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統計局
2010年4月20日
2009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胡總書記“三保一弘揚”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牢牢抓住“保增長”這條主線,同心協力,積極應對,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壯大。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突破700億元大關為72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4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357.8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235.3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去年同期的19.1:47.6:33.3調整為18.6∶49.1∶32.3。人均水平進一步提高,按平均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1184元,達到1637美元,比上年增加242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38.0億元,可比增長16.4%,占GDP的比重達60.1%。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指 標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全市生產總值 728.5 13.6
第一產業 135.4 7.6
第二產業 357.8 17.0
工業 292.8 18.2
建筑業 65.0 12.5
第三產業 235.3 11.7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35.0 14.0
批發和零售業 48.9 18.0
住宿和餐飲業 14.2 7.8
金融保險業 8.8 23.6
房地產業 33.8 -3.2
財政增收。財政總收入突破83億元,全年財政收入83.5億元,增長22.8%,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達到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1億元,增長31.2%。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主體稅種增長較快,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達到85.5%;增值稅增長12.3%,營業稅增長29.1%,企業所得稅增長7.8%。財政支出153.9億元,增長29.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6.3%,教育支出增長26.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6%,醫療衛生支出增長30.2%,環境保護支出增長97.8%,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7%。縣域經濟整體推進。實現了縣縣財政過3億元,廣豐、德興財政總收入均超13億元。鄉鎮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全市財政收入超千萬元的鄉鎮達到109個,占鄉鎮總量的二分之一,其中財政收入均超億元的鄉鎮有9個。上饒經濟開發區財政總收入達到20166萬元,三管委財政總收入達到4404萬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下降1.2%,八大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四升四降”,煙酒及用品、衣著、居住、交通通訊類分別下降0.4%、9.2%、2.4%和14.7%;食品類上升1.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升2.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升0.6%,娛樂服務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升5.4%。
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漲跌幅度
類 別 漲跌幅度%
居民消費價格 -1.2
食品 1.8
其中:糧食 12.6
煙酒及用品 -0.4
衣著 -9.2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2.3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0.6
交通和通信 -14.7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5.4
居住 -2.4
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年末全市從業人員383.1萬人,比上年增加15.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28.6萬人,減少2.8萬人;第二產業137.2萬人,增加2.9萬人;第三產業117.2萬人,增加15.5萬人。全市6.5萬名農村勞動力接受了培訓,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達到100%,11823名大學畢業生實現了就業,390名殘疾人得到了公益性崗位,30.1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為就業創業提供小額貸款4.7億元。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總量仍然較小,質量還有待提高,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人口、資源、能源的壓力較大,節能減排形勢比較嚴峻;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農業基礎地位還有待鞏固;改善民生工作任務相當繁重。
二、農業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23.7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7.5%。糧食、油料、經濟作物、畜禽、漁業等產量全面增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53.1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10.9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5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8.2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01.6萬噸,比上年增產5.2%,連續六增產。油料產量17.8萬噸,增產8.1%。
現代農業建設成效明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位居全省第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6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新增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14家,總數達36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95家,達到984家,社員5.1萬人。
200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01.61 5.22
油料 17.81 8.07
其中:花生 4.17 5.57
油菜籽 12.88 9.25
茶葉 0.95 5.56
蔬菜 106.87 2.07
水果 4.77 6.24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新增農業企業218家,總數達2718家,新增規模以上農業企業21家,總數達430家;新增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14家,總數達到36家,萬年貢米集團年銷售收入超過16.2億元。農業標準化生產扎實推進,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52個,占全省的30.6%;建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6個。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51.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4%。農用拖拉機4.82萬臺,增長31%;農用運輸車2.25萬輛,增長8.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54.2萬噸,增長7.1%。農村用電量11.2億千瓦小時,增長16.2%。有效灌溉面積237.5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8.2千公頃。
新農村試點建設扎實推進。全年投入建設資金8.6億元,133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村點完成公路硬化2198.1公里、改水6.9萬戶、改廁6.7萬戶,新增戶用沼氣8517戶;69個集鎮、8316個村點實施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建設村點農民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主導地位繼續加強。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1.2個百分點,達到4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達到221.1億元,增長2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升2.4個百分點,達到75.5%;股份制、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繼續快速增長。全年主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服裝為5022萬件,下降1.0%;發電量為62.6億千瓦時,增長24.3%;十種有色金屬為91473噸,下降27.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單位:億元
