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統計信息網
2007年,全市上下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總體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扎實推進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和市委“六大聯動”、“六大提升”的戰略部署,經濟發展平穩較快,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結構調整成效顯現,統籌發展態勢良好,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民生保障力度加大,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一、綜合
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3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3.6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888.7億元,增長14.5%,其中工業增加值1716.4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90.8億元,增長16.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5%,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為6103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8026美元)。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持續增強,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GDP分別增長14.2%、14.7%、14.9%和14.8%,同比分別提高1.0、1.7、1.7和1.4個百分點。
財政收支持續增長。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中央財政收入394.8億元,增長30.0%,地方財政收入329.1億元,增長27.9%。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71.0億元,增長26.8%。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加大了對社會事業和民生事務的投入,重點保障了實事工程和“解難創優”等的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分別支出63.4億、59.1億、22.5億、25.3億、4.2億和15.2億元,分別增長20.8%、25.9%、36.6%、23.7%、36.5%和53.5%。
就業和再就業狀況明顯改善。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3.1萬個,年末政府公益性崗位數達6782個。全市積極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政策措施,共投入再就業專項資金4.5億元,其中發放用工補助和企業社保補貼2.5億元,1.8萬家用人單位、5.7萬名失業人員享受補助;組織2.8萬名城鎮失業人員、7.2萬名農村轉移勞動力和被征地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后就業率在60%以上。通過政策幫扶,全年共有6.2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2.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6%,已連續五年下降,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價格水平總體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9%,同比提高2.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3%,提高1.9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9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06%;房屋銷售價格上漲8.6%,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
二、農業、農村
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平穩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50.4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109.7億元,增長5.1%;林業6.8億元,增長6.0%;畜牧業43.1億元,增長0.3%;漁業87.6億元,增長4.1%;農林牧漁服務業3.2億元,增長5.3%。各業產值中,林牧漁業產值所占比重達54.9%。種植結構適度調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2.9萬公頃,減少1.0%,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7萬公頃,減少4.5%,糧食產量75.7萬噸,下降8.0%;蔬菜播種面積10.2萬公頃,增長5.3%。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財政投入資金達74.9億元,比上年增長35.0%。“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繼續推進,全市共投入資金23.9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9.3億元;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86個、環境整治合格村357個;五年來累計建成示范村222個、環境整治合格村1517個。“聯鎮帶村”、“村企結對”成效顯著,全市已有5085家企業與2639個村結對,實現了村企結對全覆蓋;年內實際完成共建項目1721個,到位資金2.2億元。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市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9家,總計達217家,銷售產值上億元的達56家,吸納農民就業約23.0萬人,聯結農戶約104.2萬戶;至2007年末,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已獲中國名牌4件,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發明專利73件。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年整治河道440公里;改善43.1萬農村人口飲水條件;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提升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完成各類農民培訓19.8萬人,受訓后轉移就業5.0萬人,轉移就業率為70.5%。
三、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9513.6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85.0億元,增長25.5%。非公經濟快速增長,其中私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81.8億元,增長23.7%;外商投資企業1774.5億元,增長45.2%;港澳臺投資企業1510.5億元,增長29.9%。自主創新邁出新步伐,完成新產品產值1076.3億元,增長44.1%,新產品產值率達13.8%,提高1.8個百分點;完成高技術產業產值647.1億元,增長62.8%。市場拓展有效,完成銷售產值7610.5億元,增長25.4%,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7.76%;其中完成出****貨值2362.5億元,增長35.3%,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輕工業完成總產值25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重工業5227.7億元,增長29.1%,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1∶1.88變化為1∶2.04。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共完成產值5466.9億元,增長26.9%,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54.7億元,產值總量首次超越石油加工業而居各行業之首;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82.1億元,增長88.2%,增速居各行業前列,產值規模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4位。
工業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52.6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實現利稅640.2億元,利潤389.0億元,分別增長22.5%和24.6%。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16.78分,提高了7.94分。全市35個行業大類中有14個行業利潤增幅超過平均增速。
建筑業生產保持平穩。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87.3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98.4億元,占全市建筑業總產值比重為12.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228.0萬平方米,增長9.5%;竣工面積3830.7萬平方米,增長5.1%。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9萬元/人,提高0.3%。
