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快、亮點多、變化大、成效矚目。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宏現調控的決策,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搶抓機遇,克難而進,為實現“三最”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以良好的態勢,進入了新一輪快速健康發展的增長周期。
一、綜合
經濟發展高位運行。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增幅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87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47.32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59.79億元,增長10.7%。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到1088美元,按可比價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3:33.6:47.2調整為18.8:35.9:45.3,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了1.9百分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0%、52.3%和41.8%,分別拉動全市經濟增長達0.7個、6.4個和5.1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取得新突破。到2004年末,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農村稅改和糧食補貼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附加,調整農業稅直接減輕農民負擔1517萬元;全面落實2004年糧食直接補貼工作,確保糧補資金419萬元發放到農戶手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衛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全市開展撤村建居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到年末,對19個城中村、城邊村實施撤村建居,對4個縣的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全市由142個鄉鎮撤并為106個鄉鎮。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全市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主體競爭力仍然不強;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水平不高、工業發展缺少大項目支撐;旅游業的層次和效益依然不高;財政緊張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城市改造及城鄉發展環境亟待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有待進一步健全。
二、農業
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平穩增長。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87億元,比上年增長3.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9.71億元,增長5.81%。其中:農業產值19.75億元,增長8.51%;林業產值5.78億元,增長1.68%;牧業產值11.97億元,增長4.79%;漁業產值1.47億元,增長9.63%。
種植業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71426公頃,比上年下降0.1%,總產量為34.54萬噸,同比增長10.0%;油料播種面積25402公頃,下降4.7%,產量30797噸,增長13.9%。茶葉播種面積45905公頃,下降2.1%,產量17506噸,增長1.8%;園林水果播種面積5209公頃,下降6.0%,產量22575噸,增長52.1。中藥材播種面積3584公頃,增長29.4%,產量6613噸,增長6.0%。
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7.82萬畝,其中:退耕還林造林13.73萬畝,新造3.8萬畝。封山育林面積398.98萬畝,其中:新封8.49萬畝,線路綠化68公里,完成林培育間伐46.1萬畝。
畜牧業生產形勢良好。全年肉產量為73743噸,比上年增長3.2%,其中豬肉和禽肉產量分別為66253噸和6264噸,增長3.6%和2.5%。蠶繭產量為5606噸,增長14.3%。全年生豬出欄80.69萬頭,增長3.0%;家禽出欄433.3萬只,同比持平。
漁業生產基本穩定。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為16480噸,比上年增長4.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農機機械總動力達52.5萬千瓦,比上年增加1.29萬千瓦,增長2.53%。拖拉機14770臺,增長11%,其中:大中型變形拖拉機達1899臺,增長14.8%。科技含量高的機械增長迅猛,聯合收割機達149臺,同比增長48.5%。完成機械耕地面積28.22千公頃,增長4.4%。機電灌溉面積25.66千公頃。全年用于農機投入資金達3127.93萬元,增長12.0%。農業機械購置3017.11萬元,增長10.1%。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5.68億元,增長29.4%(按工業專業口徑)。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1.11億元,增長20.1%。集體工業增加值2.96億元,增長14.5%;股份制工業增加值9.74億元,增長27.4%;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0.51億元,增長37.9%。在總計中:農村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25.4%;大中型工業增加值4.07億元,增長17.2%。輕、重工業增加值分別為7.35億元、8.33億元,分別增長25.8%和33.0%。
工業投入和生產結構不斷改善。全年限額以上工業完成投資88156萬元,比上年增長68.3%。其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68107萬元,增長97.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4.53元,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貨值3.91億元,增長13.3%,出****貨值占銷售產值7.54%。主要產品產量多數保持增長。在列入統計月報的18種主要產品中,保持增長的有14種,下降的有4種。(附表二)
工業經濟效益狀況總體良好。全市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6億元,比上年增長36.9%;產品銷售率99.1%,提高1.4個百分點;實現利稅3.1億元,增長8.5%,其中利潤1.5億元,增長8.9%;虧損面21.4%,較上年下降6.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8.32%。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全年增加值4.83億元,增長29.8%。實現稅金總額0.6億元,增長26.1%;實現利潤總額0.4億元,增長30.0%。施工工程項目368個,施工面積272.3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4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98.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52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保持高位運行。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5億元,比上年增長48.7%。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1.65億元,增長58.8%,具體包括:基本建設投資39.76億元,增長52.7%;更新改造投資13.23億元,增長74.2%;房地產開發投資17.96億元,增長65.6%。
