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努力克服要素資源緊缺和五次強臺風襲擊等重大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各種困難,深入實施"兩年"活動,全力推進"兩個社會"建設,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初步核算,2005年,按經濟普查口徑計算的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247.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普查數據)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9.69億元,增長0.1%;第二產業增加值656.52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491.22億元,增長14.8%;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上年的8.8:52.0:39.2調整為8.0:52.6:39.4。全市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為22360元,比上年增長12.7%。
2005年市區實現生產總值46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市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562元,比上年增長12.5%。
二、農業
200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23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9%。其中,農業產值64.53億元,增長5.8%,林業產值2.95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8.44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96.79億元,增長6.0%。
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影響,全市主要農作物產量全面減產。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86.01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7%。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65.8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糧食總產量82.48萬噸,比上年下降3.1%。全市非糧作物播種面積120.15千公頃,比上年下降1.2%。其中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65千公頃,比上年下降0.3%。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為58.0:42.0。全年蔬菜產量179.34萬噸,比上年下降2.1%;果用瓜57.20萬噸,比上年下降4.3%;水果產量107萬噸,比上年下降7.6%。
綠化造林工作成效顯著。2005年,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積4308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87公頃;封山育林面積3802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535.78千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2.2%。村莊綠化工作順利推進,年末省級綠化示范村和市級綠化示范村分別為7個和25個。
畜牧業、漁業生產基本穩定。全市肉類總產量13.23萬噸,比上年增長5.5%,禽蛋產量3.79萬噸,比上年增長4.6%。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35.00萬噸,比上年下降2.4%。其中海洋捕撈產量94.11萬噸,比上年下降0.4%;海水養殖產量36.74萬噸,比上年下降6.8%;淡水漁業產量4.16萬噸,比上年下降6.3%。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疏浚河道515公里,整治河道73公里,完成清水河道建設22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80公頃,全年完成灘涂圍墾面積493公頃。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88.6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59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全市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42.12億元,比上年增長27.8%,完成銷售產值169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7.9%。
制造業在工業經濟中的主體地位繼續鞏固。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10.05億元,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2.4%。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35.12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利潤總額74.81億元,增長20.1%。工業經濟效益考核綜合得分209.5分,比上年提高1.9分。
工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98.18億元,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43.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0%和22.5%。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汽摩及配件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8.93億元,增長34.7%,家用電器行業256.89億元,增長33.5%,醫化行業197.31億元,增長20.3%,塑料模具行業125.43億元,增長28.1%,服裝機械行業103.99億元,增長30.2%。五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72.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5.8%。重點骨干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5年末,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有318家,比上年末增加80家,完成工業總產值993.33億元。
產品開發和創新能力繼續增強。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國家、省級新產品產值253.05億元,比上年增長31.8%。新產品產值率為14.5%。工業產品出口拉動作用明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570.0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占銷售產值的比重為33.7%。
企業上市工作有序推進。2005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7家,新進入上市輔導企業4家,已通過上市輔導1家,另有4家企業進入境外上市的實質性準備階段。工業產品創名牌取得新進展。2005年末,我市已擁有6件中國馳名商標,8個工業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31個工業產品獲國家免檢產品,76個工業產品獲浙江名牌產品。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58.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183.1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4%,竣工面積1238.0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7%。建筑業產品質量逐步提高,全市有49個工程獲"括蒼杯"、12個工程獲"錢江杯"、1個工程獲"魯班"獎。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結構繼續調整,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7.62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增幅比上年回落7.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性投資29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全部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50.65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增幅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
"項目推進年"成效顯著,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桐柏抽水蓄能電站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臺州廣電中心、漩門二期、東海塘南片海涂圍墾、長潭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基本完成;臺州供水二期、華能玉環電廠主體建筑及主體安裝、臺金高速公路、諸永高速公路等項目進展良好。甬臺溫鐵路臺州段、三山涂圍墾工程、臺州濱海工業區塊基礎設施、溫嶺石粘至松門一級公路開工建設。
房地產投資增幅仍在高位運行。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16.13億元,比上年增長33.0%;全年銷售商品房166.8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營運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457.6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2.9%,旅客周轉量為79.4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9.0%。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2.59萬人,比上年增長14.8%。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820.41萬噸,比上年增長3.6%,其中海門港1784.87萬噸,增長11.6%。年末全市通車公路總里程41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汽車擁有量持續擴張,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21.17萬輛,比上年凈增4.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16.66萬輛,比上年增加3.7萬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業進入平穩發展期。2005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8.93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9.37萬戶,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07.69萬戶,其中住宅電話115.33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提高到37線/百人;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達360.8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77.77萬戶,年末全市已有國際互聯網用戶43.19萬戶,其中寬帶用戶28.24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旅游業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58.43億元,比上年增長16.8%;縣城消費品零售額6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2%;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1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69.1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規模效應進一步凸現,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70.46億元,增長21.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餐飲業仍是市場增長的主要亮點,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8.84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各類商品市場發展快速。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530家,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73家。
