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浙江

嘉興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7 14:41:31 來源:嘉興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289次

2002年,是我市發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應對入世后的新形勢,按照“求創新、促發展、保穩定、抓落實”的總體要求,與時俱進,扎實工作,積極實施對外開放,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擴大投資和增加消費,穩步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態勢,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成為1997年以來發展速度最快、運行質量最好、城市建設力度最大、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一年。我市正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據初步測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700億元,達到706.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258元,比上年增長13.7%,折合美元達2568美元。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提高,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繼續下降。第一產業增加值62.87億元,比上年增長2.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10.5%下降為8.9%;第二產業增加值399.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43.3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34.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質量較大改進,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02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51億元,增長30.8%,其中上劃中央收入40.83億元,增長27.7%;地方財政收入31.69億元,增長35.1%,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8%提高到10.3%。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增值率達18.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3.2%和3.6%,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城鄉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城鎮為37.9%,農村為38.9%,均低于40%。

2002年嘉興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企業技術創新及適應市場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下崗失業人員依然較多,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間及居民內部間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二、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2002年,全市以效益農業為中心,加快農業生產戰略性結構調整步伐,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00.87億元,農業增加值6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

種植業結構繼續優化。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調減了糧、油等種植面積。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91.8萬畝,比上年減少13.5萬畝;油菜籽種植面積105.9萬畝,比上年減少5.4萬畝。大力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283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24.5萬畝,比上年增加10.6萬畝。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2:48調優至51:49。糧食總產量下降,全年糧食總產量為132.75萬噸,比上年減少5.7%,蔬菜總產量為195.89萬噸,比上年增長8.0%。

畜牧業生產再上新臺階。全年生豬飼養量達721.97萬頭,增長0.8%,肉類總產量27.73萬噸,比上年增長9.7%,水產品產量11.97萬噸,比上年增長11.4%。主要農產品產量(見表1)。

科教興農戰略加快實施。種子種苗工程,農業科技示范區及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全市已有種子種苗基地60個,引進新品種1430個;全市農業標準達到170項,比上年新增加57項,有74只農產品在中國浙江農業博覽會上獲獎。農業服務化體系不斷完善,農業利用外資有了新的進展,簽訂農業外資項目46個,合同利用外資225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73萬美元。全年農產品出口額3.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50.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6%。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長勢頭強勁,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4.57億元,比上年增長25.6%。

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一些落后過剩行業生產能力壓縮,新產品開發步伐加快,新產品產值在上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又增長了4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見表2)。

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據169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全年實現利稅76.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利潤總額46.38億元,比上年增長22.1%,總資產貢獻率為14.11%,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17.99%。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201.12分,居全省第六位。其中,產品銷售率由98.22%上升為98.25%,成本費用利潤率由6.30%上升為6.53%,全員勞動生產率由50108元/人增至55899元/人,資產負債率由57.07%上升為57.85%,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由93.20%上升為97.16%,虧損率由3.38%上升為5.89%,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率由9.38%下降為2.01%。

建筑業生產增長加快。2002年,全社會完成建筑業增加值49.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4%。具有建筑業資質的全部獨立核算企業施工工程個數為4188個,竣工工程2643個;完成房屋施工面積1104.9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04.73萬平方米。建筑施工企業實行投標承包面達79.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9.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城鎮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投資額164.4億元,增長7.9%;房地產開發投資47.97億元,增長20.4%;農村非農戶單位和城鄉居民個人完成投資166.89億元,增長47.4%。

投資結構繼續改善,投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趨于活躍。2002年,全市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中扣除純國有投資部分)達305.5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80.6%。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的涉足面進一步擴大,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在制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和房地產業等競爭性行業已成為主導力量。

重點建設進展順利。2002年,全市重點建設在建項目40項,完成投資91.01億元,建成投產項目15個。主要有:乍嘉蘇高速公路(浙江段),市區城市防洪主體工程,秦山核電二期1號機組、三期1號機組,民豐特紙公司“9918”技改項目,乍浦中谷國家糧庫,海鹽標準件工業園一期工程,嘉善木業工業園一期工程,嘉興一中、秀州中學新校園,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樓、人民檢察院綜合樓等項目。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2年,全市城鎮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中建成投產項目232個;新增固定資產129億元,新增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78.5%。其中建成投產基本建設項目181個,更新改造項目43個,其他項目2個。全年通過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新增生產能力主要有: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45萬千伏安、輸電線路長度233.28公里;新建公路69.5公里、改建公路74公里;新增化學纖維5萬噸,膠合板生產能力11.19萬平方米/年;新增高等學校學生席位4900個,中等學校學生席位20760個。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200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4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3.97億元,增長12.4%;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15.24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60.07億元,增長10.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38億元,增長22.1%。個體、私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個體、私營經濟零售額分別為156.8億元和4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和25.4%,全市個體私營經濟零售額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1%提高到79.9%。

