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社會經濟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種種矛盾的顯現影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繼續堅持“三求”方針,圍繞“改活、管好、調優、做大”的思路,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物價漲幅持續走低,消費品市場平穩運行,對外貿易繼續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體制改革整體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國民經濟總體上保持穩中趨好態勢。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據初步統計,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84.66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4億元,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281.19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155.53億元,增長6.8%。
市場物價低位運行。據抽樣調查,市區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下降1.6%,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2%。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各級政府深入實施再就業工程,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職業介紹所210家,比上年增加35家;凈安置城鎮失業人員7090人。年末下崗職工人數13257人,年末全市登記失業率3.24%,比上年降低0.09個百分點,仍高于全省0.04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199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17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上升0.78、0.39個百分點(見表1)。
經濟效益有所好轉。全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為16991元/人,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提高6.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972元,比上年增長7.2%。
投資、消費比重有所提高,進出口比重下降。199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5.1%、28.9%,分別比上年上升0.9、0.8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4%,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經濟體制改革整體推進。
農村經濟改革進一步推進。“土地延包”工作順利開展,“蔡盧經驗”全省推廣,“村務公開”制度普遍建立。
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全市企業改制面和改制企業轉機面分別達到91%、60%,其中市區分別達到93%和80%;深入開展了“學、創、增”活動,企業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加大。財政、稅收部門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了稅收征管;金融部門加強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
城市綜合配套改革引向深入。社會保障、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開始實施區域衛生發展規劃,繼續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開始起步?萍冀逃w制改革順利開展。
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夠高,產業結構欠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下崗人員較多,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減緩,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穩中有降,各種農產品產量有增有減(見表2)。
林業生產發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積4507公頃,其中經濟林2480公頃,幼林撫育面積12413公頃,零星(四旁)植樹356萬株。
畜牧業生產基本平穩。畜牧業生產結構有所調整,主要畜禽產品產量有增有減(見表3)。
漁業生產繼續得到發展。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9852噸,比上年增長7.4%。其中:魚類產量36793噸,增長6.7%;蝦蟹類312噸,增長13.5%;貝類2102噸,增長10.6%。其中名優新品種如甲魚、羅氏沼蝦、青蝦等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市農田水利建設共投入勞動力4865萬工日,比上年增長0.72%;完成土石方4874萬立方米,增長13.7%;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43.19萬千瓦,增長5.26%;農用拖拉機3.44萬臺;農用載重汽車3402輛,增長2.62%;排灌動力機械21.02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4.25千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11.83億千瓦小時,增長14.3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9.83萬噸,增長0.2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在改革調整中保持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51.36億元,比上年增長9.9%。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以下簡稱“500萬元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7.98億元,增長0.4%;集體企業增加值18.36億元,下降4.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20.05億元,增長7.6%。在輕重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27.46億元,增長0.1%;重工業增加值25.81億元,增長1.4%。
工業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全市“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投入技改資金3.55億元,實現新產品產值5.58億元,比上年增長20.4%,新產品產值率由上年的2.24%上升為2.68%;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生了較大變化(見表4)。
