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紹興調查隊
2011年,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深入實施“創業創新、走在前列”戰略部署,按照“致力轉型促發展、強化宗旨惠民生、創先爭優開好局”的工作基調,積極實施“十二五”規劃,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成果,呈現經濟增速穩中有升,轉型升級逐漸加快,民生事業積極推進,社會更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291.2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5%。經濟總量居長江三角洲地區第九位,全省第四位。全市人均生產總值74892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美元,達到11595美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萬元的縣(市、區))4個,比上年增加2個,紹興縣19678美元、市區12780美元、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縣和嵊州市分別為8792美元和6765美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72.16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843.64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1275.44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3∶56.9∶37.8演變為5.2∶56.0∶38.8,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完成省政府下達服務業年度雙目標任務。
財政收入穩步增加。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426.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39.69億元,同比增長22.1%和24.0%,完成年度預算的101.4%和101.6%。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地方財政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同比分別增長14.0%、22.6%、36.3%和18.9%。
三大價格普遍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全年上漲5.4%,與全省、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八大類消費品七漲一跌,其中食品類、居住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衣著類、煙酒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交通和通信類分別上漲11.6%、5.3%、4.4%、4.0%、3.2%、2.6%、2.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7%。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和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4%和8.5%,進出差價仍達2.1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市新增城鎮就業9.39萬人,完成目標149%;幫助3.70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完成目標132%;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0044人,完成目標134%;1.59萬名城鄉勞動者實現自主創業,完成159.37%。培養各類技能人才9.78萬人,完成目標196%。累計投入培訓資金3181.3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1700多期,培訓農民9.70萬人,同比增長13.6%。4.56萬名農民經培訓后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綠色證書、學歷證書,累計新增轉移就業和創業就業農民達3.48萬人。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受國際市場影響,出口形勢嚴峻;產品附加值偏低,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仍然偏低,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市區中心城市偏小,大城市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二、農業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0.1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總產值161.76,增長3.5;林業21.73億元,增長4.3%;牧業51.58億元,增長5.5%;漁業23.42億元,增長3.0%;農、林、牧、漁服務業1.68億元,增長7.9%。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98.76萬畝,比上年增長0.8%,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8.95萬畝,增長0.6%。蔬菜、生豬、茶葉、淡水產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147.71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8%,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市共有13個現代農(林)業綜合區、47個農(林)業主導產業示范區、110個特色農(林)業精品園列入省級創建點,15個園區通過省級驗收掛牌,通過驗收的園區數量列全省第一。新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48個,面積14.35萬畝。共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243家,其中超億元企業77家,同比增加12家。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累計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共有29家。新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2146家。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7.63萬畝,累計達到96.70萬畝,占全市承包耕地總面積51.4%。建立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06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08只、認證A級綠色食品55只、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62個,累計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95萬畝,其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11只。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全市財政對農林水事務投入24.66億元,增長18.7%,完成年度預算的125.8%。用于“三農”的預算內資金85.0億元,增長28.5%。積極實施中心村培育建設,完成全市中心村布局規劃和第一批中心村建設規劃。整體提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財政共投入村莊整治資金4.03億元,比上年增長44.9%,268個待整治村完成環境整治任務。深入實施“欠發達鄉村和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全市全年建設扶貧項目100個,其中規模型扶貧開發項目7個,全部消除集體經濟4萬元以下的行政村,欠發達村的經常性收入增幅達12%以上,70%以上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農民飲用水工程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新增10.32萬人。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置換,全市全年完成宅基地置換3000多戶,新開工改造農民住房2.6萬戶,實際完成3.1萬戶。
