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浙江

溫州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7 14:25:36 來源:溫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194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迎接十六大、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機遇和挑戰,增強內需擴大內生機制,順利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新進展,體制、機制活力不斷激發,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國民經濟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本屆政府確定的目標圓滿實現。

一、綜合

全年經濟繼續在快速增長平臺運行,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大需求增長速度以及企業信心指數均處在較高的水平上,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繼續改善。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增幅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1998-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五年保持12%以上的年遞增率,累計增長81.2%,年均遞增12.6%。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68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598.02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401.29億元,增長13.6%。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217元,比上年增長12.5%。

市場物價保持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全年消費品價格下降1.5%,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1.3%,衣著類價格下降1.4%,家庭設備用品類價格下降3.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下降5.0%,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4.9%,居住類價格下降1.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類價格上升0.9%;服務項目價格上升1.3%,其中醫療保健服務費、交通費價格與上年持平,學雜費、保育費價格上升7.6%。

產業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2:56.6:37.2調整為5.3:56.7:38.0,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8個百分點。財政支付能力增強,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12.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1997年提高5.6個百分點。農業結構圍繞市場化、產業化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結構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入。工業生產繼續向優勢行業和園區集中,向規模化發展,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41.6%上升到46.3%,70個園區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5.9%。外向型經濟進一步發展,外貿依存度由上年24.1%上升到27.1%。

積極搞好再就業工程,努力擴大就業面。年末全市從業人數438.25萬人,其中城鎮職工人數54.51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數36.22萬人,城鄉個體從業人數41.90萬人;按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就業人數125.92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數141.32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171.01萬人。全年城鎮招收從業人員6.2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58萬人,登記失業率3.7%。

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是: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變得突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貧困農戶的增收能力較弱;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低價競爭現象比較普遍,部分傳統行業經營困難;就業的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同時存在;在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周邊地區的競爭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硬、軟環境有待繼續改善。

二、農業

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平衡發展。繼續鞏固和深化糧食購銷市場改革,進一步調整種養殖業結構,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特色優勢產品,農業生產總體穩定。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23億元,比上年增長4.4%,比1997年增長25.3%,年均遞增3.6%。在200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37.48億元,增長2.9%;林業產值2.38億元,下降12.7%;牧業產值15.86億元,增長14.7%,漁業產值39.52億元,增長3.4%。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由上年的23.0%和29.9%提高到24.1%和31.3%。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調減有所減緩。全年糧食作物產值12.44億元,比上年下降12.9%,經濟作物產值22.89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94.58千公頃,比上年調減4.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9.10千公頃,比上年下降9.0%。全年糧食總產量99.2萬噸,比上年下降12.8%,主要經濟作物大多增產。

全年綠化造林2080公頃,幼林作業面積4886公頃,累計封山育林200千公頃,其中本年新封10.4千公頃;平原植樹193萬株,主要林產品產量比上年有較大增加。全年退耕還林883公頃,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畜牧業生產平穩。牛、禽生產走出低谷出現大幅上升,生豬生產有所調整,羊、特種畜禽飼養增加。全年肉類產量11.13萬噸,比上年增長2.4%。

漁業結構繼續調整,養殖增加較快,捕撈產量下降。全年水產品總產量62.15萬噸,比上年增長0.4%。

農業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各級財政用于農業資金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農田水利建設籌集資金3.3億元,完成土石方4737萬立方米;建成防洪堤54.8公里,標準海塘228公里,完成標準農田建設28.7千公頃,年末累計72.7千公頃;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15千公頃,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3.8公頃。市區7條河截污納管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年農村用電量36.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1.7%;年末農(漁)業機構總動力192.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4%,其中漁業機械動力55.1萬千瓦,下降4.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堅持扶優扶強,企業的規模優勢進一步發揮,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2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3.1%,比1997年增長82.6%,年均遞增12.8%;全年工業總產值2273.66億元,增長13.4%,比1997年增長83.0%,年均遞增12.9%。在2002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產值1396.01億元,增長12.2%;重工業產值877.65億元,增長15.4%;國有企業產值56.93億元,占2.5%;集體企業產值33.68億元,占1.5%;“三資”企業產值122.59億元,占5.4%;股份合作制企業產值447.30億元,占19.7%;私營企業產值471.81億元,占20.8%;個體工業產值694.73億元,占30.1%。民營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上年的94.6%提高到96.0%,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上年44.6%下降到40.2%。在全部工業中,農村工業產值1388.5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上年的63.9%下降為61.1%。

