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泉州調查隊
(2020年3月25日)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946.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經濟總量連續21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61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5855.27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3872.78億元,增長7.8%。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7%、63.0%和36.3%,分別拉動GDP增長0.1個、5.0個和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2.2:58.9:3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40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6535美元),比上年增長7.4%。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9.2%。人口出生率為11.7‰,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5.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7.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60.70萬人。
表1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
年末數(萬人)
比重(%)
常住人口
874
100
其中:城鎮
587.3
67.2
農村
286.7
32.8
其中:男性
444.0
50.8
女性
430.0
49.2
其中:0-14歲
176.5
20.2
15-64歲
617.1
70.6
65歲及以上
80.4
9.2
全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57萬人,有1390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全年培訓各類勞動者20萬人,轉移就業1.6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05%。
全年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其中,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3.4%,服務項目價格同比上漲0.6%。12月份,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3.0%,二手住宅交易價格同比上漲2.0%。
表22019年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指標
市區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
2.3
一、食品煙酒
6.6
糧食
-1.6
鮮菜
6.6
畜肉
29.8
水產品
-1.0
蛋
3.8
鮮果
17.8
二、衣著
5.7
三、居住
0.0
四、生活用品及服務
0.4
五、交通和通信
-3.2
六、教育文化和娛樂
1.3
七、醫療保健
1.8
八、其他用品和服務
2.6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7.75億元,比上年減收16.41億元,下降3.5%,加上上劃中央稅收收入381.22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合計完成838.97億元,比上年減收22.07億元,下降2.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6億元,增長4.1%。其中,教育支出150.91億元,增長1.9%。政府性基金收入315.69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376.10億元。稅務部門組織各項收入956.30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稅收收入756.88億元,下降5.5%。海關代征稅收收入125.04億元,下降13.4%。
二、農業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9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4%。糧食種植面積128.80萬畝,比上年增加0.67萬畝,增長0.5%;其中稻谷面積83.00萬畝,減少1.52萬畝;煙葉種植面積0.04萬畝,增加8畝;油料種植面積22.10萬畝,增加0.2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76.37萬畝,增加4.90萬畝。糧食總產量48.98萬噸,比上年增加0.47萬噸,增長1.0%,其中稻谷33.69萬噸,減少0.30萬噸,下降0.9%。
表3201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48.98
1.0
春收
4.03
6.5
夏收
13.22
-3.0
秋收
31.72
2.0
油料
4.56
2.0
其中:花生
4.40
1.3
油菜籽
0.16
24.1
糖料
1.18
-2.7
其中:甘蔗
1.18
-2.7
茶葉
8.71
4.3
水果
13.95
5.9
蔬菜
97.12
8.4
食用菌
9.37
7.5
全年全市植樹造林總面積9.66萬畝,占總任務8萬畝的120.8%。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76萬畝,人工跡地更新5.73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0.51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5萬畝,林冠下造林0.67萬畝。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25.92萬畝。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38.22萬畝。全年商品材產量38.79萬立方米,下降10.7%。
全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25.82萬噸,下降0.7%。其中,肉類總產量17.82萬噸,下降2.2%;禽蛋7.46萬噸,增長2.3%。肉豬出欄數116.82萬頭,下降12.4%,年末生豬存欄數71.20萬頭,下降15.1%。
全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07.00萬噸,比上年下降0.8%。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55萬噸,增長4.2%;海水產品產量105.45萬噸,下降0.8%,其中,海洋捕撈69.61萬噸,下降3.8%;海水養殖35.84萬噸,增長5.6%。
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和126家;無公害農產品548個、綠色食品154個、有機食品1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8個;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5167.98億元,增長8.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01.41億元,增長8.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7594.35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2936.51億元,增長12.6%。擁有超億元企業2809家,比上年增加117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28家,比上年增加47家。
表4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4501.41
8.6
其中:國有控股企業
296.32
2.6
其中:國有企業
6.37
4.1
集體企業
1.71
22.9
股份合作制企業
2.93
13.0
股份制企業
2560.25
9.5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1881.81
7.3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48.34
12.9
其中:私營企業
1765.48
11.0
其中:輕工業
2784.35
7.7
重工業
1717.06
10.2
其中:采礦業
30.17
1.9
制造業
4358.91
8.7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12.33
6.4
表5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部分重點產業增加值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4501.41
8.6
按三大板塊分
傳統產業
3040.19
8.1
重化產業
1290.54
8.1
高新技術產業
865.22
9.9
按“十三五”規劃重點產業分
主導產業
3608.13
8.5
#紡織鞋服
1463.06
5.4
#紡織服裝
864.90
4.4
鞋業
598.17
7.0
石油化工
747.41
10.0
機械裝備
543.13
5.7
建材家居
1051.58
11.1
特色產業
836.61
11.0
#食品飲料
308.91
6.0
工藝制品
311.06
13.2
紙業印刷
216.64
15.1
新興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
126.57
29.7
生物醫藥
16.15
-11.7