指 標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全市總計 221.1 20.4
在總計中:國有企業 22.2 2.4
集體企業 2.0 33.2
股份合作企業 7.2 9.8
股份制企業 50.3 21.0
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26.8 9.2
其他 0.3 21.0
在總計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33.8 6.6
在總計中:輕工業 48.5 9.0
重工業 172.6 23.9
四大主導產業增勢強勁。全年有色金屬、新能源、機電光學、新型建材四大主導產業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4.3億元,同比增長26.5%,占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達到69.8%。有色金屬、新能源產業、機電光學和新型建材增幅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為32.2%、12.4%、28.7%和20.2%。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47.0%,比上年提高21.8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91.6億元,增長21.7%;實現利稅61.8億元,增長60.9%,其中利潤31.7億元,增長16.4%,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下降218.7%、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30.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2306.5%、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28.0%、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30.0%。
園區經濟集聚效應突顯。實際開發面積達到58.7平方公里,增長5.1%,實際開發面積全省第二。已投產企業達872戶,同比增加44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70.2億元,總量排全省第二位,增長19.3%,實現利稅67.9億元,安置就業人員13.8萬人,分別增長59.4%和4.5%。
建筑業發展穩定。全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65.0億元,增長12.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60.9萬平方米,下降0.6%;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48.5萬平方米,增長29.1%。
2009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77.8 -7.1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62.6 24.2
大米 萬噸 30.5 57.6
白酒 千升 1441 20.5
人造板 萬立方米 56.1 -45.8
水泥 萬噸 946.4 29.3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9.2 -27.2
銅材(銅加工材) 萬噸 25.5 42.6
滾動軸承 萬套 7606.0 -0.1
照相機 萬臺 2.7 39.5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不斷擴大。全年固定資產投資612.38億元,增長42.9%。其中,城鎮以上投資579.6億元,增長37.5%;農村非農戶投資32.8億元,增長370.0%。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4.9億元,增長150.3%;第二產業投資264.5億元,增長44.1%;第三產業投資323.0億元,增長25.8%。從行業看,工業投資增長44.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35%。
新開工建設項目增多。全市新開工項目106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612個,同比增長134.8%。新開工計劃總投資457.9億元,同比增長200.4%。其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新開工投資項目共有328個,比去年同期增加276個,同比增長5.3倍,共完成投資168.2億元,同比增長360.8%;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34個,比去年同期增加14個,共完成投資23.2億元,同比增長16.8%。
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90.6億元,增長8.0%。商品房屋銷售額34.1億元,增長23.5%。其中銷售住宅28.4億元,上升27.9%。商品房空置面積35.2萬平方米,增長85.7%。
城鄉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交通網絡逐步完善。全市完成交通基本建設投資18.3億元。農村公路完成路面硬化2538多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達94.1%,行政村通班車率達92%。全市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97億元。加大了中心城區重點城建項目推進力度,16項民生工程基本完工,23個重點工程已全面開工,累計完成投資49.3億元。廣信南、北大道、鳳凰東大道、慶豐路、志敏大道一期、葉挺大道南北段、明叔路、雙塔公園至櫻花公園連接段等8條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建成通車,豐溪大橋、勝利大橋改造、奧林匹克中心、藝術中心以及20萬噸自來水廠、龍潭湖綜合整治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步行街人行天橋、老城區小街小巷改造、污水管網、下水道清改,云碧峰森林公園游步道等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項目全面完工。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1.3平方公里,規劃區人口達到47.8萬人。
城鎮管理不斷規范。積極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進一步加大了投入、理順了體制、完善了體系,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深入開展了中心城區“十亂”和“兩違”整治活動,積極推動“市民看城市、評創建”和“告別陋習,樹立新風”主題教育活動,省文明城市創建取得積極成果,市容市貌進一步改觀。各縣(市、區)加大創建工作力度,城鎮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信州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稱號。村鎮人居環境加快改善,累計完成投入38.2億元,同比增長6%。全市建有全國重點鎮9個、省重點鎮27個、全省后備示范鎮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6.4億元,同比增長19.4%。按所在地分,城市(市級)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3.0億元,同比增長19.3%;農村市場(縣及縣以下)需求有所增長,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3.4億元,同比增長19.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43.8億元,同比增長19.5%;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9.0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他行業零售額3.6億元,增長17.3%。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呈多元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居民消費朝多元化、品牌化、高檔化方向發展,消費結構升級。全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增長依然強勁,銷售額同比增長59.8%;化妝品類增長19.2%;體育娛樂用品增長207.8%;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140.2%。受國家降低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政策影響,汽車銷售比較活躍,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總計近3.0億元,同比增長11倍。
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快速發展。億升廣場、永隆城市廣場、洪客隆、江南米業市場等一大批知名商貿流通企業相繼在中心城區落戶開業,成交額過億元的市場、商場、街達到40家。
六、對外經濟