市場物價保持平穩。2005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6%,漲幅比上年回落4.4個百分點。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0.2%。從構成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八大類項目看,呈現三漲五跌的格局,上漲的三個大類分別是居住類上漲6.1%,食品類上漲3.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費上漲0.5%;下跌的五個大類分別是衣著類下跌6.7%,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下降2.7%,交通和通訊類下降2.4%,煙酒及用品類下降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7%。
旅游經濟發展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總人數1615.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8%。其中入境旅游人數7.53萬人次,增長19.7%;接待國內游客1607.5萬人次,增長29.9%。實現旅游總收入139.0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其中旅游外匯收入5304萬美元,增長35.2%;國內旅游收入134.79億元,增長38.7%。年末全市擁有旅游星級賓館飯店72家,各類旅行社93家。成功舉辦第二屆臺州旅游節系列活動。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3.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自營出口總額51.96億美元,增長36.8%。全年實現貿易順差40.38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46.50億美元,增長36.4%,加工貿易出口5.23億美元,增長37.9%。主要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紡織品出口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47.6%和34.7%。2005年末我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1902家,比上年末增加350家。出口國家和地區已達190個。
利用外資取得新成績。全年新簽利用外資項目117個,項目總投資6.32億美元,協議利用外資3.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0%,實際利用外資3.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5%。境外投資快速發展。全年新批境外企業48家,其中中方投資額1892萬美元,境外投資帶動出口3.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0%。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業平穩運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余額1384.9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1%。其中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71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058.0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比為76.4%。
保險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機構18家,全年保費總收入27.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87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7.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6%和7.1%。全年保險機構共支付各類賠款9.18億元,比上年下降18.0%。其中財產險賠款8.23億元,人身險賠款0.95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9.2%和5.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05年全市科技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有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64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48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139家,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孵化功能,目前在孵企業已達21家。全年申請專利4834件,專利授權212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72.5%和25.6%。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029項,技術交易額1.98億元。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不斷強化。全市工業產品質量指數為97.0%,產品省定檢批次合格率為87.0%,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77.0%。全市有1647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體系認證,有30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體系認證,91家食品生產企業取得了QS證書,911家企業通過3C認證。
氣象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年末全市有氣象局(站)11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站3個。
教育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小學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和鞏固率分別達到99.20%和99.89%;全市高中段在校生19.87萬人,初升高比例達到93.89%;特殊教育招生218人,在校生1824人;全市有幼兒園1319所,在園幼兒17.22萬人。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教師學歷合格率穩步提高。全市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9%、98.0%、93.0%和82.3%。高等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數達到6957人,在校生數達到18069人,其中本科學生6358人,專科學生11711人,成人高校學生總數達到16332人。臺州學院椒江校區醫學院和機電學院新校園交付使用,高教園區圖書科技大樓和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大樓投入使用,浙江大學研究院項目進展順利。成人教育網絡基本形成。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在全國優秀科普文藝作品評選中,我市群藝館選送的《打瓜園》獲優秀作品獎。在全省鄉鎮文藝匯演中我市有2個作品獲表演創作一等獎,3個獲表演創作二等獎,4個獲表演創作三等獎。在浙江省鄉鎮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評選中我市獲金獎5個,銀獎12個,銅獎21個。首屆中國(臺州)網絡音樂節和城市雕塑設計大賽取得圓滿成功。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臺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建成,年末全市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8個,自辦廣播節目10套,自辦電視節目10套。年末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11.80萬戶,數字電視用戶3125戶,全年廣播節目播出時間69271小時,電視節目播出時間45095小時。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8.73%和98.85%。
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85家,床位12634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0806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9066人。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人。全市有衛生防疫機構20家,衛生防疫技術人員689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10家。農村衛生條件不斷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8.3%,衛生戶廁普及率69.5%。全年有6.17萬人參加無償獻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2005年全市共奪得全國比賽金牌28枚、銀牌11枚、銅牌7枚,省級比賽金牌116枚、銀牌96枚、銅牌81枚。成功舉辦首屆臺州市民營企業運動會、市級機關首屆運動會和第二屆縣處級領導干部運動會。十三屆省運會籌備工作進展加快,市游泳館加緊施工,體操館、射擊館已開工建設,帆船板場地、皮劃艇場地已順利承接全省比賽。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共有環境保護機構30個,各類工作人員369人;各級環境監測站8個,環境監測人員154人。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5.0%;目前已建成規范化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33個,煙塵控制區476.1平方公里,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為120.4平方公里,生活污水處理率達49.3%。2005年市區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5.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6.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5.0%。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的天數有329天,占全年總天數的90.1%。
十二、人口、就業、社會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穩增長。2005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59.85萬人,比上年增加3.93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88.71萬人,女性人口271.14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6%和48.4%。全年共出生7.46萬人,死亡3.48萬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3.37‰和6.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3‰,比上年回落0.64個千分點。總人口中市區人口148.75萬人,比上年增加1.38萬人。
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有職業介紹機構262個,介紹就業成功人數16.0萬人。全年再就業培訓1.2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與上年持平。
社會保障逐步完善。年末全市有69.98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其中參保職工61.65萬人,離退休人員8.33萬人。全年共支付養老金8.76億元。全市有37.52萬人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其中在職職工28.29萬人,離退休人員9.22萬人;工傷、生育保險年末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01萬人和13.59萬人。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4.7萬人,全年共發放失業保險金1924萬元。農村社保面不斷擴大,年末全市有7.32萬被征地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比上年增加2.39萬人,有388.43萬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市共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192個,床位11271張,收養各類人員6633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6747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資金4932萬元。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4元,比上年增長8.0%,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4%。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89元,比上年增長11.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0.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8.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9.6平方米。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