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圍繞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緊緊把握國際經濟環境好轉和國內經濟出現重大轉機的有利時機,積極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著力推進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環境創新,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取得階段性進展,為紹興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增長加快。初步統計,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28.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創近五年來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02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35.22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增加值309.53億元,增長13.3%。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8:58.1:32.1調整為9.1:57.6:33.3。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萬,達到21428元(按戶籍人口計算)。其中市區經濟更是亮點頻現,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8億元,增速達15.2%。
財政收入繼續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00億元,比上年增長3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9.62億元,增長42.8%(同口徑對比)。
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到2002年底,全市原列入改制計劃的1188家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已改制1177家,改制面達99.07%,其中市直原列入改制計劃的十大系統的215家企業,基本完成改制任務。我市在省內率先以較為徹底的方式拉開了深化市直事業單位改革的序幕,首批已有43家單位完成改制任務,其中第五人民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家公立醫院產權公開拍賣的單位。為深入打造服務型政府,全市已開展二輪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減少70.4%,核準事項減幅達50%,并及時啟動了第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核事項將進一步減少。同時積極推進行政服務機制創新,建立了工程招投標中心、機關財務結算中心、市長公開電話受理中心等。
國民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正向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招商引資成績卓著,技改投資熱情高漲,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逐漸形成;城市建設闊步前進,大城市發展框架初步形成;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項改革積極有序推進;等等。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競爭力和企業整體素質均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
二、農業
突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開放型農業和科技興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穩步提高。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5.0%。
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特色農業又有新突破。全市大田結構調整面積達到288.36萬畝次,比上年增長22.5%,大田糧經比由上年的52:48調整到42:58,經濟作物比重首次超過糧食作物比重。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2.42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4.2%,糧食總產量100.01萬噸,減少11.6%;蔬菜種植面積74.95千公頃,增長12.2%,產量252.52萬噸,增長17.8%;果用瓜產量23.53萬噸,增長8.0%;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0.17千公頃,增長95.6%。
林、牧、漁業發展良好。全年造林面積2178公頃,封山育林(郁閉度0.21以下地類)2914公頃,幼林撫育面積13869公頃。茶葉、板栗等名特優林業產品發展迅速,竹筍、香榧等持平或略有下降。全年茶葉產量3.74萬噸,增長16.9%;板栗1.04萬噸,增長18.3%;竹筍干(鮮筍折干)2.33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香榧產量1345噸,略有下降。全年生豬出欄155.34萬頭,比上年增長3.3%,肉類總產量14.78萬噸,比上年增長1.0%。水產品產量9.95萬噸,增長8.9%。
科技農業躍上新臺階。全市加緊實施種子種苗工程、溫室工程、高科技園區工程、信息化工程、農民知識化工程、“綠色工程”等農業六大科技工程。2002年新引進國內外名優新品種307個;全市現有種子種苗基地45個,國家級和省級種子種苗繁育中心增加到16個;全市建成15個農業高科技園區。各縣(市)先后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網站。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完善。全年水利設施總投資9.39億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用人工4151萬工日,完成土石方4154萬立方米。到年底已建成水庫539座,總庫容12.91億立方米。當年建成標準城防、標準堤防49.42公里,平原河網地區完成河道整治156公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49.42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94.21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6%;農用拖拉機2.87萬臺,比上年略有下降;聯合收割機1754臺,下降3.4%。
