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統計局
2001年5月8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整體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穩步上升,運行質量繼續提高。200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7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1.2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57.1億元,比上年增長9.9%。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45.6:22.3:32.1。全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5581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6%。
2000年是實施“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九五”期間,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凝心聚力,開拓奮進,克服了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取得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五年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年增長5.7%,第二產業年均增長8.0%,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后勁,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3.81億元,年均增長11.6%;能源、交通、郵電通訊和城市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消費市場穩中有升,五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14億元,年均增長7.7%。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五年間,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5.9%,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3%。2000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比1995年末增長83.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的矛盾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趨緩;就業矛盾較為突出。
二、農業
農業生產基本穩定,農作物種植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受嚴重旱災和種植面積調減的影響,糧食產量有所下降。2000年糧食總量275.9萬噸,比上年減產13.6%。其中,夏糧總產量121.56萬噸,比上年減產25.9%;秋糧總產量154.04萬噸,比上年減產0.6%。主要經濟作物中,棉花、油料播種面積擴大,產量增加。2000年棉花市場價格回升,農民種棉積極性提高,棉花種植面積5.29公頃,比上年增長10.9%,總產量5.69萬噸,比上年增長34.1%,創“九五”時期新高。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6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7.6%,總產量達40.50萬噸,比上年增長26.8%,創歷史新高。其中,花生播種面積8.9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1.3%,總產量36.20萬噸,比上年增長34.3%。蔬菜瓜果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增長較快。全年蔬菜種植面積達4.9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8.0%。蔬菜生產的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名優、新特、精細品種增加。水果產量又上新臺階,達到79.31萬噸,比上年增長15.4%。
林業生產有較快發展。當年全市造林面積4243公頃;育苗面積899公頃;四旁植樹2574萬株;幼林撫育面積46219公頃。
畜牧水產養殖業穩步發展。由于飼料價格較大幅度下降,而生豬價格自1999年下半年開始回升,農民養豬效益提高,生豬生產得到穩定發展。牛、羊和家禽生產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30.71萬噸,比上年增長8.6%,禽蛋產量18.76萬噸,比上年增長1.4%;水產品產量3.82萬噸,比上年增長3.0%。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0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29.02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5.2%;大中型拖拉機1861臺,比上年末增長18.5%;農用運輸車12.5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375.3%;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69萬臺,比上年末下降2.6%。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4.67萬噸,比上年增長6.2%;農村用電量2.44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8.0%。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2.97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3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回升。200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6.72億元,比上年增長9.0%,國有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8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7.29億元,比上年增長4.4%;集體企業3.21億元,比上年下降5.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0.3億元,比上年增長76.6%。
工業結構調整有所加快。全市發電量、機制紙、耐火材料用品、啤酒、化學原藥、中成藥等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小煤礦、小水泥、小化肥、等落后企業的生產能力有一定幅度的壓縮。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國有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70.9%,比上年提高27.17個百分點;工業產銷率為96.68%,比上年提高0.82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4.04億元,比上年增長7.2%;實現利潤0.45億元,扭虧為贏,比上年增加利潤1.02億元;利稅總額2.8億元,比上年增長70.3%。
建筑業保持快速發展。2000年全市建筑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資質四級及以上建筑企業施工工程個數1456個,其中,投資承包工程703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5.9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03萬平方米,其中,投標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積123.1萬平方米,增加5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81.8萬平方米,減少8.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穩定增長。2000年,全市繼續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機遇,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03億元,比上年5.9%。其中:國有經濟單位投資2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城鄉居民個人投資16.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7%。
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在國有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7.23億元,比上年增長5.6%;更新改造投資9.33億元,比上年增長22.7%,更改增幅高于基建17.1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
五、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定增長。全年公路貨物運輸量3847萬噸,比上年增長7.3%,貨物周轉量238161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6%;水路貨物運輸量30萬噸,比上年下降6.3%。貨物周轉量9820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5.4%;公路客運量5568萬人,比上年增長3.6%,旅客周轉量21695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9%。
