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杭州調查隊
杭州市社會經濟調查局
2011年2月24日
2010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入實施“六大戰略”,積極推進“一化七經濟”,努力破解“七難問題”,促進了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和諧進步,民生不斷改善,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主要目標任務,為“十二五”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經濟總量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594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連續2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96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2844.47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2893.39億元,增長12.3%。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為68398元,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為86642元,分別增長9.7%和11.4%,按國家公布的2010年平均匯率折算,分別達到10103美元和12797美元。“十一五”時期,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5.0:50.8:44.2調整為2010年的3.5∶47.8∶48.7,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產業結構。
非公經濟
初步測算,在全市生產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已達到6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個體私營經濟持續活躍。年末,全市共有私營企業16.17萬戶,增長14.7%,從業人員145.59萬人,增長11.2%;個體工商戶29.88萬戶,從業人員65.31萬人,分別增長5%和15.3%。
財政收支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245.43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71.34億元,增長28.9%。在稅收收入中,增值稅356.92億元,增長4.2%;營業稅221.31億元,增長25.4%;企業所得稅248.08億元,增長32.8%;個人所得稅98億元,增長22.1%。全年地方財政支出616.58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教育、科學技術支出134.73億元,增長24.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3.94億元,增長31.7%;醫療衛生支出41.71億元,增長28.9%;環境保護支出13.86億元,增長42.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8.29億元,增長29%。
市場價格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9%。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呈“六升二降”格局(見下表)。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項目 2010年 2009年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3.9 98.6
1.食品 107.3 101.7
2.煙酒及用品 101.9 100.7
3.衣著 98.0 100.6
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3.6 100.9
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5.5 100.6
6.交通和通信 99.8 95.2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2.2 96.9
8.居住 105.8 91.8
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4.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2.1%。
勞動就業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6.01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4.96萬人;再就業培訓6.9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由上年的2.99%下降為2.19%。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
201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689.1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4萬人。在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323.88萬人,非農業人口365.24萬人。按公安部門統計的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1‰。
人民生活
據抽樣調查,全年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5元,比上年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1075元,增長12.3%,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分別為2189元、1651元,增長2%和3.4%,轉移性收入8896元,增長13.7%;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0219元,比上年增長8.7%。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186元,比上年增長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0267元,增長13.3%。 “十一五”時期,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6%,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5%。
市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86平方米,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23輛、空調器214臺、移動電話193部、家用電腦99臺、微波爐79臺、淋浴熱水器99臺。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71.22平方米。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16輛、空調器111臺、移動電話213部、家用電腦44臺、微波爐29臺、淋浴熱水器84臺、洗衣機85臺、電冰箱98臺。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4990.9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16.4%。
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參加(納入)養老保險(保障)人數達490.27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城鄉老年居民不繳費直接享受基礎養老金52.39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753.56萬人,增加38.46萬人;參加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243.98、314.95、228.53萬人,比上年末凈增28.3、40.8、28.73萬人。全市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188戶,其中市區3188戶。市區經濟適用住房覆蓋面擴大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困難家庭,公開銷售經濟適用房7742套,建筑面積50.2萬平方米。市區最低月工資標準為1100元,失業保險金最低標準為880元/月,分別比上年提高140元和112元。
社會福利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福利院、敬老院217所(不含社會辦農村敬老院),比上年增加10所,床位24170張,收養人員17620人,分別增長15.5%和29.6%。全市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964人,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73609人。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分別為95.9%和99.6%。開展第十次“春風行動”,共募集社會幫扶資金4493.18萬元。
三、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010年,地鐵一期24個車站完成主體結構施工,盾構區間工程已有33段隧道安全貫通,累計掘進58.5公里。滬杭高鐵開通,杭甬、寧杭、杭長高鐵和東站樞紐工程進展順利。市區錢江鐵路新橋主橋合龍。秋石快速路一期、留石快速路二期等快速路建成通車,半山隧道完成主體結構,九堡大橋成功合龍,慶春路過江隧道建成通車。完成144條背街小巷、305個庭院1335幢房屋庭院改善項目,實現了路平、水暢、燈明、環境整潔舒適。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45.22億元,比上年增長7.2%。
公用事業
全年杭州電網建設投入35億元。新開工110千伏及以上項目30項,投產43項,變電容量為320萬千 伏安,線路154公里。至2010年底,杭州電網擁有110千伏以上變電所215座,變電容量4159萬千伏安。全年用電量達到521.9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63.5億千瓦時,增長12.4%。市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320萬立方米。年末市區居民家庭天然氣用戶62.95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1.4%;城區新辟公交線路15條,更新公交車508輛,公交空調車比例達95%。主城區與五縣(市)實現了公交一體化。至年末,市區免費單車布點2419個,投放自行車由上年末的5萬輛增加至6.35萬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環境保護