四、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97.9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86.7億元,增長5.2%。結構逐步優化,第二產業完成投資745.8億元,增長1.3%,完成工業投資728.9億元,增長1.9%,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68.6%和69.7%,高耗能行業投資下降26.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847.6億元,增長11.2%,高出全社會投資增速4.9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管理業、居民服務業、教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等事關民生的行業投資增勢明顯,分別增長52.0%、67.6%、32.3%、308.8%、47.1%和171.0%。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32.9億元,比上年增長6.2%。購置土地面積178.8萬平方米,下降32.0%;開發土地面積264.9萬平方米,下降27.9%;竣工房屋面積634.1萬平方米,下降13.9%,其中住宅398.9萬平方米,下降28.1%;商品房銷售面積767.2萬平方米,增長25.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31.5萬平方米,增長23.2%;空置面積119.2萬平方米,下降20.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中心城區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70億元,永達路、滄海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建成通車。積極推進16.7萬平方米非成套房改造,完成老小區整治面積86萬平方米;推出2501套限價房。加大內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條,河坎垂直綠化工程6條。完成東錢湖水廠一期25萬噸/日建設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達122萬噸。優化調整公交線路,新辟公交線路20條,優化調整線路43條,開通臨時專線19條。改善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完成環城西路南段等9.2萬平方米瀝青鋪設和柳汀街等6.6萬平方米人行道改造工程,完成老三區113條背街小巷改造,改造路面23.6萬平方米。強化市容衛生管理,城區道路清掃面積達1450萬平方米,機械化率為46.8%,18小時以上動態保潔率達100%。完成姚江城區段兩岸截污納管工程,實施核心區污水管網溝通和改造,市區排水出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排水標準。市區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900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3.28%。
五、國內貿易、旅游、會展
消費市場持續走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920.5億元,增長17.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114.7億元,增長14.0%。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市場增長17.4%,農村增長17.1%。分商品類別看,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汽車類商品,全年實現零售額98億元,占限上貿易企業零售額的比重達26.3%,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此外“吃”、“穿”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1%和16.0%。
旅游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年旅游總收入38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接待國內游客3074萬人次,增長14.5%;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48.2億元,增長20.2%。接待入境游客68.9萬人次,增長26.8%;入境旅游外匯收入4.3億美元,增長27.4%。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活動206個,比上年增長39.0%。其中舉辦展會103個,增長28.7%;展覽面積102萬平方米,增長27.5%;標準攤位1000個以上的展會21個,增長31.0%。招商引展成果逐步顯現,其中消博會實現貿易成交額10.6億美元;浙洽會共簽約外資項目231個,合同外資32.8億美元;食博會實現成交額72.7億元。
六、對外經濟、合作交流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口岸進出口總額111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2%。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為565.0億美元,增長33.9%,其中出口382.6億美元,增長33.0%,進口182.4億美元,增長35.7%。貿易結構不斷改善,加工貿易增長較快,進出口額達148.5億美元,增長50.1%;一般貿易進出口額達389.9億美元,增長31.7%。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1.4%和42.0%,高出平均水平8.4和9.0個百分點;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增長43.4%和37.7%,均快于進口平均增速。
利用外資結構優化。全市合同利用外資45.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3.1%。其中第三產業新批項目231個,實到外資4.4億美元,增長7.7%;房地產項目實際外資增長120.8%,批發零售業實際外資增長38.5%。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1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新批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18家,項目總投資額1.6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1.5億美元,增長188.0%。
對內合作扎實推進。全市引進內資項目2115個,協議引進內資319.5億元,實際引進內資170.6億元,較上年均有明顯增長。全年新增山海協作項目96個,總投資136.7億元,與衢州資源與產業合作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與舟山的山海協作工程工作進一步深化。完成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項目130個,總投資133.4億元。完成投資中西部、東北等地區合作項目41個,總投資36.4億元。以浙東四市合作為重點的區域合作有序推進,以成都·寧波周活動為重點的區域統籌工作全面啟動。
七、港口、交通
港口發展勢頭強勁。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3.45億噸,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58億噸,增長6.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35.0萬標箱,增長32.3%,繼續保持全國大陸沿海港口第四位。全年新開辟集裝箱航線28條,其中遠洋干線19條,寧波港集裝箱航線總計達190條,其中遠洋干線101條,近洋支線46條,內支線19條,內貿線24條;月均航班810班,最高月航班達844班,月作業量連續突破80萬標箱的新水平。
交通建設繼續推進。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125.3億元。其中公路完成投資92.0億元,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00公里,改建高速公路5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326公里,“一環六射”主骨架形成,公路總里程達9320.1公里,公路密度達95公里/百平方公里;杭州灣跨海大橋全線貫通,杭州灣大橋南連接線,繞城高速西段、杭甬高速拓寬工程建成通車。完成水路建設投資17.0億元,杭甬運河寧波段二期基本通航。甬臺溫鐵路寧波段完成投資15.7億元,增長17.0%。
全社會運輸量穩步增長。全年全社會旅客運輸量達3.1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21.3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5.3%和14.5%。其中公路客運量3.0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21億人公里,分別增長5.0%和14.5%;鐵路旅客發送量836.9萬人次,增長12.3%;民航旅客吞吐量330.0萬人次,增長11.0%。全年完成全社會貨運量2.3億噸,貨物周轉量1058.8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2.9%和12.4%。其中水運貨運量8706萬噸,貨物周轉量977.6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8.5%和12.4%;公路貨運量1.3億噸,貨物周轉量81.2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0.3%和12.9%;鐵路貨物發送量1329.8萬噸,增長8.3%;民航貨郵吞吐量5.6萬噸,增長5.4%。
