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統計局
2002年3月21日
2001年,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結構調整,努力增加投資、擴大消費,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十五”計劃的順利實施開了一個好頭。全市總體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初步統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8.5億元,比上年增長9%。增幅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比預期目標高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85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82.21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43.44億元,增長9.4%。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60.7:29.3調整為9.3:59.4:3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2萬元,居全省首位。
經濟發展呈現新亮點,出現新突破。縱向比:主要指標增幅較上年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達到新的起點;橫向比:主要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十七個市中的位次較上年有較大前移。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突破1萬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元。馬鋼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產品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5.42億元,成為省內第一家銷售收入超100億的特大型企業。鐵、鋼、鋼材產量均躍上400萬噸的新臺階;歷史上單個項目投資最多、投資額達52億元的冷熱軋薄板項目獲國家批準,并于年內動工,標志著馬鋼從此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地方企業發展顯現生機:開發區建設全面啟動,并取得實質性進展,已有10個項目進住開發區,其中驚天液壓錘、日本同豐紡織等4個項目已建成投產,2個項目即將投產;山鷹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地方企業中的第一個上市公司。市紡織廠、市五交化大廈等9房戶企業完成改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放型經濟規模小、份額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不強,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持續增加,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壓力增大;對農民增收有積極影響的鄉鎮企業發展勢頭不強,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快等。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我市農村緊緊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產業化開發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這一指導思想,積極實施農產品優質化工程。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種植業產值4.61億元,增長3.7%;林業產值0.14億元,下降3.3%;畜牧業產值1.7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3.77億元,增長1.9%。
油料、棉花再獲豐收。全年油料產量6.74萬噸,比上年增長17.4%;棉花產量0.26萬噸,比上年增長42.5%;糧食產量33.99萬噸,比上年下降3.1%。
植樹造林又有進展。全年造林面積為398公頃,四旁植樹221萬株,成林撫育面積為837公頃,幼林撫育面積為1899公頃,育苗面積為15公頃。
養殖業持續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2.82萬噸,比上年增長10.8%;水產品產量5.72萬噸,增長1.1%,其中蝦蟹類產量0.94萬噸,增長10.6%。
農業結構發生可喜變化。經濟作物比重上升。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9.3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2.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16萬公頃,下降7.3%;油料播種面積3.29萬公頃,增長3.5%;棉花播種面積0.39萬公頃,下降26.7%。糧經比由上年的58.2:41.8調整為55.2:44.8。養殖業比重保持較高水平。全年養殖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2.45%。訂單農業有所發展。優質油菜訂單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達25%,優質水稻訂單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達30%。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財政支農支出2860萬元,比上年增長5.85%;年末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3.64億元,比上年增長25.95%。全市農村興修土石方355萬立方米。新增排灌站4處。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5.37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707臺,小型拖拉機10872臺,聯合收獲機111臺,機動脫粒機39040臺,排灌動力機械72194臺,農產品加工機械總動力2.1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達30329噸,比上年增長1.5%。農村用電量1112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6%,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達483噸,比上年增長92.4%。有效灌溉面積為4.8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0公頃。自來水受益村占村民委員會總數的63.76%,通汽車村占99.1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加速發展。全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達12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4%,增幅比上年提高4.89個百分點。其中:馬鋼完成62.88億元,增長19.58%;地方工業完成43.69億元,增長10.5%;當涂縣完成18.72億元,增長11.49%。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00.58億元,增長17.84%。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82.34億元,增長20.13%;集體企業完成8.4億元,增長10.43%;其他企業完成9.84億元,增長6.96%。
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96.69,比上年提高13.72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47.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7%,實現利稅15.63億元,增長19.92%,盈利企業盈利4.91億元,比上年增加1.95億元,增長65.71%。