各類商品市場成交活躍。2002年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44個,全年實現商品交易額40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29個,超10億元市場7個。

市場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上年基本持平。從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統計的八個大類變動情況上看,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六個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比上年下降,其中衣著類下降9.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3.0%,交通和通信類下降3.3%,居住下降2.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食品兩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分別比上年上漲6.9%、1.5%。市區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4%。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向長江三角洲集聚的新機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2002年進出口總值達36.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出口總值達到2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9%;進口總值達11.48億美元,增長9.1%。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外貿依存度已達43.3%,出口依存度達29.8%。全市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等勢頭較好,機電產品出口5.51億美元,同比增長27.6%,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1.6%,比上年增加了2.3個百分點;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2.29億美元,同比增長34.3%,占全市出口總額的9.0%,比上年增加了1.3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取得新突破。2002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56家,比上年增加164家;合同利用外資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全年完成20.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倍;實際利用外資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4.81億美元,增長77.5%。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積極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外經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年新辦境外企業13家,投資總額1107.1萬美元。全市境外企業已累計60家,總投資2771萬美元。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進一步擴大,全市共有企業246家,比上年增加61家,出口總值6.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3%。

旅游業持續發展。2002年通過舉辦第三屆南湖船文化節等各類節慶活動,帶動了嘉興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全年共接待外國、港澳臺和華僑游客22.43萬人次,增長133.3%,旅游外匯收入7221.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3.2%;接待國內游客859萬人次,增長21.5%,國內旅游收入55.7億元,增長25.2%。

七、交通和郵電業

運輸通信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運輸倉儲郵電業完成增加值39.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全年各種運輸方式(不包括鐵路,下同)完成的貨物周轉量為60.57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8.2%。其中,公路12.44億噸公里;全年旅客周轉量完成27.35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2%。其中,公路27.31億人公里。乍浦港貨物吞吐量突破千萬噸大關,達1130.35萬噸,比上年增長10.92%。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9億元,增長2.6%;電信業務總量19.12億元,增長19.5%。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增至96.30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0.6%。其中,當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9.21萬門,住宅電話80.77萬戶,比上年增長9.5%;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105.25萬戶,比上年末增長65.6%。固定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3.9戶/百人提高至49.4戶/百人。互聯網絡用戶達到18.15萬戶,比上年末增長33.4%,其中注冊用戶7.82萬戶。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金融業務發展較快,存貸款增加較多。200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63.40億元,比年初增加135.78億元,比上年多增54.0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436.42億元,比年初增加63.99億元,比上年多增18.4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547.87億元,比年初增加91.71億元,比上年多增41.09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凈投放41.13億元,比上年多投放10億元。

積極開拓直接融資渠道,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全市新增股份有限公司11家,其中4家進入上市輔導期,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全市正式上市企業累計已達6家。

保險業發展迅猛。全年承保風險金額1854.47億元,增長5.1%,保費收入18.58億元,增長52.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71億元,增長19.5%;人壽險保費收入13.86億元,增長68.2%。全年賠付額2.79億元,增長25.7%。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2.32億元,人壽險賠付金額0.47億元,分別增22.8%、42.4%。全年人壽險滿期返還與給付額為0.41億元,比上年增長36.7%。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各級各類教育進一步發展。義務教育取得新成就。2002年,小學在校學生28.04萬人,小學入學率達99.99%,初中在校學生14.50萬人,初中入學率達99.96%。小學、初中學生鞏固率分別為100%和99.90%。

高中段教育快速發展。2002年,初中畢業生高中段入學率達87.50%,比上年提高2.93個百分點。目前有普通高中41所,高中在校學生4.41萬人,增長28.2%。

高等教育發展較快。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招收生3539人,比上年增長33.3%,畢業班學生1635人。高等自學考試蓬勃發展,自考報考人數達5.83萬人,2100人獲得大專以上畢業。

成人教育進一步發展。2002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招收學生2354人,畢業班學生845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歷教育招收學生1588人,畢業班學生1870人。農村成人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各類文化技術培訓67萬多人次,相當于全市農村勞動力的40%以上。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實施,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科技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有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13個。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1萬人,比2001年增加1.7萬人,增長15.4%。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全年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科技成果50項,其中獲得省級科技成果獎12項,市級科技成果獎38項。技術市場發展平穩。全年經認定登記技術交易金額12835萬元,比上年增長22.2%;合同數2463項。

