,新東方加壓站完成主體工程,新建、改建自來水管道30公里,水質合格率達到99.5%;墟溝污水處理廠通過省環保驗收并投入運行,新建310國道等污水管網20公里,凌州路等6座污水提升泵站完成主體工程,污水處理率達79.3%;新建中壓燃氣管道25公里,天然氣主干管網覆蓋建成區,城市氣化率達98%;擴展新海電廠熱源,建設配套供熱管線10公里,新增集中供熱50萬平方米。

新區建設展露新姿,園林綠化成效顯著。全面加快東河新區、孔望山新城、鳳凰新城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鹽河南路、新建東路、學院北路等地塊拆遷7萬平方米,新建、續建新區道路18條。中央景觀大道基本建成、海州區行政中心投入使用,新浦區市民服務中心完成主體工程。全年完成七大類54項園林綠化建設任務,新增綠地面積318公頃。重點實施了東鹽河景觀帶、勝利湖公園等綠化景觀工程,建成了花果山大道、青年公園、海州行政中心廣場等一大批亮點工程,完成了寧海立交橋等23條道路配套綠化工程,城市綠地綠地率達36.33%,人均公園綠地達10.98平方米,均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指標。

加大環保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繼續改善。環保創模順利通過國家環保部專家核查,連續三年完成污染減排任務,積極推進綠色連云港建設,入選國家創新發展模式、經濟轉型特色典型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地表水環境得到改善,聲環境質量優于國家標準,公眾環境滿意率達85.6%;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5天,優良率91.8%,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總量平穩發展,城市化水平明顯提升。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138.86萬戶,其中市區27.29萬戶;戶籍總人口達490.64萬人,其中市區88.69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2.58‰,自然增長率4.89‰,下降0.31個千分點。全市人口計劃生育率90.97%,獨生子女率55.59%,提高1.45個百分點。全市常住總人口444.65萬人,同比減少0.91萬人;其中市區99.83萬人,同口徑增加1.2%。城市化水平達43.5%,提高1.5個百分點。年內,灌云縣板浦鎮、新浦區寧海鄉劃歸海州區管轄。年末城市街道辦事處17個,鄉鎮83個,其中鎮53個;居委會219個,村委會1432個。

居民收入提高顯著,生活質量切實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958元,增長11.2%,增幅在全省位居第6位,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1.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達到6111元,增長12.0%,增幅居全省首位,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3.2個百分點,是1996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之一。市區居民人均消費達到11577元,增長9.2%;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實現4291元,增長14.6%。

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98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8萬人,近15萬名返鄉農民工基本實現就業。全市培訓農村勞動力8.31萬人,開展就業再就業培訓3.7萬人。全市離退休人員累計12.15萬人,共發放養老金17.38億元,增長18.6%。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7億元,同比增收4.86億元。全市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為76.5%,保險覆蓋率達94.3%,同比提高10.2個百分點。

改善民生政策頻頻出臺,“平安連云港”創建扎實推進。全市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得到落實,市區和四縣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230元/人和210元/人,全市農村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130元/人。城鄉低保實行應保盡保動態管理,城鄉低保對象參保、參合實現全覆蓋,全市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 70%。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受理調處各類糾紛11990起,充分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全市法律援助機構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248 件,辦案量再創新高,受援群眾滿意率達100%。全市共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省級140個,市級1149個,創建率達到85%以上,加快了新農村法治建設步伐。

注: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連云港統計年鑒》為準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一级a毛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