年末擁有耕地面積167.73千公頃,比上年末減少0.94千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33.72千公頃,減少5.10千公頃;旱地34.01千公頃,增加4.16千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市區工業增加值51.55億元,增長20.8%。全市2125家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4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輕工業實現銷售產值980.61億元,增長21.8%,重工業實現446.06億元,增長25.0%。工業企業產銷率96.96%,比上年上升0.2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非公有制工業成為工業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5.68億元,下降11.9%;集體企業實現176.40億元,下降37.1%;股份合作制企業實現37.92億元,增長11.5%;聯營企業實現3.97億元,下降7.4%;股份有限公司實現96.59億元,增長48.7%;有限責任公司實現378.18億元,增長68.1%;私營企業實現480.29億元,增長24.2%,外商投資企業實現74.22億元,增長35.2%;港澳臺企業實現152.99億元,增長86.1%。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421.10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實現利稅146.73億元,增長20.7%,其中利潤總額94.55億元,增長25.4%。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為219.33分,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資本保值增值率128.43%,比上年提高12.55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2117元/人,提高17.1%;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10%,提高0.19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5.33%,下降0.0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55.38%,下降0.34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率為2.69次/年,下降0.12次/年。
建筑業發展生機盎然。全年按工程屬地原則核算的建筑業增加值為58.22億元(不含我市建筑企業在外地創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5%。本市建筑企業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23.69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年末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465.20萬平方米,增長37.7%;當年竣工面積3393.31萬平方米,增長35.0%。我市建筑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形勢樂觀。全市出省施工人數超過20萬人,其中上海市場穩固發展,全年簽證業務已達110億元,占浙江進滬施工企業簽證總數的52%,江蘇、北京市場起步較大;全年建筑企業境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總額6329萬美元,增長12.2%。2002年共創市級“蘭花杯”優質工程獎38項,省、部級優質工程42項,其中國優“魯班獎”2項、國家優質工程1項、浙江省“錢江杯”20項、上海市“白玉蘭杯”19項。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較高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7.48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其中限額以上投資327.25億元,增長44.8%。
投資結構發生積極變化。2002年,全社會工業性投資208億元,增長57.5%。全部限額以上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75.62億元,減少0.7%;園區建設投資101.95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49.09億元,增長1.0%。全市建成或基本建成7個市重點特色工業園區。
房地產市場經營狀況良好。全年竣工房屋面積316.55萬平方米,增長24.4%;商品房銷售面積266.54萬平方米,增長19.7%;商品房銷售額50.15億元,增長31.5%。年末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592.18萬平方米,增長5.8%;但空置面積有所上升,年末實存79.10萬平方米,增長35.8%。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2002年全市確定的113個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94.2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2.17%。其中市區53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7.52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1.14%。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的項目60項,其中市區29項。主要有:104國道西大門拓寬整治一期工程和南環線建設工程,府山西路拓寬改造及環境整治工程,平水東江、石堰江拓浚工程,柯橋城防工程一期,中國輕紡城數碼紡織園區,諸暨市污水處理工程,諸暨城市廣場,嵊州城市防洪堤建設工程,嵊州市文化廣場,新昌江干堤加固工程、皮爾軸承有限公司精密電機軸承生產線項目,等等。曹娥江河口大閘樞紐工程、杭州灣跨江大橋、紹興天然氣利用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全面啟動。
城市化建設繪就新藍圖。2002年編制完成了紹興中心城市越城組團、柯橋組團、袍江組團三大組團分區規劃和“綠心”概念性規劃及江濱組團規劃設想,形成《紹興大城市發展綱要》,鏡湖新區建設已開始啟動。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熱點突出,新型商業業態成長迅速。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分地區看,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160.52億元,增長17.9%;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08.74億元,增長5.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4.68億元,增長12.5%;餐飲業零售額26.32億元,增長29.0%;其他各種行業零售額58.27億元,增長7.2%。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個私經濟零售額為158.66億元,增長7.0%。市區消費品市場尤其繁榮,商業經營結構和經營模式快速調整。全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9.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5%。
市場交易穩中趨活。年末全市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39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43個,超十億元13個,超百億元2個。全年城鄉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749.82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中國輕紡城成交額226億元,增長9%。
商展節會層出不窮,會展行業初具雛形。2002年成功舉辦中國紹興黃酒節、第三屆中國紡織品博覽會、第三屆中國珍珠節、第三屆中國襪業博覽會、新昌第四屆旅游節、嵊州市第三屆領帶?越劇節等,汽車博覽會、房展會、農產品展示會等商展活動也蓬勃興起,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六、對外經濟
