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繁重的改革和建設任務,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爭先進位”總體要求,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全民創業活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創造了“十一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359.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5.34億元,增長10.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1.16億元,增長15.4%,其中工業增加值115.56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2.52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比例為21.0:39.3:39.7。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10231元,增長12.2%。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87.3萬人,比上年增加0.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98.2萬人,減少2.3萬人;第二產業35.6萬人,增加3.2萬人;第三產業53.5萬人,減少0.1萬人。
從業人員中,全市鄉村從業人員157.06萬人,同比增長0.5%。其中,工業從業人員16.31萬人,增長19.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發展速度還不夠快,與實現趕超先進水平的要求,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經濟結構還不夠優,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夠快,工業主導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骨干企業數量較少。經濟增長的方式還比較粗放,經濟效益還不高,加快發展與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發展后勁和活力不強,帶動全市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不多。政府職能轉變還不是很到位,行政效率和為企業服務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農 業
2006年,我市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做好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積極落實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農業74.62億元,增長13.0%,林業2.23億元,增長6.8%,牧業35.46億元,增長9.3%,漁業13.37億元,增長7.0%。糧食總產量達244.7萬噸,增長17.4%。全年油料產量 30.62萬噸,增長0.2%。棉花產量4.32萬噸,增長26.4%。蔬菜產量183.4萬噸,增長16.0%。水果產量84.37萬噸,增長4.5%。
畜牧業、漁業平穩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27.24萬噸,比上年增長10.1%;禽蛋產量5.14萬噸,增長12.5%,水產品產量11.07萬噸,增長6.0%。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為28.7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6% 。其中水田9.55萬公頃,增長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4.89萬噸,增長2.2%。農用薄膜使用量0.96萬噸,增長5.1%。農藥使用量0.45萬噸,增長7.9%。農村用電量33992萬千瓦小時,增長7.1%。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農業機械穩定增長。大中型拖拉機0.48萬臺,增長36.4%,小型拖拉機32.4萬臺,增長1.1%,聯合收割機保有量0.62萬臺,增長 17.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76.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58.36億元,增長23.8%。全年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15.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5.34億元,增長20.3%。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1.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71.71%,實現利稅總額33.78億元,增長15.4%,實現利潤9.92億元,增長23.8%。
精細化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深加工、專用機械制造及汽車零部件三大優勢產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5.6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2.5%;完成工業增加值37.23億元,增長44.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2.9%,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9.99億元,增長36.0%,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51.6%,實現利潤4.4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比重達44.9%。
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貝斯特工業園無比鋼住宅項目已完成投資;汽配產業園一期表面涂裝和污水處理項目建成并運行,498發動機五大件項目建成投產;應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陽能發電裝置現已建成;億多科技園基礎設施部分建成;凱盛工業園一期建材設備制造、二期中意合資凱盛—保特羅公司項目現已投產。豐原大輸液、華光集團CSTN-LCD面板生產線(一期)、華益公司ITO導電膜玻璃生產線、通達公司年產30萬只汽車油箱、豐原熱電二期、佰仕化工年產1500噸香蘭素項目均已建成。
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5.6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全年三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產值61.20億元,三級及以上建筑企業實現利潤9700萬元,增長3.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71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50萬元以上投資完成116.06億元,增長28.3%;房地產完成投資24.65億元,增長15.8%,其中住宅完成投資15.90億元,增長18.5%。房屋施工面積321.42萬平方米, 增長17.8%;房屋竣工面積128.2萬平方米,增長10.8%,房屋銷售面積121.91萬平方米,增長10.4%。
一批“861”項目取得進展。美佛爾國際學校、第三污水處理廠項目、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八一集團新建對(鄰)硝基氯化苯Ⅰ期工程、供電公司500KV蚌埠變電所、寶龍城市廣場、玻璃產業園區、天然氣加氣站集成、通成廣場、敬業納米二氧化硅、茨淮新河公路橋、五河縣醫院綜合病房樓、淮河流域氣象中心、海螺粉磨站項目等35個項目實現開工建設。