八、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運行穩健。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5309.0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177.2億元,增長13.2%。企事業單位存款穩步增長,年末本外幣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達2033.7億元,增長16.3%;儲蓄存款增幅回落,年末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為1856.2億元,增長3.6%,增幅下降15.7個百分點。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4961.9億元,增長21.7%(可比口徑,下同),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735.9億元,增長22.1%。分期限看,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快速增長,年末本外幣短期貸款余額2893.1億元,增長25.8%;中長期貸款余額1816.3億元,增長19.7%。分投向看,制造業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增長迅速,年末制造業企業貸款余額1923.0億元,增長29.2%;個人貸款余額881.2億元,增長70.8%,其中個人消費貸款余額683.4億元,增長58.6%。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8.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4%,比年初下降0.6個百分點,繼續保持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的良好態勢。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證券市場連創新高。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至2007年底總計達33家,其中A股26家、境外H股及紅籌股7家。全市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成交總額達17177.1億元,比上年增長438.4%。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14631.4億元,增長507.4%;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169.2億元,增長222.1%;指定與托管證券市值為912.0億元,增長296.4%;期貨代理交易額6744.1億元,增長174.4%;證券投資者隊伍進一步擴大,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為63.7萬戶,增長48.1%。
保險業務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72.2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4.4億元,增長26.3%;人身險保費收入37.8億元,增長18.6%。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26.3億元,增長30.3%。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9家。全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21項。全年專利申請量12787件,授權量8845件,比上年分別增長22.8%和46.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439件,授權量293件,分別增長29.1%和46.5%。至2007年底,經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共93家,省級292家,市級539家。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全年新增“馳名商標”80余件、“中國名牌產品”17個,累計已培育117件馳名商標、61個“中國名牌產品”。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2435所,在校學生137.5萬人,教職工總數達8.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6.5萬人。學前三年幼兒純入學率達97.6%,毛入園率為141%。義務教育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繼續保持在100%和99.9%以上;全市共有62萬余學生享受免雜費教育政策,涉及金額約1.3億元;在義務教育段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共有21.4萬人。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為97.4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普通高校錄取率達8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個百分點。在甬高校數達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2.6萬人,增長4.9%,本專科比例為48.3∶51.7,本科生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全年有3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在甬高校博士點建設實現零的突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6%,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服務型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十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加快建設。民辦教育進入新階段,全市共有全日制民辦中小學(幼兒園)1250所,在校(園)生29.2萬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園)生數的23.7%。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繼續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全市標準化學校比例達75%,居全省領先地位。
人才建設繼續推進。全市新增各類人才6萬余人,引進外國專家95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引進博士后10人。年末全市人才總量超過6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2萬人,高級職稱2.1萬,博士、博士后1010人,碩士9000人,各類專家1750人(包括柔性引進院士1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7人,國家、省、市突出貢獻專家188人,正高職稱專家1500人),博士后工作站總計達24家,人才規模、素質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
十、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文化精品創作取得重大突破,甬劇《典妻》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劇目”稱號,5件作品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3個節目榮獲全國“群星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新創建340個村落、社區文化宮,“十五分鐘文化活動圈”逐步形成;全年放映電影達24810場,戲劇1000余場,受惠群眾千余萬人次,在全國提前實現“一月一村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文化市場規范有序,全市現有文化經營單位8488家,市場良好率為94.7%。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寧波劇院、寧波大劇院、寧波音樂廳全年共引進境內外百余個演出團體,舉辦各類演出400余場,其中境外及國家級高雅藝術演出近百場。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各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2.1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5萬人,每千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7張、5.9人、2.8人和2.0人。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251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達9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合人數達370萬人,參合率達96.6%。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市121家鄉鎮衛生院全面完成第一輪標準化建設。公共衛生工作成效顯著,全市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總發病率為330.45/10萬。愛國衛生工作扎實開展,再獲“全國衛生城市”榮譽。
