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雙千億、雙翻番”目標,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各項決策部署,努力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堅定信心,克難奮進,扎實工作,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十一五”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十二五”發展開好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 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65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1.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246.4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增加值222.4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比27.9:37.9:34.2。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355.1萬人,比上年增加2.8萬人。分產業看:第一產業172.6萬人,比上年減少11萬人;第二產業85.2萬人,比上年增加6.1萬人;第三產業97.3萬人,比上年增加7.7萬人。在崗職工20.4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44.6萬人,比上年減少2.1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62萬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萬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0.3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
二、農 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787.11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0.12千公頃,增長1.3%;棉花種植面積26.37千公頃,減少12.52千公頃,下降32.2%;油料種植面積62.92千公頃,增加3.38千公頃,增長5.7%;蔬菜種植面積64.81千公頃,增加4.19千公頃,增長6.9%。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89.08萬噸,比上年增長2.4%。其中,夏糧總產量231.75萬噸,增長3.5%;全年棉花總產量3.33萬噸,下降16.4%。油料總產量25.47萬噸,增長14.8%。園林水果產量162.43萬噸,增長11.2%。蔬菜產量238.48萬噸,增長5.0%。
201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89.08 2.4
棉花 3.33 -16.4
油料 25.47 14.8
#油菜籽 1.91 -2.0
花生 23.14 16.7
園林水果 162.43 11.2
肉類 45.40 2.5
禽蛋 21.86 0.2
水產品 3.66 -2.0
年末全市生豬存欄270.98萬頭,比上年增長2.7%;全年生豬出欄432.12萬頭,增長2.9%。全年肉類總產量45.4萬噸,增長2.5%。禽蛋產量21.86萬噸,增長0.2%。全年水產品產量3.66萬噸,下降2.0%。
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732.68萬千瓦,增長6.5%。農用運輸車18.85萬輛,農用拖拉機24.74萬臺。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3.02萬噸,增長0.3%,其中,氮肥11.30萬噸,下降7.4%;復合肥14.36萬噸,增長10.0%。農村用電量6.20億千瓦小時,增長9.2%。全市當年造林面積6511公頃,四旁(零星)植樹894.22萬株。全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69.17千公頃,新增2.5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到223.25千公頃,新增1.36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114.11千公頃,新增1千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93戶,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13.94億元,增長28.0%。全年產值超億元的重點骨干企業已經發展到140戶。
“十一五”時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全市31個行業全面增長,主要支柱行業穩步增長。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八大行業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6.9%、26.9%、13.9%、40.7%、49.8 %、11.8%、87.1%、7.0%。八大支柱行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56.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73%。
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發電量增長7.9%,原煤增長21.7%,服裝增長24.0%,小麥粉增長23.0%,人造板增長49.9%,水泥增長140.3%。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1431.11 21.7
罐頭 萬噸 24.37 21.3
飲料酒 萬升 11279 14.0
白酒 萬升 895 69.9
紗 萬噸 5.11 0.0
布 萬米 4735 35.3
服裝 萬件 2494 24.0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36.76 -31.5
農用化肥 萬噸 38.77 -27.6
化學藥品原藥 噸 1459 -11.5
化學農藥 噸 1157 0.2
水泥 萬噸 326.10 140.3
人造板 萬立方米 251.45 49.9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87.37 7.9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32.0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具有建筑業資質的獨立核算建筑企業94家。建筑企業利稅總額9.61億元,增長27.3%。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96.3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6.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5 %。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1.79億元,增長34.2 %;房地產投資完成47.14億元,增長29.8%。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完成13.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8%;第二產業投資完成212.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1%;第三產業投資完成180.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63%。分行業看,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工業投資完成174.24億元,增長50.8%,占總投資的42.9%,比上年同期提升3.8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增長75.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1%。
從投資項目看,全年施工項目2469個,比上年增加119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3個,比上年增加15個。
“861”項目投資完成比例居全省第一。京滬高鐵宿州段、泗許高速一期全線貫通,206國道等三個世行項目通過驗收,宿淮鐵路進展順利,徐明高速、泗許高速二期、濟祁高速開工建設。城市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道東、沱東片區建設全面啟動,拂曉南路等11條道路建成通車,三角洲生態公園等3項景觀工程、市博物館等8項公益設施圓滿竣工,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四項工程建成啟用。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和旅游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99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5.37億元,增長20.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62億元,增長14.9%。按行業分,零售業增長較快,比上年同期增長20.3%;批發業、住宿業、餐飲業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2.3%、18.4%、15.7%。按企業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累計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1.95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8%;限額以下企業累計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42.04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3.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54億美元,同比增長83.9%,其中,進口總額0.33億美元,增長85.3%;出口總額1.21億美元,增長83.5%。
全市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個,實際到位資金1.4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6%;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34億美元,增長39.4%。
全年入境旅游人數8401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0%;國內游客541.1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4.99億元,增長11.9%;國內旅游收入24.71億元,增長11.9%。
六、交通和郵政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通信業實現增加值37.8億元,比上年增長9.9%。
全年公路客運量5990萬人,比上年增長2.3%,旅客周轉量33.97億人公里,增長3.6%。
