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福建

廈門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8 16:54:52 來源:廈門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577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形勢,按照加快建設海灣型城市的總體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城市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社會事業取得了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綜合

2002年,全市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據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48.3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1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61.61億元,增長20.8%;第三產業增加值264.21億元,增長9.9%。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5%、72.2%和27.3%,分別帶動GDP增長0.2、11.1和4.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589元,比上年增長12.7%。三次產業比例為3.4:55.8:40.8。

財政收支狀況良好。2002年,我市繼續貫徹中央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技術改造和社會事業重點項目的投入,財政對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作用明顯。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26.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4.27億元,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工商稅收47.48億元,增長12.2%,企業所得稅8.46億元,下降44.0%。財政支出8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建設性支出26.12億元,增長11.0%,經常性支出52.34億元,增長10.7%。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張力不強,產業布局不盡合理;對臺區位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市場物價持續走低,結構性通貨緊縮的壓力仍然較大;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不盡如人意;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等。

二、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2002年我市農村″兩化″進程與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有序轉移。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成功化解了西海域清理、島內禁養牲畜、加入WTO后農產品加工出口不利、旱災時間長、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等農業生產不利因素,農業生產保持了平穩發展,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6億元,比上年增長4.1%。農業龍頭企業正在崛起,涌現如意、銀祥等2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鏈得到延伸,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農業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

糧食產量下降,經濟作物產量增加。農作物因旱災嚴重,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到37.37萬畝,下降22.13%;糧食產量13.74萬噸,減少24.44%;種植業總產值完成11.40億元,增長1.42%。受結構調整和部分稻田因旱災改種蔬菜的影響,全年蔬菜播種面積為32.83萬畝,總產量54.32萬噸,分別比上年增加17.18%與11.78%;水果主要品種龍眼、荔枝豐收,但價格較低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與農業產值的增長。水果產量5.22萬噸,增長1.36%,其中龍眼產量達2.87萬噸,增長24.46%;花生播種面積13.14萬畝,產量2.06萬噸,分別減少5.49%與20.22%;花卉播種面積首次突破萬畝,達1.08萬畝,比上年增長23.58%,實現產值8643萬元,增長23.59%,成為農業的主要增長點之一。涌現了一批生產花卉、紅蘿卜、馬鈴薯等專業村,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畜牧業較快發展。銀祥“放心肉”等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畜牧業生產產業化,并實行產銷連鎖經營,推動畜牧業較快增長。全年畜牧業實現產值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8%。全年肉蛋奶總產量7.88萬噸,增長11.46%;生豬存欄41.40萬頭,出欄86.31萬頭,分別增長10.55%與19.46%;家禽存欄294.55萬只,比上年減少0.58%,出欄784.55萬只,增長4.78%。漁業生產在積極配合西海域清理整頓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海域功能的改變,同時加大對低洼鹽堿地魚池的改造,推廣新品種,扶持出口加工企業,漁業生產保持適度增長,完成產值16.48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為21.40萬噸,比上年增長5.52%,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5.94萬噸,增長3.67%;海洋捕撈產量3.07萬噸,增長23.91%;淡水養殖產量2.39萬噸,下降1.52%。林業全年完成造林更新總面積415.8公頃,比上年下降38.70%。其中,荒山造林241.4公頃,下降25.24%;跡地更新面積174.4公頃,下降53.09%。全市森林覆蓋率為42.6%。主要林產品產量木材采伐量0.91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6.4%。