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取得較快進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2002年,我市高新園區入駐企業達264家,完成技工貿總收入26.64億元,利稅4.16億元,引進外資項目20個,合同利用外資2.67億美元。全市“一區多園”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格局已經形成,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化、光機電、汽車配件、化纖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19.69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9.3%。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進一步發展,城鄉文化活動日趨活躍。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表演場所13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7個,文化站72個,公共圖書館6個。年末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87家,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6座,全市行政村有線電視聯網率達到94.6%,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100.0%。

廣播影視文藝創作再上新臺階,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02年以建設江南水鄉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文藝創作也有新突破。成功地舉辦了第三屆南湖船文化節系列活動,一部越劇赴京參加全國會演。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醫療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662個,衛生技術人員11549人,其中醫生5351人,注冊護士3543人,醫療床位958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1.61名,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88張,基本滿足了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防病治病水平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擴大。全年門急診病人1155萬人次,住院22.5萬人次。在省內率先完成生育健康電子監測網絡升級工作,率先建立了生育健康電子監測中心。

市區建成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全市無償獻血25869人次,獻血量5193升,比上年增長26.1%;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比例達101.8%,比上年增長14.1%,繼續保持全省四強地位。

全市鄉(鎮)、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2.8%,鄉鎮初保達標率為100%。全市農村自來水受益率達91.9%。

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2002年,在浙江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共獲得金牌40.5枚,銀牌48枚,銅牌78枚,以總分2207.5分的總成績列全省第四位,同時還獲得了浙江省競技體育突出貢獻獎。以全民健身宣傳為契機,倡導科學鍛煉,不斷將全民健身活動引向深入;逐步推行百萬青少年兒童體育健身活動,2002學年度有37.12萬名適齡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施行面達100%,學生達標率99.1%,優秀率達46.6%。

十一、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全年道路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1.45億元,新增道路面積25萬平方米,計劃建設的西南路延伸段等市區13條主要道路到年底已全部建成通車。乍嘉蘇高速公路、嘉興至余新公路建成通車,320國道嘉興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杭申線、乍嘉蘇線、六平申線航道改造全面完成,東宗線航道四級改造開始啟動。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并發揮作用,秀洲新城初具形象,南湖中心區和秀城新區建設全面啟動。“一院三館”全部結頂,市區南門片、南堰片危舊房改造全面鋪開,完成了三水灣公園等一批綠化項目,全年增綠地面積約97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1平方米。

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全市水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大氣環境質量穩中有升,聲環境質量繼續好轉,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強。

全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城鄉環境面貌有新的改觀,到2002年底,全市煙塵控制區和噪聲達標區面積分別達到140.6和72.6平方公里。水污染防治工作繼續深化,市污水處理主體工程投入試運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有重大突破。

十二、人口、就業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59‰,死亡率為6.76‰,自然增長率為0.8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332.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5萬人。

勞動力結構得到調整。年末全市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占28.5%,第二產業占46.8%,第三產業占24.7%。年末城鎮國有、集體和其他單位從業人員28.5萬人,比上年增加1.3萬人;城鎮個體私營從業人員15.96萬人,增加2.55萬人。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各級政府繼續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逐步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2002年末,全市共有職業介紹機構85家,全年舉辦各類勞動力交流市場83次,提供就業崗位8.24萬個;同時,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35期,培訓結業人數達1.46萬人,有68.5%實現了就業。全市分流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573人。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上年末上升0.55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改善。根據抽樣調查,2002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新口徑),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532元,比上年增長3.4%。2002年,全市城鎮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為4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8%;職工平均工資17237元,增長17.7%。在全市居民人均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仍有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年末城鎮居民家庭住房人均建筑面積為25.9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達66.1平方米。

社會保險事業穩步發展。2002年末,全市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的城鎮職工52.66萬人,其中在職職工40.75萬人,離退休人員11.91萬人,全年共發放養老金10.50億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33.65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有2.38萬人。

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工作成效明顯。2002年末,有福利院4個,床位337張;老年公寓2所,床位230張;社會辦敬老院91所,床位3489張,比上年增加189張;年末在院人數2489人。城鄉居民家庭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分別為5138人和23429人,保障資金總額1696.86萬元,比上年增長56.3%。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臨時救濟的達10896人次。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542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財政收入、合同外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標均按新口徑計算。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色就是色亚洲欧洲视频 | 亚洲专区欧美日韩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精品92午夜福利免视频 | 亚洲精品俄罗斯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