市政府直接調度的重大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完成投資33.76億元。煙廠物流配送系統及倉儲設施建設、豐原熱電二期、淮干蚌埠至浮山段治理工程、寶龍城市廣場、華皖高檔地毯、蚌埠電廠、500kv蚌埠變電所等9個項目完成投資均超過億元。
五、交通郵電
全年鐵路旅客發送量510.4萬人,比上年增長15.3%,貨運發送量295.6萬噸,增長7.3%,鐵路客貨運收入4.33億元,增長5.1%;全年公路客運量3112萬人,增長20.8%,貨運量2886萬噸,增長21.8%。
開工建設豐原鐵路專用線,南環公路建設進展順利,蚌埠新港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試運營,客運北站已基本建成,客運南站完成設計、土地征用等。
實施“村村通”工程,建設和改造農村公路800公里。新建8個農村客運站,完成3個渡口改橋項目。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郵電業完成業務總量14.38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電信完成業務量13.02億元,增長5.6%,郵政完成業務總量1.36億元。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數81.8萬戶,增長2.9%,其中住宅電話用戶數62.25萬戶,增長3.0%。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數80.06萬戶,增長30.9%。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80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3.10億元,增長15.2%;縣零售額24.10億元,增長14.1%。縣以下零售額26.60億元,增長12.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消費品零售額109.77億元,增長12.7%;餐飲業零售額24.02億元,增長23.8%。
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改造和新建配送中心6家,日用消費品店138家,農資農家店329家。外資零售企業——家樂福落戶我市。
全年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3%。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上漲2.4%,其中糧食上漲0.5%,菜類上漲4.7%;居住類上漲4.3%。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5%。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全年進出口總額274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25%。其中,出口完成24913萬美元,增長14.0%;進口完成2526萬美元,下降16.7%。
全年新批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6家。合同利用外資6466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金額1431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2080萬美元,增長138.1%;批準利用內資合同項目數506個,批準合同引進資金351.47億元,增長37.1%。其中,省外資金283.65億元,增長33.5%;實際到位內資77.52億元,增長41.9%,其中省外資金62.0億元,增長31.2%。
組團參加2006中國國際徽商大會(香港)。簽約項目13個,項目投資規模5.3億美元;參加第十屆夏交會取得豐碩成果。
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2.86億元,比上年增長36.0%,接待國內游客375.34萬人次,接待入境游客7100人次。年末,全市星級飯店(賓館)16個,床位3084張。旅行社2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一家。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蚌埠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2001-2020)》經市政府批準實施;《涂山白乳泉風景區總體規劃》《垓下古戰場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被批準實施;《五河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經國家旅游局批準,豐原集團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禾泉農莊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45.42億元,比上年增收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83億元,增長31.2%,中央收入26.21億元,增長7.1%。人均財政收入1294元,增長13.9%;全年財政支出41.40億元,增長55.3%,其中,挖潛改造支出增長40.6%,科技三項費用支出增長189.5%,農林水氣支出增長46.2%。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下同)367.81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28.59億元, 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6514元,比上年增長8.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44.92億元。
全年實現保費收入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全年共賠付支出1.44億元。
九、開發區(工業園區)
2006年末,全市共有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6個,已建成面積38.15平方公里,入園企業數855戶,比上年增長35.5%。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10.85億元,增長46.9%, 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0.8億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4億元,占全市投資總額的50.7%。
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成面積10.8平方公里,全年實現經營收入151.58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實現財政收入4.2億元(含土地出讓金),增長67.4%,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1.0億元,增長11.0%。高新區內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經濟開發區全年實現經營收入18.23億元,增長52.5%,實現財政收入5.6億元(含土地出讓金),同比增長59.7%,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4.5 億元,增長11.3%。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2006年全市共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5所,其中普通中專8所,職業高中18所;普通教育學校1276所,比上年減少62所,普通中學190所(高中38所,初中152所),小學974所,幼兒園107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