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7.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73%;農用小型拖拉機0.52萬臺,比上年下降13.12%。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農村電價。全年農村用電量3.75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4.09%。完成了一批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2.66千公頃,占全市農田總面積的87.9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出現了第一家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工業成為帶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11.5億元,增長2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025.5億元,增長26.4%。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中,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實現產值867.03億元,增長29.1%,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84.5%;國有企業實現產值53.15億元,增長1.7%,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5.2%;集體企業產值8.46億元,增長2.0%,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0.8%。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779.42億元,比上年增長38.2%。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微型電子計算機、移動電話、摩托車、裝載機、民用鋼質船舶、罐頭等產品產量均大幅度增長,而錄放音機、照相機、傳真機、成品鋼材、低壓開關板、合成化纖聚合物等產品產量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見附表一);全市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快速增長,高科技產品的生產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的亮點。41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產值525.86億元,比上年增長43.9%,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51.3%;重點骨干工業企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全市129家上年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25.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0.5%,比上年增長38.5%。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8.2,比上年提升25.4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109.77億元,比上年增長70.4%;產品銷售率98.0%,成本費用利潤率8.0%;總資產貢獻率13.0%,比上年上升3.7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為85591元/人,比上年提高6.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穩定增長。施工工程3962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數2385個;全年完成施工產值82.03億元;全年新簽合同價款44.75億元;單位工程竣工2226個,竣工產值60.25億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26.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當年新開工面積54.86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96.3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06.57萬平方米;建筑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268元/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82.21億元,增長9.57%;更新改造完成投資31.30億元,增長13.4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2.33億元,增長10.07%;城、鄉集體投資完成2.01億元,下降34.66%;城、鄉個人投資3.49億元,下降9.98%;其他投資完成30.39億元,增長18.30%。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市64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99.5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36.4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34.19%。在重點項目中,PTA、市府大道(公園南路-海軍古碼頭段)、蔡尖尾山隧道、云頂隧道、北大生物園等11個項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

商品房竣工面積、商品房銷售面積、商品房空置面積均有所下降。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26.0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17%;商品房銷售額69.42億元,下降5.06%;商品房空置面積130.81萬平方米,減少4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積39.07萬平方米,減少19.85萬平方米。房產銷售價格穩中有升。全年商品房預售面積182.85萬平方米,增長27.28%。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總體形勢良好。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6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年完成各類貨運總量2676.39萬噸,增長5.04%;完成客運總量4758萬人次,增長9.15%;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0.44億元,增長12.46%;口岸出入境旅客119.74萬人次,增長19.96%。

廈門港干線港地位得到加強。全港現有泊位76個,其中萬噸以上泊位17個。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廈門設點,帶來大量干線班輪停靠,廈門港已挺進亞太干線港之列。2002年新開辟航線14條,全港年底累計共開辟航線55條,其中至美國、歐洲、中東、日本、韓國、香港等遠洋航線42條,內支線5條,內貿線8條,航班密度達每月315班次。各部門積極配合,進出港的貨物通關速度提高;通過降低港口貨物運輸等費用,降低貨主和船東的費用負擔,大大提高了廈門港的競爭力,原來經周邊地區或港口運輸的外貿貨物有相當多改經廈門港中轉。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734.5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75.44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30.28%與35.66%。集裝箱吞吐量在國內排名第七位,在國際百強港口排名前移,居前40強。

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29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4.67%,其中運輸起降5.17萬架次,增長17.18%。在運輸起降架次中,國內航線4.09萬架次,國際航線0.67萬架次,港澳地區航線0.41萬架次,分別增長11.8%、72.5%與12.1%;航空港旅客進出港人數首次突破400萬人次,達425.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95%,其中國內航線增長12.9%,國際航線增長46.9%;航空貨郵吞吐量13.92萬噸,增長30.48%,航空港吞吐量在國內排名第10位。至年末,全市共開通航線達89條。其中,國內航線73條,國際航線14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2條。與國內外52個城市直達通航。

