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浙江

紹興市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7 15:15:53 來源:紹興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759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的總目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主動適應搶機遇,攻堅克難促發展,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加快,全市經濟保持快速、平穩、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十五”計劃超額完成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達1440.48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呈現較穩健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8.83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467.09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9:59.7:33.4調整為2005年的6.6:61.0:32.4。

從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長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長13.6%,全年增長13.3%,從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動0.4個百分點。整體經濟持續在高位平穩運行,經濟總量呈逐季擴大趨勢。全市人均GDP達3.31萬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約4043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升5.0%,食品類上升2.4%,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13億元,同比增長19.8%,上劃中央四稅74.43億元,同比增長17.9%,占全市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為49.4%。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值稅增長16.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幅達到22.9%和21.0%,營業稅增長7.1%。

企業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據對全市270多家企業景氣調查,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8.4,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7.1。從全年走勢看,各季度景氣指數均運行在較好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市企業運行質量整體向好,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自身發展趨勢持續看好。

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競爭力不強;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日益明顯,部分生產要素緊張,資源約束矛盾突出,環境壓力加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社會事業發展還有待加強。

二、農業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積極落實國家和省農業政策,出臺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意見,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加之主要農產品市場需求增長較快,農業生產形勢明顯好轉。200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5.33億元,按可比價增長4.8%。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51.34萬畝,增長3.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39.79萬畝,同比凈增15.56萬畝,增長6.9%;盡管遭受“禽流感”之災的影響,畜禽價格一度下跌,但對整個畜牧業生產影響不大,畜牧業產值27.91億元,增長6.1%,全市家禽出欄量及產值均比上年略增1.0%,全市生豬出欄量達159.79萬頭,與上年持平,生豬產值15.72億元,增長10.6%;漁業產值18.39億元,增長6.6%,由于對耕地利用政策的調整,市場需求轉變,林業生產的高增長態勢受到遏止,林業產值12.05億元,增長7.9%。

農業外拓基地擴大。到2005年末,全市外拓農產品基地面積650萬畝,當年新增130萬畝,在市外基本形成了水產、茶葉、干果、蔬菜、糧食五大原料基地。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至2005年底,我市已發展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1079家,其中產銷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93家,超億元的35家,新昌豐島、諸暨金大地、嵊州華發等4家企業已被評為全國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林業、水利建設進展明顯。當年完成造林面積2370公頃,幼林撫育實際面積4148公頃,封山育林面積3477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4.9%。全年水利資金總投入14.68億元,完成土石方4055萬立方米;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48.12平方公里,加高加固堤防75.53公里;到年底已建成水庫548座,總庫容12.97億立方米。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787.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全市3796家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193.6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53.68億元,增長23.4%。從企業類型看,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公司成為推動我市工業生產提速的主要力量,分別實現產值1153.81億元、396.22億元和232.90億元,增速分別為25.5%、33.8%和40.8%。全市規模以上重工業產值增速快于輕工業,全年重工業實現產值1159.98億元,增長26.6%,輕工業實現產值2033.62億元,增長21.8%。

工業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年末全市完成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6家,當年新增4家。其中完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企業22家,新增8家;完成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新增2家。遠東化纖集團完成銷售收入68.06億元,位居全市之首,取得了全市工業企業銷售的歷史性突破。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62.46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實現利稅248.42億元,增長17.1%,其中利潤總額159.33億元,增長16.4%。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為216.97分,比上年增加0.88分,居全省第3位。

企業創優爭牌意識不斷加強。在政策鼓動下,我市企業創牌意識和積極性高漲,2005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已認定我市喜臨門(床墊)、會稽山(酒)、太子龍(服裝)、恒柏(服裝)、女兒紅(酒)、三力士、陽光、巴貝等8只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市累計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4只,躍居全省第一。這一成績的取得,是我市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民營經濟、著力推進“品牌年”建設的成果。

建筑業持續發展。全年按工程屬地原則核算的建筑業增加值為91.33億元(不含我市建筑企業在外地創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0.7%。全市建筑企業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25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246萬平方米,增長7.7%。我市建筑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形勢樂觀。我市建筑隊伍遍布29個省、市、自治區,上海市場繼續保持全省進滬施工產值半壁江山的地位,全年新簽證業務186億元,占全省進滬施工企業總量的55.0%。據統計,全市完成的省外產值為729.45億元,占全部產值的58.3%。目前,全市已形成10億以上區域性市場6個,形成20億以上區域性市場6個,形成100億以上區域性市場3個。全年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評出市級“蘭花杯”33項,創浙江“錢江杯”30項,上海“白玉蘭杯”44項,魯班獎3項,各項建筑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國地級市首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穩步上升。2005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0.25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工業性投資446.54億元,同比增長18.0%,增速比上半年分別上升9.4個百分點、6.8個百分點。在全部限額以上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141.83億元,增長2.8%;房地產開發投資103.33億元,下降10.9%;民間投資445.13億元,增長5.8%。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在限額以上工業性投資中,非紡產業投資比重同比增長13.3%,而紡織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2.6個百分點,非紡產業投資比重已由上年同期的62.0%提高到70.2%。主要行業中,塑料制品、設備制造、醫藥、食品、金屬冶煉等行業投資熱情仍較高。