全市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較上年分別減少3.0%;工業廢氣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99.5%和98%。全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上年的89.3%提高到92%;主要水系監測斷面水質三類以上比例由上年的60.7%提高為73.2%。市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314天。至年末,市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0%。
安全生產
全市發生四大類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比上年下降5.7%、5.1%、2.7%和4.0%。億元GDP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為0.15人,比上年下降15.3%。全市流通領域食品快速檢測合格率為99.1%。
四、農業
2010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6.3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7.6%。其中,農業產值169.88億元,林業產值32.93億元,牧業產值70.56億元,漁業產值34.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1%、8.9%、9.8%和7.2%,“十一五”時期年均分別增長8.4%、7.2%、7.3%和5.2%。全年糧食總產量100.25萬噸,比上年下降6.5%;水產品產量20.89萬噸,肉類31.79萬噸,禽蛋14.47萬噸,水果77.71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0%、2.8%、1.1%和0.6%。
全年茶葉、花卉苗木、水產品、節糧型畜禽、蔬菜和竹業等“六大優勢產業”實現產值179.58億元,水果、干果、蠶桑、藥材和蜂業等“五大特色產業”實現產值39.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0%和7.8%,合計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68.7%提高到69.4%。
五、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
2010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500.2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2.7%,“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1.1%。實現全部工業銷售產值12821.87億元,增長1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1114.53億元,增長24.2%,“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5.8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銷售產值4511.58億元,增長20.3%,重工業實現銷售產值6602.95億元,增長2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180.12億元,增長38.8%,新產品產值率由上年的17.3%提高到19.4%。
工業效益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02.13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實現利稅1216.34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利潤753.48億元,增長51.6%。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72%。
建筑業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34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9.8%。全市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格的建筑企業1331家,完成施工產值258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2.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2429萬平方米,增長15.4%;房屋建筑竣工面積7833萬平方米,增長18.5%。
六、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
2010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3.13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51.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1%和20.8%。在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4.2億元,比上年增長33.9%;第二產業投資687.58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投資1960.1億元,增長24%。“十一五”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累計投資10170.15億元,年均增長13.1%。
房地產業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56.2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5.6%。房屋施工面積6227.0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9%;竣工面積1100.18萬平方米,增長31.5%。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988.3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1%,其中住宅銷售797.59萬平方米,下降39.3%。
七、國內貿易
201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6.08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74.24億元,增長2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1.84億元,增長17.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917.12億元,增長20.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28.96億元,增長18.4%。“十一五”時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0%。
八、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
2010年,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23.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5%。其中進口總額170.18億美元,增長28.6%;出口總額353.37億美元,增長30.0%。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出口136.6億美元,增長32.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4.77億美元,增長38.9%。按貿易方式分,一般貿易出口277.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4%;加工貿易出口74.58億美元,增長26.3%。出口國別和地區中,對歐盟出口98.16億美元,增長27.8%;對日本出口31.47億美元,增長26.8%;對美國出口71.41億美元,增長23.7%。“十一五”時期,全市進出口總額累計達2231.75億美元,其中出口1523.25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11.9%和12.3%。
對外合作
至2010年末,全市累計設立各類境外投資企業(機構)599個,其中非貿易企業200個。全年境外協議出資16.94億美元,其中非貿易性投資15.13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1倍和13.3倍。完成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3.5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5%。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15.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9%。
利用外資
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545項,合同利用外資77.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7%;實際到位外資43.56億美元,增長8.5%。全市新批總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47個,總投資84.32億美元,合同外資54.15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額的71%和70.2%。至2010年末,共有82家世界500強企業來杭投資130個項目。
引進內資
全年共引進內資項目5847個,協議資金1490.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到位資金65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
