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確定了“工業立市、開放強市、實干興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做細做深“四篇文章”,以發展為主題,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氛圍,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據省統計局初步評估,2002年我市國內生產總值534.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24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99.59億元,增長11.5%,其中,工業增加值162.02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215.96億元,增長10.3%。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上升,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24.1∶36.4∶39.5調整優化為22.3∶37.3∶40.4。
市場價格總水平略有反彈。2002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99.3,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非食品類價格下降0.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消費品價格下降1.2%,食品類價格下降1.3%。
再就業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初步形成。全市共辦理求職登記43118人次,用工登記9467人次,共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0023人,其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6276人,重點援助對象4428人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達到61%,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夠優化,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快,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三農”問題仍然突出,財政增收基礎脆弱,收支平衡難度大,“******”違法騙賭活動尚未得到根治,社會事業的發展與群眾的需求還有差距。二、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種植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01億元,增長1.9%,其中農業101.26億元,增長2.3%。200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減少,播種面積為254.54萬畝,比上年減少13.3%,糧食產量94.22萬噸,減少16.6%。主要經濟作物保持穩定增長。甘蔗總產量67.02萬噸,增長6.2%;蔬菜產量234.59萬噸,增長7.9%;茶葉總產量1.43萬噸,增長4.4%,水果總產量185.70萬噸,增長2.1%。食用菌總產量14.24萬噸,下降8.1%;ɑ軜I繼續呈快速發展態勢,全年產值7.72億元,同比增長12.0%。啟動實施綠色行動計劃,新增綠色食品基地3萬畝,新增“綠標”使用權16個,成功舉辦第四屆海峽兩岸花博會,舉辦“茶王賽”和海峽兩岸蘭花迎春展銷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全面完成,順利通過國家三年總驗收。
林業生產穩步增長。林業產值4.85億元,增長21.3%。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28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1.03萬畝,經濟林面積0.77萬畝,防護林面積0.48萬畝;新啟封山育林22.17萬畝;完成中幼林撫育10.53萬畝;新增短周期工業原料林4萬畝;新培育優質筍竹基地5.2萬畝。
畜牧業生產平穩增長。牧業產值29.46億元,下降2.1%。全年肉蛋奶總量27.92萬噸,下降0.6%。兩次出口全國最大批量的活牛3113頭,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
漁業生產保持發展勢頭。漁業產值69.44億元,增長1.5%。全年水產品總量132.38萬噸,增長2.6%,其中海洋捕撈41.13萬噸,增長1.1%,海水養殖75.33萬噸,增長2.4%,淡水生產15.92萬噸,增長16.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全面完成85座水庫和海堤除險加固,有9個縣(市、區)城區防洪工程通過驗收,我市再次獲得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南片)第一名。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42.6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9%,其中漁業機械動力39.36萬千瓦,增長3.6%;收獲機械動力0.06萬千瓦,與上年持平;農用拖拉機1.74萬臺,下降7.4%;農用載重汽車1962輛,增長7.4%。全年農村用電量6.32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8.2%。全年農機化投入達到539萬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速度加快。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6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增幅高出上年同期2.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66.42億元,增長24.8%。全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598.60億元,增長15.0%,增幅高于去年同期2.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26.3%,比上年同期增幅高13.0個百分點。分所有制看,國有企業15.27億元,增長11.2%;集體企業9.22億元,增長16.0%;股份合作企業5.03億元,增長40.9%;股份制企業41.91億元,增長33.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153.20億元,增長26.1%;其他經濟類型工業9.07億元,增長27.0%。全市規模工業企業802家,比年初增加75家。規模以下(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64.88億元,增長8.1%。
規模工業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2.01%,比上年同期提高30.3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7.22%,比上年提高0.32個百分點;全年工業品出****貨值68.62億元,增長23.2%;實現利稅16.62億元,同比增長1.2倍。