工業經濟效益總體趨好。據744家“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列入國家考核的七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為91.75分,比上年上升1.59分;列入省考核的十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119.16分,比上年上升1.05分。其中:虧損率由上年的47.89%下降為44.80%,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312元/人上升為24454元/人,成本費用利潤率由2.00%上升為2.42%,產品銷售率由93.20%上升為94.10%,總資產貢獻率由8.49%下降為8.02%,資本保值增值率由111.95%下降為105.27%,資產負債率由61.39%上升為62.24%,流動資產周轉率由1.55次/年下降為1.49次/年,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由95.31%下降為94.66%,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率由8.57%下降為4.25%。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9.83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全市建筑施工企業施工工程個數為5025個,完成房屋竣工面積804.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工程質量優良品率46.7%,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6.52億元,增長13.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穩中趨升。1998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1.64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國有等單位投資59.94億元,增長12.0%;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27.63億元,增長8.1%;城鄉居民個人投資34.07億元,增長3.5%。
在城鎮集體以上單位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投資3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更新改造投資8.03億元,增長39.2%;房地產開發投資10.97億元,下降0.4%;其他投資5.2億元,下降4.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在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中(不含房地產):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4億元,比重由上年1.5%變為0.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9.95億元,比重由25.4%下降為19.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0.76億元,比重由73.1%上升為79.8%(見表5)。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市33個重點項目中,18個項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建成的主要項目有:金華燃機電力一號機組、義烏八都水庫、武義三港電站、沙金蘭引水工程、金華東市大橋等。
1998年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建成投產基建更改項目488個,當年新增的生產能力主要有:11萬伏以上輸電線路45公里,變電設備28萬千伏安,化學藥劑7噸/年,啤酒2000噸/年,新建公路369公里,改建公路227公里,市內電話自動交換機11.58萬門,糧食倉庫0.39萬平方米,自來水供水能力2萬噸/日,城市道路擴建面積84萬平方米。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平穩增長。全市完成交通郵電業增加值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9.2%。
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1998年全市擁有機動車18.33萬輛,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汽車4.34萬輛,增長18.3%。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463232.4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16924.36萬噸公里;航空進出港客運量71378人次,貨運量868.5噸。
郵電通信業持續增長。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48億元。新增電話用戶7.42萬部,使年末城鄉電話用戶增至34.83萬部,比上年末增長27.09%。其中:住宅電話27.07萬部,增長32.54%;公用電話13557部,增長41.17%。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0.62部/百人提高到11.25部/百人。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11.4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74.6%;全年無線尋呼業務比上年增長21.77%。數據通信用戶和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不斷增多,年末分別達1334戶和2538戶。
六、國內貿易、旅游、對外經濟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平穩。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0.29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城市91.37億元,增長9.7%;農村48.92億元,增長5.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零售額14.9億元,下降9.8%;集體經濟零售額11.9億元,下降10.6%;個體私營股份制經濟單位零售額103.5億元,增長14.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08.7億元,增長9.0%;餐飲業零售額10.7億元,增長7.7%;制造業零售額7.79億元,增長2.5%;其他行業13.11億元,增長5.94%。全市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319.37億元,增長11.3%。
旅游業取得較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游客412萬人次、境外游客3.4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16.06%、13.33%。
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積極采取措施以減小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貿易增幅減緩的影響。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3家、協議利用外資6063萬元、實際利用外資4520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93%、28.9%。全市外貿出口3.31億美元,增長3.3%;進口總額4256萬美元,下降23.1%。勞務輸出繼續有所拓展。
市場物價低位運行。據抽樣調查,市區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下降1.6%,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2%(見表6)。
七、財政、金融
財政運轉情況良好。全市財政預算總收入2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地方財政收入10.79億元,增長18.0%。地方財政支出16.58億元,增長15.0%。
金融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全市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382.13億元,比年初增加72.06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14.8億元,比年初增加23.29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34.0億元,比年初增加43.52億元。各項
貸款294.15億元,比年初增加42.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47.37億元,比年初增加34.45億元;中長期貸款31.88億元,比年初增加5.90億元。并通過以物抵貸、逾期置換等措施的實施,有力地支持了部分虧困企業。
