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福建

廈門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8 16:55:28 來源:廈門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980次

廈門市統計局

2003年,是我市全面建設海灣型城市的開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續干旱限電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面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主要指標達到近幾年來的最好水平。

一、綜合

2003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是自1998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全市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都有較大提高。據初步統計,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60.12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85億元,下降13.2%;第二產業增加值443.61億元,增長23.7%;第三產業增加值296.66億元,增長10.8%。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73.0%和29.2%,分別帶動GDP增長-0.4、13.2和4.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2.6:58.4:39.0。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621元,比上年增長13.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029元,比上年增長15.5%。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調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49.2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73.39億元,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9.1%;財政支出90.25億元,增長8.9%。在地方級財政收入中,工商稅收50.67億元,比上年增長8.9%,企業所得稅9.14億元,比上年增長34.9%;財政支出中,建設性支出29.73億元,增長10.9%,經常性支出5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較為單一,產業發展不平衡;制約經濟發展的后勁問題亟待解決;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保障體系仍待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功能還不夠健全,體制創新機制有待進一步激活;島內島外、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業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與管理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行政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改革。

二、農業

農業生產結構性調整。2003年我市加快海灣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集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訂單農業規模擴大,農村“兩化”進程與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加快,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全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1.6萬人。受產業結構調整和持續高溫干旱的影響,農業減產,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但隨著農村“兩化”建設加快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現,出現了鄉鎮企業生產增長較快、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的良好勢頭。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0.48億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種植業產值11.34億元,下降8.7%;林業產值0.12億元,下降16.5%;牧業產值7.94億元,下降8.5%;漁業產值11.09億元,下降19.0%。

農業生產規模收縮。全年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81.29萬畝,減少5.14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3.18萬噸,下降4.1%。蔬菜播種面積30.50萬畝,減少2.33萬畝,總產量52.16萬噸,減少4.0%。另外,水果產量受龍眼小年影響下降21.2%,花卉播種面積1.15萬畝,實現產值9088萬元,均比上年增長6.1%。受島內禁養生豬、飼養成本上升和“非典”影響,上半年畜牧業生產出現下降,下半年受肉類價格上漲影響,畜牧業生產又有所恢復。全年肉蛋奶產量7.55萬噸,下降4.1%,其中,肉類產量6.50萬噸,下降4.2%,禽蛋產量8852噸,下降1.5%,奶品產量1649噸,下降15.6%。年末生豬存欄數35.58萬頭,減少14.1%;累計出欄82.31萬頭,下降4.6%。家禽存欄數282.48萬只,減少4.1%;累計出欄740.34萬只,下降5.6%。受西海域整治等影響,年末海水、淡水養殖面積減少到21.24萬畝,減少5.42萬畝;全年水產品產量17.67萬噸,下降17.4%,其中,海洋捕撈2.21萬噸,下降27.9%,海水養殖13.12萬噸,下降17.7%,淡水養殖2.33萬噸,下降2.4%。

林業全年完成造林更新總面積408公頃,比上年下降1.7%。其中,荒山造林218公頃,下降10.5%;跡地更新面積190公頃,增長9%。全市森林覆蓋率為42.6%。主要林產品產量木材采伐量1.21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2.7%。

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5.86萬千瓦,比上年下降3.1%;農用小型拖拉機0.42萬臺,比上年下降10.6%。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農村電價。全年農村用電量4.37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6.6%。完成了一批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2.36千公頃,占全市農田總面積的86.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在上年工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基礎上,工業生產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長態勢。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94.19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3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28.5%。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中,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實現產值1112.3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84.4%;國有企業實現產值59.4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4.5%;集體企業產值8.54億元,比上年增長44.9%,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的0.6%。