鐵路運輸客貨發展不平衡,貨物到發總量小幅增長,旅客到發總量小幅下降。至年末,全市始發客車11對,覆蓋華北、西南、華中、華東等地區。全年鐵路旅客到發總量549.39萬人次,其中游客發送量276.5萬人次,分別比上年下降2.5%與0.41%;鐵路貨物到發總量745.9萬噸,其中貨物發送量271.33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09%與14.50%。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44億元,比上年增長12.46%。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41億元,下降1.45%;完成電信業務總量14.78億元,增長15.3%。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24.22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16.38萬戶,固定電話用戶7.84萬戶。到年底,全市固定電話裝機總量達100.39萬戶,其中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達2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也達84.27萬戶,其中CDMA用戶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已超過1萬戶。

旅游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較快增長,首次突破了1000萬人次。全年接待境外游客46.98萬人次,增長6.21%,其中外國游客比重首次過半,占52.67%。海外游客在廈逗留天數上升到4.24天。旅游創匯3.65億美元,增長17.36%。

六、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品市場購銷兩旺。消費品市場受假日經濟和會展經濟的刺激,加上外來購買力的推動,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打破了前兩年緩慢的增長態勢,增幅明顯加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07億元,比上年增長11.93%,增幅比上年加快3.62個百分點,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實際增長13.75%。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58.62億元,增長14.98%,市場占有率達73.75%,比上年上升1.95個百分點,其中,港澳臺與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零售額增長33.76%。連鎖超市、專業店等新業態商業發展迅速,帶動全市商業快速增長。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企業實現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39.46%,增幅居各行業之首;限額以上餐飲業增長13.56%,高于全市餐飲業平均增幅6.21個百分點;從商品銷售類別看,吃的商品類增長44.58%,穿的商品類增長21.05%,用的商品類增長41.23%。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與消費結構的改變,熱點消費明顯,汽車消費日趨走熱,限額以上貿易業汽車類零售凈增額7.46億元,拉動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88個百分點。

物價水平繼續低位運行。年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8.4,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出現“五降二升一平”的局面,其中衣著類消費價格下降達10.9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居住、交通和通訊、食品類價格分別下降2.6、1.6、0.9、0.7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分別上升0.9和0.1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持平(見附表二)。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強勁增長。2002年,廈門市推行“大通關”模式,建立了口岸通關快速聯動機制,實行海港電子定艙、空港無紙化通關;推動關貿、銀企協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緩解出口退稅嚴重滯后的困難。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好轉和全市工業的快速發展,外貿出口強勁增長的同時,進口也保持了相應的增長。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5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08%,其中,出口87.94億美元,增長35.19%;進口63.93億美元,增長39.78%。外貿出口以“三資”企業為主力,全年出口54.22億美元,占61.66%,國有企業出口20.32億美元,占23.11%;出口產品的貿易方式以進料加工與一般貿易為主。進料加工出口41.59億美元,增長50.90%,一般貿易出口34.06億美元,增長22.96%,分別占全部出口的47.29%與38.73%;外貿產品出口國家(地區)更加多元化,出口已達180個國家(地區),出口額分列前五位的是:日本、美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外貿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出口額各達12.24億美元、8.94億美元與5.94億美元,分別占全市出口的13.92%、10.17%與6.75%。其中有較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大幅增加,全年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出口42.93億美元與20.73億美元,兩者合計占全市出口的72.39%。本地工業企業出口增長較快,工業出****貨值448.29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工業品出****貨值率達44.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直接利用外資穩步增加。全年批準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項目380個,合同外資15.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實際利用外資11.90億美元,增長3.2%。利用外資主要來自香港和臺灣,港資和臺資(含第三方轉投資)占實際利用外資的75%左右,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等分列三至六位。年末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達3309家。其中:第一產業66家,第二產業2370家,第三產業873家,其中主要的投資形式是外商獨資企業,占72.02%。外商投資企業進一步壯大,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

對外勞務輸出地區主要在以色列、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因中東地區局勢不穩及國家政策的調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受到較大影響。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119項,合同金額0.5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19.59%與64.37%;完成營業額0.75億美元,比上年上升5.69%;全年外派勞務人員3186人,年末在外人數9430人,比上年末減少390人。