規模型工業增長勢頭良好。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下稱規模以上工業)3685家,實現產值1053.32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全市擁有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74家,其中超5億元企業14家,超10億元企業4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全年實現產值42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40.1%。從行業構成看,支柱行業的主導作用繼續發揮,皮革、電器、服裝、塑料制品、普通機械、化學原料及制品等六個主導行業總產值647.77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61.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企業經過整合形成了新的優勢,創建名牌工作取得新成效。至年末已擁有12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7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42個國家免檢產品,67個省級名牌。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實現新產品產值58.03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產銷銜接較好,經濟效益相對穩定。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實現銷售產值10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工業產品產銷率95.9%,保持上年水平。列入經濟效益考核的3521家工業企業,全年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2.71,比上年提高3.41點。在11項經濟效益考核指標中,比上年改善的有7項,列入經濟效益考核企業中,盈利企業3379家,虧損企業142家,虧損面4.0%,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利稅總額9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利潤總額49.78億元,比上年增長29.7%;虧損企業全年虧損額1.16億元,比上年上升4.2%。企業產品庫存增幅繼續回落,年末產成品庫存總額61.42億元,比上年增長9.3%。但企業間債務仍在擴大,年末應收賬款凈額172.80億元,比上年上升22.9%。

建筑業在投資快速增長中繼續發展。全年建筑業增加值42.03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全市三級以上資質建筑企業376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64.20億元,比上年增長7.0%;實現利潤3.65億元,增長7.4%;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10萬元/人,比上年提高7.6%。建筑企業年末擁有資產158.6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原價34.95億元。施工企業全年竣工房屋面積834.63萬平方米。

四、國內貿易、旅游和對外經濟

擴大內需效應進一步顯現,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消費熱點明顯。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比1997年增長56.1%,年均遞增9.3%。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按城鄉市場劃分,市和縣零售額3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縣以下零售額161.08億元,增長7.7%。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4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餐飲業零售額63.14億元,增長14.6%;私營、個體商業零售356.73億元,增長11.1%。節日消費和各類慶典、會展活動以及現代流通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繁榮。吃穿用商品銷勢看好,汽車、電腦、通信工具等新一代耐用消費品旺銷。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銷售額424.01億元,比上年增長23.7%。

商品交易市場較為平穩。年末有各類市場499個,其中消費品市場382個,生產資料市場103個,生產要素市場14個,商品交易市場總攤位88108個,全年成交額476.03億元,比上年增長0.2%。在各類市場中,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市場68個,年總成交額353.46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年成交額超十億元市場8個,年總成交額191.27億元,比上年增長4.2%。

旅游市場持續升溫。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798.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9%;國內旅游總收入7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3%;旅游外匯收入4973.16萬美元,增長22.1%。

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機遇和挑戰,外向型經濟有所改善。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4.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1%,比1997年增長4.4倍,年均遞增40.3%。2002年進口8.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2%,比1997年增長6.7倍,年均遞增50.5%;出口26.50億美元,增長32.0%,比1997年增長4倍,年均遞增37.9%。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23.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2%。目前與我市建立貿易關系的國家與地區172個,有出口經營權的自營生產企業826家,比上年增加290家。

利用外資大幅回升。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24家,新簽協議項目11730萬美元,總投資2.8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0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6%。1998-2002年實際利用外資3.01億美元。

五、固定資產投資

民間投資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87.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0%,比1997年增長117.7%,年均遞16.8%。2002年投資中,國有單位投資118.05億元,增長3.7%;城鎮集體單位投資11.83億元,下降15.4%;股份制企業投資127.70億元,增長52.8%;“三資”企業投資18.54億元,下降12.9%;城鄉個人投資45.09億元,增長18.5%;工業性投資97.32億元,增長19.5%。

