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福建

三明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8 19:22:39 來源:三明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443次

三明市統計局

2002年3月27日

2001年是新世紀的起首之年,也是“十五”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強市富民,發展三明”的目標和各項部署,按照緊抓“兩個抓手”、抓好“四個增長點”的經濟工作總體思路,把握重點,扎實工作,努力克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堅持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運行總體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新世紀和“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初步統計,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72.67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49億元,比上年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10.0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90.12億元,增長9.1%。

市場價格穩定。全年城鎮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1.4%,農村下降0.2%。食品類下降2.3%,衣著類下降1.9%,家庭設備及用品下降1.5%,醫療保健上漲9.7%,交通和通訊工具上升0.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下降1.3%,居住下降0.1%,服務項目上漲5.4%。

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11.03萬人,比上年增加0.34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3.49萬人,減少1.36萬人。年末全市在崗職工22.84萬人,比上年下降6.2%。全市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0.61萬人,再就業率61.9%;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2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6.69%。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第一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略有上升。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6%、39.7%、32.7%調整為26.6%、40.4%、33%。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和優質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列入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項目和重點產品的實施取得新成效,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大,關閉了一批“五小”企業。全市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10.99%,比上年上升4.23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調整還不到位,區域經濟發展仍不平衡;項目投資利用外資和民間投資偏少,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比較緩慢;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不快,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部分行業和企業經濟效益不理想;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城市低收入人群增加,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二、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2.65萬畝,調減16.6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29.79萬噸,比上年減少5.35萬噸,下降4%。主要農產品優質率有較大提高,全市推廣水稻優良品種41個,早稻優質率達56.8%,比上年提高24.2個百分點。

經濟作物面積擴大4.65萬畝,占糧經播種面積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水果產量53.8萬噸,增長18.8%;花生產量1.84萬噸,增長5.3%;茶葉產量1.39萬噸,增長10.2%;蓮籽產量0.21萬噸,增長4.7%;食用菌產量5.67萬噸,增長1.6%;烤煙產量4.33萬噸,增長2.7%。

畜牧漁業向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全市豬牛羊肉產量9.83萬噸,增長10.9%;禽蛋產量達3萬噸,下降0.1%;水產品產量7.5萬噸,增長5.2%。

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林業部門全面推行林業改革,加快后續資源培育。全年完成造林更新20.8萬畝,完成幼林和中幼林撫育66.83萬畝和80.38萬畝;中幼林撫育間伐37.16萬畝;竹林低改34.37萬畝;竹林高優培育21.65萬畝;完成封山育林26.51萬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平穩增長。200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0.75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

工業生產產銷平衡,工業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7.3%,比上年下降0.57個百分點。全市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8.06億元,比上年增長9%;實現利稅總額16.60億元,增長1.2%。企業虧損面由上年的30.6%下降至29.7%。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較大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中鋼及成品鋼材產量分別增長24.8%和16.3%;生鐵增長17.5%;原煤增長36.4%;化學農藥(原藥)增長19.5%;水泥、人造板和布分別增長3.1%、29.9%和3.9%;發電量增長9.2%;化肥下降5.2%。

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成果。堅持因企制宜,一廠一策,分類指導,改制后實現盈利的企業占60.4%。礦業秩序整頓取得階段性成果,整頓關閉了420個小煤礦,116個鄉鎮煤礦通過整頓驗收。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建立重特大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及時消除了一批安全隱患。

建筑業快速增長。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施工房屋面積255.3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00.26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初步統計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48.42億元,增長21.4%;城鄉集體經濟投資8.87億元,下降11.6%;城鄉居民個人投資7.79億元,下降10.9%。基本建設投資23.62億元,增長35.7%,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資9.12億元,增長12.5倍;更新改造投資16.16億元,比上年下降0.3%;房地產開發投資7.36億元,增長31.6%。全市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新開工項目418個。

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全年第一產業投資13.39億元,下降13.5%;第二產業投資20.58億元,下降9.8%;第三產業投資31.11億元,增長52.8%。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繼續發展,全年交通郵電完成投資15.06億元,增長1.55倍。

房地產投資結構得到調整,商品房空置面積有所下降。全年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39.6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6%,商品房空置面積11.7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9%。

重點建設取得新進展。2001年,全市安排了市級重點建設項目40個,其中20個重點續建項目已有11個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20個重點新開工項目已有14個開工建設。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全市繼續貫徹實行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發展方針,內貿市場保持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9.88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2.13億元,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67.7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和8.7%。個體經濟零售額6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8.4%,餐飲業增長13.7%,制造業增長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旅游業發展步伐加快。2001年,我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把旅游業列為全市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2001年12月6日,三明市榮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年共接待游客425.6萬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57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9%和4.68%;旅游總收入1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其中旅游創匯54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旅游總收入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3%。

六、對外經濟

外貿出口呈回升態勢。全市外經貿通過優化調整外貿出口結構、改革招商方式、改進和完善外經貿環境,外貿出口繼續呈現回升態勢。全市進出口總值1.48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其中,出口總值1.10億美元,增長2.9%;進口總值0.38億美元,下降7.7%。實際利用外資5703萬美元,比上年下降5.3%。對外勞務合作保持良好勢頭,全年新增派出國勞務589人,年末在外人數比上年增長14.6%。

七、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運輸郵電倉儲業增加值2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01億元,比上年增長3.5倍。全市道路客運量完成4591萬人,客運周轉量完成13.96億人公里,分別增長26.9%和5.6%;道路貨運量2047萬噸,貨運周轉量10.85億噸公里,與上年基本持平。鐵路旅客運輸到發量總計261.98萬人,比上年下降13%;貨物運輸到發量總計1596.72萬噸,比上年增長6.5%。