郵電通信業發展步伐繼續加快。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38億元(不含聯通),比上年增長38.7%。年末全市電話用戶數達28.06萬戶,比上年增長53.3%;其中,農村電話戶數15.21萬戶,比上年增長81.2%。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98.8%,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年末移動電話到達戶數8.34萬戶(不含聯通),比上年增長56.5%,國際互聯網用戶數達9909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市場銷售穩中趨升。在國家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和延長節假日等刺激消費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53.44億元,比上年增長4.3%,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1.55億元,比上年增長4.6%;縣及縣以下為15.69億元和26.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1%和4.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12.89億元,比上年下降1.4%;集體企業9.31億元、私營企業1.80億元、個體經濟19.7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8.2%、7.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29.57億元,比上年增長3.5%,餐飲業3.84億元、其他行業1.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制造業8.27億元,下降0.1%。
市場價格總水平回升。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扭轉了連續兩年多下降的局面,比上年上升4.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達到158.2%;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3.5%,農業生產資料零售價格上升1.2%。
七、對外經濟
外貿進出口持續高速增長。隨著國家各項鼓勵出口政策措施效應的顯現,外貿進出口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據海關統計,2000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1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7.4%,其中:外貿出口總額6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2.1%;進口總額34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8.5%。我市加大治理投資環境力度,利用外資取得一定進展。2000年末,全市擁有“三資”企業164家,當年實際利用外資652.58萬美元。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金融運行基本正常。2000年,全市財政收入11.22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21億元,上劃中央收入3.0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6%、12.0%。全市財政支出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3%。200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4.5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6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7.9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55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9.5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6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8.3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8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0.43億元,比上年末減少1.72億元;中長期貨款11.29億元,比上年末減少1.35億元。金融機構全年累計現金收入336.31億元,累計現金支出331.62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凈回籠4.69億元,比上年多回籠4.57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2000年,全市國內財產、人壽保險費收入1.97億元,比上年增長16.6%。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科教興市”戰略穩步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開發取得新進展。2000年,市科委組織認定2家高新技術企業,2項高新技術產品,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項。全年通過市級以上鑒定的科技成果5項。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項目7項,其中省級7項。甬橋工區被評為全國科技先進縣(區)。
教育事業獲得較大發展,素質教育得到重視。2000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學校2947所,在校學生122.16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數3437人;普通中學407所,在校學生38.66萬人;中等專業學校7所,在校學生0.96萬人;小學2181所,在校學生69.51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重視和發展。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個,文化館5個,公共圖書館5個。擁有市級電視臺1座,市級有線電視臺1座,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覆蓋率81.9%,廣播覆蓋率89.3%。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2000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166個,各級各類醫院、衛生院135個;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6831張。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962人,比上年增加233人,其中,醫生4268人,比上年增加230人。
體育事業取得好成績。2000年,我市運動員在全省第九屆運動會上共獲得金牌52.5枚,銀牌43.25枚,銅牌39枚,取得了金牌總數與團體總分均名列第四的歷史最好成績。全年共舉辦了形式多樣、項目繁多的全民健身活動及群體競賽活動共達60余次。我市蕭縣殘疾人運動員劉美麗、任桂香在悉尼舉行的第11備殘屆奧會上,勇奪2枚金牌、2枚銀牌,為國家和我市爭得了榮譽。
十、環境保護
環保事業加快發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6個。列入我市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的共有308家,已治理達標182家,依法關停124家。全年累計投入環境保護治理資金2.44億元。市污水處理廠工程進展順利。宿州市市區環境功能區域劃分已經市政府批準。城區小鍋爐治理和城市交通禁鳴工作正在深入開展。碭山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碭山酥梨種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獲省人民政府批準。碭山縣葛集鎮張馬吳村、甬橋區夾溝鎮大五柳村被評為“百佳生態村”泗縣大莊鎮被評為全省環保先進城鎮。
十一、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據抽樣調查,200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77元,比上年增長7.5%。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34臺,每百戶擁有電冰箱60臺,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4臺。2000年,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2.54億元,比上年增長4.4%。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478元,比上年增長5.8%。農民人均純收入1801元,比上年增長3.2%。
社會保障事業得到發展。2000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職工10.07萬人,占全省下達覆蓋人數的70.3%。其中,國有企業覆蓋率達到100%,集體企業達90%以上。養老金社會化發放面達92%,失業保險覆蓋面積達98%,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9萬人。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2000年末,全市全社會從業人員32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萬人,其中,全部在崗職工人數23.0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6萬人;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16.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萬人。全年通過各種途徑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0.63萬人。按勞動部門統計,全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比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
注: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