投資結構有所調整。全年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完成投資281.99億元,增長17.0%,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134.63億元,增長16.2%;更新改造投資完成27.15億元,下降5.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2.74億元,增長28.3%。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加強。全省在建省市重點工程項目34項82個,當年計劃投資78.76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年完成投資額82.69億元,增長11.0%。年內竣工的重點工程有:甬臺溫高速公路樂清段、無線市話工程、溫州電廠二期、世紀廣場、溫州中學及一批企業集團工業園區、安心工程等24個。

建設規模擴大。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基本建設、更新改造等投資中,本年新開工項目753個,比上年增加105個,累計施工項目1235個,當年全部項目計劃總投資58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項目建成投產率51.7%。全年施工房屋面積707.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5%;竣工房屋面積220.16萬平方米,增長12.2%;新增固定資產167.36億元,增長52.2%;新增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98.9%。房地產投資新開工面積有所減少,但施工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432.6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3%,其中當年新開工面積469.16萬平方米,下降16.5%;經濟適用房施工面積20.15萬平方米,下降37.1%;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271.06萬平方米,增長19.4%;商品房銷售面積209.77萬平方米,增長4.1%;商品房銷售額59.64億元,增長12.2%。年末空置房面積17.6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0%。

年內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主要有:火力發電60萬千瓦,變電設備能力69.2萬千伏安,新建高速公路53公里,新建公路132.66公里,改建公路87.17公里,城市道路擴建長度16.76公里/61.13萬平方米,防洪堤9.96公里,各類學校學生席位2.51萬個/30.89萬平方米,醫院病床286張,公交車輛349輛。

六、交通、通信和電力

交通事業加快發展。全年公路和水運完成貨運量7653萬噸,貨物周轉量154.17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23.1%和25.4%;完成客運量24710萬人,旅客周轉量90.03億人公里,分別增長7.3%和24.9%。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10.15億噸公里,下降4.6%;鐵路客運量369.4萬人,旅客周轉量8.88億人公里,分別增長1.4%和1.7%。港口運輸發展繼續加快。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060萬噸,比上年增長25.0%,其中溫州港吞吐量1650萬噸,增長25.5%。民航運輸經歷兩年調整出現回升,全年客運吞吐量191.32萬人,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出港97萬人,進港94.32萬人;航空貨郵發運量2.13萬噸,增長18.5%。民航全年平均客座率56.7%,平均載運率48.4%,分別比上年上升1.4和1.3個百分點。溫州機場國內通航城市62個(包括香港、澳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機動車42.74萬輛,比上年增加8.05萬輛。各類機動車中,載客汽車9.98萬輛,載貨汽車5.49萬輛,摩托車26.3萬輛。

交通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全年發生公路交通事故14141起,比上年上升11.5%;交通事故死亡人數744人,上升10.6%;受傷人數9421人,上升1.4%;直接經濟損失6897萬元,上升44.5%。

通信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6.1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年內新增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112.12萬門,年末擁有319.93萬門;新增主線固定電話用戶52.43萬戶,年末擁有215.9萬戶,其中市區73.65萬戶;內新增移動電話用戶45.03萬戶,年末擁有238.3萬戶,其中市區83.25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為61.5部/百人,其中市區為118.8%部/百人。年末互聯網注冊用戶29.69萬戶,比上年增長82.5%;互聯網非注冊用戶25.99萬戶,增長42.4%。郵政業務效益開始回升。全年函件總量6856萬件,包裹總量106.33萬件,匯票651.94萬張,特快專遞135.93萬件,訂銷報紙11743萬份,雜志459萬份,集郵業務1723.86萬枚。

電力緊缺矛盾有所緩解,但缺口仍然較大。全市電力系統最高負荷208.83萬千瓦,比上年增加44.83萬千瓦。全年用電量121.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9.5%,其中工業用電82.18億千瓦時,增長19.0%;居民生活用電25.87億千瓦時,增長19.3%。

七、財政和金融保險

財政金融改革不斷拓展,管理制度繼續完善,財政金融形勢穩定。全年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1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31.4%,比1997年增長226.3%,年均遞增26.7%;2002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8.75億元,比上年增長33.1%,比1997年增長215.9%,年均遞增25.9%。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5.76億元,增長20.5%,比1997年增長162.3%,年均遞增21.3%;其中支農支出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5%;教育事業支出17.40億元,增長27.8%;科技支出1.54億元,增長20.3%。