林業、水利建設進展明顯。加強城市平原綠化、通道綠化、河道綠化、村莊綠化、公益林建設和森林產業發展,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全市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3個、森林城鎮12個、森林村莊22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163公頃,其中重點沿海防護林276公頃,累計封山育林72423公頃,森林覆蓋率54.03%。以水資源“百億保障工程”、“強塘工程”和“四千工程”為載體,不斷加大水利投入,扎實推進骨干水利和各項民生水利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年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設總投資23.46億元,同比增長8.1%。完成土石方3138萬方。欽寸水庫、永寧水庫、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曹娥江引水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市區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全年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8.82億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8平方公里,累計堤防達標長度499.19公里。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0座,山塘水庫加固整治305座,加固維修水閘5座;已建成水庫554座,總庫容12.95億立方米,防洪能力有顯著提高。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641.6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17.86億元,增長1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7673.99億元,同比增長25.9%。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六大新興產業產值1861.60億元,同比增長30.4%,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1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分別增長49.6%和40.6%。
經濟效益同步推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666.38億元,同比增長22.2%,其中利潤總額461.63億元,同比增長23.1%。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綜合得分300.62分,同比提高26.30分。
節能降耗成效明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當量)1019.02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2%,低于工業總產值增速24.1個百分點,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0.1294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9.1%。全社會用電量324.60億千瓦時,增長9.8%,其中工業用電量268.68億千瓦時,增長9.5%。
建筑業發展勢頭強勁。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強市”稱號,成為全省唯一的“建筑強市”。紹興縣、上虞市、諸暨市被評為“建筑強縣”,寶業、中成等16家企業被授予全省“建筑強企”稱號,占全省“建筑強縣”、“建筑強企”半壁江山。2011年,我市建筑業施工總承包工程獲魯班獎3只、國家優質工程獎4只,“錢江杯”19只、“白玉蘭杯”22只。4家特級企業第一批通過建設部新資質就位。20家晉升為一級企業,29家晉升為二級企業。現有建筑業特級企業17家,一級企業133家,二級企業251家,二級以上建筑企業達到401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年按工程在地原則核算的建筑業增加值201.99億元(不含我市建筑企業在外地創造的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全市建筑業總產值4169.44億元(含我市建筑企業在外地的施工產值),比上年增長27.8%。產值超10億元企業82家,超30億元企業40家,超50億元企業24家,分別比上年增加17家、12家和8家;超100億元企業達到11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426.26億元,增長24.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業性投資744.42億元,增長19.6%;房地產開發投資403.24億元,增長35.4%;基礎設施投資241.0億元,增長19.6%;服務業投資674.94億元,增長31.1%。
房產銷售持續低迷。受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影響,全市房地產銷售形勢嚴峻。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762家,全年商品房銷售額415.49億元,同比下降10.3%,商品房銷售面積497.39萬平方米,下降18.5%。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2881.07萬平方米,增長32.2%,其中新開工面積862.17萬平方米,增長24.4%。
重點建設成效顯著。全市213只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41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9%。列入省考核的52只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5億元,為年計劃的123%。其中,基礎設施項目投資149.3億元,社會事業項目投資62億元,工業項目投資66億元,服務業項目投資63.7億元。嘉紹跨江通道紹興段工程、杭甬客運專線紹興段及紹興樞紐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礎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濱海新城路網等基礎設施已呈稚形,浙能濱海熱電廠建成投運,江濱區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積極搶建,欽寸水庫工程進入攻堅階段,永寧水庫工程全面啟動,“科教園、三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初出形象。
五、國內貿易
全社會消費穩定增長。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6.75億元,同比增長18.0%。分城鄉看,城鎮市場零售總額856.17億元,同比增長18.1%;鄉村市場零售總額150.58億元,增長17.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920.62億元,增長18.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86.14億元,增長18.6%。從限額以上批零業企業商品零售情況看,食品、飲料、煙酒類商品增長14.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增長13.4%。增長最快的是煤炭及制品類、金銀珠寶類、石油及制品類,分別增長99.5%、47.3%和42.2%,汽車類增長12.6%,以上四類占限額以上零售總額的66.6%,拉動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8個百分點,拉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個百分點。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據工商局統計,年末有商品交易市場409個,全年成交額1999.22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消費品市場成交額1191.84億元,增長15.5%;生產資料市場成交額807.39億元,增長9.8%。超億元市場44個,其中超10億元市場19個,超100億元市場5個。