郵政通信完成業務收入1.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8萬戶,其中無繩電話4.5萬戶;固定電話用戶總數達46萬戶。全區電話主線普及率17%。網絡綜合通信能力不斷增強,數據IP網用戶業務發展迅速,全年凈增IP網用戶5.3萬戶。新建無繩電話580個大基站、40個小基站,初步建立了一個覆蓋三明全市的無繩電話網。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市財政總收入21.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地方級財政收入14.2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69億元,增長9.9%。全市財政支出18.39億元,比上年增支0.98億元,增長5.6%。

金融總體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75.81億元,比年初增加14.47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45.88億元,比年初增加1.9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2.65億元,比年初增加8.68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35.86億元,比年初增加6.64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累計現金收入691.50億元,累計支出693.18億元,收支相軋凈投放1.68億元。

保險業繼續發展。保險機構全年保險收入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財產險保險收入1.86億元,人身險保險收入3.17億元。財產險賠款支出0.9億元,人身險賠款支出0.99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市大專院校在校學生5341人,增加223人,增長4.4%;中專學校在校學生9831人,增加100人,增長1%;普通中學在校生20.07萬人,增加1.12萬人,增長5.9%;職業中學在校生1.59萬人,增加0.28萬人,增長21.8%;小學在校生29.01萬人,減少2.05萬人,下降6.6%。全市高考考生上線率72.24%,全市專科以上萬人口上線數達26.2人,本科以上萬人口上線數達12.1人。全市職業教育招生7314人;全市成人高校錄取新生2273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人數4.95萬人、畢業351人。

現代教育技術進程加快,全市中小學配備計算機1.3萬臺,建設校園網7所,各城鎮所在地中小學已普遍開展計算機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全年組織申報省級以上項目中已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3項,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項目1項,省級重大科技計劃項目4項,省級重點科技項目13項,省級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7項、確認5項。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69項。

科技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全市組建了跨部門、跨所有制、全方位的聯合型生產力促進中心,提升了對中小企業的整體服務能力;制定了“三明市農村信息化科技行動實施方案”,為我市農村信息服務公用平臺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加大質量監督力度。全市新通過質量認證體系的企業達36家,新通過產品質量認證有12家企業的21個產品。“三重一大”打假全年出動執法人員2.4萬多人次,立案查處制假售假案件1640多起,查獲假冒偽劣商品貨值1000多萬元,搗毀制假售假窩點76個,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案件14起。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事業較快發展。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表演場所13個;藝術館、文化館13個;文化站133個;全市現有公共圖書館12個,圖書總藏量達95萬冊;全市有博物館9個,紀念館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全市廣播人口覆蓋達93.45%,電視人口覆蓋率98.39%。

衛生事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廠礦企業)910個,其中縣及縣以上醫院44個,中心衛生院31個,鄉鎮衛生院105個,衛生防疫站14個;婦幼保健所6個,衛生學校8所,藥品檢驗所5個,醫學科研所1個,其他衛生機構9個。擁有病床總數8328張,衛生工作人員10236人,其中衛技人員8612人(含高級職稱532人)。村衛生所2105個,鄉村醫生(含衛生員)3204人。全市積極推進城鎮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已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6個。

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堅持以提高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為重點,認真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在2000—2001學年度,有921所學校實施《國家體育鍛練標準》,參加鍛練的學生達40.61萬人,有38.38萬人達到國家體育標準,達標率為94.5%。競技體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全國第九屆運動會決賽階段,有18名三明籍運動員代表福建參賽,其中有9人取得了好成績,是我市運動員參加全國運動會人數歷屆以來最多的一次。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市委、市政府把“改善市區環境質量”列為2001年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有效地改善了市區環境質量。重點企業的污染治理、噪聲達標區和煙塵控制區的創建管理、市區小型燃煤鍋爐(爐灶)的污染治理等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根據環境監測結果,2001年市區空氣污染指數(周報)達標率為92%;市區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7.8%;市區地表水質量(接“城考”六項指標計算)基本達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市區煙塵控制區、噪聲達標區面積分別達到18.33、8.01平方公里,覆蓋率分別達100%和43.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59萬人,比上年增加1.59萬人,增長0.62%,平均每戶人數3.39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34.78萬人,女性124.22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8.5:100;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99.43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非農業人口58.6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7%;當年出生人口28996人,出生率11.23‰,比上年上升0.83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3375人,死亡率為5.18‰;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6.1‰。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7元,比上年增長8.7%。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310元,比上年增長4.0%。全年城鎮私人建房竣工住宅面積111.86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全市6.56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全市0.99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得到基本生活費保障。全市基本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單位3269個,參保職工19.17萬人,參保率達74%。全市有3795戶、1.01萬人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累計發放保障金337.55萬元;有2776戶、0.51萬人享受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發放保障金190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2001年,我市先后發生五次特大暴雨、冰雹、龍卷風災害,給災區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造成重大損失。全市共有153萬人次受災,成災93.95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6.69億元,全市全年共撥出救災款1062萬元,共撥出慰問款211萬元。農村五保供養水平逐步改善。全市集中供養743人,分散供養3908人。

注1: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以上數據為2001年快報數。

注2:全市常住人口數根據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1年全市戶籍人口數為2671041人。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91免费精品国产拍在线 | 亚洲—本道中文字幕 | 日本乱人伧片中文二区 |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亚洲国产首页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