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支柱行業作用明顯。全年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43.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9.2%,比上年增長31.9%,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5.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4.31個百分點;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一批名優產品產銷兩旺,其中,移動電話機、微型電子計算機、半導體分立器件、鏟土運輸機械(裝載機)、改裝汽車、叉車、金屬集裝箱、電光源(燈泡)、合成纖維聚合物、中成藥、啤酒、食用植物油等產品產量比上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而照相機、成品鋼材、化學纖維、罐頭等產品產量有所下降(見附表一)。全市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增勢良好,48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產值718.65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54.5%;重點骨干工業企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全市170家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16.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4.7%,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9.1%,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5.39個百分點。

工業產品產銷兩旺,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5.1,比上年提升12.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143.96億元,比上年增長27.9%;產品銷售率98.9%,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8.5%,總資產貢獻率13.9%,勞動生產率10.43萬元/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有所加快。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1.40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全年新簽合同價款118.72億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36.1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當年新開工面積702.5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76.1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2%;建筑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8.69萬元/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86.21億元,增長4.9%,更新改造投資40.22億元,增長28.5%,房地產投資79.27億元,增長27.2%,其它投資(含城鄉集體、私人投資)38.91億元,增長8.4%。

海灣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完成38.25億元;海灣型城市交通骨干網項目加快建設,環島路陸域全線貫通,集美大道等島外主干道開工,交通運輸行業完成基建投資23.67億元,增長了56.9%;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了基建投資4.95億元,增長20.1%。

制造業技改投資強勁增長。利用易地改造的契機,加大工業技改,狠抓廈工、三圈日化、卷煙廠等搬遷島外工作和廈順鋁箔、三安電子、正新橡膠、銀鷺擴建等重點技改項目,制造業完成更新改造投資28.38億元,占全部更新改造投資的70.56%,增長81.7%。

房地產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亮點。島外土地成片開發和島內舊城舊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房地產開發投資79.27億元,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32.41%,增速快于固定資產總投資增速11.7個百分點;商品房總體施工規模擴大,商品房施工面積1290.19萬平方米,增長17.8%,竣工面積297.32萬平方米,增長36.1%;商品房銷售形勢良好,銷售面積265.92萬平方米,增長17.6%,商品房銷售額91.95億元,增長3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占81.65%,銷售額占74.08%;至200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積112.49萬平方米,比年初減少18.32萬平方米。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2003年交通運輸業經受了“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市政府及時出臺了多項大力扶持受影響行業與企業的政策,經過各部門的合力拼搏,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全年完成各類貨運總量3055.24萬噸,比上年增長13.9%;完成客運總量4440.82萬人次,下降5.19%。全年口岸出入境旅客106.99萬人次,下降10.6%。

港口生產興旺。全港現有泊位70個,其中萬噸以上泊位23個。2003年新開辟航線16條,全港年底累計共開辟集裝箱航線68條,其中有班輪直達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地中海、中東、波斯灣、澳洲、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外貿國際航線55條,內支線4條,內貿線9條,航班密度達每月469班次,已成為全國八大集裝箱干線港之一。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為3403.8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33.11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24.5%與32.9%。集裝箱吞吐量在國內排名第七位,在國際百強港口排名繼續前移,躍居前30位。廈金往來頻繁,全年廈金海上直航完成16.05萬人次,增長2倍多。

航空運輸受“非典”影響最大,但經各方面共同努力,全年航空運輸扭轉了下降局勢。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49萬架次,比上年增長3.8%,其中運輸起降5.25萬架次,增長1.5%。航空港旅客吞吐量在4月份開始受到“非典”打擊大幅下降,最大單月降幅達73.64%,下半年開始回升,8、9、10三個月份連續創歷史新高。全年航空旅客進出港人數累計429.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9%,其中,國內航線增長2.9%,國際航線增長11.1%,港澳地區航線下降25.89%;航空貨郵吞吐量15.02萬噸,增長7.9%,航空港吞吐量在國內排名第11位。積極開拓省外、境外市場,境外航線在原有曼谷、吉隆坡、漢城后新增新加坡、檳城國際航線。至年末,共開通航線達91條,其中,國內航線74條,國際航線15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2條,與國內外72個城市直達通航。

