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福州調查隊
2010年3月8日
2009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出臺的良好機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平穩較快的良好勢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呈現新局面,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綜 合
經濟增長加快,綜合實力提升。全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政策,迅速制定出臺支持工業產品開拓市場、扶持高成長性企業發展、鼓勵重點外貿企業出口、幫助企業減輕負擔等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和沖擊,經濟增長登上新的臺階。據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24.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為241.78億元、1197.84億元和1084.66億元,分別增長5.2%、13.6%和13.5%。產業結構繼續調整,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0.3∶47.4∶42.3調整為9.6∶47.4∶43.0。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5%、51.8%和44.7%。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6851元,增長11.9%。
經濟的穩定增長,促進了財政的增收。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325.44億元,增長12.9%,地方級財政收入195.26億元,增長15.6%,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03.24億元,增長14.1%。
農 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88億元,增長5.4%,其中農業產值109.32億元,增長5.1%;林業產值10.17億元,增長3.8%;牧業產值58.21億元,增長3.7%;漁業產值216.80億元,增長5.6%。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種植面積繼續調減。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78.0萬畝,比上年減少4.9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61.9萬噸,比上年下降2.9%。名優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擴大,全市食用菌產量9.8萬噸,增長11.8%;茶葉產量1.6萬噸,增長3.5%;肉、蛋、奶總產量38.70萬噸,增長4.4%;蔬菜瓜果產量276.5萬噸,增長3.5%;水果產量33.8萬噸,增長5.6%。漁業生產重點發展水產品深加工和優高養殖,全市水產品產量169.31萬噸,增長2.6%。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20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產值337.1億元,比增12.2%。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加強。繼續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技術,發展高、優、特農業。一大批臺灣名優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葉、水產、畜禽等良種先后在福州市落戶。
林業生產保持穩定。完成人工造林12345公頃,增長10.8%,其中速生豐產林5553公頃,沿海防護林2838公頃。全年商品材產量13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54.9%。
工業、科技
工業經濟穩步回升。全市工業經濟運行逐月回升,總體上呈現出較為穩健的增長勢頭,197項工業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195億元,南北“兩翼”對工業增長貢獻率為43.2%,戴姆勒汽車、德盛鎳合金等50項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全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3949.28億元,增長1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18.29億元,增長14.5%;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008.95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06.60億元,增長14.1%。完成國有控股工業總產值531.97億元,增長18.6%;股份制工業總產值1428.37億元,增長26.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總產值1827.59億元,增長9.3%。
支柱產業增長明顯。電子信息、汽車、冶金、紡織等支柱產業繼續主導全市工業層面,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產值584.86億元,增長3.0%;紡織服裝、化纖制造業產值526.82億元,增長24.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246.60億元,增長44.9%;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233.01億元,增長33.5%;食品制造業產值49.6億元,增長27.0%。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勢良好,主要有:汽車增長101.0%,商品混凝土增長64.2%,化纖增長32.5%,鋼材增長28.0%,發電量增長17.1%。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增勢強勁,瑞芯、網龍、福大自動化等一批企業已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福州申報國家動畫產業基地通過驗收。全市共實施星火計劃67項,其中國家級9項,火炬計劃52項;共有13項科技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受理專利申請4320件,批準授權2733件,增長35.4%。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創新型城市邁出新的步伐。全市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9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1503億元,增長20%。擁有民營科技企業30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8家。市高新區擁有企業201家,福州軟件園擁有企業395家。市高新區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1億元,增長14%,利稅29億元,出口創匯11.4億美元。
