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就。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據初步統計,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500.11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9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88.33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162.86億元,增長7.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273元,考慮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8.2%。
市場物價總水平下降減緩。據抽樣調查,市區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下降0.5%,居民消費價格與上年持平(詳見附表6)。
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年末共有各類職業介紹所223家,比上年增加13家,凈安置城鎮失業人員9311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數18254人,年末全市登記失業率3.4%。
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回落,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1999年第一、二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分別比上年下降0.6、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見表1)。
投資、消費、進出口比重有所提高。199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6.7%、30.8%、7.0%,分別比上年上升1.6、1.9、0.6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不高,農業和工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生產經營仍存在很多困難,經濟效益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社會就業壓力仍較大,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
二、農業
1999年,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作物種植業結構有所調整,糧食生產穩中有降,各種農產品產量有增有減(見表2)。
林業生產發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積5076公頃,其中經濟林2360公頃,幼林撫育面積18341公頃,零星(四旁)植樹471萬株。
畜牧業生產趨穩。畜牧業生產結構有所調整,主要畜禽產品產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表3)。
漁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年水產品總產量41369噸,比上年增長3.8%。其中:魚類產量37901噸,增長3.0%;蝦蟹類469噸,增長50.3%;貝類2188噸,增長4.1%。其中名優新品種如甲魚、珍珠、羅氏沼蝦、青蝦等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所增強。全市農田水利建設共投入勞動力4875萬工日,比上年增長0.2%;完成土石方4974萬立方米,增長2.1%;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4.85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17.99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53.08萬千瓦,增長6.9%;農用拖拉機3.49萬臺;農用載重汽車3476輛,增長2.18%;排灌動力機械21.55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13.89億千瓦小時,增長17.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9.92萬噸,增長0.9%。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56.54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59.92億元,增長20.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6.60億元,增長4.4%;集體企業增加值15.35億元,下降5.4%;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27.97億元,增長57.8%。在輕重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30.92億元,增長20.3%;重工業增加值29.01億元,增長20.0%。
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新產品生產增長加快。傳統產業調整和改造初見成效,資源配置向優勢企業和優勢行業集中。全市“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投入技改資金5.12億元,實現地市級及以上新產品產值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65.3%,新產品產值率由上年的3.42%上升為5.12%;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生了較大變化(見表4)。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據760家“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列入國家考核的七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為102.72分,比上年上升7.37分;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140.10分,比上年上升11.43分。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由8.58%上升為8.75%,資本保值增值率由105.27%上升為110.12%,資產負債率由62.32%下降為61.83%,流動資產周轉率由1.56次/年上升為1.59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由2.91%上升為3.58%,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4582元/人上升為29769元/人,產品銷售率由93.8%上升為95.91%,虧損率由上年的33.04%下降為23.24%。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31.7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全市建筑施工企業施工工程達到5129個,完成房屋竣工面積795.58萬平方米,工程質量優良品率52.6%,實現利稅7.35億元,增長12.7%。建筑業虧損企業個數比上年減少11個。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長。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67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國有等單位投資66.19億元,增長7.9%;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31.51億元,增長14.0%;城鄉居民個人投資35.97億元,增長5.6%。
