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2.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1.61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543.65億元,增長11.5%(其中工業增加值403.86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417.31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2:43.5:33.3調整為22.0:44.1:33.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044元,比上年增長9.8%。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1.6%;消費品價格上漲2.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食品類上漲3.6%,居住類上漲2.5%,衣著類上漲1.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6%,煙酒類下降0.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指數累計比上年下降1.0%。
全市公共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118.3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不含基金)80.99億元,增長13.1%;公共財政支出187.68億元,增長5.6%。全市國稅稅收收入44.78億元,增長3.8%;全市地稅系統累計組織征收各項收入92.57億元,增長11.1%。
二、農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62.85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農業產值222.56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1.56億元,增長3.0%;牧業產值108.28億元,增長9.7%;漁業產值25.27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19億元,增長5.4%。
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72.95萬畝,比上年減少1.05萬畝;其中稻谷面積274.27萬畝,減少2.2萬畝;煙葉種植面積30.93萬畝,減少2.85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5.55萬畝,增加0.3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56.00萬畝,增加2.62萬畝。
全年糧食產量143.71萬噸,比上年增產0.24萬噸,上升0.2%。其中,稻谷產量115.86萬噸,減產0.65萬噸,下降0.6%。
全年植樹造林總面積37.09萬畝,完成年任務數的122.33%。其中,荒山造林17.15萬畝,更新造林面積9.32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10.61萬畝,非規劃林地造林面積0.5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74.75%,居全省前列。商品材產量165.03萬立方米,下降10.1%;毛竹產量13729萬根,增長16.7%;篙竹產量3946萬根,增長2.7%。
生豬出欄222.84萬頭,比上年減少17.37萬頭;家禽出欄29225.22萬羽,比上年增加6109.21萬羽;兔出欄258.14萬只,比上年增加0.97萬只;羊出欄19.08萬只,比上年增加1.08萬只。奶牛存欄2.80萬頭,比上年增加0.02萬頭,牛奶產量9.93萬噸,比上年增加0.05萬噸;禽蛋產量4.15萬噸,比上年減少0.01萬噸;肉類總產量53.15萬噸,比上年增加7.17萬噸。
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9.14萬畝,比上年增加0.37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8.34萬畝,比上年增加0.38萬畝;水庫養殖面積8.41萬畝,比上年增加0.03萬畝;網箱養殖1.50萬個、37.73萬平方米。水產品總產量11.44萬噸,比上年增長6.0%。
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18.58萬千瓦,比上年增加10.61萬千瓦。農用拖拉機保有量2.37萬臺,比上年減少0.48萬臺;農用排灌機械19.47萬千瓦,比上年增加1.28萬千瓦;農用運輸車0.90萬臺,比上年增加0.11萬臺。
全市已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73家,全年實現產值491.8億元。農業“五新”示范推廣374項,新增設施農業1.2萬畝,新增5個林下經濟省級示范縣,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4.06億元,占計劃的104.6%;完成節水灌溉面積13.7萬畝,占計劃的105%。新開工重點水利項目3個,水庫除險加固45座,解決28.8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綜合治理中小河流6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75萬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社會工業實現增加值40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2.67億元,增長11.8%。工業產品銷售率96.3%,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全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65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19.66億元,增長12.1%;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5.37億元,增長12.8%。五大傳統重點產業累計完成產值1218.9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80.2%。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增長17.3%,食品加工產業增長13.2%,林產加工產業增長12.8%,機械(裝備)制造產業增長12.6%,冶金建材產業增長12.4%。
在規模以上工業的35個行業大類中,增長較快的行業主要有: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增長159.8%,家具制造業增長37.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26.8%,紡織業增長16.8%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6%等。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94.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實現利潤總額63.39億元,增長6.5%;上交稅金總額48.41億元,增長9.8%;虧損企業虧損面為7.6%,虧損企業虧損總額8.69億元,下降9.1%。
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24.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45.50億元,增長31.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20.55萬平方米,增長2.5%;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91.75萬平方米,增長24.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1.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451.07億元,增長22.3%;農戶投資30.23億元,增長8.5%。
項目投資完成1301.04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額為79.62億元,增長26.6%;第二產業投資額為584.58億元,增長28.6%(其中工業投資額為546.78億元,增長26.7%);第三產業投資額為636.85億元,增長18.9%。