質量技術監督不斷加強。全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共抽查2800家企業產(商)品,批次合格率為93.1%,其中生產領域抽檢2315家企業產品2327批次,批次合格率為92.7%;流通領域抽檢485家企業商品485批次,批次合格率為94.8%。全市共有11家企業15項產品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6.27萬臺件。
固定資產投資、市政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邁上新臺階。省、市重點項目及重大項目高速增長。溫福、福廈高速鐵路建成通車,福永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福州段擴建工程、火車南站建設、火車北站改擴建,江陰鐵路支線、林浦大橋、螺洲大橋、烏龍江大橋改擴建工程、羅源灣15萬噸級碼頭項目等陸續開工建設,拉動了投資的快速增長。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561.7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46.72億元,增長31.5%,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4.60億元,增長32.3%。房地產開發投資止跌回升,完成投資額361.80億元,增長15.4%。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資252.19億元,增長12.6%;商品房銷售額457.61億元,增長123.8%;商品房銷售面積690.13萬平方米,增長86.2%。
市政建設取得新進展。市區路網日漸完善,城市發展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福灣路、福峽路、三環路東北段的建設基本完成,完成楊橋路等24項路橋工程建設,新建的茶亭街面貌煥然一新。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82.9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度1060.6公里,道路面積2106.7萬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積160.6萬平方米。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市民出行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新辟、調整公交線路33條,新增更新環保公交車704輛,市民公交出行率達22.1%。公交車營運線路128條;擁有公交營運車2472輛,日客運量133萬人次。市區共有自來水廠8座,日綜合生產能力148.5萬噸,全年供水總量3.64億噸,其中生活用水1.21億噸;液化氣供氣總量8.55萬噸,其中家庭用氣4.62萬噸,城市氣化率98.8%;天然氣供氣總量2500萬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氣1440萬立方米。全社會用電量228.50億千瓦時,增長7.1%,其中居民用電51.13億千瓦時,增長4.3%;工業用電133.22億千瓦時,增長7.5%;農村用電3.07億千瓦時,增長21.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國內貿易、旅游
全面激活農村消費市場,農村消費增速首次超過城市消費增速,全市新建和改建“農家店”210家。實施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成效明顯,家電以舊換新產品6.30萬臺,銷售額2.42億元,家電產品下鄉累計銷售14.85萬臺,銷售額3.03億元。擁有大中型專業批發市場55個,生豬直控基地31個,年出欄量60萬頭;禽蛋基地8個;蔬菜基地面積8000公頃,蔬菜基地產量90萬噸。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5.79億元,增長18.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556.35億元。從行業類型看,增幅明顯的行業有:食品、飲料、煙酒類完成96.16億元,增長35.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完成38.71億元,增長31.8%;日用品類完成18.02億元,增長36.8%;中西藥品類完成20.66億元,增長52.2%;汽車類完成140.35億元,增長25.3%;分城鄉市場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164.39億元,增長18.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71.40億元,增長18.2%。市場購銷兩旺,消費持續升溫。居民消費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消費熱點進一步拓寬。在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化妝品類增長20.1%,金銀珠寶類增長22.0%,家具類增長67.6%。
會展業穩步發展。全年共舉辦各類會展活動273場,其中全國性會展6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亞太批發市場大會暨第三屆中國(福州)國際農產品貿易對接會等國家級會展活動。一系列常設性的展會連年不斷,進一步引導大眾消費,促進交流。
以文化旅游為重點,培育文化旅游品牌,積極組織開展“雙十佳”旅游評選活動,鼓山、于山、“三坊七巷”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通過驗收。充分挖掘多元化旅游資源,加快全市旅游資源的開發整合,不斷拓展旅游市場。全市共接待過夜境內游客901萬人次,增長2.6%,過夜境外游客60.60萬人次,下降3.9%。年末共有星級賓館飯店73家,客房共計11070間。
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走出困境。在外需回暖、政策顯效、價格回升等因素影響下,外貿進出口降幅從年初到年末呈收窄趨勢。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178.60億美元,下降12.1%,其中出口總值120.12億美元,下降11.6%。從出口主體看,外資企業出口達65.31億美元,內資企業出口達50.5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1.6%和4.0%。從出口產品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33.45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達59.62億美元,分別下降27.2%和20.8%。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44項,實現合同外資金額12.30億美元,下降17.4%;實際利用外資(按驗資口徑)10.32億美元,增長3.1%。全市對臺貿易額達15.04億美元,下降32.3%,新批臺資項目27項。
繼續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注重招商引資的同時,堅持內外協調,加強技術交流合作。全市新簽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金額達1346萬美元,下降18%;完成營業額2711萬美元,下降33%;年末在外人員達3125人,下降39%。
交通、郵電