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比重有所下降。全年非國有投資45.1億元,增長60.0%,占全社會投資的57.4%,比上年增加4個百分點;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額37.5億元,增長52.3%,比重為47.8%,下降1.2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迅猛。在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制造業投資7.9億元,比上年增長59.6%,占11.0%;基礎設施投資47.1億元,增長47.2%,占60%。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額分別為5.47億元、20.52億元和2.56億元,分別增長13.3%、88.7%和43.0%。
自籌資金增幅及比重進一步上升。在建項目累計到位資金70.9億元,同比增長47.4%。其中自籌資金到位31.4億元,增長63.2%,占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為44.3%,比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國內貸款到位20.8億元,增長57.1%,比重為29.3%,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
投資項目增加較多,重點投資項目進展順利。全年限額以上投資項目達549個,比上年增加16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28個。徽杭高速公路、黃山機場擴建擴建改造、中心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一大批重點項目順利建成。
房地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7.96億元,增長65.5%。商品房建設投資11.54億元,增長48.8%,其中:住宅投資10.88億元,增長88.2%,開發施工面積189.3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7.2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62.4和18.6%;商品房屋銷售建筑面積80.29萬平方米,商品房屋銷售額13.00億元,分別增長34.4%和44.4%。
五、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快速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量2249.6萬噸,比上年增長68.7%。其中:鐵路21.23萬噸,比上年增長12.3%;公路2221萬噸,比上年增長71.1%;水運7萬噸,比上年下降56.3%;民航3394.1噸,增長47.3%。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3366.3萬人次,增長49.6%。其中:鐵路172.02萬人,增長70.3%;公路3045萬人,比上年增長49.9%;水運112萬人,比上年增長19.1%;民航37.28萬人,增長56.2%。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到年末,全市擁有公路總里程達279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1.6公里;等級公路通車里程2521.2公里。繼徽杭高速公路這一我市首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合銅黃高速公路黃土嶺—湯口段、湯口—屯溪段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并完成了兩個主樞紐(屯溪客運南站和黃山風景區寨西客運換乘中心)的征地、平整工程。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2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7億元,下降14.4%,電信業務收入5.5億元,增長31.2%。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31萬戶,新增5.5萬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3.7萬戶,新增2.2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5.8萬戶,新增4.8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21部/百人提高到23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4部/百人提高到18部/百人。無線市話、寬帶等電信業務快速擴張。年末無線市話用戶7.6萬戶,擁有互聯網用戶1.7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十分活躍,消費品零售額實現較快增長。200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88億元,增長13.3%。其中:市級消費品零售額16.55億元,增長11.4%;縣級消費品零售額11.27億元,增長14.3%;縣以下零售額13.06億元,增長14.8%。限額以下貿易業增勢強勁,全年累計完成零售額31.80億元,增長11.9%。餐飲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全市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97億元,增長19.9%。
商品交易市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42個,其中:城市市場21個,農村市場21個。按市場分類情況看:消費品市場39個;生產資料市場2個;生產要素市場1個。
市場物價總水平上升。2004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3%,較上年上漲4.3%,分類別看:食品類平均上漲11.0%,煙酒及用品上漲4.4%,衣著類上漲5.5%,居住上漲3.2%。其他如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等仍較上年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9.18%,較上年上漲9.18%。
七、旅游業和對外經濟
旅游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據旅游部門統計:全市累計接待海內外旅游者817萬人次,增長45.2%,比2002年增長15.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2.56萬人次,增長236.0%,比2002年增長3.0%。實現旅游總收入50.0億元,同比增長30.3%,比2002年增長6.1%;其中旅游創匯收入6600萬美元,增長271.0%,比2002年增長13.5%。