開發區建設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杭州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全年合同引進外資25.9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84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的33.7%和36.4%。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0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實現利稅440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九、交通運輸、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
2010年,全社會貨物運輸總量2.59億噸,比上年增長18.5%;旅客運輸量3.38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1%。至年末,蕭山國際機場已開通航線160條,其中國際航線30條,港、澳、臺航線8條;全年民航旅客進出港達到1706.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2%。道路建設快速發展。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53千米,至年末,全市境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526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2千米。全市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由上年的98.5%提高到99.1%。機動車輛持續增長,年末全市社會機動車擁有量達183.25萬輛,其中私人汽車94.24萬輛,比上年末分別增長16.1%和31.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訊
全市完成郵政業務收入11.47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郵政特快專遞輻射98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完成國內特快業務1300.29萬件,比上年增長11.3%;國際特快業務30.04萬件,比上年下降35.1%。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2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為365.74萬戶,比上年下降6.4%,移動電話用戶為1236.38萬戶,增長20.2%;計算機寬帶用戶達到212.51萬戶,比上年增長34.4%。
旅游業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75.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7%;接待國內游客6304.89萬人次,增長23.8%。旅游總收入達到1025.7億元,增長27.7%,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6.9億美元,增長22.5%。市民出境旅游人數為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7.9%。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至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達504家,比上年增長18%;星級賓館達到236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8家,增加2家;A級景區30個,其中5A景區2個,新增1個。“十一五”時期,全市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7.1%。
十、金融、證券和保險
金融
201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7084.3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6%;貸款余額15078.7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其中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426.4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3.3%。“十一五”期間本外幣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年均分別增長20.4%、22.2%。
資本市場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9家,共募集資金258.27億元。至年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計83家,實現上市融資818.6億元。
保險
全市保費收入202.94億元,比上年增長27.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2.11億元,增長34.7%,人身險保費收入120.83億元,增長22.4%。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48.98億元,下降1.8%,其中財產險35.06億元,增長14.1%,人身險13.92億元,下降27.3%。“十一五”期間全市保費收入年均增長22.8%;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
2010年末,全市共有小學408所,在校學生45.39萬人;初中245所,在校學生23.6萬人;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學生11.7萬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98.3%,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升學率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入各類高中比例由上年的99.1%提高到99.3%,其中優質義務教育、優質高中招生比例分別由上年的70%、78.5%上升到75.9%和81.2%。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學生43.48萬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9萬人,比上年分別增長1.2%和9.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的53.6%提高到55.7%。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接納在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19.25萬人。全年義務教育免收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3.69億元。
科技
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29745件,專利授權量26484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4.1%和70.8%。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94家,累計達到3776家;累計培育認定研發中心637家,其中省級228家;企業技術中心501家,其中國家級18家,省級136家。年內新增10個中國馳名商標,累計已達88個。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
2010年末,全市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1個,公共圖書館16個,文化館13個,博物館、紀念館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群)。全年獲國家級和省級文藝、廣播影視、動漫類獎82項。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215.21萬戶,其中數字電視134.79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5.7%和29.1%。電視、廣播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88%和99.92%。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第十二屆西湖博覽會等重大文化活動。
衛生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63個,其中醫院152個;擁有床位4.1萬張,其中醫院床位3.5萬張,分別增長2.5%和6.1%。有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8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3萬人,注冊護士2.3萬人,分別增長3%、1.3%和9.5%。農村衛生服務得到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上年的99.7%提高到99.9%,自來水受益人數達437.66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9.3%,鄉鎮覆蓋率達100%。全市嬰兒死亡率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上年的3.81‰、5.1‰下降到3.37‰、4.36‰,每十萬孕產婦死亡率由上年的7.26人下降為6.8人。
體育
杭州籍運動員獲第十六屆亞運會9金3銀1銅獎牌。成功舉辦“沖浪中國”嘉年華系列賽、橫渡錢塘江、世界汽車飄移大賽、駐華外交官休閑賽、世界電子競技大師賽,西湖國際馬拉松賽等有影響力的大型賽事。群眾體育活動深入開展。全年新增全民健身點474個,新安裝器材5837件。積極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組織承辦或協辦第六屆全國傳統武術邀請賽、第七屆杭州市老年人運動會等活動60余次。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不足:經濟增長持續平緩,城市競爭力面臨周邊城市的嚴峻挑戰;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轉型升級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度較大;物價持續上漲,停車難行路難尚未得到根本緩解。這些困難和問題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公報注釋: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增加值為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常住人口數據待杭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