建筑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3.26億元,比上年增長30.41%。全年施工工程個數為3210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1026個,分別比上年增加244個和320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190.6萬平方米,其中投標承包工程139.3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12.8萬平方米和37.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為115.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92%。行業盈利水平提高,全年實現利稅1.08億元,比上年增長63.1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全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按投資種類分: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6%;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1.47億元,比上年增長5.71%;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62億元,比上年增長37.79%;農村集體和個體投資完成4.06億元,增長2.27%;其他投資完成1.22億元,比上年下降15.28%。本年新增固定資產19.88億元。由于房地產市場的拉動,全市住宅投資高速增長,全年房地產銷售額增幅高達76.44%,住宅投資增長22.6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點工程、國債項目建設加快。全年國債項目和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10.21億元。其中江東大道完成投資0.71億元,雨山湖南排工程完成投資0.66億元,城網改造完成投資0.92億元,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4億元,314省道完成投資0.44億元,移民建鎮完成投資0.53億元,3.5萬噸新工藝炭黑項目完成投資0.2億元,山鷹8萬噸牛皮箱紙完成投資1.08億元,豐原4萬噸檸檬酸完成投資1.21億元,星馬2000輛專用汽車完成投資0.66億元,電信業完成投資2.37億元,馬鋼平改轉完成投資1.84億元,開發區城市道路完成投資0.33億元。
本年竣工的投資項目主要有:Yc系列液壓錘,4萬噸檸檬酸,阿拉瑞林工程,長江干堤加固,沿江排澇泵站,314省道,東苑小區,人力資源中心市場等。
小城鎮建設得到加強。年末共有鄉鎮31個,其中鎮17個。全年小城鎮建設總投入達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近2億元。博望、丹陽、向山等重點鎮建設步伐加快,并開始展示出新的面貌。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格局發生較大變化。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發展平穩,水路運輸繼上年下降后,仍未走出市場份額減低的困境。
郵電業保持較快發展。通信工程在加快高速骨干傳輸網、接入網和互聯網建設、提高網絡性能的同時,重點加快了寬帶接入網的建設;完成市郊東環路SDH155M建設項目和十七冶模塊局2800線的建設施工;完成本市電信寬帶城域網的建設,近5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及15個生活小區的寬帶施工;開通185客戶服務中心,實施村郵工程和郵政報刊亭建設。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1.59萬門,比上年增加7.99萬門。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達6.5億元,比上年增長48.9%。全年發送函件820.42萬件,發送包件6.84萬件,發送匯票32.95萬張,特快專遞8.79萬件;訂銷報刊雜志5480萬份,郵品銷售2238萬枚。年末電話機總數達23.61萬部,比上年增加2.98萬部,增長14.11%;移動電話用戶20.4萬戶,比上年增加10.9萬戶,增長1.15倍。年末因特網用戶達到2.61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商業市場穩中有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26億元,比上年增長7.7%。按地區分:市區消費品零售額為28.66億元,增長8.06%;當涂縣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6億元,增長6.45%。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25.88億元,增長9.89%;餐飲業3.97億元,增長19.06%。
市場物價基本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5%。分類別看:食品類下降0.9%,
衣著類下降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類下降2.4%,交通和通訊類下降11.9%;煙酒及用品類比上年上漲1.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1%。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引進外資取得新成果。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800萬美元。本年新辦“三資”企業7家。年末實有“三資”企業61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39家,中外合作企業2家,外商獨資企業20家。投資總額1.78億美元,注冊資本1.14億美元,其中外方資本0.83億美元。全年利用內資6.2億元。
外貿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進口1.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出口1.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馬鋼上半年搶抓機遇,增加螺紋鋼等品種的出口,下半年H型鋼受美國市場反傾銷的沖擊,抑制了高速增長勢頭,全年出口881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11%;三資企業在地方企業出口中發揮了支撐作用。三資企業全年出口達3197萬美元,占地方企業出口總額的71.3%,比上年增長16%。
旅游業穩定發展。我市鞏固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成果,保持了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好勢頭。全年共接待國內游客132.3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14%。接待入境人數5190人次、20590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9.59%和25.22%。全市涉外賓館10家,其中四星、三星級賓館各1家,其他星級賓館7家;涉外賓館房間數達1052間,床位2220張。旅游業外匯收入388.04萬美元(不含旅游商品創匯收入),比上年增長48.44%。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財政收入達20.02億元,比上年增長8.57%。其中中央收入9.58億元,地方收入10.44億元。全年財政支出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5%,其中用于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增長58.16%。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7.91億元,比年初增加15.66億元,增長13.95%,其中國家銀行存款余額為103.31億元,增長11.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3億元,比年初增加1.3億元,增長1.61%,其中國家銀行貸款余額為65.8億元,下降7.39%。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中,企業存款余額為43.46億元,增加4.27億元,城鄉居民存款余額為77.67億元,增加10.16億元。在各項金融機構貸款余額中,各項個人貸款達到3億元,比年初增加1.35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累計投放貨幣234.54億元,比上年增加46.71億元,貨幣回籠223.25億元,比上年增加45.37億元,貨幣凈投放11.28億元,比上年增加1.33億元。
保險業發展勢頭較好。全年保費收入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7.56%,其中壽險增長34.34%,財險增長9.14%;已決賠付1.24億元,比上年增長74.64%,其中壽險增長1.2倍,財險增長47.29%。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科技投入繼續增加。全年財政用于科技三項費用達1302萬元,比上年增長27.77%。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內部支出達4.42億元,比上年增長46.7%。
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取得成效。星馬公司、山鷹公司兩企業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產業。至此,我市已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全年評定市級科技成果48項;認定技術合同240項,技術貿易額2800萬元;認定12家民營科技企業。
專利申請穩定發展。全年代理專利申請61件,位居全省前三名。
