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統計局
2012年4月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矛盾集中凸顯的一年。面對宏觀政策趨緊和城市轉型的雙重考驗,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城市轉型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保增長調結構、打基礎增后勁,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發展態勢,順利實現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合
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5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9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368.1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39.9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為8.5:66.3:25.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26239元(折合4063美元),比上年增加3930元。
市場物價高位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5.4%,八大類商品價格呈現“六漲兩降”的態勢,其中食品、煙酒、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類價格分別上漲13.3%、3.5%、3%、1.1%、2.6%和4.3%,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分別下降0.8%和0.5%。食品和居住類價格上漲是推動全市居民消費價格高位運行的主要因素;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4.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4.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3%。
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9865個,979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人數1820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13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39.5萬人,比上年減少0.6萬人;第二產業38.7萬人,增加1.3萬人;第三產業34.8萬人,增加0.8萬人。年末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21萬人,比上年增加3744人;全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0060元,比上年增加7047元,增長16.4%。
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726戶,新增從業人員11696人,新增注冊資金45.5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8033戶,新增從業人員57285人。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19億元,增長15%,占GDP比重為39.5%,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不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指標增幅不高,工業持續上行壓力增大;規模企業不多,民間投資不夠活躍,非公經濟發展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城鄉居民增收長效機制尚需完善等。
二、農業
農林牧漁業穩定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7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其中農業總產值45.6億元,增長2.9%;林業總產值1.4億元,增長3.6%;牧業總產值26.4億元,增長3.2%;漁業總產值3.4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4億元,增長3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9.7萬畝;糧食生產連續第八年獲得豐收,總產量達到126.2萬噸,比上年增收1.6萬噸,增長1.3%。其中夏糧84.2萬噸,與去年相比,持平略增。油料產量4408噸,下降56%;棉花產量1597噸,下降34.1%;水果產量10.1萬噸,增長1.3%;蔬菜產量44.5萬噸,增長5.1%。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193.9公頃,新建完善農田林網3666.7公頃,新育苗80公頃,年末森林蓄積量26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9%。全年出欄肉豬60.7萬頭,增長0.7%;出欄羊48.1萬只,增長0.6%;出欄家禽1381萬只,增長0.7%。肉類總產量8.2萬噸,增長0.5%;禽蛋產量4.8萬噸,增長5%;奶類產量10167噸,與上年持平;水產品產量2.6萬噸,增長5.1%。年末存欄生豬36.5萬頭、牛12130頭、羊27.4萬只、家禽860萬只。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5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3107臺,增長1.6%;農用拖拉機12萬臺,增長0.8%;農用運輸車1.7萬輛,增長6.3%。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97.4千公頃,機播面積244.1千公頃,機收面積205.3千公頃。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136.1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27千公頃,增長10.4%。全年農藥使用量2519噸,化肥使用量(折純量)97633噸,農村用電量17815萬千瓦時。扎實開展“小麥千斤市”創建活動,實施玉米振興計劃,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億元,大旱之年糧食生產實現“八連豐”。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土地流轉面積3.4萬畝,新增設施蔬菜面積1.7萬畝,擴建標準化養殖小區(場)35家,新增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662家。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新認證綠色食品31個、有機食品2個和無公害農產品41個。
城鄉統籌步伐加快。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市財政“三農”支出8億元,增長10%。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范圍擴大到“一區兩辦十鎮”,建成、在建集中居住區52個;重點支持城鎮和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2個。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9813.5萬元,王引河下段、懈河洼地治理、華家湖水庫防滲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改造縣鄉村道路116公里。農村清潔工程連續兩年全省領先。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支撐作用突出。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工業占全市GDP的比例(工業化率)達到61%,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為74.4%,拉動GDP增長9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家,總數達到52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其中煤電、煤化工、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和陶瓷建材六大主導行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的86.6%,對工業增長貢獻達到71.6%,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1.1個百分點。在列入全市重點統計的4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4種實現增長。其中原煤產量5342.3萬噸,增長12.9%;焦炭產量236.4萬噸,增長5%;白酒產量30242千升,增長46.3%。