房地產市場經營狀況良好。年末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達214家,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85.13億元,同比增長12.4%;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11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其中新開工面積33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5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1%;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積136.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1%。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2005年全市確定的129個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147.2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0.1%。其中市區69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86.47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7.2%。各縣(市)60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0.77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14.5%。按行業類別分,基礎設施重點項目46項,完成投資57.1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1.4%;工業重點建設項目51項,完成投資54.9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26.6%;社會事業及其它類重點建設項目32項,完成投資35.24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3.6%。當年有34只重點建設項目竣工或基本建成,其中市區16只,各縣(市)18只。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分城鄉看,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240.12億元,增長14.8%;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41.51億元,增長12.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42.89億元,增長14.0%;餐飲業零售額38.74億元,增長14.1%。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年末全市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64個,新增3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50個,超十億元17個,超百億元2個。全年城鄉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9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中國輕紡城成交額276.3億元,增長7.0%,成交額穩居全國第2位。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繼續增長。據紹興海關統計,2005年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4.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自營出口81.42億美元,增長23.2%;進口額23.43億美元,增長14.1%。我市先后與19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業務,其中出口超千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達到74個,同比增加5個。印度、意大利、美國出口增幅居全市前15個重點出口市場前三位。紡織品出口優勢明顯,高新技術出口增勢強勁,2005年全市紡織品出口額58.34億美元,同比增長18.8%,占全市出口總量的71.7%;高新技術出口1.38億美元,同比增長47.4%。進出口企業隊伍迅速壯大,2005年新獲進出口經營權企業996家,獲權企業累計達到3436家,獲權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全省前列。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全年新批準外商投資項目416只,合同利用外資20.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9.01億美元,增長9.4%,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四位。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平均規模為9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32只,同比增加19只,其中引進世界500強的企業共有4家,累計達到13家。2005年香港居各國家(地區)來紹投資之首,全市港資項目的合同外資和實到外資分別達到10.49億美元和5.14億美元,占全市總量的51.9%和57.0%。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增非紡織類項目合同外資11.56億美元,占全市總量的57.2%,比上年提高12.7個百分點。開發區(工業區)龍頭作用更加突出,全市12個重點開發區(工業區)新批外資項目241只,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市的83.9%。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開創新局面。全年新批境外投資企業57家,至目前累計批準境外投資企業306家,總投資達10613萬美元,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21097萬美元,同比增長15.9%,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9671萬美元,增長20.5%。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公路建設不斷推進。全年新建公路102.81公里,改建公路490.03公里,新增公路綠化150.04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397.52公里;公路密度達53.2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級次高級路面86.6%;公路鋪裝率為86.6%;公路通村率為99.7%。全年公路客運量1.42億人,客運周轉量47.56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3.7%;公路貨運量8406萬噸,貨運周轉量26.24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4.0%。

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4.19億元,比上年增長5.4%。新增本地固定電話用戶31.47萬戶,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達221.39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達51號線/百人;新增移動電話用戶65.29萬,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243.91萬,移動電話普及率達56部/百人。年末互聯網用戶數(含手機上網用戶)達74.66萬戶。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迅速,全年特快專遞達87.69萬件,同比增長11.2%;農村投遞路線不斷加長,當年新增166公里。

旅游事業迅猛發展。據市旅游局統計,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15.99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全年接待國內游客1503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10.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1%和21.9%;接待入境游客2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667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6%%和24.7%。年末共有星級飯店82家,其中五星級3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30家,當年新增五星級1家,三星級1家;新增旅行社19家,旅行社總數達82家。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896.91億元,同比增長21.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06.18億元,增長16.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421.59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短期貸款1069.03億元,中長期貸款302.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和0.1%。異地信貸資金迅速流入,到2005年末,異地金融機構投放到紹興的本外幣貸款余額達570.6億元,同比增長19.6%。