全市各種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港口貨物運輸增長顯著。全市各種運輸工具完成貨物吞吐量15036.6萬噸,其中鐵路325.7萬噸,比上年下降5.8%;公路8427.86萬噸,增長5.0%;水運6276.6萬噸,增長4.3%;民航6.44萬噸,增長7.1%。全市各種運輸工具完成旅客吞吐量達11272.04萬人次,其中鐵路656.9萬人次,增長3.1%;公路10020.69萬人次,增長2.4%;水運49.34萬人次,下降8.2%;民航545.12萬人次,增長20.2%。福州現有國內航線61條,其中港澳2條,國際航線5條;新開辟福州—南京—西安、福州—南昌—重慶、福州—西安—銀川、深圳—福州—舟山、海口—福州—合肥、福州—重慶—烏魯木齊、福州—長沙—呼和浩特、福州—武漢—成都、福州—青島—沈陽等多條航線。榕臺交流取得新突破,福州市成為兩岸三通客運包機直航點。全年對臺直航集裝箱吞吐量26.99萬標箱,增長9.1%,“兩馬交流”客運直航1383航次,“兩馬交流”旅客吞吐量9.12萬人次,增長26.3%。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8094.11萬噸,增長20.8%,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達2822.50萬噸,增長80.6%。集裝箱吞吐量達122.27萬標箱,增長3.9%;旅客吞吐量達9.12萬人次,增長26.3%。公路總里程達9774.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267.82公里。
大力加強信息產業建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82.05億元,增長57.2%,其中郵政業務收入7.85億元,增長4.8%。年末程控交換機總容量392萬門,電話用戶246.96萬戶,下降10%;移動電話用戶619.20萬戶,增長17.2%,其中,中國電信53.79萬戶,中國移動480萬戶,中國聯通85.41萬戶。年末共有IC卡公用電話1.99萬部,其中市區1.29萬部;全市電話普及率38.8%,其中市區64.3%。網絡信息技術普及,覆蓋面廣。全市因特網用戶73.81萬戶,增長22.8%,寬帶網用戶69.30萬戶,增長30.0%。
金融、證券和保險
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平穩增長,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919.10億元,增長22.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246.14億元,增長32.5%。在各項貸款中,短期貸款增速大于中長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增勢明顯。年末中長期貸款余額2540.25億元,增長25.6%;中長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余額753.43億元,增長38.9%,其中個人住房貸款667.81億元,增長40.8%;短期貸款余額1379.73億元,增長43.9%。共有3家外資金融機構在福州設立分行。
證券市場繁榮,期貨市場紅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9家,總市值3038.91億元,增長172.7%,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60家,股民資金開戶總數119.70萬戶,增長13.0%,其中新開戶數13.76萬戶。全市證券、期貨市場得到較大發展,交易市場更加活躍。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額21293.60億元,增長124.1%;共有期貨營業部22家,期貨交易額10662.76億元,增長69.9%。
保險業發展迅速,業務量明顯增加。全市保險業務保費收入91.32億元,增長14.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3.11億元,增長15.0%,人身險保費收入68.21億元,增長14.2%。保費業務賠款及給付支出25.42億元,增長3.5%,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2.97億元,人身險賠款支出2.76億元,年金給付2.26億元,滿期給付5.60億元,死傷醫療給付1.83億元。共有各類保險公司營業網點116個,保險專業中介主體57個,8家外資保險機構在福州設立分支機構和代表處。
教育、文化
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等政策全面落實,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民辦教育、學前教育規范化管理得到加強,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等一批教育熱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市擁有高等學校34所,在校生26.56萬人,其中研究生1.43萬人;高職高專院校20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71所,在校生14.86萬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2.49萬人;初中328所,在校生25.50萬人;小學1350所,在校生44.63萬人。共有市級示范園34所;省級達標中學60所,其中一級達標中學12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8.2%。擁有民辦小學35所,民辦普通中學51所,民辦高校14所,民辦高校在校生5.94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文化建設步伐加快。福州市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文藝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閩都文化品牌效應日益凸顯。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等一批文藝創作精品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妙音鳥》在“中國江南文化節·江南舞蹈賽”上,榮獲我省僅有的2個專業組銅獎之一;在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福建賽區選拔賽)上榮獲民族組和流行組金獎。完成二梅書屋、林聰彝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作,“三坊七巷”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擁有文化館13個,藝術表演團體19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4896場次。全市擁有廣播電臺2座,廣播節目17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1%;電視臺2座,電視節目16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6%。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33.79萬戶,增長4.7%,有線電視入戶率68.8%;行政村有線廣播電視聯網率85.4%;數字電視用戶12.55萬戶,數字電視入戶率6.5%,分別增長23.4%和21.7%。全年出版圖書2800種,7800萬冊;報紙27種,48000萬份;各類雜志132種,2900萬冊;錄音制品出版種數65種,錄音制品出版數70萬(盒)張;錄像制品出版種數500種,錄像制品出版數1800萬(盒)張;電子出版種數40種,電子出版物出版數20萬張。共有群藝館2個;博物館、紀念館17個,收藏文物24.60萬件;公共圖書館15個,總藏書513萬冊。
衛生、體育