注:上表中重點產業分類并非標準分類,存在小范圍交叉。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59.3,比上年上升20.8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1.4%,下降1.9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6.1%,下降4.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45.2%,上升2.0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4.92萬元/人,提高4.15萬元/人;流動資產周轉率3.6次,提高0.1次;工業產品銷售率96.4%,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47.58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別增長0.7%、7.5%和29.5%。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16.05億元,增虧6.09億元。
表6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71.74
-9.2
發電量
億千瓦時
378.45
-1.2
罐頭
萬噸
22.06
-16.0
化學纖維
萬噸
205.18
10.7
紗
萬噸
100.29
-12.7
布
億米
73.83
0.4
服裝
億件
46.77
9.7
皮鞋
億雙
13.29
7.1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179.12
14.3
原油加工量
萬噸
2334.96
9.1
燒堿
萬噸
9.25
-0.8
塑料制品
萬噸
111.38
9.8
花崗石板材
萬平方米
4909.63
-1.8
鋼材
萬噸
707.31
18.2
飲料
萬噸
158.25
18.4
精制茶
噸
78295.09
8.6
中成藥
噸
2467.60
19.8
水泥
萬噸
920.39
2.9
陶瓷磚
億平方米
27.83
15.2
衛生陶瓷制品
萬件
417.00
46.1
建筑工程用機械
臺
9198
18.9
金屬切削機床
臺
1594
-13.1
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
萬千瓦
87.09
6.7
光電子器件
萬只(片、套)
4380.24
15.7
全市工業用電量342.63億千瓦時,增長0.9%。
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695.92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有876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78.28億元,現價增長10.9%。全市建筑房屋施工面積9612.95萬平方米,增長3.8%;房屋竣工面積3192.79萬平方米,增長4.9%。全市建筑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04家,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75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省反饋鐵路數據)增長6.1%,項目投資增長1.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4.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7%。工業投資增長9.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2.4%。基礎設施投資下降8.6%,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0.7%。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12.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4.1%。
表7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指標
比上年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
6.3
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省反饋鐵路)
6.1
按構成分
項目投資
1.3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
-6.6
房地產開發投資
15.8
按產業分
第一產業
-44.7
第二產業
8.1
第三產業
6.7
表82019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行業
比上年增長(%)
總計
6.3
農、林、牧、漁業
-44.2
采礦業
-11.9
制造業
8.6
其中:食品制造業
-5.4
紡織業
16.1
紡織服裝和服飾業
-0.7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4.1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35.9
非金屬礦制品業
2.1
金屬制品業
20.4
通用設備制造業
21.4
專用設備制造業
41.5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24.1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6.9
建筑業
-94.2
批發和零售業
-18.0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7.7
住宿和餐飲業
-42.8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22.9
金融業
26.3
房地產業
15.1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98.9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1.9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9.8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45.0
教育
39.8
衛生和社會工作
-12.6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8.7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54.3
房地產開發投資額916.64億元,增長15.8%,其中:住宅投資662.62億元,增長16.3%,土地購置費235.56億元,增長17.4%;房屋施工面積7348.97萬平方米,增長6.8%,其中:住宅5059.40萬平方米,增長10.1%;商品房銷售面積1541.61萬平方米,增長8.9%,其中:住宅1274.69萬平方米,增長7.4%;商品房銷售額1273.60億元,增長3.8%。
表92019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投資完成額
億元
916.64
15.8
其中:住宅
億元
662.62
16.3
其中:土地購置費
億元
235.56
17.4
房屋施工面積
萬平方米
7348.97
6.8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5059.40
10.1
房屋新開工面積
萬平方米
1344.85
-27.6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989.6
-30.4
房屋竣工面積
萬平方米
470.56
-34.8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276.75
-37.5
房屋銷售面積
萬平方米
1541.64
8.9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1274.69
7.4
本年資金來源
億元
1622.48
-0.03
其中:國內貸款
億元
65.13
-63.8
其中:個人按揭貸款
億元
297.59
8.9
本年購置土地面積
萬平方米
183.31
23.0
本年土地成交價款
億元
95.38
1.4
五、國內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構成分,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572.98億元,增長11.4%;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188.84億元,增長9.4%。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家具類比上年增長37.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1.5%,通訊器材類增長19.6%,飲料類增長19.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4.1%,五金、電料類增長12.4%,石油及制品類增長11.9%,中西藥品類增長10.0%,汽車類增長4.8%。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230.76億元,比上年增長20.0%。
六、對外經濟
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111.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1453.49億元,增長21.9%;進口658.32億元,下降0.4%。進出口順差795.17億元,比上年增加263.67億元。
表102019年進出口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進出口總額
2111.8
13.9
出口額
1453.49
21.9
其中:一般貿易
1142.13
7.1
加工貿易
91.11
17.3
其中:機電產品
130.04
36.3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
305.08
24.3
進口額
658.3
-0.4
其中:一般貿易
516.75
-6.8
加工貿易
57.89
29.5
其中:機電產品
27.4
-72.7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
107.44
-36.5
表112019年對主要國家和地區進出口情況
國家和地區
出口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進口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亞洲地區
792.21
37.6
458.89
4.3
香港地區
106.02
17.1
0.72
-47.4
臺灣地區
55.88
94.8
30.45
-15.0
日本
28.56
-0.8
8.33
-75.4
韓國
31.77
70.7
6.54
-40.6
東盟
410.45
48.8
29.65
-12.5
歐盟
222.24
7.5
33.23
-32.4
俄羅斯
20.00
17.2
15.92
-24.6
美國
190.94