進出口貿易躍上新臺階。據紹興海關統計,2002年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8.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6%,增速連續兩年居全省首位。其中自營出口29.01億美元,增長54.8%;進口額9.69億美元,增長62.5%。我市商品進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72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美國3.22億美元、阿聯酋2.54億美元、伊朗2.0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7.1%、126.3%和292.0%。進出口企業隊伍迅速壯大。2002年末,全市外貿獲權企業超過千家,達到1134家,其中當年新批準438家。
招商引資邁出新步伐。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協議金額8.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1%;實際利用外資3.82億美元,增長141.9%。全年新批三資企業484家,比上年增加274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開創新局面。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63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5%,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9792萬美元,增長13.4%,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5499萬美元,增長55.0%,完成營業額5563萬美元,增長31.4%;全年外派勞務合作人員1246人次,減少41.3%,勞務合作合同金額821萬美元,減少50.4%,完成營業額4229萬美元,減少3.8%。全年新批境外企業(機構)38家,累計達126家;本年總投資947萬美元,累計總投資達4000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平穩增長。年末全市擁有汽車43078輛,比上年增長8.1%。其中客車22333輛,增長18.6%;貨車20745輛,減少1.2%。尤其是私人汽車大幅增加,年末擁有17632輛,增長18.0%。2002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的貨物周轉量為29.87億噸公里,增長13.9%;全年旅客周轉量為42.60億人公里,增長4.2%。
城市公交體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公共交通運營車輛1378輛,運營線路網長度990公里,客運量1.18億人次。出租車營運車輛2051輛,從業人員4614人。
公路路網建設又有新進展。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7.6億元。完成公路新建、改造244.9公里,完成公路綠化99.8公里;全市當年新增公路里程13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8公里,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段完工通車;杭甬高速公路拓寬工程紹興段形象進度達到60%;甬金高速公路紹興段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087公里,公路密度達到49.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路面鋪裝率71.63%。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9.92億元(2000年價),比上年增長31.2%。傳統郵政業務減少。郵政特快專遞60.13萬件,減少18.4%,訂銷報紙、雜志累計9126萬份,減少22.3%。移動通訊、互聯網絡、數據通信等新業務快速發展。當年新增固定電話16.2萬戶,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包括小靈通)達135.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3.6%,其中住宅電話104.8萬戶,增長7.7%,電話普及率和電話主線普及率分別達到51.1部/百人和31.1部/百人,比上年提高4.5和3.7部/百人。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突破百萬,達104.62萬戶,增長51.0%。互聯網用戶數24.16萬戶,增長67.8%。
旅游建設全面推進,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據市旅游局統計,全市完成旅游總收入78.46億元,增長20.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3569萬美元,增長51.1%,國內旅游收入75.50億元,增長19.4%。國內游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萬人次,分別為1006.70萬人次和10.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7%和68.9%。至年末,全市星級賓館已達69家,當年新批4家;五星級飯店實現零的突破,國際大酒店、咸亨大酒店躋身其中。全市已有旅行社5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國內旅行社49家。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正在成為熱點,2002年動工28個旅游建設項目,總投資達23.66億元。柯巖風景區的鑒湖景區和蝙蝠洞、新昌大佛寺景區的般若谷和射雕村、諸暨西施殿、嵊州城隍廟、上虞曹娥江風景區一期等擴建或新建相繼完工。新昌大佛寺風景區、諸暨五泄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諸暨浣江-五泄風景區經批準成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金融系統加快發展,融資渠道趨向多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970.2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10.6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39.64億元,增加82.98億元,居民人均儲蓄達12446元。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695.1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79.48億元。在新增貸款余額中,短期貸款余額增加121.46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增加46.14億元。外地信貸資金迅速流入。至2002年末,外地金融機構共向我市投入信貸資金余額84.31億元,簽發承兌匯票24.87億元。
上市公司隊伍迅速壯大。2002年臥龍科技、菲達環保實現國內A股上市,浙江永隆實現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浙江富潤實現配股。截止2002年末,全市實現上市的企業已達13家,累計籌資51.39億元,其中2002年籌資7.64億元。