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1359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1210人,其中,高中2992人,初中8218人。
2006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5.15萬人,普通教育學校在校學生61.95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7.75萬人(高中在校學生6.79萬人,初中在校學生21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9.76萬人。
2006年,我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73%,在校學生輟學率0.17%,初中入學率98.6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4.8%。
全市23169人參加高考,本科達線人數7408人,增長32.0%;其中,一本1200人,增長13.5%,市區同比增長32.2%。
華益導電膜玻璃公司、玻璃設計院、英特電子公司、天一包裝制品公司等十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豐原生化公司的“年產6萬噸自絮凝酵母連續發酵生產酒精”、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汽車超重機項目已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東海大道改造完成。建成龍子湖橋頭公園一期,啟動了錐子山景區建設。全年完成興華街、國慶街北段、華大街等43條三、四類道路整修和改造;改建前進二里等55條街巷路燈,新建路燈210套。火車站廣場改造工程竣工,10月1日對外開放。完成南山公園開放式建設,6月1日對外免費開放。加強城市綠化美化,增加城市綠地2000畝。城市污水管網建設進展迅速,全年污水管網鋪設18.4公里。
全年竣工驗收新建小區實施物業管理12個,沁雅花園二期、四季陽光花園、阿爾卡迪亞A2塊二期、華夏第一街區一期、益興名流花園、晨光花園、金山花園一期項目竣工。
完成環境噪聲達標區21.56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19.41平方公里建設的驗收工作。全年環境空氣質量達二級標準的天數80%以上,全年區域噪聲平均值小于56分貝。完成10戶重點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的安裝和全市污染源在線監控中心建設。龍亢、馬頭城兩個水質自動站建成投入使用。第一污水處理廠一期日平均處理污水量9萬噸,運行負荷率達90%;二期日平均處理污水量6.7萬噸,運行負荷率67%。全年COD新增削減量496噸,新增二氧化硫削減量218噸。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總藏書量36.7萬冊。市圖書館搬至新址。編制了《蚌埠市文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10月21-22日,舉辦了國家級文化節慶活動——中國花鼓燈歌舞節,花鼓燈、泗州戲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正式掛牌。9月28日,舉辦了紀念湯和誕辰680周年大型活動,舉辦了首屆安徽省奇石玉器博覽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6年末,全市共有電視轉播臺4座,廣播電臺4座,電視、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年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7816戶。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449人,床位數9024張。市縣疾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醫療救治中心已驗收。全年建立100個社區衛生服務所(站),市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87%。啟動農村新一輪衛生保健,懷遠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進程加快,全年農民參合率達81%。19所鄉鎮衛生院被列為國家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我市運動員在省十一屆運動會取得金牌119.5枚的好成績,并以總分第二的成績,保持了我市在20年間連續六屆保持省運會第二名的位次。我市輸送的運動員李婭在獲體操世界杯女子個人平衡木金牌、女子個人高低杠銀銀牌。高難度的“李婭空翻”被國際體聯正式命名。市體育場綜合改造工程已經啟動。群眾體育豐富多彩,舉行了40多次群眾體育運動。全年發行體育彩票3982萬元。
十三、人口與人民生活
全年人口出生率12.31‰,比上年上升1.79‰,人口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長率8.11‰。年末戶籍總戶數96.18萬戶,其中市轄區 27.05萬戶。年末總人口352.47萬人,比年初增加3.14萬人。分年齡段看,18歲以下84.66萬人,占總人口24.1%;18-35歲103.26萬人,占總人口的29.29%;35-60歲的118.40萬人,占總人口的33.59%;60歲以上46.15萬人,占總人口的13.02%。總人口中,非農人口93.97萬人。市轄區年末總人口91.43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3.58萬人。分性別看,男性人口182.7萬人,占51.8%,女性人口169.8萬人,占48.2%。
據抽樣調查,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5元,比上年增長14.7%,人均消費支出7556元,增長17.8%,食品支出3053元,增長5.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4%,比上年降低3.6個百分點。百戶城鎮居民主要消費品擁有量為:洗衣機103臺、電風扇195臺、電冰箱90臺、彩電131臺、影碟機71臺、家用電腦30臺、組合音響25臺、照相機41部、空調器97臺、微波爐64臺、移動電話139部、固定電話93部,接入互聯網用戶13條。農民收入繼續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171元,同比增長14.1%,農民人均消費支出1990元,增長14.0%,其中食品支出888元,同比增長9.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6%,比上年降低2.0個百分點。百戶農村居民主要消費品擁有量為:洗衣機68臺、電風扇207臺、電冰箱23臺、摩托車45臺、固定電話72部、移動電話44部、彩色電視機93臺、黑白電視機29臺、家用電腦2臺。
年末全市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4.6萬人、25.5萬人、33.5萬人、12萬人和11.8萬人;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8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8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勞務輸出總量55萬人,新增勞務輸出5萬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年按時足額為84.35萬人次發放低保金6107萬元,其中農轉非失地農民8.12萬人次享受低保金630萬元。低保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城鄉特困群眾醫療制度已建立。
注: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快報數;人口數取自公安年報;地區生產總值、工、農業產值為現行價,部分指標增速按可比價計算。部分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