八、金融和證券

繼續貫徹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業較快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914.90億元,比年初增加178.71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645.91億元,比年初增加88.13億元,存貸差268.99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818.53億元,比年初增加176.3億元,增長27.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9.93億元,比年初增加57.70億元,增長22.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80.64億元,比年初增加68.43億元,增長13.4%,存貸差237.89億元。貸款投放結構進一步調整,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現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凈投放現金28.72億元,比上年多投放1.46億元;外匯信貸穩定增長,年末全市中資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11.64億美元,比年初增加0.29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7.88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38億美元。

證券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廈門鎢業、法拉電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至年末,全市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達16家。年末,全市擁有證券交易營業部23個,全年各證券交易營業部累計成交量達401.01億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390.17億元,B股成交10.84億元;全年新開戶股民戶數1.91萬戶。年末,證券交易開戶人數累計達55.91萬戶,其中,A股(含基金)開戶人數54.51萬人,B股開戶人數1.4萬人。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成果顯著。2002年全市組織科技成果鑒定73項,軟科學研究成果評審6項、科技項目評審2項,有41項科技成果獲年度市科技進步獎,22項獲省科技進步獎。辦理科技成果項目登記92項,其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的有17項,達到國內領先的有44項,科技成果應用率達83%,首次舉辦了“廈門市優秀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會”。全年代理申請專利2168件,專利授權1779件,專利職務發明實施率超過90%。全年組織實施國家科技產業化項目18項,其中,廈門精圖信息公司研發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動員管理信息系統”及“國民經濟動員管理信息系統”分別被列入“數字福建2002年三三九重點應用示范工程”和“國家重點新產品推廣計劃項目”;聯創微電子中心的“微控制CM2000系列產品研發基地”被列為省工業結構調整重點項目及電子信息產業十大前期重點項目。2002年,廈門市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

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2002年,同集高技術產業園區、留學人員創業園、軟件園、北大生物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進展順利,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4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189家,中科大辰信、科華恒盛2家企業還被定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中介、孵化體系建設加快,年內先后創建了廈門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組建了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廈門金龍等7家企業技術中心,成立了深圳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分中心及科技咨詢評估專家庫,設立了麥克奧迪、創業中心、信達股份和東南融通等4家企業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全國首家科技中介機構孵化園也正式開園,廈門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市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全面推行課程改革實驗,并有33所省標、省優幼兒園啟動了學前教育課改革,整體實驗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廈門職業教育網開通,全市有7所市屬職校獲準建立職業技能鑒定站,承擔了23個工種46個等級的鑒定考核。全年新辦民辦高校5所、民辦中學4所,繼3所成人高校并校成功后,以鷺大為依托的廈門理工學院的組建再次取得實質性進展,到年末全市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已達415家。

2002年底,全市研究生在學人數4600人,全年招生1870人,畢業769人。全市擁有成人高校3所,全年招生0.83萬人,年末在校生1.78萬人;普通學校910所,全年招生9.27萬人,年末在校生員34.44萬人。在普通學校中: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3.25萬人,比上年增長16.1%,年內招生0.99萬人,畢業0.59萬人;中等專業學校11所,在校生1.42萬人,增長2.9%;普通中學66所,招生3.72萬人,增長11.0%,在校生10.24萬人,增長8.2%;職業中學13所,在校生0.82萬人;小學374所,在校生14.15萬人;幼兒園435所,在園人數3.84萬人;各級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學生416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8%,初中生升學率89.35%,高中普職比為5.5∶4.5,率先實現了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到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有專任教師2.16萬人,新選拔特級教師15名已通過省級評審。全年市中、小學生在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共獲得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及6個三等獎,廈門一中的張若瑩等撰寫的《廈門文昌魚遺傳多樣性及資源保護》在美國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上獲動物學科集體項目三等獎。