2004年完成了《黃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花山謎窟—漸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黃山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我國唯一擁有三項世界級桂冠的風景名勝區;牯牛降進入全國地質公園行列。成立黃山市旅游宣傳推廣中心,《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郵票首發成功,利用“金秋十月”,成功舉(承)辦了第六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長三角旅游城市“15+1”黃山高峰論壇、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論壇和徽商國際論壇等系列重大活動,進一步提高黃山的對外認知度和吸引力。黃山機場擴建竣工、徽杭高速公路通車,開工建設了合銅黃高速公路和黃山雨潤等基礎、休閑項目,進一步改善旅游發展條件。
對外貿易增長加快。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達7198.25萬美元,增長30.8%,其中:出口總值5032.23萬美元,增長20.6%,進口總值2166.02萬美元,增長62.6%。按經營主體看:外貿企業出口911.08萬美元,增長64.2%;生產企業出口3111.67萬美元,增長20.5%,占全市出口額的比重達到61.8%;三資企業出口1009.47萬美元,下降2.4%。按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繼續擴大,出口份額占全部出口總值的89.6%,加工貿易僅占10.4%,呈繼續萎縮態勢。按出口區域看:三大主體市場出口全面增長,全年對亞洲、歐洲、北美洲出口3852萬美元,增長14%,占全市出口額的67%。全市已有20家企業出口額超100萬美元,出口額達4007萬美元,增長36%,占全市出口總量的80%。
利用外資規模擴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7家;合同外資額7956.8萬美元,增長199.12%。其中新批總投資超400萬美元的項目7個,占投資總額的32%。實際利用外資額4211.0萬美元,增長37.3%。外商其他投資累計完成2208.54萬美元,增長74.22%。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從引資的領域上看,外資除投向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傳統項目外,外資并購國企、參與國企、民企改制、改組成為新亮點。從外資到位率看,今年新批22家企業中有11家企業累計到位外資1406.6萬美元,占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到位資金的90.19%。引進內資32億元,同比增長36.7%。
八、財政、金融、保險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財政形勢進一步好轉。2004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3.44億元,增長14.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10億元,增長14.7%,一般地方預算收入6.77億元,增長12.5%。財政支出20.32億元,增長15.5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6.28億元,增長15.85%。
金融形勢繼續平穩,信貸結構調整有效。全市金融機構全年現金收入291.64億元,較上年增長23.13%;現金收支軋差凈回籠7.38億元。金融機構年末各類存款余額160.91億元,較年初增加26.1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04.17億元,較年初增加16.01億元;金融機構年末各項貸款余額96.04億元,較年初增加11.84億元,其中:工業貸款余額8.15億元,較年初增加0.57億元;商業貸款余額12.59億元,較年初增加1.07億元;農業貸款余額10.82億元,較年初增加1.67億元。短期貸款47.71億元,較年初增加1.42億元;用于中長期貸款44.42億元,較年初增加16.12億元。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2004年末,全市各類保險機構5家,全年保險費收入達37001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997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28004萬元;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6289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4653萬元,人身險賠款支出1636萬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得到重視并有所發展。重點培育和發展儀表及電器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建立國際水平的質量檢測基地。加快培育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積極籌建以黃山永新股份為主體的“黃山綠色環保包裝材料產業基地”。黃山金馬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初步實施方案。申報并評審認定4家企業為省制造業信息化首批示范企業,位居全省前列。
積極申報實施高新技術項目,組織申報國家級重點新產品4項,1項被批準認定為省級重點新產品,被批準立項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2項,省級火炬計劃1項。3家企業申報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個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7家企業及9項產品被認定為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及產品。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0.3億元,利稅2.39億元。
民營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全市民營科技企業188家,比上年多2家,技工貿收入100萬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63家,比上年多12家,實現技貿收入19.5億元,比上年增長59.8%。
教育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全市現有全日制大學1所,在校學生8081人,增長32.6%,專任教師372人,增長9.7%。各類中等職業學校23所,在校學生17247人。普通中學132所,在校學生84353人,增長5.3%。小學776所,在校學生11.24萬人,比上年減少1.36萬人。各類幼兒園40所,在園幼兒20504人。經過2004年的布局調整,全市小學撤并學校76所。目前,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4%、小學在校學生鞏固率103.91%、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35%、初中生鞏固率95.08%。全市高考再創佳績,各類普通高校招生達3780人,較上年增加448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健康發展。2004年,我市文化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大市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各項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圓滿完成了第六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的開幕式和《黃山擁抱世界》、《徽州連五洲—再見了黃山》大型文藝演出。市藝術團首次走出國門赴韓國大邱廣域市的文藝演出。承辦了“雙擁模范城”、“愛滿天下”一日捐、“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和視察黃山25周年等大型文藝演出。參加了省第七屆藝術節,獲得優秀演出獎2個獎項。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全市文藝表演團體共演出191余場,其中市歌舞劇團在市內和各地演出112場次。共送圖書2030余冊,送春聯3780余幅。認真開展“百場電影進百村”活動,全年共放映電影3500余場次,組織未成年人愛國主義教育片專場放映140余場。