年內金融機構新增存款284.9億元,至年末存款余額1413.92億元,比上年增長25.2%,比1997年增長181.4%,年均遞增23.0%;其中新增居民儲蓄存款162.73億元,至年末存款余額745.64億元,增長27.9%。年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224.5億元,至年末貸款余額932.61億元,比上年增長31.7%,比1997年增長220.1%,年均遞增26.2%。2002年貸款余額中,工業貸款149.45億元,增長31.9%;商業貸款62.56億元,下降5.4%;農業貸款30.65億元,增長105.8%;鄉鎮企業貸款54.30億元,增長11.2%;私營及個體企業貸款53.11億元,增長30.4%;個人消費貸款168.2億元,增長49.1%。全年貨幣凈投放73.80億元,增長1.0%。全市外匯結匯收入34.91億美元,售匯支出6.2億美元,順差28.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7.7%。

全年保險機構承保額237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4%;保費收入23.95億元,增長55.9%;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4.14億元,增長38.9%。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積極推進區域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努力改善科技進步環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年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23項,星火計劃14項,重點新產品計劃11項;列入省級星火計劃8項,新產品試制計劃353項。全年獲省科技進步獎26項,市科技進步獎71項。1998-2002年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級126項,市級337項。年內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至年末累計92家;新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7家,至年末累計130家。全年專利授權2477項,至年末累計12704項。一批科技項目獲得國家和省貼息貸款或創新基金資助,全年獲資助經費2160萬元。內分外聯,加強科技合作交流,創辦了溫州虛擬科技研究開發中心、網上技術市場,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搭建平臺。年末全市人事部門直接管理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92萬人,比上年增長3.7%,其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3.07萬人,增長12.0%。

全面推進教育八大工程建設,加強教育資源優化組合,積極調整教育結構。年末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22.83萬人,比上年增加2.63萬人,占總人口16.6%。教育園區建設加快,教育層次不斷提升。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6所,全年招生13212人,比上年增招4324人;全國各類普通高等學校在溫錄取新生27219人,比上年增加6214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1.7%,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為79.5%,比上年提高6.5個百分點,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44.0%,提高5.7個百分點。

教育投資主體多樣化,辦學條件大為改善。中小學全年新建校舍38.5萬平方米,改造危房19.5萬平方米,小學危房率降至2.3%。年末全市各類學校校舍總面積862.84萬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19.25萬平方米。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文化館11個,文化站292個,公共圖書館12個。藝術團體全年演出1213場次,電影放影21289場次,觀眾79.96萬人次;公共圖書館藏書170.37萬冊(件),年總流通量124.50萬人次。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全市有線電視用戶103.61萬戶。

衛生保健體系日益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擴大。全市有衛生機構847家(其中醫院67家,衛生院468家),村衛生室1766個,個體開業診所605個。全年全市衛生事業經費為23226萬元,人均衛生經費為31.4元。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3706人,其中醫生10148人。各級醫院、衛生院病床13900張。平均每萬人擁有病床19.6張、醫生13.7人。各級醫院、衛生院全年診療病人1443.44萬人次。醫院門診每人次費用為137.04元。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有序展開。農村已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個,社區服務站116個,通過農村醫療初保評審鄉鎮152個,參加合作醫療20.8萬人。

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溫籍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金牌1枚、銅牌2枚,在亞洲比賽中獲得金牌3枚、銅牌1枚,在全國性比賽上獲得金牌6枚,銀牌4枚,銅牌9枚。成功主辦了浙江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并獲得192枚金牌,總成績列全省第2名。年內已建成全民健身點(苑)225個,增加公共體育用地面積13萬平方米,但人均公共體育用地仍然低于全省水平。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大力加強城市設施建設和整治,提高城市服務水平。城市新中心區首期5.2平方公里的啟動區建設形成雛型。全年新增道路面積95萬平方米,累計面積1006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80萬平方米,累計面積721萬平方米。城市交通、供排水設施繼續改善。市區年末公共交通營運線路80條,年載客量2276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2%;年供水量20906萬噸,比上年增長3.2%;年末供水管道1126.31公里,排水管道751.4公里,液化石油氣用戶30.69萬戶,均比上年改善。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整治環境污染,改善人居環境。據環境監測站監測,市區空氣污染指數達到一級的天數75天,達到二級的天數281天,空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市地面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個,據監測,水質在一至三類的站位25個,和上年持平。各水系中,甌江及飛云江水質良好。市區飲用水源地29個監測項目監測結果全部達標。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7.6分貝,比上年下降0.1分貝;交通噪聲平均值68.3分貝,比上年上升0.2分貝。