建筑業生產低迷。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完成37.57億元,比上年下降1.0%。施工工程個數1096個,比上年下降10.8%,其中,實行招標投標的工程個數581個,招標投標面達53.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07.2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55.86萬平方米,下降19.4%,其中一次交驗合格面積143.10萬平方米。建筑業工程結算利潤16422萬元,下降6.7%;工程結算稅金及附加6946萬元,下降22.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小幅下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5.69億元,下降4.2%,其中,月報口徑的投資額107.29億元,下降6.1%(不含高速公路和移動通信的投資額為91.36億元,下降9.7%)。在月報口徑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42.69億元,增長4.6%;更新改造投資12.56億元,增長27.1%;房地產開發投資17.37億元,增長1.5%;其它投資34.68億元,下降11.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24.82億元,比上年增長5.5%。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市50個重點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4.24億元,增長11.3%,有11個項目完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其中,11個計劃竣工項目完成投資20.19億元,完成計劃105.1%;18個續建項目完成投資31.64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60.6%;21個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2.22億元,僅完成年度計劃的66.0%。平和國家糧食儲備庫、城鄉電網改造二期工程、漳州開發區4#、5#泊位碼頭、漳詔高速公路等九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漳龍高速公路(漳州段)全面動工,廈大漳州校區、燦坤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廈漳跨海大橋等一批重點前期工程進展順利。五、教育和科學技術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2年,我市教育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萬人,在校生4.97萬人,高校招生錄取人數8430人;普通初中招生9.30萬人,在校生26.49萬人,升學率29.34%;普通小學招生5.77萬人,入學率98.63%,在校生41.96萬人,升學率96.06%;幼兒園在園幼兒8.89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717人,在校生4670人。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繼續發展。全市職業高中招生0.59萬人,在校生1.83萬人;全市成人高校在校生數3461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數3527人。
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動科學技術進步。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組織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10家,獲得認定8家,至此,全市36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產值58億元。發展認定重點民營科技企業10家,累計40家。產學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在漳成功舉辦了“中國科技大學—漳州科技成果供需洽談會”,全市共有10項產學研項目在合作實施當中,有10多項可研意向正在跟蹤落實當中。
科技管理取得新成果。全市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0多項,落實省下達項目37項,爭取經費1589萬元,其中,工業項目10項,經費150.5萬元,農業項目27項,經費406萬元。全市組織科技項目評審鑒定45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項,國際先進水平2項,國內領先水平15項,國內先進水平18項。組織申報年度省級科技進步獎12項;組織申報受理市科技進步獎40項。
六、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穩定增長,郵電通信業保持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7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4147.83萬噸,比上年下降11.1%。其中,公路運輸貨運量3911萬噸,水路運輸貨運量97萬噸,鐵路貨運量139.83萬噸。全市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191080萬噸公里,水路運輸貨運周轉量85978萬噸公里。全市客運量5813.89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公路運輸5690萬人,水路運輸70萬人,鐵路運輸53.89萬人。公路運輸旅客周轉量完成325866萬人公里,水路運輸旅客周轉量1437萬人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增幅較大,全市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70.75萬噸,比上年增長44.2%。
郵電業迅猛發展。城鄉電話用戶127.56萬戶,比上年增長15.8%。移動電話、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迅猛增加。
七、國內貿易
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85億元,比上年增長9.0%。分商品銷售地域看,全年市的零售額65.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縣的零售額42.53億元,增長7.8%;縣以下零售額69.61億元,增長6.9%。從分行業的情況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30.54億元,比上年增長9.4%;餐飲業零售額17.59億元,增長9.3%;其他行業29.72億元,增長6.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集體經濟的零售額持續下降,個體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流通領域所占的份額繼續上升。全年國有經濟的零售額16.15億元,比上年下降6.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1%,比上年所占份額下降1.4個百分點。集體經濟的零售額13.18億元,比上年下降23.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4%,所占份額下降3.1個百分點;個體經濟的零售額110.8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2.3%,所占份額上升0.3個百分點。
八、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繼續加強。全市新批辦三資企業216家,合同外資10.06億美元,增長0.4%;實際利用外資7.14億美元,比上年略增0.2%,引進上千萬美元的大項目22個,燦坤家電工業園區首期工程部分廠房交付使用。
海關進出口快速增長。全市海關進口總值4.47億美元,增長16.0%,海關出口總值7.78億美元,增長25.0%。在出口總值中,“三資”企業出口5.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5%,占全市出口比重的73.3%。
旅游業繼續發展。東山風動石景區榮膺國家4A級旅游區,天福茶莊通過國家4A風景區初檢。全年旅游總收入65.36億元,旅游外匯收入為9.55億元,旅游商品收入18.82億元。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80.62萬人天數,其中,接待國內游客687.47萬人天數,增長3.4%;境外游客93.16萬人天數,增長5.3%。
九、財政稅收和金融業