在城鎮集體以上單位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投資40.34億元,比上年增長6.5%;更新改造投資9.99億元,增長24.4%;房地產開發投資11.73億元,增長6.9%;其他投資8.14億元,增長27.6%。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在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中(不含房地產):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34億元,比重由上年0.8%下降為0.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1.98億元,比重由19.5%上升為20.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6.15億元,比重由79.8%下降為78.9%(見表5)。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良好。全市45個重點項目中,19個項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建成的主要項目有:金華燃機電廠、金華國家糧食儲備庫、金華市新聞中心、金華市中心醫院門診綜合樓、330國道永康七里經堂至金古泉段等。
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建成投產項目568個,其中,基本建設項目175個,更新改造項目259個。當年新增的生產能力主要有:11萬伏以上輸電線路26公里,變電設備15萬千伏安,化學藥劑10噸/年,啤酒15000噸/年,新建公路58公里,改建公路128公里,程控交換機9.02萬線/年,糧食倉庫559平方米,自來水供水能力4萬噸/日,城市道路擴建面積35萬平方米。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平穩增長。全市完成交通郵電業增加值29.3億元,比上年增長9.7%。
全市擁有機動車23.35萬輛,比上年增長27.4%,其中汽車5.59萬輛,增長2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公路旅客周轉量471344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307806萬噸。航空出港客運量81816人次,貨運量1301.8噸。
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33億元。當年新增電話用戶18.64萬部,年末城鄉電話用戶增至53.44萬部,比上年末增長53.52%。其中:住宅電話43.41萬部,增長60.36%;公用電話17022部,增長25.56%。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11.24部/百人提高到16.25部/百人。年末擁有移動電話用戶31354戶,比上年末增長91.6%;數據通信用戶和計算機網絡用戶不斷增多,年末分別達2267戶和18192戶。
六、國內貿易、旅游、對外經濟和市場物價
1999年,在國家增加城鎮居民收入、擴大消費信貸,取消一些限制消費的政策和銀行連續下降利率等各種因素作用下,消費市場穩中趨活。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53.92億元,比上年增長7.9%。分地區看,城市消費零售額99.52億元,增長8.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4.4億元,增長6.4%;分行業看,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4.4%,貿易業、制造業零售額分別增長6.7%和6.8%。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持續擴大。全市消費品市場446個,增長1.6%。成交總額306.4億元,增長11.6%;生產資料市場42個,成交額63.3億元,增長41.0%。1999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24個。
旅游業取得新發展。全市接待國內旅游者432萬人次,人天數為1036.8萬,比上年增長3.6%;接待海外旅游者4.01萬人次,人天數為10.24萬,比上年增長27.99%,外匯收入1971萬美元。全市旅游業總收入31.13億元。
出口需求增速加快。由于國家采取了包括提高出口退稅率在內的一系列鼓勵出口的政策,外貿出口形勢轉好。我市進出口總值42212萬美元,增長38.5%。其中出口36165萬美元,增長39.1%。一般貿易出口30665萬美元,來料加工貿易出口1172萬美元,進料加工出口4327萬美元。新增自營出口生產企業69家,有13家開始自營出口,出口額624萬美元。出口產品主要有機電產品、服裝、紡織、醫藥、化工等,出口地區主要是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地。
實際利用外資下降。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026萬美元,下降55%,新批三資企業55家。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據抽樣調查,市區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下降0.5%,居民消費價格與上年持平。
七、財政、金融業
財政運行情況良好。全市財政預算總收入27.26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地方財政收入13.75億元,增長26.7%。地方財政支出19.76億元,增長19.2%。
金融系統積極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通過實施降低利率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存貸款穩定增加。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67.02億元,比年初增加85.03億元,增長22.3%。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48.69億元,增長29.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64.97億元,增長13.3%。各項貸款余額336.64億元,比年初增加42.75億元,增長14.5%。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40.47億元,增長26.7%。
證券市場進一步擴大。全市證券交易營業部共有證券帳戶12.16萬戶,新增2.25萬戶,增長22.7%。證券交易額626.08億元,增長86.5%。
保險事業不斷發展。全年保費收入8.60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22億元,壽險保費收入5.37億元,支付各類賠償及給付2.55億元,其中,財產險賠款1.67億元,給付0.54億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市年末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92萬人,其中高、中級職稱2.37萬人。縣級以上研究與開發機構16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21人。
科技計劃項目進一步得到落實,科技進步成果穩步增加。去年共安排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74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級92項,58項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10項獲市星火獎,24項獲省科技進步獎,5項獲省星火獎。
九年制義務教育到位。去年各縣市加大投入,義務教育階段的辦學條件有較大的改善,布局結構有了較大調整,全部順利完成從“五三”學制改“六三”學制,高標準“普九”全面推進。