0.8
17.34
-60.5
非洲
83.74
19.7
83.5
30.0
全年全市新簽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314項,比上年增長12.1%,投資總額292.6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合同外資金額155.91億元,增長30.2%;按驗資口徑,實際利用外資44.13億元,增長5.3%。新批外商投資超千萬美元(含增資)的項目由上年的50家增長到51家。在新簽利用外資合同中,投向第二產業的合同金額45億元,下降25.7%,投向第三產業的合同金額109.3億元,增長88.5%。外商投資企業當年累計開業投產73家。
表122019年外商直接投資分行業情況
行業名稱
新批合同項目
(個)
合同金額
(萬元)
實際使用外資
(驗資口徑)
(萬元)
總計
314
1559079
441268
農、林、牧、漁業
8
16873
684
制造業
70
435252
281912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3
13344
3575
建筑業
3
130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3
43289
14719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12
63034
152
批發和零售業
113
71107
6299
住宿和餐飲業
11
22796
16028
金融業
-2625
房地產業
12
119555
93227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5
107288
8999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
32
517007
11063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
11000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教育
2
2
1939
100
衛生和社會工作
1
134572
2814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
3239
1796
全年共簽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合同金額767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6%;完成營業額6016萬美元,增長7.6%。全年派出勞務人員6816人,年末在外勞務人員共有5000人。全年批準境外投資企業17家,境外投資金額1.55億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9.1%。全年全市共新建、改建公路43公里。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739公里,比上年增加43公里。其中,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公路里程284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52公里。公路密度達161.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鐵路總里程36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86.97公里。
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35827.47萬噸,增長14.6%;客運量6330.99萬人次,下降9.9%。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726.09萬噸,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4245.73萬噸,增長9.1%;集裝箱吞吐量257.93萬標箱,增長7.3%。
表132019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貨運量
萬噸
35827.47
14.6
鐵路
萬噸
1106.20
1.6
公路
萬噸
20009.30
14.8
水運
萬噸
14704.44
15.5
民航
萬噸
7.53
17.9
貨物運輸周轉量
億噸公里
鐵路
億噸公里
公路
億噸公里
165.37
9.1
水運
億噸公里
2343.31
15.0
民航
億噸公里
表142019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客運量
萬人次
6330.99
-9.9
鐵路
萬人次
1406.12
2.6
公路
萬人次
4067.30
-17.0
水運
萬人次
13.99
-13.6
民航
萬人次
843.58
13.3
旅客運輸周轉量
億人公里
鐵路
億人公里
公路
億人公里
31.12
-13.6
水運
億人公里
0.057
-13.6
民航
億人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59.99萬輛(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11.2%;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42.56萬輛,增長9.8%。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102.95萬輛,增長10.4%;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94.89萬輛,增長10.0%。全市共有營運汽車總數39534輛(不含4.5噸以下貨車),其中客運車輛8022輛(含客運班車1342輛,旅游客車347輛,包車客車364輛,公交車3192輛,出租車2777輛),貨運汽車31512輛(含4.5噸以上普通貨車18766輛,牽引車5457輛,掛車7289輛)。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26艘,總載重313.21萬噸。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5556.4公里,全年公交客運量18397.1萬人次。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12.64億元,增長49.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73.27億元,增長30.0%;電信業務總量739.37億元,增長58.8%。全市電話用戶總數1194.41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61.4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032.98萬戶,其中4G電話用戶857.18萬戶,凈增91.15萬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為104.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全市電話普及率為136.7%,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18.5%,移動電話普及率118.7%。全市互聯網用戶1250.41萬戶,增加45.26萬戶,其中:固定寬帶用戶385.03萬戶,增加33.85萬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為128.0%,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移動互聯網用戶865.38萬戶,增加11.41萬戶。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801.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國內游客7624.94萬人次,增長17.6%;境外游客176.21萬人次,下降1.0%。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312.68億元,增長20.5%。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189.08億元,增長22.4%;旅游創匯17.89億美元,增長0.3%。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728.6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2%,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647.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4%。人民幣存款中,住戶存款余額4290.6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5%;企業存款1983.0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1%。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140.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7%,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110.1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人民幣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292.68億元,當年新增377億元,其中住房貸款余額1754.48億元,當年新增332.11億元。
表15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年末數(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7728.61
11.2
其中:人民幣存款
7647.23
11.4
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
1983.08
8.1
住戶存款
4290.60
13.5
各項貸款余額
7140.23
11.7
其中:人民幣貸款
7110.15
11.5
其中:短期貸款
2518.29
-0.2
中長期貸款
4159.21
15.4
全年全市通過證券市場發行、配售股票共籌集資金0億元,比上年減少6.60億元。其中,配股0只,籌集資金0億元,比上年減少6.60億元。截至2019年末,累計境內上市公司(A、B股)18家,總市值981.0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5%;累計境外上市公司84家。