中國輕紡城和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分別為488.43億元和400.86億元,增長11.4%和12.9%。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35.05億美元,同比增長24.0%,增幅高于全省、全國2.0和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59.86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增幅高于全省、全國3.3和2.9個百分點。進口75.2億美元,同比增長26.5%,雖低于全省0.8個百分點,但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進出口額、出口額居全省第三位,進口額居全省第四位。有進出口國家和地區199個,其中出口超1000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107個,同比增加7個。美國、阿聯酋、巴西分別位居出口額前三位國家,出口額分別為31.17億美元、14.24億美元和13.02億美元。機電、化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出口46.13億美元、15.18億美元和11.8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9.9%、27.1%和6.2%;紡織品及服裝出口173.02億美元,增長24.1%。新登記備案企業1681家,累計獲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2278家。全市出口超1000萬美元企業579家,同比增加113家。
利用外資形勢嚴峻。2011年,全市批準外資項目195個,同比減少40個,合同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11.55億美元和8.05億美元,同比下降20.2%和15.6%。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為我市招商引資重點領域,全年引進合同外資9.24億美元,實到外資7.29億美元。
外經合作積極推進。全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84家(增資企業13家)。境外投資企業總投資額7113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69485萬美元,同比增長146.7%,完成年度目標277.9%。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36192萬美元,營業額45723萬美元,分別下降31.4%和9.0%。其中實際境外工程營業額10816萬美元,同比增長7.1%,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8.2%。全市外派勞務81人次,年末在外人數315人。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公路建設不斷推進。全市積極推進交通重點工程建設,交通項目建設呈現投入大、速度快、質量好的特點。全年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90.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2.8%。其中市本級完成投資51.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4.1%,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9480公里,同比增長2.1%;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7328萬人,周轉量47.51億人公里;公路營業性貨運量7694萬噸,周轉量78.44億噸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穩步增長。全年郵電業務收入53.64億元,同比增長9.8%。年末電話用戶(含小靈通)199.22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5.28號線/百人。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通話用戶)484.76萬戶,同比增長11.1%;移動電話普及率110.17部/百人,同比增長10.8%;互聯網用戶數(不含手機上網用戶)99.55萬戶,同比增長14.9%。
旅游事業發展加快。全年全市旅游總接待游客4187.9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13.90億元,分別增長20.0%和21.5%,其中接待國內游客4127.62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399.60億元,分別增長20.1%和21.8%;接待入境游客60.3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2010.32萬美元,分別增長15.4%和19.1%。年末共有涉外飯店、賓館93家,其中五星級8家,四星級20家,三星級42家。旅行社118家,比上年增加7家。市區5A創建取得重大突破,順利通過浙江省旅游局的5A初評和國家旅游局的暗訪調查、資源評估。浙江溫泉湖國際度假旅游區(二期工程)、大香林風景區(二期工程)、會稽山度假休閑中心、東湖景區整治擴建等7個項目被列入全省服務業重大項目和“十二五”旅游重點建設項目。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金融業發展相對較緊。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510.14億元,同比增長11.2%,貸款余額4463.09億元,同比增長13.4%,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8.3和5.9個百分點。盡管全年金融機構存貸比和本年度新增存貸比分別處于81%和93.7%的歷史高位,但貸款增量同比明顯少增,全年全市新增貸款528.82億元,同比少增108.46億元。
上市公司隊伍不斷壯大。至年底,全市有上市公司49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11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資額90.86億元,同比下降21.1%,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額為51.43億元;完成再融資的5家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為39.43億元。2011年有4家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42億元,10家擬上市公司獲得私募股權融資7.37億元。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也跨上了新臺階。全年新開業小額貸款公司7家,增資擴股4家,全市開業小額貸款公司已達17家,注冊資本45.5億元,全年累計發放貸款333.71億元,小額貸款公司成為銀行體系的重要補充。
保險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各項業務指標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經營效益較上年有很大提高。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機構48家,保費總收入66.56億元,增長7.58%,其中產險收入29.56億元,增長21.95%;壽險收入37.00億元,下降1.68%。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24億元,增長7.74%,其中產險賠款13.98億元,增長24.83%,賠付率47.31%;壽險賠款及給付4.25億元,下降25.83%。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再創新績。紹興市連續八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下轄五縣(市)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稱號。全年新上創新基金、重點新產品、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國家級科技項目204項,新上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新產品等省級科技項目692項,37項科技成果通過201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其中省科學技術獎31項、成果轉化獎6項。