鐵路運輸業也受到“非典”疫情影響,客運、貨運發展不平衡,貨物運輸較快增長,旅客運輸小幅增長。至年末,全市始發客車增加到12對,覆蓋華北、西南、華中、華東等地區。全年鐵路旅客到發總量549.96萬人次,比上年略增長0.1%,其中到達游客285.01萬人次,增長4.5%,發送旅客264.95萬人次,下降4.2%;鐵路貨物到發總量849.03萬噸,其中貨物發送量322.51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3.8%與16.8%。

全年郵電通信業業務總量完成23.64億元,增長16.1%,其中,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87億元,增長19.2%;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0.77億元,增長15.8%。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7.6萬戶,“小靈通”用戶19.7萬戶,至年底,全市固定電話裝機總量81.54萬戶,“小靈通”用戶48.87萬戶;全年新增移動電話用戶25萬戶,至年底,全市移動電話用戶總計達110.31萬戶。

旅游業受到“非典”的沖擊沒能維持年初的良好發展勢頭,但市政府利用“國慶黃金周”與舉辦首屆“中國(廈門)國際旅游節”的契機全力恢復旅游市場人氣。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含一日游人數)在1000萬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4.88萬人次,減少18.3%。在全部旅游人數中,接待過夜境內外游客202萬人次,略增0.4%,其中接待過夜境外游客39.99萬人次,下降14.9%,接待過夜國內游客162.02萬人次,增長5.1%。旅游創匯3.02億美元,減少17.26%。

六、國內貿易和物價

物價小幅回升。2003年,廈門市克服了伊拉克戰爭引發的石油漲價、“非典”疫情引發的部分用品熱銷及持續高溫干旱導致的用電緊張等影響,全年消費市場活躍,物價走勢保持平穩小幅回升態勢,扭轉了自2000年10月份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下降的態勢,經濟運行中滯脹的壓力得到一定緩解。與上年相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0,上升1個百分點,八大類價格指數呈“三升一平四降”態勢,其中,食品類指數為102.0,食品中糧食價格上升6.4個百分點,肉禽蛋及其制品價格上升3.0個百分點,鮮果價格上升18.9個百分點(見附表二)。

消費品市場除第二季度受到“非典”沖擊出現較大波動外,全年基本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83.52億元,增長17.9%,由于“麥德龍”、“燦坤電通”、“天虹百貨”、惠好大藥房等進駐,限額以上批發貿易零售業增長較快,累計實現零售額79.41億元,增長37.5%;餐飲業在第二季度受到“非典”沉重打擊后在第三季度回復正常增長態勢,尤其是在“十一”黃金周、國際旅游節的帶動下,全年實現零售額35.05億元,增長7.3%,其中,限下餐飲業情況好于限上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73億元,增長8.6%。分經濟類型看,非公有制企業是消費市場主體,占全部零售額的八成多,其中其他經濟與私營企業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74.9%與51.4%,集體、聯營企業則持續較不景氣,分別下降47.2%與19.4%。分商品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拉動了市場消費的提高,汽車消費成為熱點,通訊器材、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成為消費亮點。據對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統計,小轎車零售近萬輛,增長53.6%;移動電話機零售量增長1.6倍,普通電話機增長81.3%,房間空調器增長42.8%,家用電冰箱增長41.7%,彩色電視機增長26.5%,攝像機增長1.6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3年,盡管受到伊拉克戰爭與“非典”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廈門市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全市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87.11億美元,比上年凈增35.2億美元,增長23.2%,其中,進口貿易完成81.57億美元,增長27.6%;出口貿易突破100億美元,完成105.54億美元,增長20.0%,其中,對日本、美國、歐盟等3大貿易伙伴的出口各為29.7億美元、22.6億美元與14.4億美元,分別增長31.6%、21.5%與23.7%。“三資”企業是外貿出口主力,全年出口68.73億美元,占65.12%,增長26.8%,國有企業出口19.43億美元,占18.41%,減少4.40個百分點;出口產品的貿易方式以進料加工與一般貿易為主,進料加工出口54.03億美元,增長29.9%,占全部出口的一半以上;一般貿易出口39.44億美元,增長15.8%,占全部出口的37.37%;出口產品中,有較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全年機電產品出口54.6億美元,增長31.7%,占全部出口的5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6.27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的24.89%。具體商品中,IT產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零件)、膠卷、蓄電池、收錄機、電容器、船舶等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傳統大宗商品如服裝、鞋類、石材等出口也呈現良好增長勢頭,飛機、電池、橡膠或塑料加工機械、紙漿、建筑及采礦用機械等進口增長較大。本地工業企業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工業出****貨值564.36億元,增長24.8%,工業品出****貨值率為43.31%。