全年全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240.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3.09億元,增長6.0%;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77.29億元,增長14.9%。賠款及給付支出64.76億元,增長0.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4.23億元,增長3.7%;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0.53億元,下降2.1%。
九、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5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消費支出25447元,增長9.3%;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9.0平方米。按常住地分,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92元,增長7.5%,人均消費支出30754元,增長9.1%,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5.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2元,增長9.2%,人均消費支出16794元,增長8.3%,人均住房建筑面積75.0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1.1%和40.9%。
年末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21.8臺、洗衣機87.7臺、電冰箱(柜)107.3臺、空調186.8臺、計算機67.8臺、家用汽車45.4輛、移動電話268.8部。年末農村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5.8臺、摩托車90.6輛、家用汽車16.2輛、洗衣機85.6臺、空調134.0臺、移動電話259.3部。
全市年末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40.25萬人,比上年新增9.76萬人。其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49.35萬人,比上年新增5.58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9.94萬人(含退休),比上年減少0.0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70.96萬人,比上年新增4.20萬人。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1.10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2.90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8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18.6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78.69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96.0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7.15萬人,參保率95.6%。
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661個。其中,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床位448張,年末在院人數313人;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69個。全市養老服務床位42380張。全市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2989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1個,社區服務站2269個,未登記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85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68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319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17個。城市有843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減少765人;農村有61412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2556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19億元。全年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1.85億元。
全年全市創建145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投入實際扶持資金1.32億元。34個省級扶貧開發幫扶村共爭取各類資金達2.3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567個。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擁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獨立學院1所,高職高專12所。研究生在校生5563人,招生1830人,畢業生1188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5.44萬人,招生6.03萬人,畢業生3.39萬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8所(含技工學校6所),普通高中119所。高中階段在校生22.39萬人;招生8.41萬人,其中普通高中4.7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3.41萬人、技工學校0.27萬人。全市普通初中210所,初中在校生30.84萬人,招生11.09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75萬人。全市小學1331所,在校學生80.17萬人,招生14.69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53萬人。全市幼兒園1610所,在園幼兒40.29萬人,招生13.68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8.55%。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0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349人。在泉就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38.31萬人。
年末全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2.98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43萬人,中級職稱4.84萬人,初級職稱4.73萬人,未評職稱1.98萬人(含編外人員)。共設立了21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計引進博士后研究人員256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55人。
年末,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8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77家,擁有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全年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58項,其中省級21項、市級337項。全年專利申請49492件,授權32596件,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83321件。其中,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1780件,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1507件,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48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90項,合同金額1.37億元。
年末共有產品檢測機構81個(含第三方檢測機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7個。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7.57萬臺(件),非強檢計量器具0.14萬臺(件)。全年監督抽查1408家生產企業的產品2132批次,合格率達95.08%。
全年新增獲工商總局認定全國馳名商標2件,年末累計159件。年末全市擁有省政府質量獎4個、市政府質量獎16個,福建省名牌產品304項。全市累計擁有11個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23個福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全年全市新增完成63項國家標準制修訂,42項行業標準制修訂,11項地方標準制修訂。全市累計獲批獨立承擔或聯合承擔22個專標委秘書處和工作組。