上市公司隊伍繼續壯大。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4家,其中境外上市企業5家;累計籌集資金87.20億元,其中當年籌資9.31億元。當年新增1家上市企業,三花股份在深圳交易所掛牌上市。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務增長態勢良好。全市保險企業增加到21家,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24.77億元,增長9.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3億元,增長23.5%;人身險保費收入16.04億元,增長2.5%。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8.01億元,其中財產險4.82億元,人身險3.18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再創新績。全年專利申請量為3068件,授權專利量為957件。全年我市研究開發成果獲省級科學技術獎38項,地市級科學技術獎100項。我市科技綜合實力、科技進步水平均位居全省第三位,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新昌縣被省委省政府評定為浙江省科技強縣(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新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42只,新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49項,分別占全省的30%和19.6%;新認定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22家、省級40家、市級69家。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6家,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3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42家。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高中教育發展水平有新提高,全市共招收普高新生36872人、中等職校新生29849人,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達95.5%,連續六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高考成績喜人,文、理科上線率分別達87.4%和94.8%,高出全省平均11.8和6.1個百分點,有17人和22人分別進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有新增強,全市普通高校新增專業12個,招收全日制本?菩律11634人,本?圃谛I黄3萬人,達到30702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新提升,全市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高、中等職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提高到97.3%、99.8%、99.1%、97.4%和86.1%,小學教師大專學歷、初中教師本科學歷分別占67.8%和60.3%,比上年提高12個和9.5個百分點。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全市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撥款1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征收教育費附加5.5億元,增長14.7%。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我市成功舉辦第二屆魯迅文化藝術節。群文創作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100多項,涌現了歌曲《沉醉水鄉》、《江南青青竹》,雙檔蓮花落《借大衫》、《小間頭》等一批上檔次上品位的佳作。紹興籍演員陳飛獲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廣場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全市共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159次,約有2430個節目、19360名演職員參加,受益觀眾60余萬人次。電影業蓬勃發展,魯迅電影城榮膺“五星級影城”和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年末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公共圖書館6個,國家級文保單位9個,群藝館、文化館6個。廣播電視事業日新月異。已有廣播電視臺6座,廣播電臺全年播出49322小時,電視臺全年播出44259小時;年末有線電視用戶數達111.55萬戶,數字電視用戶達10.45萬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88個,其中醫院34家、衛生院及分院281家;醫療床位12158張,其中醫院8680張,衛生院2515張;衛生技術人員16660人,其中醫生7976人,注冊護士4898人;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20張,每萬人擁有醫生18人。市人民醫院成功晉級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76個,中心和站的創建達標面已分別達到規劃數的91.5%和88.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鞏固完善,2005年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在所有縣(市)全面推行,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員達300.55萬人,參保率為86.9%。婦幼保健工作不斷加強,全市孕產婦死亡率7.57/10萬,嬰兒死亡率5.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34‰。年末農村自來水受益率達到92.9%,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9%。全市無償獻血比例100%。紹興縣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縣。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第十屆全運會上我市成績顯著,共有22名運動員參賽,共獲得3枚金牌、3枚銀牌、2枚銅牌,這是我市在歷屆全運會中參加人數最多,參加項目面最廣,所獲金牌數、獎牌數最多的一次。組隊參加21項全省青少年體育比賽,共獲得59枚金牌、55枚銀牌和56枚銅牌。舉辦了紹興市首屆大學生運動會,全面檢閱了我市高校體育教育和大學生體育運動水平。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又上新臺階,全市新建健身路徑87條,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館44個。諸暨市被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首批體育強市。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市建設扎實推進。紹興鞏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通過了初步復查。袍江工業區、紹興市生態產業園和紹興縣濱海工業區都列入了省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創建。全市累計有63個鄉鎮完成生態鎮建設規劃編制,占全市鄉鎮總數的64.3%。年末我市省級綠色企業達到19家,IS014000認證企業209家,國家級綠色學校4所,省級綠色學校24所,市級綠色學校79所,省級綠色社區18個,市級綠色社區35個,省級綠色家庭40個,省級綠色醫院4個。

環;A工程建設不斷加強。紹興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諸暨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嵊新污水處理廠、上虞市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工業固廢焚燒中心(一期),均按照預定目標在積極有序的推進之中。全市重點工業園區已建立比較完善的污水收集和集中供熱系統。全市新建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2個,新建空氣自動監測站3個。

環境保護成果顯著。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6%,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9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74%。全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能力達71.5萬噸/日,截污管網達到600多公里。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2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3499公頃,污水處理廠3個,煙塵控制區面積320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135平方公里。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有312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據市公安人口年報統計,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19‰、死亡率7.22‰,人口自然增長率1.97‰,比上年下降1.14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35.0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9.81萬人,女性人口215.2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0.5%和49.5%;全市非農業人口126.71萬人,占總人口的29.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暫住人口(暫住一個月以上)85.93萬人,同比增長14.4%。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根據抽樣調查,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16元,比上年增長12.0%;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704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4.0%和38.8%,分別比上年下降1.7和1.3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勞動就業基本穩定。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其中市區為3.8%。全市人力資源市場共接受求職登記34.32萬人次,介紹成功18.33萬人次。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按城鎮口徑統計,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9.40萬人(含機關、事業),比上年增加6.0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9.39萬人,比上年增加5.0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0.10萬人,比上年增加1萬人;企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4.79萬人,比上年增加6.15萬人;女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7.44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12萬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到36.86萬人,比上年增加7.02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5487人,其中城鎮7890人,農村37597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4481萬元,其中城鎮1413萬元,農村3068萬元。年末全市共有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51個,床位10661張,在院人數5448人。全年優待優撫對象7885戶,其中優待軍屬4664戶;優待總金額2685萬元。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512個,其中新建422個。全年接受社會捐贈款8328萬元;發行福利彩票1.3億元,支助福利項目76個;全市270家福利企業安置殘疾職工1.20萬人。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今后均以《紹興統計年鑒》數為準。

2、公報中紹興市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附表2中工業產品產量的統計范圍為全部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 亚洲全国免费性爱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