體育事業快速發展。2007年成功舉辦市第十五屆運動會,參賽人數達5140名,創歷史新高。組團參加全國第六屆城市運動會,取得1金4銀6銅、總分156分的良好成績。全年運動員在世界、亞洲級比賽中獲世界亞軍1個,亞洲冠軍2個;在全國比賽中獲29金25銀33銅;在省級比賽中,獲157金83銀69銅。積極舉辦“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系列活動,全年累計舉辦各類活動1000余場次。繼續實施“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更新、建設了30個城市社區體育建設設施,建成550個農村體育健身路徑和各類球場200余個。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達7.1億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社會組織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4.6萬人,比上年增長7.3‰,其中市區人口218.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98‰,死亡率5.92‰,自然增長率2.06‰。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繼續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長13.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51元,增長13.6%。受經濟增長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拉動,工薪收入仍是城鄉居民收入的主體,其中市區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6526元,農村居民5876元,分別增長10.2%和15.1%;居民投資渠道多元化使得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其中市區和農村居民人均股息、紅利收入分別增長339.5%和80.7%;各項保障措施的貫徹落實使得市區和農村居民人均離退休養老金分別增長27.7%和27.6%。城鄉統籌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26∶1縮小為2.219∶1。全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3921元,增長9.9%,恩格爾系數為37.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062元,增長9.3%,恩格爾系數為40.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相繼出臺實施《寧波市市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關于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寧波市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基本構成了我市惠及城鄉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7.0萬人,比上年凈增27.2萬人,月人均養老金1264元,增長11.0%,養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養老保險支付能力達到43.2個月,位居全省前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51.8萬人,凈增24.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5.8萬人,凈增15.3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上調至59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70.0萬人,凈增43.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92.9萬人,凈增38.3萬人。年末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52.1萬人,增長3.8%,其中重點參保對象參保率達80%以上。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7.4萬人,低保資金支出1.2億元,其中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5萬人,低保資金支出0.4億元。全市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96.1%,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100%。全市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66家,床位數1.9萬張,收養人員1.4萬人。慈善事業不斷拓展,市縣兩級慈善機構共募集善款3.4億元,增長38.2%;救助支出2.0億元,增長101.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組織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區劃工作進一步規范,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6個區、2個縣、3個縣級市、80個鎮、11個鄉、59個街道辦事處。民間組織健康發展,全市登記注冊社團1624個,比上年增長3.2%;民辦非企業單位2238個,增長11.3%。全市居委會和村委會結構得到調整,共有居委會541個,村委會2612個。
十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循環經濟穩步推進,頒布《寧波市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意見》,寧波化工園區等6個園區開展了生態化改造。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2007年有55個飲用水源地創建為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12個飲用水源地創建為規范飲用水源保護區;累計創建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90個,規范飲用水源保護區12個。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年有23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至年末,累計有6個鎮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42個鄉鎮(不包括已獲命名的全國環境優美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占全市91個鄉鎮的46.2%。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三級網絡進一步鞏固,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到60%以上。大氣環境和城市噪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市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年均濃度全部達到二級國標,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329天,占全年總天數的90.1%。
節能減排取得成效。全市投入節能降耗專項資金1.6億元,關停小火電和小食品企業53家。預計全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0.87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等價)為1.19噸標煤,下降5.8%。能源轉換效率提升,全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為315克/千瓦時,同比減少4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約為92.1%,提高0.9個百分點。出臺《寧波市排污許可證管理實施辦法》,全面推行了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全市新建和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1座,新增火電鍋爐脫硫設施20套,化學需氧量(COD)凈削減量為1.2萬噸,二氧化硫(SO2)凈削減量為9.6萬噸,比上年分別下降22.6%和44.6%。
“平安寧波”建設逐步深入。安全形勢穩定,全年刑事案件破案數、抓獲處理違法犯罪人員數分別比上年增加5.5%、5.2%;惡性案件破案率繼續保持100%,打擊“兩搶一盜”和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成績均居全省前列。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上年下降10%,死亡人數下降4.2%,直接經濟損失下降2.6%。全市地產加工食品抽樣檢測批次合格率為96.0%,其中QS食品批次合格率為97.5%;全市食物中毒發生率為0.54/10萬,為歷史最低。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6.84%,提高2.18個百分點。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不斷推進,全市共有人民調解組織4592家,調解糾紛35043件,調解成功34415件,成功率達98.2%,履行34366件,履行率達99.8%。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測算;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指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項目;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餐飲指:
批發業:年末從業人員20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
零售業:年末從業人員60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
餐飲業:年末從業人員40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