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風廓線雷達站2個,區域氣象自動站258個。全市共有地震前兆臺站20個,前兆測項43個,測震臺站17個,烈度速報臺站148個,強震動觀測臺站11個,GPS觀測基準臺6個。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74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7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文化站163個,公共圖書館1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625.21萬冊,電子圖書622.87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2060場,觀眾105.52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87.54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臺9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9座,廣播節目12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61%;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2%。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37.12萬戶,實際用戶140.19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總長45714.58公里。
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1825個,其中醫院127個,衛生院12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個,預防保健機構(含婦幼所、院)98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6177人,其中醫生17783人,注冊護士19259人。衛生機構擁有編制病床36444張,開放床位43834張。全市農村100%行政村有醫療點,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174人。
全年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23211例,報告發病率266.79/十萬。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網絡直報覆蓋率為100%,鄉鎮衛生院覆蓋率為100%,兒童預防接種四苗接種率99.8%;乙肝疫苗接種率99.87%。
全年全市運動員取得2項4人次世界冠軍,3項5人次亞洲冠軍,4項4人次全國冠軍。全年全市共新建“全民健身工程”點101個。成功舉辦泉州市2019年全民健身運動會。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8.25億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年末環灣建成區面積達230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達157.06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61平方公里。中心市區建成區新增園林綠地7公頃,總綠地面積達9114.58公頃,綠化覆蓋面積9772.24公頃,綠化覆蓋率為4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4.63平方米。
全年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54026萬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自來水用水量19606萬立方米,家庭自來水用戶109.20萬戶。全年共鋪裝天然氣管道210公里,年末天然氣管道累計達4071公里;天然氣用戶數42.19萬戶。全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污水處理率93.96%。
全年轄區內各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中6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泉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352天,占總天數的96.4%。市區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晉江流域水質監測省控斷面Ⅱ類水質達標率為46.2%。全年農村飲水安全受益人口11.08萬人。
泉州市本級和10個縣(市、區)先后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區并獲命名;鯉城區、德化縣、永春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市建成11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659個市級以上生態村。
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林業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含保護小區)4.2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9%。另有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1平方公里。全市擁有森林公園3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2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6%。全市森林面積6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8.7%,活立木總蓄積量4497.3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4338.5萬立方米。
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起,過火面積5.6公頃,因森林火災造成受害森林面積5.6公頃,損失林木34立方米、幼樹0.2萬株。
全年因主要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18億元,比上年減少46.2%;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7264公頃。
全年全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77起,比上年下降15.8%,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筑行業等)26起、道路交通244起、鐵路交通5起;死亡140人,下降15.2%,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筑行業等)30人、道路交通103人、鐵路交通4人;受傷244人,下降0.8%,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筑行業等)15人、道路交通255人、鐵路交通1人;經濟損失1570.85萬元,下降0.5%,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筑行業等)1043.33萬元、道路交通447.52萬元、鐵路交通0萬元。各類較大事故3起。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12人,比上年下降29.4%;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火災十萬人口死亡人數0.172人,比上年下降37.7%。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金門縣。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數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價格指數、城鄉居民收入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泉州調查隊;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技術人員數據來自市人社局;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稅收數據來自市稅務局;農業龍頭企業數、名牌農產品數、農村扶貧等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水產品產量數據來自市海洋漁業局;木材產量、林業、森林火災數據來自市林業局;工業用電量來自市電業局;鐵路運輸數據、新建公路、公路運輸、水運、港口貨物吞吐量、營運汽車等數據來自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南昌鐵路局漳州車務段、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和福建省泉州港口發展中心;民航數據來自晉江機場;民用汽車保有量數據來自市交警支隊;郵政業務總量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電信業務總量、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等數據來自市通管辦;貨物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市商務局;貨幣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泉州市中心支行;上市公司數據來自市金融監管局;高新技術企業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等數據來自市科技局;保險數據來自泉州銀保監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全國馳名商標數、質量檢驗、國家標準制定修訂、專利授權等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管局;氣象數據來自市氣象局;地震數據來自市地震局;旅游、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等數據來自市文旅局;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健委和九一〇醫院;生育保險、醫保數據來自市醫保局;社會福利數據來自市民政局;建成區面積來自市資源規劃局;城市污水處理、建成區綠地、自來水供用水、天燃氣用戶等數據來自市城管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農村飲水安全人口、氣象災害數據來自市水利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市應急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