房地產開發投資150.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商品房建筑施工面積1441.86萬平方米,增長12.0%(本年新開工面積339.18萬平方米,下降32.6%);商品房竣工面積214.21萬平方米,增長23.7%;商品房銷售面積238.21萬平方米,下降9.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點項目支撐作用明顯。全年實施重點項目320項,其中在建重點項目234項,完成投資454.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22%,有59個重點項目建成或部分建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31.3%,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帶動作用明顯。同時,緊緊把握南平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成功獲批的重大機遇,統籌推進武夷新區和延平新城建設。其中,新區完成投資104億元,引進大項目30個,推進了南林核心區、將口片區、興田片區、武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赤岸、南林統建房全部封頂,快速通道高鐵武夷山東站至公館大橋段開工建設等;延平新城完成投資57.5億元,引進項目65個,基本完成了水東新大橋、朱熹路提升改造工程、高鐵站前片區、夏道大橋、成功路和東坑嶺隧道工程等建設。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1.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95.94億元,增長13.6%;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5.76億元,增長8.0%。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2.50億元,增長20.7%;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67.95億元,增長13.1%;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22億元,增長12.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7.03億元,增長8.6%。按限上限下分,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162.52億元,增長21.0%;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289.18億元,增長8.8%。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家具類、汽車類和中西藥品類等商品的零售額增長較快,分別增長了41.3%、41.2%、29.8%和20.9%。
六、對外經濟
全市進出口總額為15.9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4%。其中,出口總額為14.65億美元,下降4.3%;進口總額為1.31億美元,下降5.4%。出口達百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136家,出口總額達14.14億美元;重點出口商品共計26類,累計出口13.10億美元,增長0.6%。
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6家,比上年減少4家。按驗資口徑統計,合同外資金額4.28億美元,增長21.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0億美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從引資來源看,新批項目(含增資)以港臺投資項目為主。其中,來自臺灣省的投資16項,合同外資2.31億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資總額的53.9%;來自香港的投資9項,合同外資1.76億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資總額的41.1%。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旅客發送量(不含民航)2968萬人,比上年下降11.9%;旅客周轉量(不含鐵路、民航)164998萬人公里,下降19.2%。貨物運輸量(不含民航)3619萬噸,下降23.4%;貨運周轉量(不含鐵路、民航)945217萬噸公里,增長6.5%。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68.70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8.7%,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3.41萬輛,增長16.9%。摩托車保有量52.12萬輛,增長7.4%。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9.12億元,比上年增長63.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09億元,增長78.1%;電信業務收入21.30億元,增長1.4%。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總數達到54.3萬戶,減少4.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239.1萬戶,減少11.6萬戶。互聯網用戶數193.5萬戶,增加9.3萬戶。
全年共接待旅游總人數2503.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數28.82萬人次,下降2.5%;實現旅游總收入312.46億元,增長20.9%,其中旅游創匯1.41億美元,增長21.3%。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57.47億元,比上年增長9.9%;各項貸款余額1012.31億元,增長10.7%。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250.48億元,增長9.8%;各項貸款余額1006.33億元,增長10.5%。金融存貸比為80.5%,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年全市4所普通高校招生6892人,在校生23664人,畢業生6565人;18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1870人,在校生26489人,畢業生6235人;34所普通高中招生16855人,在校生51321人,畢業生17470人;130所初中招生27890人,在校生85204人,畢業生28326人;321所普通小學招生37089人,在校生192863人,畢業生27917人;654所幼兒園在園幼兒100951人;10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2488人。
全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11.95億元,比上年增長47.0%,占全市GDP比重為0.97%。全市新認定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企業技術中心2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新獲批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總數達到36家;共有創新型(試點)企業41家,其中,省級創新型企業20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1家。全年共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共52項,經費3367萬元。成功舉辦第七屆科技成果交易會,共對接簽約科技成果73項,其中24個重點對接科技項目現場簽約,簽約資金11.9億元。2014年,全市專利申請1677件,比上年增長27.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15件,增長52.9%;實用新型專利申請808件,增長61.0%;外觀設計專利申請554件,下降8.9%。全市專利授權1211件,增長44.0%。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7件,增長42.6%;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31件,增長47.8%;外觀設計專利授權493件,增長39.7%,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穩步提升。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所8個,群眾文化藝術館1個、文化館10個、文化站139個,博物館10個,公共圖書館10個,圖書館藏書總量205萬冊。全市舉辦群眾體育活動達300余項,參與人數30萬多人;成功舉辦2014年武夷山國際馬拉松等賽事,全國青運會(南平賽區)綜合館建成,建成光澤、松溪縣級體育場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深化,通過省級文明城市驗收。全年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近600場(項),組織送戲下鄉230余場;新建5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服務點。年末共有廣播電臺10座,廣播節目11套,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46%;廣播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節目2套,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5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09個,其中醫院46個,衛生院113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408人(其中醫生4968人),其中醫院9899人,衛生院2427人;衛生機構床位共15536張,其中醫院11070張,衛生院3323張。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235.09萬人,參合率達99.84%。全年共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投資補助的建設項目269個,爭取建設類項目補助資金2.29億元。全市網絡直報法定傳染病17666例,發病率繼續維持在較低水平。孕產婦死亡率15.08/10萬、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4.52‰和6.36‰。