財政增收比較困難。2002年,全市認真抓好財政工作,克服各種減收的不利因素,在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努力保證國家機關正常運轉和工資發放、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7.81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地方級財政收入17.08億元,同口徑增長10.9%,在地方級收入中,工商稅收9.98億元,同口徑增長12.2%;財政支出23.95億元,同口徑增長0.1%。稅收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地稅系統組織各項收入13.46億元,比上年增長0.7%,其中,稅收收入入庫10.14億元,增長1.7%;國稅部門組織各項收入13.31億元(不含海關代征收入),增長6.4%,其中稅收收入13.28億元,增長6.4%。
金融市場平穩運行。200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63.34億元,比年初增加39.01億元,增長17.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4.31億元,比年初增長16.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17.35億元,比年初增加14.77億元,增長14.5%。其中短期貸款142.78億元,增長11.1%,中長期貸款65.19億元,增長19.0%。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1個,文化館10個,群藝館1個,博物館11個,公共圖書館10個!堕}南日報》年發行1779萬份,《漳州廣播電視報》年發行260萬份;全市擁有縣級廣播電視臺7座,鄉廣播電視臺站120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7.8%,電視人口覆蓋率97.7%,分別比上年提高0.1和0.2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61家,床位數7942張,衛生部門從業人員9203人,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834人。城鎮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更加配套完善,預防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被省衛生廳等6廳委評為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市。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已達180萬人,有90%以上的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建成了39個全民健身活動點和1個省級示范點。承辦了全省第五屆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并獲得了3枚金牌、4枚銀牌和4枚銅牌;舉辦了漳州市第六屆老年人運動會和第四屆農運會;組織參加第十二屆省運會,取得了55枚金牌,67.5枚銀牌和120枚銅牌,共有11人(次)打破6項省最高紀錄的佳績,以2852.5分的團體總錦標和242.5枚獎牌總數位居全省第四位;組織參加首屆八閩巾幗健身大賽,獲得了1枚金牌、1枚銀牌和2枚銅牌;特殊人運動員趙小勇在全國第三屆特殊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奪取舉重比賽3個項目的第三名,殘疾人運動員吳燕聰在第三屆世界杯殘疾人田徑錦標賽中,以1.96米的成績獲得男子跳高F46級的銀牌,在遠南運動會上,又獲得該項目的金牌。長泰縣經國家驗收評定,被命名為“中國皮劃艇協會福建激流回旋訓練基地”,市體育館和漳州華奧中長跑俱樂部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為“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薌城區、漳浦縣、龍海市進入福建省體育30強縣行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保事業發展加快。2002年,我市繼續加大鞏固“一控雙達標”、九龍江流域(漳州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正式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工業“三廢”處理能力有所提高。已完成對九龍江流域內180家規;i養殖廢水治理任務的驗收工作,第三批126家限期治理計劃任務正在實施中,促使九龍江流域(漳州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得到了落實。全市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竣工數25個,竣工項目完成投資額277.2萬元;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9.4%;二氧化硫排放量4160噸,去除量20274噸;煙塵排放量3039噸,去除量273496噸;工業粉塵排放量555噸,去除量8005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77.96萬噸,綜合利用量48.43萬噸,儲存量0.55萬噸,處置量29.22萬噸,排放量0.05萬噸。云霄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通過國家環保部門專家論證,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批準。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據抽樣調查,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64‰,死亡率5.54‰,自然增長率6.10‰,比上年低0.6個千分點;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為461.84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7元,增長3.8%,農民人均純收入3761元,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890元,增長6.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98元,增長5.4%。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趨于合理,生活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7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1.8和0.3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兩個確保”得到鞏固,“三條保障線”進一步落實,城市“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全市共支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3.30億元,社會化發放達到100%;發放失業金2276萬元,平均每月領取失業金7580人;2002年“兩節”期間,共籌資250萬元,組織對10986名下崗特困職工和特困離退休人員進行慰問和重點救助。養老、失業保險穩步推進。有14.57萬名企業職工和8.06萬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1.5萬人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到19.09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2002年,城鎮居民保障對象21835人,保障面2.8%;保障人數比上年增加10219人,保障面擴大1.3%;農村保障對象6117戶15752人;共發放保障金1363萬元,比上年增長96.7%。全市累計資助“星光計劃”項目119個,資助金額701萬元,收容遣送“三無”人員4400人次,投資222萬元,新建?滇t院門診大樓建成投入使用。福利彩票銷售態勢良好,全年共售出各類彩票近1億元。
注: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及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