廣播、電視宣傳領域成果顯著。2004年,全市自辦電視新聞15000條,上中央臺76條,上省臺320條。廣播電臺實際播出稿件3.2萬篇,上中央臺15篇,向省級以上臺、報刊投稿221篇。市電臺、電視臺的“市民熱線”和“民生熱線”,共同納入市政府“市民連線”工程。全市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臺4座,調頻轉播發射臺10座,電視轉播發射臺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88.4%,電視人口覆蓋率96.4%,有線電視用戶17.5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干線總長1351公里。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2004年,全市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適應的三級疫病信息網絡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整合醫療資源,優化衛生院布局。全市各區縣對中心衛生院和一般鄉鎮衛生院進行調整、撤并、重組,調整設置為19個中心衛生院和105個鄉鎮衛生院。農村衛生健康發展。全市對26所農村衛生院房屋進行改造和建設,總投資275.3萬元,改擴建面積4309平方米。農村新增飲用自來水人口5.71萬人,普及率達81.46%,較上年增長4.87個百分點,農村新增衛生廁所13508座,普及率達46.03%,比上年增長3.74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全年體育健兒在參加14項省常規賽中,共獲得24金、8銀、15銅的好成績。圓滿舉行市四運會,參賽運動員達1500多人。成功舉辦2003—2004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鴻基”黃山站比賽和中朝女子手球對抗賽一些國際國內重大賽事。開展以“讓每個人運動起來,讓每個人健康起來”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9次。基層健身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全民健身路徑安裝工程6套。完成電腦體育彩票銷售1171萬元。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黃山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完成并通過專家評審,我市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首批生態市建設試點,黃山區被批準為全省首批生態縣(區)建設試點。生態建設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取得進展,休寧縣被授予“國家級有機茶標準示范區”和“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縣”。全市建成10個市級環境優美鄉鎮、50個市級以上生態村。
污染防治進一步鞏固。截止2004年底,全市范圍內已建成點源污水處理設施116套,年處理能力達742.05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治理設施62套,年處理能力381萬噸;生活點源污水處理設施42套,年處理能力281.05萬噸;醫療廢水處理設施12套,年處理能力80萬噸。新、擴、改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環評率及“三同時”執行率進一步提高,未建一個污染嚴重的項目。10噸/日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開工建設,年內完成60%進度。320噸/日生活垃圾處理場主體工程竣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環保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667人次,立案查處59起,行政處罰39起,對12家企業實施重點監控。
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定。全市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100%。城鎮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流域和水域水質均達到功能區要求。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達到146.35萬人,較上年末凈減5509人;其中非農戶人口32.70萬人,較上年末凈增2.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9‰,自然增長率為0.90‰。
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年全部職工平均工資12086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706元,同比增長1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8.8元,同比增長10.36%,人均消費支出5735.3元,較上年增長4.3%,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2.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23.1元,同比增長10.4%,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35.7元,增長16.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5.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0平方米,較上年增長6.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平均為51.8平方米,較上年增長65.0%。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到2004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4490人,增長2.4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02925人,增長0.63%;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5490人,增長4.19%。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2502個,實現下崗再就業7800人。免費再就業培訓3227人,提供免費職業介紹9216人,新增勞務輸出8506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切實維護勞動者權益。年末,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1457萬元,取締非法中介組織18戶,私營企業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勞動合同簽訂率81%。
注:1、公報中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數。
2、本市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計算。
3、人均指標按戶籍人口計算,美元折算率為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