保險業繼續發展。1998年末,全市承?傤~1041.01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產險保額501.42億元,增長25.5%。保費收入7.37億元,增長47.2%;其中壽險4.4億元,增長91.2%。保險公司共處理國內財產險賠案23987件,支付賠款1.44億元,處理人身險陪案3953件,給付人身險賠款2774萬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繼續擴大。全市年末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9839人,其中高、中級職稱21816人。全市有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機構18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09人;民辦研究開發機構400家。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果。全市共有66個項目申報市科技進步獎,共有54項成果獲獎,其中科技進步獎48項,星火獎6項。安排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8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5項,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7項。新安排星火計劃項目60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級21項。全市授權專利210項。
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30項,成交額1713.93萬元。
氣象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建有氣象信息網絡系統1個,聯結終端10個;天氣警報發射臺7個;農業氣象預報業務站7個。全市一般性降水預報準確率為82.6%,重要天氣預報準確率為84.9%,“9210”工程實現了準業務化運行,人機交互系統和NAS運程網絡已被廣泛使用。
技術監督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市抽查計量器具產品763臺件,完成強檢計量器具52933臺件,完成對50家企業計量水平確認,完成采標標志工業產品17個,制訂發布農業標準規范17個,45家企業通過標準化水平確認,企業產品標準備案798個,累計3911個,發展新獲得商品條碼系統證書企業135家。已完成檢定修理各類計量器具19781件。
積極推進高標準“普九”,實施“名師工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提高教育質量。
基礎教育穩步發展。全面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全市現有小學1785所,在校生339700人;初中283所,在校生166790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92%,鞏固率為100%;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63%,鞏固率99.7%;小學升初中比例為98.81,義務教育學齡人口總入學率為99.81%,小學輟學率為0,初中為0.30%,殘疾兒童入學率為87.89%。
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勢頭良好。全市現有普通高中(完中)80所,在校生59723人,初中畢業升高中段比例達66.14%,為高校和高中專輸送合格新生7476人。
成人文化和技術培訓得到加強。市屬成人高校10所,在校生9366人。各級成人技校開展多種形式的種植、養殖業等技術培訓,參訓人數達59.7萬人次,受訓面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03%。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全市擁有職業高中66所,普通中專11所,技校10所。三類中等職校中,職高招生15038人,中專招生5361人,技校招生1500人,招生數占整個高中段的50.4%。職高和普高招生數之比為1.1:1。已有16所職業中學通過省示范性職校評估驗收,全市高職班升學上線率達到63.23%,民辦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獲得國家教委的審批。
普通高校教育穩步發展。駐金普通高校招收本、專科生1993人,畢業生1487人,在校本、專科生6361人。
幼兒教育繼續得到發展。全市有幼兒園2861所,在園幼兒118939人,基本實現城鎮三年學前教育、農村一年學前教育。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年末共有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9個,文化站206個,公共圖書館10個,檔案館9個。全市共有10家公開發行報紙,期發量50萬份。年末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388個,地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臺1座,縣、市級廣播電視臺7座。全市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5.18%、93.8%。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408個,有衛生技術人員12705人,其中:醫生(師)5871人,護士(師)3377人,有醫療床位9704張。積極探索農村衛生綜合改革的新路子,全市比較規范的合作醫療覆蓋率已達到20%以上。深入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以改水改廁為重點,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全市農村飲用安全衛生水人口普及率為97.8%以上。
競技體育創佳績,全民健身更深入。在參加全省第十一屆運動會和省級年度競賽中,共奪得金牌34枚、銀牌58枚、銅牌56枚。一年來有120名運動員達到等級運動員標準,全市發展等級裁判員213人。全市有1820所中小學校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活動。431498名中小學生達標,達標率為97.35%,優秀率為31.9%。
十、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加快。年末有各級監測站9個、各類工作人員272人;全年環境治理項目環保投資7462.5萬元;建成煙塵控制區16個,面積89.1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3個,面積28.3平方公里。工業廢水處理率82.94%,工業廢氣處理率80.77%,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60.6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69.52%。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內出生人數44886人,出生率為10.16‰,自然增長率為3.73‰,全市年末總人口442.96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小幅增長,家庭生活有所改善。根據抽樣調查,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5元,與上年基本持平,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0.2%;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53元,比上年增長2.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3.7%。全市職工工資總額27.19億元,比上年增長3.79%。由于職工下崗、失業較多,部分居民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市區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5.3平方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52平方米。
社會保險事業得到較大發展。年末全市參保單位4097家,實繳保險費31543.13萬元。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的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分別為202561人和58319人。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貧困群眾得到及時救助。1998年起全市190個鄉鎮、7個街道普遍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救助12214戶19856人,發放救助金707萬元。全市建有202所敬老院,共有床位3980張,鄉鎮辦院率達到99.5%,基本實現鄉鄉鎮鎮都有敬老院。
注:①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
②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及勞動生產率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