體育文化事業蓬勃開展。全市舉辦群眾體育活動達300余項,參與人數30萬多人;成功舉辦2014年武夷山國際馬拉松等賽事,全國青運會(南平賽區)綜合館建成,建成光澤、松溪縣級體育場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深化,通過省級文明城市驗收。全年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近600場(項),組織送戲下鄉230余場;新建5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服務點;扶持浦城贛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心、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等3個非遺劇種劇團開展公益性演出176場;持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完成電影放映19638場次。繼續加強文物保護,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孫建興、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縣級傳承人劉國英獲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浦城剪紙進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統計,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19.19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2萬人,出生率13.0‰,死亡率7.2‰,自然增長率5.8‰。城鎮化水平為53.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074元,比上年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641元,增長7.7%。在城鎮居民當年的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3356元,增長8.7%;人均經營凈收入為3816元,增長9.9%;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901元,增長6.3%;人均轉移凈收入為4002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252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8640元,增長11.7%。在農村居民當年的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220元,增長12.8%;人均經營凈收入為5579元,增長10.3%;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14元,增長9.8%;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239元,增長13.1%。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2.0%,城鎮為36.3%。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2.4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52萬人,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控制在4.4%以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全面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全市參合農民235.09萬人,參合率達99.84%,較上年參合人數增加了2.1萬人;人均籌資標準從去年的340元提高到39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當年全市籌集資金9.17億元,到位率100%。新建2個縣級社會福利中心、17個社區綜合服務站、8所鄉鎮敬老院和147個農村幸福院。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298套,基本建設7924套。加強城鄉低保規范化建設。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0775戶18416人,全年發放低保金5979.46萬元;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7805戶76636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2643.8萬元;全市五保對象7521戶7739人,全年發放五保供養金3997.85萬元;實施臨時救助1169戶次249.24萬元。
十二、安全生產
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保持平穩態勢。2014年,全市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四項指數”全面下降。共發生各類事故836起,同比減少78起,下降8.5%;死亡152人,同比減少12人,下降7.3%;受傷889人,同比減少54人,下降5.7%;直接經濟損失2063.3萬元,同比減少1508.8萬元,下降42.2%。全市工礦商貿、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四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77人,同比減少8人,下降9.4%,占控制指標的81.9%。其中,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0人,占控制指標80.7%;工礦商貿事故死亡25人,占控制指標89.3%;農機事故死亡2人,占控制指標50%;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4起,占控制指標的80%,均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內。
十三、環境保護
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2014年,南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繼成功爭取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低碳城市、智慧城市試點政策之后,又成功獲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城市區域性試點,為加快綠色發展增添新動力。2014年,全市共有5個縣(市)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新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39個、省級生態鄉鎮17個。造林綠化36.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89萬畝,主要流域水質功能達標率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9.7%以上。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環境整治、水源地保護,茶山整治初見成效。篩選確定第一批18個總投資102億元的節能減排典型示范項目,下達國家獎勵資金2.92億元;完成52個工業減排項目、150家畜禽養殖治理項目、25個閩江流域重點整治項目治理任務;推廣清潔交通工具,新增液化天然氣公交車90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徑統計,數據與上年不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