職工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遠程開放教育發展迅猛。全年共有2.4萬人參加了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其中報考一級B類的青年干部有六千多人。年末,市電大、職大在冊的外地高校就讀生員達五千多人,進一步完善了廈門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繁榮興旺。2002年廈門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民族之光”全國首屆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節、全國首屆漆畫展、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暨鼓浪嶼(國際)鋼琴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為“音樂之島”注入了勃勃生機。到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個,藝術表演場所7個,全年演出場次共887場,國內觀眾達95.2萬人次;電影院、影劇院9家,全年電影放映單位電影演(映)場次1.78萬場,觀眾70.10萬人次,電影放映收入達819.89萬元;公共圖書館7個,其中少兒圖書館2個,圖書總藏量達149.5萬冊(件);博物館3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2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7個。歌仔戲《邵江海》、高甲戲《上官婉兒》和話劇《青春搖滾》3臺劇目分別獲得了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優秀劇目獎、劇目獎及26個單項獎、11枚金牌,首次在全省戲劇會演及新劇目展演中榮登榜首;南音樂舞《長恨歌》獲國家舞臺藝術最高獎“文華新劇目獎”與“文華作曲獎”、“文華演員獎”,并入選文化部2003年春節晚會;市愛樂樂團第一次代表廈門出訪日本佐世堡等地取得圓滿成功,小白鷺民間舞團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獲高度評價,南音樂團赴馬來西亞參加二十一世紀國際華樂節獲2個金獎。市圖書館和市少兒圖書館分別開通了“廈門讀書網”“中國少年兒童信息大世界”——網上圖書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正式出版了第一本文物保護專業圖書《廈門文物保護單位概覽》,并完成了全市第一批涉臺文物古跡標志的說明編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廣播電視建設高水平發展,寬帶網建設進展順利。年內分別完成了廈視4個頻道的自動化硬盤數字播出系統、電視臺數字化非線性編輯系統及演播大廳視音系統設備數字化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數字電視播出,開通了2套廈視節目、10套衛視節目的網絡傳送,提前3年實現了國家數字電視規劃。還正式開通廈門廣電寬帶網絡業務,推進了城市信息化建設。

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事業機構758個,其中:各類醫院(療養院)2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29個,門診部39個,衛生防疫機構8個,專科防治機構3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419人,其中:醫生3774人,注冊護士2943人;衛生機構床位605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5651張。農村中實行合作醫療的村已有259個,占農村總數的85%以上。全市共設置農村醫療點393個,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958人。

目前,全市無償獻血協會會員已發展到1102人,其中RH(-)稀有血型互助小組會員已有163人。120急救中心被省國防經濟動員辦列入醫療經濟動員中心,參加了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2002年舉行的海防演練。2002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73.88歲,其中,男性70.89歲,女性76.72歲;市區居民78.23歲,同安居民70.45歲。

體育事業成果卓著,體育隊伍蓬勃發展。2002年,廈門代表團在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上獲得了2金2銀4銅,在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共獲得金牌146枚、銀牌109枚、銅牌94枚,并取得地市組金牌和團體總分第二的好成績,打破了9項省最高記錄、5項青年記錄和20項省少年記錄;市青少年運動員在全國青少年大賽上共奪得金牌66枚、銀牌45枚、銅牌46枚,并分別奪取了2項世界青年羽毛球賽冠軍和2項亞洲羽毛球賽冠軍;籃球運動員陳鷺蕓隨國家代表隊出賽第十四屆亞運會獲冠軍;曾國升在第十一屆世界航模錦標賽等群體大賽上奪取了C1級冠軍和C3級第三名,成為廈門第一個非奧運項目的世界冠軍,還填補了我國在該項目上22年來的空白。市羽毛球隊、帆板隊分別在全國羽毛球冠軍賽和全國青少年帆板錦標賽上奪得羽毛球混合團體冠軍和溫氏級團體冠軍。廈門紅獅足球隊取得全國甲B聯賽冠軍。