招商引資克服諸多困難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2003年,我市招商引資工作面臨伊拉克戰爭、“非典”、限電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而在上半年步入低谷,但從7月份始利用外資形勢逐月好轉。全年批準來自30個國家與地區的外商投資項目374個,比上年減少6個,合同利用外資16.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增資項目合同利用外資8.09億美元,占全部合同利用外資的48.5%,增長32.9%;實際利用外資12.43億美元,增長4.4%。年末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達3611家。其中:第一產業68家,第二產業2588家,第三產業955家。

利用外資主要來自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按投資規模排序依次為:香港、維爾京群島、臺灣、西薩摩亞、美國。2003年,共有7個全球500強企業(美國戴爾、柯達和通用電器,以及日本東芝、丸紅、松下電工和松下電器)在廈投資9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2946萬美元;全年吸收千萬美元以上投資項目50個,占全部外商投資項目的13.4%,比上年增加15個,合同利用外資4.10億美元,增長13.5%;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是招商引資重點,三大支柱行業吸收投資項目107個,合同利用外資3.15億美元,占全部合同利用外資的18.9%;外商在服務業的投資熱情高漲,全年第三產業吸收外資項目123個,比上年增加18個,合同利用外資1.13億美元,增長21.4%。

對外勞務輸出地區主要在以色列、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受外派勞務地局勢影響,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89項,合同金額0.2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25.2%與84.6%;完成營業額0.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全年外派勞務人員3077人,年末在外人數8857人,比上年末減少573人。

八、金融和證券

金融市場表現活躍,信貸規模進一步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突破千億元,達1090.27億元,比年初增加175.37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832.34億元,比年初增加186.43億元;存貸差257.93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001.17億元,比年初增加182.64億元,增長22.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97.16億元,比年初增加77.26億元,增長24.1%;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21.87億元,比年初增加141.22億元,增長24.3%;存貸差279.30億元。貸款投放結構進一步調整,以中長期貸款居多,但短期貸款增加較多。現金投放有所加大,全年凈投放現金32.84億元,比上年多投放4.12億元。外匯信貸較為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10.76億美元,比年初減少0.88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13.35億美元,比年初增加5.46億美元。

資本市場規范發展,投融資渠道有所拓寬。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取得一定進展,至年底,全市擁有股份有限公司92家,總股本超過70億元,有限責任公司二萬多家,股份合作企業一百九十多家;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達16家,全年新募集資金8.03億元,上市公司總股本累計達40.42億股;年末,全市擁有證券交易營業部23個,全年各證券交易營業部累計成交量達516.06億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506.28億元,B股成交9.78億元;全年新開戶股民戶數0.83萬戶。年末,證券交易開戶數累計達56.73萬戶,其中,A股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戶數29.48萬戶,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戶數25.83萬戶;B股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戶數0.84萬戶,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戶數0.58萬戶。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市組織科技成果鑒定70項,上報登記科技成果105項。推薦32個項目上報省科技進步獎,其中15項獲獎;評定廈門市科技進步獎37項,重大貢獻獎3人;組織評審科技成果轉化項目8項,其中6項通過認定。全年專利代理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3344件和2395件,比上年分別增長45.8%、38.5%,專利申請量增長迅猛。

新認定技貿機構56家,全年實現技術交易合同總金額8.03億元。技術交易額連年高居全省首位,占全省交易額的2/3強。到2003年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211家,全年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29.8億元,比上年增長37.6%,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9.5%,比上年上升5.2個百分點。其中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到60家,比上年增加了7家。