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82.6億元,增長60.2%;實現利稅141.6億元,增長36.8%;利潤65億元,增長51.2%。虧損企業虧損額3.2億元,比上年減虧0.4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8.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產品產銷率99.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建筑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資質內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3家,從業人員39236人,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2.9億元,增長37.7%;實現工程結算收入66.2億元,增長47.5%,竣工產值39億元,增長13.1%;建筑業勞動生產率18.3萬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56.61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150.72萬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在建施工項目888個,其中新開工項目652個,計劃總投資1015.8億元。全年完成投資450.1億元,增長30.4%。其中城鎮投資430.9億元,增長32.3%,農村非農戶投資19.1億元,增長48.1%;房地產開發投資64.4億元,增長53.9%。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9.1億元,增長104.1%;第二產業投資284.1億元,增長25.9%;第三產業投資156.9億元,增長44.4%。全年工業完成投資274.2億元,增長24%。其中采礦業投資70億元,增長8.4%;制造業投資196.8億元,增長31.8%;電力行業投資7.5億元,增長4%。
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市新建、續建重大項目225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33個,完成工業投資265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60%。思朗食品、中臣型鋼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袁店一礦、袁店二礦、楊柳、青東4對礦井建成投產;全省首座110千伏智能變電站建成;大唐虎山電廠、中利電廠二期、國購城市綜合體等130個項目開工建設;翔宇物流、淮北汽車城二期等商貿物流項目建成運營。平山電廠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建設;淮水北調工程通過水利部專家評審。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業
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1億元,增長18.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3億元,增長16.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分別為11.5億元和115.4億元,分別增長17.2%和17.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分別為1.1億元和20.2億元,分別增長15.7%和22.1%。
商貿設施加快建設。全年32個重點服務業項目,共完成投資45.1億元,完成計劃總投資的140%。春昇生態家園一期投入運營,翔宇物流基地試運營;中泰廣場二期、華松商業廣場、淮海國際商貿城、韓國商貿城、濉溪影都商城等項目商業主體建成。其中韓國樂天瑪特簽約入駐華松商業廣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簽約入駐云天之都,大潤發二店簽約入駐凱萊商業廣場。扎實推進標準化菜市場建設,制定《淮北市菜市場“十二五”建設改造工作規劃》,新建渠溝路、東崗樓、碧桂園3家標準化菜市場,改造了海宮、凌云、洪山路、長山路、南黎等5家菜市場。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淮北)煤礦機械博覽會,簽訂貿易合同和意向137個,成交額22.3億元,比上屆增長13%;舉辦2011中國(淮北)綠色食品展示交易會,實現交易額達1120萬元,簽訂“農超對接”意向合同24份。成功舉辦第二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市長會議。
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3.2%;接待國內游客556.3萬人次,增長65.6%。旅游總收入31.5億元,增長87.2%。其中,旅游外匯收入736.3萬美元,增長110.4%;國內旅游收入30.9億元,增長87.5%。
六、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全年實際完成進出口總額242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海關反饋進出口總額20150萬美元;供貨出口、從保稅區進口海關未體現進出口累計4060萬美元。全年累計出口19006萬美元,增長35.5%,其中專業外貿公司出口6991萬美元,增長20.6%;自營生產企業出口5269萬美元,增長2.3%;“三資”企業出口4896萬美元,增長59.3%。全年累計進口5204萬美元,下降13%。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扎實開展“招商引資推進年”活動,全年累計引進內資375.8億元,增長33.8%;實際利用外資30123萬美元,增長57.3%。引進國內500強企業2家,億元以上企業30家。
園區建設跨越式發展。啟動市開發區新區建設。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市開發區新區獲得省政府批準,累計完成投入11.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2億元;一期5.26平方公里“九通一平”加速推進,梧桐大橋、吉山路大橋開工建設,二期14.74平方公里建設啟動。市開發區龍湖項目區投入2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縣、區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5億元,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理士工業園、徽鋼銅業等一批項目落戶,鳳凰山工業園獲“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稱號。
七、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公路客運量7034萬人,旅客周轉量233328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8.5%和20.3%;公路貨運量5611萬噸,貨運周轉量1009484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9.4%和21.8%。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565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國道7公里,省道196公里,縣道576公里,鄉道622公里,專用道83公里,村道2040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81640輛,比上年增長31.4%,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63161輛,增長35.8%。