全市現有小學1348所,在校生35.76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8%,鞏固率99.99%;初中262所,在校生17.77萬人,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8.06%,鞏固率99.86%;義務教育學齡人口總入學率達到99.92%。
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視。全市有幼兒園3140所,在園幼兒11.65萬人。接受特殊教育學生2322人,特殊兒童入學率已達86.62%。
高中段教育協調發展。全市共有高中74所,在校生6.28萬人,初中畢業升高中段比例達75.67%,全市高考上線人數首次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3843人,錄取10198人,連續第十年居全省之冠。中等職教中,有職業學校(點)95所、在校生39414人;中專12所,在校生16084人;技校9所,在校生6680人。
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抓住高教擴招機遇,采用各種靈活的辦學體制,通過各種籌資方式,使我市高校發展增添了活力。1999年,全市高校共有新生4456人,在校學生為10403人。
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發展。有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2414個,在校生人數達10萬人,有力地彌補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氣象事業較快發展。年末建有氣象信息網絡系統6個,聯接終端24個,天氣警報發射臺7個,農業氣象預報業務臺7個,一般降水預報準確率80.1%,重要天氣預報準確率82.3%,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40%。
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得到加強。全市完成定期強制檢定計量器具5.03萬件,完成強檢計量標準985臺(件),完成企業計量確認19家;完成企業標準化水平確認19家,完成采用國際標準確認發證產品23個,頒布農業地方標準5個,完成7378家企業的107983個產品執行標準的登記工作,持標率97.7%;完成2402家企業的2402批產品的質量檢驗,查處違法行為數2321件。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文化事業較快發展。年末共有藝術團體8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9個,公共圖書館10個,綜合檔案館9個。全市共有10家公開發行報紙,期發量61萬份。年末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372個,觀眾369.65萬人次,放映收入622.23萬元。地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臺1座,縣、市級電視臺7座。全市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4.49%和95.61%。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4個,床位9955張,衛生人員16390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9個,衛生人員565人。婦幼保健機構9個,衛生人員446人。農村衛生改革全面實行,全市已建立全科醫療站612個,覆蓋面占鄉鎮數的93.68%,農民受益村數41.16%,鄉村一體化管理占鄉鎮數的85.26%,合作醫療覆蓋面占鄉鎮數的52.1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穩步推進。競技體育形勢喜人,在全國以上的青少年體育競賽中,我市運動員獲得了金牌14枚、銀牌45枚、銅牌39枚。學校體育、群眾體育活動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十、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1999年末,金華城區和各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鎮建成區面積130.0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實有房屋建筑面積3757萬平方米,其中市區1212萬平方米。實有住宅建筑面積2453萬平方米,市區695萬平方米。全社會公共汽車運營車輛數748輛,其中市區運營車輛數259輛。出租汽車數2188輛,其中市區623輛。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21平方米,其中市區5.09平方米。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新進展。年末各級監測站8個,全年環境治理項目環保投資9540萬元;建成煙塵控制區16個,面積97.79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4個,面積38.03平方公里;工業廢水處理率92.96%,工業廢氣處理率95.5%,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7.6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85.2%,全市“一控雙達標”和金華江流域環保治理“零點行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繼續得到控制。全市出生人口45660人,出生率為10.29‰;凈增人口18870人,自然增長率為4.19‰;年末總人口為444.33萬人,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2.94人;其中市區34.71萬人,平均3.03人/戶。全市非農業人口70.89萬人,其中市區20.94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由于國家提高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水平,適當增加了行政、事業人員的工資,使城鎮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6元,實際增長7.5%。職工工資總額29.46億元,增長8.3%。由于供求關系變化,農產品賣難,農民增收困難較大,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20元,實際增長4.0%。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市區人均居住面積15.6平方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6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大力發展。全市失業保險人員236974人,實繳失業保險金4338.92萬元;基本養老參保職工和離退休(職)人員分別為341899人、63997人。有56347名職工和23372名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6.06萬人和15.66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有新的發展。全市共有社會福利機構212所,床位數3519張。社區服務業方興未艾,城鎮建立起各種社會服務設施110個。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176個,農村社會保障網絡數96個。全市發行社會福利彩票6667萬元,提取社會福利資金1480萬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注:①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
②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