2003年,廈門先后召開了第五屆“高級并行處理技術國際研討會”;舉辦了第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成功申辦2007年第35屆國際光譜會議,成為我國第一個申辦該會議成功的城市。翔鷺集團、DELL、PHILIP、聯想集團、龍巖紫金礦業集團等多家跨國企業和骨干企業紛紛在廈設立或擴建相關的研發機構與服務中心的同時,隨著科技體制的不斷創新,民營科技企業、中介機構的發展也積極推進,全年新認定民營科技企業41家,首批認定科技中介機構10家;批準設立了第一家科技類民辦非企業機構——廈門市光電工程科技研究中心;新培育3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廈門市科技中介行業協會”成立,會員達68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課改實驗成效顯著,教學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2003年,在蘭州舉行的學生創新大賽中,廈門有6項成果獲二等獎,2項獲三等獎。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拓展進一步推進。2003年,廈門理工學院正式招生;集美文教區規劃建設正式啟動;4所一級達標中學新校區已開工建設,“高、中部分設”招生規模將翻一番。同時,還積極建立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實行學額補貼,切實解決進城農工子弟就學問題。2003年底,全市已有各級普通學校948所,全年招生11.43萬人,年末在校生員37.53萬人,畢業9.39萬人。其中:研究生全年招生3257人,在學人數7411人,畢業923人。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6所,年內招生1.56萬人,在校生4.04萬人,畢業0.73萬人;普通中等學校117所,年內招生5.31萬人,在校生14.51萬人,畢業3.96萬人,普通中等學校中,中等職業學校(機構)48所,在校生3.07萬人;技工學校3所,在校生0.30萬人;普通中學66所,年內招生3.99萬人,增長7.3%,在校生11.14萬人,增長8.8%;小學376所,在校生14.02萬人;幼兒園443所,在園人數4.10萬人;各級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1161人。另外,全市還擁有成人高校5所,全年招生0.79萬人,年末在校生1.93萬人;2003年,全市高中升學率達91.9%;全年有10629名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共錄取9100名(其中本科3682名),錄取率大幅度上升達85.6%,在全省名列首位。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繁榮興旺。到2003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個,藝術表演場所7個,全年演出場次分別為819場、3669場,國內觀眾分別達107萬人次和16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74家(電影院、影劇院10家),全年電影演(映)場次2.09萬場,觀眾218.56萬人次,電影放映收入達730.47萬元;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擁有7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達157萬冊(件),全年讀者總流通90萬人次,圖書總流通290萬冊次。此外還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3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2個。年內先后出版了《廈門文物志》和《廈門涉臺文物古跡調查》,舉辦了“廈門館藏珍貴文物特展”,并分別對汀溪窯址、明清古墓和明代古井等考古遺址進行了搶救及發掘。市金蓮升高甲劇團的新編歷史劇《上官婉兒》在西安第八屆全國戲劇節共獲10個獎項,新編歷史劇《金刀會》榮獲全國第十二屆“孔雀杯”少數民族題材戲劇劇本創作銀獎;戲曲舞蹈學校在第七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4項獎。

群眾創作豐富多彩,社區文化蓬勃開展。全年先后舉辦了廈門漆畫收藏展、民間工藝收藏展、福建省水彩畫提名展、廈門書法名家系列個展以及多項業余戲劇曲藝創作活動。在福建省首屆社區藝術節調演中,廈門16個參賽節目分獲1個金獎、4個銀獎、5個銅獎、2個表演獎和優秀組織獎。

文化交流活動繼續擴大,年內廈門愛樂樂團赴香港,參加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成立十周年慶典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廈門交響樂團、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及同安呂厝華興薌劇團分別赴東南亞交流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此外,市文化局還會同廈門大學與日本國際創作學會共同主辦了《與自然對話》池田大作攝影展,獲得好評。