郵電通信業平穩增長。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9.1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289萬元,電信業務收入90760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0.9萬戶,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7.2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3.7萬戶;年末小靈通用戶1.3萬戶,比上年減少3899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24.9萬戶,比上年增加16.5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75.4部/百人。年末全市國際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8萬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全年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0.4億元,比上年增收20.4億元,增長29.1%。分級次看,上劃中央收入51億元,增長29.2%;地方財政收入38.1億元,增長28.6%;出口退稅1.3億元,增長34.4%。分市縣看,市級財政收入70.3億元,增長27.8%;濉溪縣財政收入20.1億元,增長33.6%。全年完成財政支出87.2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其中教育支出16.8億元,增長58.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4億元,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7.9億元,增長61.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3.7億元,增長65.2%;農林水事務支出6.8億元,增長25.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2億元,增長25.1%。
金融存貸款較快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95.4億元,比年初增加125.5億元,增長2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53.5億元,比年初增加64.3億元,增長22.2%。各項貸款余額405.7億元,比年初增加102.6億元,增長33.9%。
保險業較快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21家;全年保費收入18.6億元,增長10.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7億元,增長23.7%;人壽險保費收入13.8億元,增長5.3%。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4.9億元,增長19.5%。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2.1億元,增長50%;人壽險業務給付支出2.8億元,增長3.7%。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學生31439人,當年畢業學生7918人。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5所,在校學生35658人,當年畢業學生10646人。普通中學143所,在校學生146588人。其中,高中28所,在校學生48985人;初中115所,在校學生97603人。小學371所,在校學生159286人。幼兒園148所,入園兒童4871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6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5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1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35%。出臺《淮北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建幼兒園23所。市一中第三次榮登“中國百強名校榜”;投資2.7億元的市實驗高中新校區投入使用。
科學研究成果顯著。年末有縣以上政府部門屬科技機構11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559人。全年新增安徽寶迪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新認定酶工程、鋁加工等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新建國家和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新認定農村科技服務組織9家。全年共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32項,其中23項達到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1個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7個項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主要科技成果有《綜放開采頂煤放出理論與厚煤層開采圍巖控制技術及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擴成井快速鉆井法鑿井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6183.3萬元,進入全省前六位。
知識產權工作扎實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的考核驗收。大力實施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程,新增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4家,市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1家。精心開展專利進園區活動,專利申請量大幅提升。當年申請專利874件,增長13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09件,增長127%,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實現專利授權434件,增長72.9%,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3件,增長95.5%。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市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21家,其中省級11家。新增國家重點新產品2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1個,省重點新產品4個。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21.9億元,增加值31.2億元,增長70.9%和37.7%,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6位和第2位。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級檔案館6個,館藏檔案資料45.4萬卷(件、冊),庫館總建筑面積8265平方米;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5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5個;廣播電臺1座,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用戶15.46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5%。全年共舉辦大型文化活動10場次,群眾性文化活動82次,專業文藝團體演出258場次,各類表演團體送文化下鄉803場次,創作劇(節)目4個。成功舉辦“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大型歌詠活動;新體育場、市礦山博物館建成使用,市圖書館、文化館、方志館免費向市民開放;柳孜運河碼頭遺址和汴河遺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碼頭段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衛生事業不斷加強。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78個(含村衛生室),床位11166張,衛生技術人員11180人。其中醫院89個,床位8709張,衛生技術人員7626人,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2621人;鄉鎮及街道衛生院28個,床位1188張,衛生技術人員1248人,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551人;村衛生室308所,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91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障覆蓋率超過95%,122萬人參加新農合、5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完成免費婚檢3.5萬人,補助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1.6萬人,免疫規劃接種率達到90%以上。39家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零差率,307所村衛生室實行一體化管理。市人民醫院被安徽省確定為區域性醫療中心。