全民健身深入開展,體育設施建設更加完善。一年來全市在社區、鄉鎮、公園內新建全民健身路徑39套,區屬健身點18個,并在環島路和鼓浪嶼設立了4個海濱浴場救生站,全民健身設施進一步完善,以市、區、街道行政為主導,社區體育協會、俱樂部具體運作的社區體育組織體系更加完備,目前全市擁有各類體育組織400個,健身輔導站50多個,全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已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一、環境保護

環保工作成效顯著。圍繞海灣型城市建設規劃,市政府繼續加大老企業改造力度,引導大型工業項目向島外工業區發展,從源頭控制污染,在擴大城市建設空間和人口規模的同時,保證了環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及不斷優化,海域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強對九龍江引水工程的綜合治理,完善筼筜湖截污和納潮沖污工程。大力整治西海域,加強海域水質監測,強化陸源污染物的入海管理。全年在島內關停搬遷養殖戶214家,取締豬苗供應點12家,在島外養殖區大力推行“豬、沼、果、林、漁、菌”種養結合的規模化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物質轉化封閉式的良性循環和零排放;在海滄啟動生活污水回灌綠地項目,開展小區中水回用實驗示范;實行醫療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結束了廈門醫療垃圾無序處理的歷史。整治餐飲業油煙污染業初見成效,全市餐飲業、企事業單位食堂已有264家改用清潔燃料,為餐飲業油煙整治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全市有36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全市城市環保投資指數2.34%。區域環境噪聲值為57.3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為68.9分貝。全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為54,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93.1%;飲用水水源地質達標率97.87%;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93.27%;城市工業廢水排放和汽車尾氣的達標率分別為97.57%、79.85%;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為87.67%。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11.82%。各項城市環保主要考核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標準,在年內國際“花園城市”評比中,摘取了E組(人口100萬以上城市)第一的桂冠,城市環境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十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為10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6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66.21萬人,增加0.28萬人。個體從業人員13.50萬人,減少1.29萬人。在全部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2.73萬人,減少0.31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7.87萬人,增加2.41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5.90萬人,減少2.04萬人。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7849元,比上年增長7.0%。就業形勢基本穩定。通過清理機關事業單位工勤崗位、設立促進就業資金、實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職業介紹補貼等優惠措施,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實現五千多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全市共開展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免費培訓5961人次、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培訓3535人次。據勞動部門統計,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20727人,增加1471人,登記失業率為4.08%,比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較快。社會保險工作取得新突破,成立了社會保險管理中心,統一經辦五大社會保險。全市參加養老保險職工達47萬人,覆蓋面達95%;參加醫療保險職工達43萬人,覆蓋面達85%。對外來管理技術人員實行市民社會保險待遇。社會保險基金運行情況良好,切實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全市6.5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全部通過銀行、郵局實行社會化發放,確保了離退休人員100%按時足額領到養老金。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低保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年發放低保金達到2035.7萬元,解決低保對象10.34萬戶次30.57萬人次。全市城鄉低保覆蓋率為城鎮⒉1%,農村⒈7%,基本達到應保盡保要求。2002年,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平均達400元/人月,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達880元/人月。

十三、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發展穩定。2002年末全市登記戶籍人口137.16萬人,41.8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96.30萬人,占總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戶均規模3.28人,比上年縮小0.04人。男女性別比102.95∶100。年內出生人口1.24萬人,出生率為9.17‰,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58萬人,死亡率為4.25‰,上升0.2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8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3‰;機械增長2.13萬人,機械增長率15.68‰,下降了2.25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8元,比上年增長14.0%;人均消費支出8504元,增長0.2%。農民人均純收入4722元,比上年增長6.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568元,增長8.7%。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我市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為18.31平方米,其中居住單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占91.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0.13平方米。

注:1、本公報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等絕對數指標和勞動生產率均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网站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精品 | 最新AV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