廣播電視建設繼續高水平發展,目前已完成數字城域網以及光纜主干網的建設,光點已經達到220個,光纜11900芯公里,近萬戶網絡數字化和雙向改造已經完成,廣播電臺完成播出總控室數字化改造,實現4套節目數字化播出和自動播出;電視臺建成了基于IP方式的九地市FTP新聞傳送網、收錄翻錄回傳系統等項目,廣電網絡目前已經利用2個節目平臺傳輸25套福建省播出的數字電視節目;確立了250個“廣電信息網示范社區”,首期125個社區已經發展用戶2800戶,經初步改造升級的廣電信息網已發展各類業務用戶近六千戶。實現了對廣東衛視、上海衛視、中央臺新聞頻道、福建教育臺的轉播,有線電視節目達到40套,轉播節目套數為全省第一。并首次在“9?8”投洽會上設立直播室,聯合全國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內的9家電臺同時直播。

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在“非典”爆發期間第一時間發現、隔離并成功治愈了2例輸入性非典患者,隨后又集中隔離觀察密切接觸者200余人,排查發熱病人5萬余人次,及時處置多起突發事件,排除可疑病例,實現了“無非典患者死亡、無二代感染者、無醫護人員感染”的“三無”目標,廈門成為中國抗擊非典期間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事業機構757個,其中市級醫院26家、療養院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家、衛生院18個,門診部50個,婦幼保健機構5個,衛生防疫機構5個,專科防治機構2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864人,其中:執業醫師3521人,執業助理醫師480人,注冊護士3111人;衛生機構床位6573張,其中市級醫院4709張,療養院744張,衛生院618張。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取消村辦、村管、村籌的模式,采用政府舉辦、商業運作的辦法,組織開展對口支援工作,2003年末全市實行合作醫療的村已有298個,共設置農村衛生室356個,擁有執業醫師29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951人。醫療業務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市民醫療服務保障條件進一步改善。2003年市區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78.23歲,其中男性為74.95歲、女性為81.53歲。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003年先后成功組辦了第十屆全球華人羽毛球邀請賽和全國海浪救生錦標賽、全國航海模型錦標賽等多項賽事。舉辦首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暨2003年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的圓滿成功,為創廈門體育品牌、進一步樹立城市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3年“五城會”上廈門代表團有65人次在11個大項的36個小項中奪牌得分,榮獲了5金2銀5銅,其中:陳秋斌、楊玉婷、林丹、盧長亮等選手分別獲得了帆板女子翻波板、跳水女子1米板、羽毛球男子單打及舉重男子77公斤級金牌。在第三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劉俊宏與同伴奪取跳水男子雙人金牌并獲個人三米板銀牌,楊玉婷奪得女子三米板銀牌。全年全市共接待來自境外的體育團體14批次310人次,并應邀派出了籃球、羽毛球、帆船等項目的運動員,到美國、西班牙、阿聯酋等國家進行體育交流。

全民健身繼續向廣度、深度發展。在制定了《貫徹<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準>實施辦法》的同時,積極著手建設國民體質監測組織網絡,全年組織了上規模全民健身活動一百多場,參與市民達數十萬人。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4名,海浪救生員80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2003年末全市登記戶籍人口141.76萬人,44.08萬戶,其中城鎮人口83.74萬人,占總人口的59.07%。家庭戶均規模3.22人;男女性別比102.57:100;年內出生人口1.30萬人,出生率為9.35‰,比上年上升0.1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69萬人,死亡率為4.98‰,上升0.74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6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7‰,下降0.55個千分點;機械增長4.11萬人,人口機械增長率29.49‰,上升13.78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7萬人。

城市居民收支雙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比上年增長9.8%,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整體效益的不斷向好,工薪收入增長了10.2%;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459元,增長11.2%,增幅高于收入。在消費結構中,吃的比重略降,恩格爾系數為41.28%;居住類支出增長最快,增長19.9%,居住條件繼續改善,人均住房面積19.59平方米;服務性消費支出2433元,增長14.7%,花錢買健康、買知識、買時尚、買新鮮成為居民新的消費觀念和追求。