企業技術進步取得新進展。全年工業企業共開發新產品42項。其中馬鋼標準件用盤條、H型鋼、輪箍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共向國家和省申報創新項目30項,馬鋼股份公司降低噸鋼耗新水改造、信息化管網改造、山鷹公司污水處理及水封閉循環使用系統改造等3個項目列入國債第六批貼息計劃。馬鋼空心磚、熱軋H型鋼、混凝土攪拌車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新產品試產計劃,液壓錘、高內稟永磁鐵氧體、高檔涂布牛皮卡紙、車輪等4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計劃,47m泵車、大傾角運輸成套設備研制等2個項目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創新研制項目,垃圾車、耐候H型鋼、稀土航空鋼絲繩等10個項目列入省級重點技術創新項目計劃。教育事業穩步向前發展。全年財政用于教育支出達1.53億元,比上年增長6.25%。年末普通高校1所,在校學生數為11270人;中等專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數為2418人;技工學校4所,在校學生數為3403人;職業學校11所,在校學生數為2474人;普通中學62所,在校學生數為6.67萬人;小學262所,在校學生數為11.62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2%,升學率為98.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62.2%。其中:市區升學率為90.2%,當涂縣升學率為42.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年末擁有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29.1萬冊;藝術表演團體3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5個。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0%,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5%。共有有線電視臺、站24個。年末綜合檔案館2個,檔案資料9.67萬卷冊,總建筑面積3138平方米。
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年末在冊衛生機構為24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0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7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5個,個體辦診所42個。共有病床334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3258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046人。其中:醫院、衛生院4209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22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60人,個體辦診所64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醫生2226人,護師、護士1855人。全市四苗全程接種率達99.20%,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達94.03%。
體育事業扎實開展。成功承辦了第六屆“國際奧委會主席杯”百城自行車賽和華東地區15城市體育舞蹈精英賽。體育設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在全國九運會上,我市被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中小學體育達標率保持較高水平。市區中學體育達標率為91.5%,小學體育達標率為91%。
十、市政建設和環境保護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的進展。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設維護總投資3.86億元(不含開發區)。完成10條二級道路的新建、擴建、改造工程。居民住宅小區的建設和管理上了一個新水平。市政維護、園林綠化、景區服務取得成效。公用服務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新辟7條無人售票車,新增和調整20余處公交站點。全年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為295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8.1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氣化率達98.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4%;公園10個,游人量60萬人次;年末公用電話達4159部,其中IC卡電話1400部;年末出租汽車為2298輛。
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馬鋼“平改轉”工程建成投產后,我市上空的“黃龍”徹底消除。山鷹造紙廢水處理系統和金星硫酸廢水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和環保技改項目23項。建成東苑小區和馬鋼廠區煙塵控制區。“白色污染”專項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年末共有環境監理、監測站8個,環境噪聲達標區15個,總面積27.2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9個,總面積38.2平方公里。
全年共發生火災393起,損失折款172.67萬元;發生交通事故6289起,損失折款345萬元。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下降。年末全年戶籍人口為120.05萬人,比上年增加1.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23萬人,非農業人口51.82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8:100。據抽樣調查,人口出生率為11.5‰,死亡率為4.9‰,自然增長率為6.6‰。
就業結構繼續調整。年末職工人數為21.96萬人,比上年減少0.82萬人,下降3.6%。其中:國有單位10.56萬人,下降7.87%;集體單位4.94萬人,下降6.59%;其他經濟類型單位6.46萬人,增長7.13%。年末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達9.13萬人,比上年增加1.35萬人,增長17.35%。據勞動部門就業統計,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為2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1.87%;全部職工人均工資達9239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增長15.5%,其中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為11137元,增加1650元,增長17.39%。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余額達6470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長14.05%。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據居民家庭抽樣調查,市區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43元,比上年增加339元,增長4.9%;人均消費支出5841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長1.14%;恩格爾系數降到39.9%;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131臺,電冰箱99臺,空調器74臺,沐浴熱水器88臺,脫排油煙機63臺,照相機52架,影碟機45臺,家用電腦9臺,組合音響36套。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65元,比上年增長3.1%。全年城鄉竣工住宅建筑面積116.0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7萬平方米,增長7.11%。其中:城鎮67.53萬平方米,農村48.49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共有17.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了馬鋼兩公司養老保險與市統籌的并軌,全市共有19.32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勞動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共對1.53萬人進行職業指導和培訓。勞動力市場共舉辦用工洽談會49次。全年安置就業8705人。年末經認定的職業介紹機構12家。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共有社會辦敬老院32個,床位1051張,收養879人;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設施987個,便民服務網點375個。全市31個鄉鎮全部建立了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全年得到政府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有24312人,得到政府臨時救濟的有2526人次,累計發放救濟款843萬元。
注:1、本公報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