保險業務迅速健康發展。全市保險企業增加到11家,全年保險業務總收入19.26億元,增長49.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3.81億元,增長63.9%;產險保費收入5.45億元,增長22.1%。保險深度和密度分別達到2.07%和444元,分別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和146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研究和技術開發成果喜人。全年我市研究開發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44項,評定市科技進步獎124項;全年申請專利1018件,比上年增長44%;授權專利491件。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7956項,成交金額1.4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我市已擁有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3家。同時,加快了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現已有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7家,占全省的24%;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5家。
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全市已有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6家,占全省的31.5%。2002年全市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50.56億元,實現利稅55.20億元,出口創匯9.26億美元。
測繪、質量檢測、標準化建設和氣象服務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產品質量檢測機構26個,產品抽查合格率和市場商品合格率分別為93.3%和43.1%;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個,單項授權機構3個,已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52項,全市共檢定工作計量器具11.30萬臺件,其中強制檢定6.33萬臺件。年末接通“121”聲訊天氣服務臺6處。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市已創建市高標準“普九”鄉鎮111個,省教育強鎮79個,分別占鄉鎮總數的97%和70%,比規劃提前兩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高“普九”。基礎教育各項指標進一步提高。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3.47%,小學升初中比例為100%,小學和初中鞏固率分別達100%和99.9%。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學校的比例達89.84%,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開創新局面。文理學院和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期擴建工程基本竣工;投資4.5億元的文理學院新校區投入使用,在校大學生突破1萬人。多種形式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確定現代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17個。
民辦教育成為我市教育新的增長點。全市現有社會力量舉辦的學歷教育學校54所,正在籌建5所,在校生達4萬人。
希望工程成績突出。全市希望工程受資助學生623人,增長79.0%;累計達到5171人。累計援建希望小學25所;已建成希望書庫34個。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繁榮活躍。200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藝術表演團體6個、藝術表演場所6個、群眾文藝館6個、文化站143個、公共圖書館5個。全年專業劇團共演出709場次,觀眾293萬人次。市區及各縣(市)相繼建成城市廣場或文化廣場后,廣場文化成為群眾文化的亮點,全年組織廣場文藝演出90多場,觀眾近130萬人次。重大文化活動掀起新高潮,全市共組織重大節會文化活動20多次,均具有一定氣勢。群眾文藝創作精品迭出,全市獲省級以上大獎70多個。蓮花落《徐文長追債》、舞蹈《快樂音符》等一大批佳作在全國、全省摘金奪銀。
文化設施建設為文化名市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按國內一流,省內領先建設的魯迅電影城已經啟動;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主干劇場紹興大劇院、中國輕紡城大劇院建設進展順利,輔助劇場改造加速實施。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日新月異。全年共公開出版報紙8種、雜志2種,出版份數分別為1.18億份和3.0萬冊。年末有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6座,全市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9.5%和97.5%。全市有線電視用戶數達97.03萬戶,當年新增7.72萬戶。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年末有各級各類對外開放的醫療衛生機構1001個(包括分支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320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665人,增長6.7%;注冊護士3511人。年末有醫療床位9993張,增長0.3%。預防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法定傳染病總發病率為294.55/10萬;全市孕產婦死亡1例,死亡率2.62/1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8.17‰,嬰兒死亡率6.57‰,均為歷史最低水平。改水改廁扎實有效推進。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9.47%,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1.80%。無償獻血目標順利實現。全市無償獻血4.12萬人次,無償獻血量844.5萬毫升,占臨床用血量的105.3%。
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全市上下掀起“創衛”熱潮。2002年,我市成功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的驗收。全市新創建市級及以上衛生鎮6個,其中國家衛生鎮1個,省衛生鎮1個;新創建衛生村60個,其中省衛生村8個;已創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61個,覆蓋人口132萬人,覆蓋率30.4%。
衛生設施建設加快步伐。衛生系統計劃投資8.87億元,新建、改建、擴建醫療機構總面積46.49萬平方米,市人民醫院主院建設、市婦保院東擴、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紹興二院東擴已全面啟動。全市多模式推進醫院產權制度改革,已建立或正在建設的多種所有制醫院7家,其中民營醫院3家。
體育事業漸入佳境。在亞運會上,我市運動員勇奪4枚金牌,創歷史最好成績;省運會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摘取金牌44.5枚、銀牌44枚、銅牌74枚,成功地實現了“爭五”的目標;市五運會規模空前,并打破多項記錄。群眾體育向縱深階段推進,全市新增健身路徑52條,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體育人口已超過35%。學校體育以達標為中心,全市學校“達標”開展面繼續保持100%,達標率達99.12%。
體育設施建設又上新臺階,并已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啟動文化體育建設項目10多個,總投資近6億元。成功承辦2001-2002年CBA中國男子甲A聯賽萬馬隊主場比賽、中國-丹麥國際男排邀請賽、全國女子籃球甲級聯賽、全國拳擊冠軍賽等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環境保護