公路貨物運輸量15411萬噸,比上年增長15.6%,貨物周轉量425.17億噸公里,增長20.6%。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17.65萬輛,其中,私人汽車13.86萬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5.08億元,比上年增長31.8%;年末全市電話用戶87.54萬戶,比上年減少4.23萬戶,下降4.6%,移動電話用戶216.65萬戶,比上年增加53.79萬戶,增長33.0%,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20.03萬戶, 比上年增長43.6%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財政總收入43.15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其中,上劃中央收入16.44億元,增長22.5%,地方財政收入26.15億元,增長41.1%。其中,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分別增長48.4%、24.8%。全年財政支出111.32億元,增長18.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4.08億元,增長23.0%;醫療衛生支出13.96億元,增長29.9%;農林水事務14.83億元,增長22.1%;教育支出27.41億元,增長8.9%。
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99.98億元,比年初增加134.41億元。其中,儲蓄存款466.08億元,比年初增加75.4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07.68億元,比年初增加51.4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45.79億元,比年初增加9.04億元,中長期貸款155.92億元,比年初增加40.03億元。
全年全市保險機構保險費收入23億元, 比上年增長22.1%。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64億元, 增長33.5%;人壽險保費收入19.36億元,增長20.2%。賠款和給付支出4.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65億元,增長4.3%;人壽險賠款和給付支出3.05億元,增長27.7%。
八、價 格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同期增長2.8%。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7.1%;其中,糧食、鮮菜上漲幅度較大,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11.1%、19.8%。
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類別 指數(上年=100)
居民消費價格 102.8
食品 107.1
煙酒及用品 103.9
衣著 100.0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95.5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101.4
交通和通訊 98.6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0
居住 103.3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2.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漲4.0%。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3所,在校學生3.11萬人。高中階段教育學校77所,在校生17.18萬人,招生6.07萬人,畢業生6.0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7所,招生2.66萬人,在校生6.04萬人,畢業生1.93萬人。普通初中237所,招生9.21萬人,在校生27.76萬人,畢業生8.60萬人。小學1134所,招生8.03萬人,在校生43.06萬人,畢業生9.24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6%,小學在校生輟學率0.25%,普通初中輟學率1.91%。幼兒園213所,在園幼兒7.17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0.14萬人。
年末全市企事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61萬人。全年申請專利467件。大中型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企業19個,比上年增加10個。 R&D經費內部支出3.37億元,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2.92億元。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共6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65.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16億元,比上年增長46.3%。安徽雪龍纖維科技有限公司被批準為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安徽寶龍電器集團和安徽佳力奇碳纖維有限公司通過省級創新型企業認定。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站)102個,公共圖書館5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7個。文藝精品喜結碩果。大型泗州戲《母親的囑托》及大型墜子戲《歪脖子樹上落鳳凰》、梆子戲《沈浩》分別在第九屆安徽省藝術節獲大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精心策劃第四屆靈璧奇石節等專場演出,成功組織第五屆藝術節塈第四屆群眾文化活動月。組織實施“百戲進百鄉”文化惠民工程。積極參加首屆安徽省民俗文化節和全省少兒文藝大賽活動,戲曲小品《跑旱船》獲三等獎。
全市擁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4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3座;廣播覆蓋率90.43%,電視覆蓋率92.43%,有線電視入戶率為10.6%。
全市擁有衛生機構396個。其中,醫院23個,衛生院11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8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機構6個,婦幼保健機構6個。全市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擁有床位10370張。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2605人,其中,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技術人員11136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人員247人,衛生監督所技術人員177人,婦幼保健機構技術人員183人。
在省級以上各種體育比賽中,全年共獲得金牌23枚,銀牌13.5枚,銅牌24.5枚。全市共有等級運動員86人,等級裁判員417人,專職教練員26人。群眾健身活動豐富多彩,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全市共開展各項全民健身活動74次。省投資全民健身路徑42條,國家投資藍球場457個,乒乓球臺914個,小藍板914個。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642.07萬人,比上年增加6.88萬人。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9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4766元,增長16.9%;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66.08億元,人均儲蓄存款7300元。
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62萬人,企業職工參保15.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22.06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6.37萬人,城鎮居民醫療參保45.1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17.2萬人;其中,農民工工傷參保1.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能力增強。全市參合率達94.83%,比上年提高4.27個百分點。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472.74萬人。
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82個,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11417張。全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239處,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4個。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1805萬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40.7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為9729.53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3687.72萬噸,生活污水排放量6041.81萬噸。廢水中COD排放總量9713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2768.18噸,生活污水COD排放量6944.83噸。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1885.31噸,其中工業廢水中排放576.7噸,生活廢水中排放1308.61噸。
污染減排取得突出成績。全年SO2排放量為18000噸,COD排放量為9713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8000噸,煙塵排放量13789.66噸,工業粉塵排放量427.19噸。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城市水、聲、塵、氣等各類污染源得到一定控制與治理;噪聲達標區、煙塵控制區均達到45平方公里。市區全年環境空氣優良以上的天數達到350天。
建成碭山縣、蕭縣、埇橋區三個省級生態建設綜合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2個生態示范縣(碭山縣為國家級、蕭縣為省級)、5個省級優美鄉鎮、42個省市級生態示范村、185個生態示范戶的創建格局。
全年億元GDP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為0.39人,比上年下降16.8%。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27人。
全年平均氣溫達15.9℃,降水量630.3㎜。
注: 1、公報中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