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會救助、社會慈善事業加快發展,市紅十字會獲得全國紅十字會先進單位稱號。市二醫院急救中心大樓、傳染病院新病房大樓、兒童醫院門診裙樓投入使用,改造提升2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5所鄉鎮衛生院,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參保率96.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3%。衛生機構2007家,其中醫院73家;衛生機構床位2.35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77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0401人,其中醫生12656人;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56張、醫生1.85人。市區擁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服務站193家,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874人。共有村衛生所2404家,村衛生技術人員4046人。
體育比賽成績喜人,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市運動健兒在國際蹦床比賽中獲得1枚金牌;在第十一屆全運會比賽中共獲得7枚金牌,其中女子跳高、男子沙灘排球、男子蹦床團體、女子蹦床團體、女子100米蛙泳、女子200米蛙泳、女子200米混合泳各1枚,獲得銀牌3枚及銅牌5枚。除此之外,在摔跤、舉重、跆拳道、田徑等各類比賽中也取得較好成績。成功舉辦了第七屆社區運動會、2009年傳統龍舟錦標賽、老年人萬人健步行、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登山活動、海峽門球賽暨百隊千人門球賽、福州市半程馬拉松邀請賽、迎國慶全民健身大展示及國民體質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進社區等群眾性健身活動。全市擁有體育場館419個,共舉行縣以上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92項。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常住總人口687萬人,其中市區常住總人口271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638.33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187.53萬人。據人口抽樣調查,全市人口出生率11.6‰,人口自然增長率6.1‰。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居住條件逐步改善。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1000元,增長12.6%。據城鄉住戶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9元,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7669元,增長7.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8%。據城鄉住戶抽樣調查,全市城鎮居民人均現有住房建筑面積30.39平方米,其中市區城鎮居民人均現有住房建筑面積27.05平方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7.48平方米。
著力改善民生,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完成。取消公交車空調收費、高齡老人免費乘車等舉措受到社會普遍歡迎。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市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展開,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得到提高,大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6.52萬人,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離退休人員26.21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基本養老金,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延伸拓展。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80.02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49萬人。醫療保險參保單位1.76萬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7.29萬人;生育保險參保單位2.74萬個,生育保險參保人數65.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3.31萬人。
城鎮失業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再就業工作打開新局面。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4050”人員再就業人數3870人,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就業5.51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934人。全市經工商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11.54萬戶,增長0.4%,從業人員23.02萬人,下降15.4%;私營企業5.08萬戶,增長9.1%,從業人員50.64萬人,增長9.1%。
園林綠化、環境保護
全市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工作通過國家核查,生態環境質量及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績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全市擁有公園41座,新增公園面積91.46公頃,公園總面積2149公頃;城市園林綠化覆蓋面積8324公頃,建成區綠地面積6684公頃,其中新增綠地面積13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5%。
全市較好完成省里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陶瓷企業改燃氣降耗減排、電力企業煙氣脫硫改造、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扎實推進,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均優于國家規定標準。重點流域水環境得到整治,閩江下游河道采砂活動得到清理。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5266萬噸,下降6.9%,工業廢水處理排放達標率94.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6.0%。市區環境噪聲為56.7分貝,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1%,城市污水處理率8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1%;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6.7%。共有國家級自然生態示范區1個,自然保護區13個,面積(不含海域)812.9平方公里。
注:1、本公報所列數據為統計快報數;
2、福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農業、工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人均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