環保事業鐫寫新里程碑。6月3日,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授予我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在“創模”成功的基礎上,我市正積極準備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并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爭取成為首批國家“生態城市”。
“碧水、藍天、綠色”三大工程收效顯著。2002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4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新創建了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6個,噪聲達標區2個和擴大煙塵控制區2個。至2002年末,全市有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26個;煙塵控制區面積363.1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面積73.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煙塵控制區面積106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面積29.74平方公里。
城市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6.4分貝。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初步形成,全年又有40余個生活小區和386家企業單位污水排入管網,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5.48%。
生態建設又有新建樹。2002年新增省級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在內的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73.8平方公里。生態建設基本形成鎮、村、學校、社區、工廠結合的發展模式。2002年,有10個村通過市級生態村驗收,上報省綠色社區7個,建成市級綠色學校25所、省級12所、國家級1所,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15個。
環保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2002年,全市企事業單位用于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為2.41億元,比上年增長28.7%。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項目128項,完成限期治理投資1.07億元,市政府投資建設的一批重點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相繼投入使用。一期30萬噸/日城市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后,又投資5.6億元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據公安人口年報統計,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48‰、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長率2.69‰,比上年下降0.3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33.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2萬人。其中市區戶籍人口首超60萬,達61.15萬人,增加1.23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別為219.93萬人和213.66萬人;全市有非農業人口90.91萬人,占總人口的21.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計劃生育工作順利開展。2002年全市計劃生育率99.14%(按計劃生育統計年口徑計算),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根據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7元,比上年增長11.5%;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90元,比上年增長6.5%。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7.0%、43.2%。
年末全市城鎮居民人均現有住房使用面積23.3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3.3%;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53.42平方米,增長4.9%。
勞動就業局勢基本穩定,勞動力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全年共接受求職登記16.45萬人次,介紹成功7.72萬人次,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12萬人。社區就業崗位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共開發社區崗位6320個。全市再就業培訓后的再就業率達到62%以上。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69.36萬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60.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54萬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22.78萬人。其他各項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也明顯加強。年末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6.70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7.06萬人和47.81萬人;工傷、生育保險年末參保職工分別達13.04萬人和12.60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有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45個;床位4168張,增長10.4%;收養2288人,增長1.6%。全市福利企業安置殘疾職工1.66萬人。全年新增最低生活保障對象8229人,至年底共有低保對象28597人,城鎮、農村分別為4398人和24199人。全年優待優撫對象11653戶,其中優待軍屬6524戶;優待總金額2959萬元。建立起各類社區服務設施45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47個,增長67.9%。全年通過銷售社會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673萬元,接受社會捐贈款3397萬元。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今后均以《紹興統計年鑒》數為準。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附表2中工業產品產量的統計范圍為全部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