農民收入繼續增加。受產業結構調整、島內環保政策和持續高溫干旱影響,第一產業生產下降,但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發展,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出臺諸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招收農村富余勞動力。農民人均純收入5152元,比上年增長9.1%;工資性收入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全部收入的41.94%,增長6.2%,來自本地企業的工資性收入1324元,增長61.8%;伴隨農村“兩化”建設的加快,非農產業純收入和非生產經營性純收入也增勢不減,分別增長41.2%和17.8%。人均消費性支出3931元,增長10.2%,恩格爾系數為40.68%,交通和通訊類支出405元,是上年的4.7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3.16平方米,82.1%的住房為樓房。

就業形勢基本平穩。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112.2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0.48萬人,減少2.25萬人;第二產業53.30萬人,增加5.44萬人;第三產業38.51萬人,增加2.60萬人。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9025元,比上年增長6.6%。政府始終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認真落實各項增加就業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成失業人員培訓9376人次,積極推行用人單位和培訓單位共同參與的“1+1”培訓模式和1人就業帶動1群人就業的“1+1群”創業培訓模式,并組織了我省第一場“1+1群”創業項目專場推薦會。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全市城鎮居民新增就業3.06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6萬人。據勞動部門統計,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88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3%。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組建了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合并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年末參保人數分別為50.01萬人、47.88萬人、45萬人、46.72萬人和17.79萬人,除生育保險外社保覆蓋面達到90%以上;基金運行保持良好勢頭,各項保險基金征收總額達15.4億元。擴大醫保定點覆蓋面,新增6家基本醫療定點機構,社區定點醫療機構已達50家,方便群眾就醫。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普遍建立了大病統籌機制,農村參保覆蓋率達51.11%。社會化管理服務日趨完善,確保2.7萬多名失業人員和6.7萬多名企業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失業金、養老金,31萬人次享受城鄉低保金2345.36萬元。加大農村扶貧力度,重點幫扶了31個經濟薄弱村,落實扶貧項目五十多個,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

十二、環境保護

環保工作成效顯著。圍繞海灣型城市建設規劃,廈門把“生態城市”理念納入政府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城市總體規劃之中,2003年正式發布了《廈門市控制揚塵污染通告》,對在建、待建、拆遷、開山采石等工地和物料堆場、道路清掃保潔,施工運輸車輛等展開全時制、全方位、全過程監控。全市禁止加工、銷售、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工作全面展開。加大了機動車尾氣路檢和監管力度,全年路檢車輛6178部,合格率64.74%;全年報廢更新舊中巴車300輛,其中強制報廢更新車輛150輛;全面清理整頓不法排污企業。以廈門電廠等35家排污企業和湖邊水庫匯水區排污企業為重點,對全市排污企業進行拉網式排查,取締不法排污企業21家,處理并取締5家小電鍍廠,全市餐飲業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全市城市環保投資指數2.2%。區域環境噪聲值為55.9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為68.4分貝,全市環境噪聲達標覆蓋率72.12%。全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為57,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95.47%;飲用水水源地質達標率99%;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93.96%;城市工業廢水排放和汽車尾氣的達標率分別為97.57%、79.8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為85.87%;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11.82%。

與此同時,全面推進現代化生態農業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明達工業園生態示范工程、大嶝生態示范工程等建設項目基本完成。近四十家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生豬存欄數近十萬頭),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基本實現了達標排放或生態型零排放。上李水庫綜合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水庫匯水區域內所有污染源清理工作全部結束。集美北部工業區污染整治工程全面動工;湖里區安一湖補水管網明渠改暗涵工程開始啟動。

“非典”期間,針對疫病可能存在的傳播途徑,環保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對全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進行全過程監控,對各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加強監測,敦促污水處理廠采取滅菌措施,對機場、港口等口岸單位廢水、廢物的監管。同時,嚴查醫療廢水和醫療廢物的處理與排放,確保了廈門環境的安全。

注:

1、本公報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等絕對數指標和勞動生產率均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香蕉视观看在线a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五月天手机福利视频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