紡織新材料、照明電器等兩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通過復評,新昌軸承及專用裝備新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新認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56家,省創新型示范(試點)企業19家。紹興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國內唯一國家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認定省級企業研究院6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3家。越城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市13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場地面積近50萬平方米。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科技部中期評估,省級農業高科技園區通過驗收。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15670件、892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2078件、534件,同比分別增長64.5%、55.7%。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制訂了“十二五”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出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若干政策意見。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擴容提質,鏡湖科教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元培學院、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和國際關系學院杭州校區項目進展順利。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走在全省前列,266所通過省廳驗收,創建率44%,居全省第二位。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成功創建12個,總數達103個,覆蓋率92.8%,全省領先。省級示范性中小學比例22%。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13所,占全市職業學校52%,省級重點中學、重點職校占全市高中段學校的60%以上。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99.04%以上,小學、初中和“三殘”兒少入學率100%,初升高比例達99.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以上。在校學生數123.34萬人,其中普通高校學生數5.65萬人。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線人數(不含藝術、體育)占全省13%,上線率高于全省平均。教師隊伍不斷擴大,年末共有教職工57702人,增長2.6%。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昌盛。基礎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紹興市文化中心建設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積極推進。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個“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紹興圖書館90%的面積向公眾免費開放。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提前半年完成省政府下達任務,全省領先。堅持文化“三下鄉”,全年組織下基層演出1224場,送圖書下鄉120026冊,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5777場,受惠觀眾達800萬人次。越劇《梁祝》走進新疆、西藏,完成全國巡演;舉辦市第三屆魯迅文化藝術節和紀念毛澤東同志為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50周年座談會紀念專場演出。紹劇《八戒別傳》、新版劇《貍貓換太子》入選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節演出。制定實施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件,深入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非遺館建設、非遺項目、基地申報等方面取得新成績。完成2400平方米的非遺館二期建設,成為紹興向外展示非遺項目獨特魅力的文化窗口。“王羲之傳說”、“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列入第三批國遺名錄,“諸暨西路亂彈”進入國家級非物質遺傳擴展項目名錄。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等6個項目、8家單位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全市共42人被確認為第三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826場次,電影放映145620場次,公共圖書館總藏量267.29萬冊,擁有藝術群藝館、文化(館)站125個。
衛生事業成就顯著。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成功通過復審。積極推進醫療改革,新農合全市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429.97元,居全省第二位,參合率97.28%,其中市區99.65%,為全省第一。統籌地區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68.99%,比上年提高22.32個百分點,列全省第一。有效推進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年共完成新建、改擴建133家,完成全年任務數170%。市區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健康卡“一卡通”,各縣(市)新農合卡在市級定點醫院和部分省級醫院實現聯網結算。全市共獲省衛生廳和省中醫藥科技計劃立項31項;獲省衛生科技創新獎和省中醫藥創新獎17項,創歷年來最佳成績。年末有衛生機構1515個,其中醫院40個,衛生院、分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20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6849張,其中醫院12893張。醫生數9926人,注冊護士數8528人。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38.29張,每萬人擁有醫生22.56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欣欣向榮。體育賽事精彩紛呈,成功承辦全國花樣游泳錦標賽、全國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游泳比賽、世界荷球錦標賽、全國高爾夫俱樂部聯賽。競技體育扎實推進,以籌備、備戰第十五屆省運會為契機,全面推進全市競技體育各項工作發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組織“全民健身、同迎新年”體育健身展示活動、萬人登山暨市區第十四屆千人登會稽山、長三角健身大聯賽等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創強工作取得突破,成功創建13個體育強鎮(鄉、街道)、16個“體育先進社區”,創建數量和質量為歷年之最。還成功創建省級小康體育村311個,新建、改建籃球場293片,新建健身路徑580件。創建104個省級、市級基層體育俱樂部,發展會員3萬余人。體育設施建設順利推進,啟動奧體中心運營管理的前期工作,市體校擴建工程順利動工建設,市游泳健身中心無障礙設施改造全面完成。
十一、環境和安全生產