體育事業成績顯著。我市運動員在省級以上各種重大比賽中共獲得21枚金牌、22枚銀牌、17枚銅牌。成功舉辦了中小學生籃球、乒乓球、足球、射擊、游泳、羽毛球等比賽。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全年人口出生率12.05‰,人口死亡率4.67‰,人口自然增長率7.3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2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萬人,農業人口125.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均受教育年限8.66年;城鎮化率55.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6元,比上年增收2685元,增長17.7%;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2803元,增長31.6%,其中食品支出增長37.3%,衣著支出增長29.7%,居住支出增長80.5%,交通通訊和娛樂教育文化支出分別增長23.8%和10%,家庭設備用品支出下降7.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5.8平方米;每百戶城鎮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7臺,電冰箱97臺,空調器119臺,移動電話164部,淋浴熱水器85臺,照相機18架,家用電腦67臺,家用汽車6輛。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13元,比上年增收976元,增長18.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224元,增長8.8%;其中食品支出增長8.5%,衣著支出增長14.3%,交通通訊支出增長15.4%,娛樂教育文化支出增長22.8%,居住支出下降24.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9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萬人,比上年增加1389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4.1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517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1.7人,增加7070人。率先在全省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五保供養標準,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46元提高到29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60元;五保戶集中供養標準從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3500元。全年共有67557城鎮居民和40192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累計保障城市低保對象82.4萬人次,支出資金1.884億;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9.4萬人次,支出資金5089.9萬元。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全年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086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各類社會福利院所48個,床位5166張,收養各類人員4633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8405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130萬元。
十二、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創城水平顯著提升。2011年是創城工作重視程度最高、資金投入最大、群眾受益最多、社會參與最廣的一年,全年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8億元。完成75個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建成桓譚公園、時代公園“清風苑”;實施道路、公園、廣場綠化,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淮海東路、沱河路等15條骨干路網開工建設,方安路、古城東路、惠苑東路、南湖路北段建成通車,梧桐北路、宿丁路全面改造完成;鋪設人行道15.2萬平方米,人民路、相山路等10余條主干道全部改造為瀝青路面;鋪設供水、供氣管網41.8公里,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積極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城市亮化工程,開展文明交通行動,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1.92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8.5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2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30平方米,燃氣普及率97.40%。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獎”和“第二屆全省文明城市”稱號。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完成市轄區內522家排污企業污染源申報、登記、錄入、審核,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現場檢查力度;對260家涉鉛等重金屬企業、化工、造紙、危廢產生企業和污染減排重點企業開展環境隱患大排查與整治,對36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或環境隱患的企業進行限期整改,關閉3家電鍍企業和2家鉛酸蓄電池組裝企業;對2家鉛酸蓄電池企業進行集中整治,確保達標排放;對16家化學品生產企業和危廢產生企業全面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對發現的環境問題開展集中整治;對市區62口水源井均設置欄桿并掛牌保護,確保市民飲用水安全。全面完成環境質量、污染源監督、污染減排、淮河水系水質監測哨等監測任務。年末共有環境監理、監測站7個,環境噪聲達標區5個,總面積31.62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9個,總面積43.85平方公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生產安全事故明顯下降。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91人,比上年下降7.1%。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6人,下降20%;全年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16人,下降11.1%;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66起,造成75人死亡,比上年增長2.7%,直接經濟損失41.8萬元,下降6.9%。全年共發生火災事故285起,經濟損失254.9萬元。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