至年底,全市建成飲用水源保護區47個,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165.2平方公里;建成噪聲控制區9個,面積124.35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噪聲控制達標區覆蓋率70.8%。累計建成生態示范村11個,自然保護區4個,風景名勝區24個,森林公園13個,自然保護區覆蓋率19.8%。

全年完成環保投資26.23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2%,其中治理廢水投入8.22億元,治理廢氣投入5.06億元,治理固體廢物投入6.04億元。市區工業污水排放達標率94.6%,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96.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3.6%。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39.1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32.0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86.20萬人,女性人口352.92萬人,非農業人口138.2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3962人,死亡人口33885人,人口出生率11.4‰,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6.8‰

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職工平均工資16554元,比上年增長15.6%。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1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91元,增長8.7%。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11612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食品類支出4428元,占生活費支出38.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4017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食品類支出1754元,占生活費支出43.7%。

居住條件逐步改善。全年竣工各類住宅面積894.03萬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4.0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為38.2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繼續穩步推進。2002年全市新增住房公積金單位893人,累計匯繳單位8000多個,28.49萬人。全年歸集住房公積金8.31億元,自房改以來累計歸集26.41億元,年末余額23.32億元;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7.13億元,累計發放貸款25.04億元,年末貸款余額16.92億元。

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市當年計劃生育率95.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初婚女性晚婚率59.3%,提高1.3個百分點;已婚婦女綜合節育率91.3%,提高0.4個百分點,三項指標均達到省考核指標要求。

社會保障工作日益加強。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67.70萬人,比上年增加8.70萬人,其中企業職工53.93萬人,增加8.08萬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13.77萬人,增加0.62萬人。當年實繳基本養老保險費13.70億元,比上年增加3.98億元。全市享受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職工17.19萬人,全年發放養老金16.19億元。參加工傷保險31.02萬人,當年實繳工傷保險費1483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在職職工29.08萬人,當年實繳醫療保險費14246萬元,當年支付醫療費用12992萬元,其中享受基本醫療保險的離退休職工8.84萬人,當年支付醫療費用9290萬元。

社會福利保障受到各方面重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落實。年末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408個,其中民辦91個;福利生產企業336個,職工15989人,其中殘疾職工6429人。城鄉居民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25萬人,發放保障資金3595萬元,其中城鎮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168人,發放保障資金695萬元。農村傳統救濟對象27460人,臨時救濟49893人次。民政部門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593.8萬元,市慈善總會募款2008萬元,支出救助金330萬元。全年辦理結婚登記65479對。市收容站全年收容48321人。

火災損失仍呈上升趨勢。全年發生火災232次,比上年下降3.7%;火災死亡人數50人,比上年上升8.7%;火災受傷人數90人,上升36.4%;直接損失1823萬元,上升18.9%。

全市有律師機構45個,全年辦理國內刑事訴訟辯護案件6010件,民事訴訟案件7554件,辦理經濟案件3190件,行政案件訴訟557件;代理涉外及港澳臺訴訟159件。各級人民調解機構調解各類糾紛2.05萬件。全年辦理國內公證6.26萬件,其中民事公證5.27萬件,經濟公證0.99萬件;辦理涉外公證9.40萬件。

全市設鎮125個,鄉147個,其中民族鄉6個,街道辦事處18個。全市有居民委員會570個,村民委員會6038個。年末社區服務站14241個,城鎮社區服務網點17252個。年末實有社會團體1145個。

注:本公報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值等價值指標按當年現行價格計算,增長率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一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亚洲人成在线在线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精品福利视频网 | 亚洲欧美在线一级二级观看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