環保工作深入開展。全面啟動“811”生態文明推進行動,印發《紹興市“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方案》和11個專項行動方案、《紹興市2011年生態市建設各縣(市、區)和部門工作任務書》等文件。認真做好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查迎檢各項準備。建立健全減排工作體系,編制出臺《紹興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深入開展“清潔水源”行動,開展曹娥江、鑒湖等流域水環境專項整治。深入開展“清潔空氣”行動,開展工業廢氣、惡臭的集中排查和整治;開展機動車尾氣定期檢測;實施油氣回收改造工程;實施餐飲業油煙治理;開展建筑工地揚塵污染專項整治。扎實開展生態系列創建,諸暨市東白湖鎮等4個鄉鎮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年度創建總數位居全省第二。上虞市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市,新昌縣七星街道等13個單位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全市省級以上生態縣市、生態鄉鎮比例分別達到50%和88.2%。累計創建省級綠色飯店2家、綠色家庭20戶、綠色社區15個、綠色醫院3家,市級生態鎮(街道)10個、生態村260個。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API<100)天數332天;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醫療廢物處置率均保持在100%。
安全程度不斷提高。全年全市共發生各類事故1873起、死亡588人、受傷1670人、直接經濟損失2308.5萬元,四項指標均在省控指標范圍內。安全生產各類事故起數、事故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三項指標連續八年實現“負增長”,未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全市命案破案率96.47%,五類案件破案率100%。全市刑事案件列案數42818起,上升0.74%,破案數19683起,增長3.01%;道路交通事故1578起,火災事故113起,分別下降16.29%和30.2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據市公安局統計,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40.01萬人,其中男性220.83萬人,女性219.19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0.2%和49.8%;非農業人口152.07萬人,占總人口的34.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年末暫住人口182.28萬人,同比增長28%。據市人口計生委統計,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09‰,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長率0.26‰。
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179.31億元,同比增長21.5%,完成年度預算的124.2%。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70.8%,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抽樣調查顯示,城鄉居民收支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3元,增長13.3%;人均消費性支出20353元,增長13.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861元,增長16.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073元,增長9.4%。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0%和39.8%,均處于相對富裕水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5.1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61.69平方米,同比雖有所下降,但住房配套設施有了較大提高。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率先開發成功兼具銀聯功能的社會保障卡,全市共發放社會保障卡136.5萬張,占總數的96.8%,基本覆蓋全體參保人員。制定出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職工醫保完善工傷保險市級統籌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新政,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11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5.33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94.05%;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增參保14.1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28%;失業保險新增參保8.54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284%;工傷保險新增參保16.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24%;生育保險新增參保15.2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305.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新增參保7.31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46.2%;城鎮居民和未成年人醫療保障新增參保6.7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1.51%。全市減征社保費1.6億元,惠及企業42562家。全市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2136套、15萬平方米;新開工廉租住房372套、2.21萬平方米;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5163套、30萬平方米;完成城市舊住宅區(危舊房)改造共15.1萬平方米。
社會福利事業卓有成效。居家養老力度有新提升。通過建立市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創辦農村“星光老年之家”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全市98個城市社區開展居家養老工作,2187個村已建成“星光老年之家”;新增機構福利床位4467張,超額完成年增1800張的任務;出臺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政策,明確全市孤兒月基本生活費標準,機構養育不低于1000元,社會散居不低于600元。福利彩票銷售量6.59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0%和17.6%。低保最低補差達到6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農戶全部納入低保,高于省政府2500元以下的標準,全年向35152戶低保戶56914人發放15757.37萬元低保金,我市農村和城市低保標準分列全省第三和第四位。發放困難群眾動態物價補貼2530多萬元,20.80萬人次受益。醫療救助資金6217.93萬元,同比增長17.61%,超過了年初預算32%。集中供養水平穩中有升,3399名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100%,供養經費2942萬元,比上年增長6.6%。累計救助5695人次,救助經費810.54萬元,未成年人、街頭流浪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得到全額救助,全程關愛,全省領先。全年開展慈善公益項目30個,組織公益活動156次,為10萬名對象提供1.8萬小時服務和19萬元愛心物資,開展助困、助學、助醫、助老、助殘等慈善項目行動,全年支出慈善救助金1.02億元,惠及困難群眾55.85萬人次。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說明:
1、本公報所列各項指標為年度初步統計數,今后均以《紹興統計年鑒》數為準。
2、公報中紹興市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附表2中工業產品產量的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法人工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