外貿進出口總額再邁新臺階。全年進出口總額6.4億美元,增長16%。外貿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為5.3%。其中,出口5.8億美元,增長23%;進口0.6億美元,下降26%。從出口經營主體看,外貿流通企業出口2.0億美元,增長4%;生產企業出口2.3億美元,增長21%;三資企業出口1.5億美元,增長64%。出口商品情況:紡織服裝產品出口1.4億美元,增長26%;農副產品0.5億美元,增長8%;機電、高新技術產品1.5億美元,增長5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9個。實際使用外資3.5億美元,增長16%。其中第二產業實際使用外資3.4億美元,增長12.3%;第三產業965萬美元,增長3450%。實際引進5000萬以上省外工業項目資金132.8億元,增長26.3%。合同引資5000萬元以上的省外工業項目125個,合同引資億元以上的省外工業項目38個,上饒“無水港”正式運營。資本運作實現突破,萬年江晨控股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能力穩步提高。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4.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802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382.1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第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13555.5萬人,貨物運輸量11154.2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22.3%和57.9%;旅客運輸周轉量317319萬人公里,貨物運輸周轉量1759862萬噸公里,分別增長12.3%和218.0%。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729.7萬噸,比上年增長17.9%。
2009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旅客運輸量 萬人 13555.5 122.3
其中:公路 萬人 13483 123.7
水運 萬人 72.5 0.3
旅客運輸周轉量 萬人公里 317319 12.3
其中:公路 萬人公里 315584 12.8
水運 萬人公里 1735 -35.5
2009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貨物運輸量 萬噸 11154.2 57.9
其中:公路 萬噸 10812 59.4
水運 萬噸 342.2 21.1
貨物運輸周轉量 萬噸公里 1759862 218.0
其中:公路 萬噸公里 1682324 234.4
水運 萬噸公里 77538 53.9
年末機動車保有量47.2萬輛,增長12.1%;其中個人機動車40.0萬輛,增長11.5%。汽車保有量11.6萬輛,增長24.3%;其中個人汽車7.5萬輛,增長31.6%。
郵電通信能力不斷提高。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8.0億元,增長82.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5.3億元,增長90.24%;郵政業務總量2.7億元,與去年持平。年末本地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5.8萬門,比上年減少33.6萬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87.2萬戶,減少13.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47.5萬戶,增加27.5萬戶。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數20.1萬戶,增加1.1萬戶。
旅游產業不斷壯大。全年接待游客1496.5萬人次,增長49.5%,旅游綜合收入84.8億元,增長39.5%;入境旅游7.7萬人次,增長24.0%,旅游外匯收入2635.2萬美元,增長33.7%。年末全市共有A級旅游景點(區)15個。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781.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71.1億元,增長28%。其中,企業存款141.5億元,增長62.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37.7億元,增長22.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99.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4.6億元,增長36.9%。其中,短期貸款260.2億元,增長35.3%;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70.3億元,增長31.2%。
保險事業穩定發展。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4.9億元,增長38.3%;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9.7億元,下降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呈現新氣象。義務教育得到加強,職業教育健康有序,民辦教育不斷規范,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進。全年縣以上財政投入近4.9億元用于義務教育階段免學雜費、保障公用經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及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了104.3萬名學生的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8.1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學生、1.2萬名普通高中貧困學生、2.2萬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得到了資助,扶助2816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新建改造校舍近45.9萬平方米,投入3.1億元。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2.0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含職高,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4.7萬人。普通高中47所,在校生11.1萬人。普通初中46所,在校生33.1萬人。小學2224所,在校生70.5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8.3%,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績。全年上報申請專利317件,全市專利(授權)137件;有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縣屬科研機構16個,科技人員100人;技術合同成交額2044.6萬元,技術交易額2044.6萬元。
2009年各類教育發展情況
單位:萬人
指標 招生數 在校生數 畢業生數
普通高等教育 0.6 2.0 0.5
中等職業教育 1.9 4.7 1.2
普通高中 3.8 11.1 4.2
普通初中 11.4 33.1 8.8
小學 12.0 70.5 11.7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文體活動好戲連臺,第二屆市運會成功舉辦,央視心連心藝術團演出圓滿成功,信州區榮獲全國先進文化社區稱號,玉山縣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年末全市共有專業劇團9個,有資質的農民劇團79個,無資質的農民劇團28個,文化館12個、群藝館1個,公共圖書館13個,總藏數91.7萬冊(件),增長1.7%。博物館13個。全市共有廣播轉播發射臺53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3%,比去年同期增加1.3個百分點;電視轉播發射臺10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8.5%,比去年同期增加0.7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市人民醫院創“三甲”醫院獲得成功,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光明?微笑”工程有效推進,17760例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858名唇腭裂患者露出微笑。食品藥品專項整治扎實開展,全市未發生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全市共有衛生機構799個。其中,醫院59個,衛生院232個。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3811張,其中醫院8424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1.3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0819人。其中執業醫師6670人,注冊護士595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1.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0.9人。全市醫療機構共診療861萬人次,健康檢查41萬人次。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展。群眾體育活動深入開展,扎實推進了全民健身運動。全市共有體育場館1282個,專業體育運動員57人,全年我市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奮勇拼搏,共獲得3枚銀牌。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群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0.6億元,增長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穩中略升。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3.9‰,比上年上升0.2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0‰,比上年上升0.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7.9‰,上升0.1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28.3萬人,比上年增加11.9萬人;常住人口654萬人,凈增人口5萬人。全市城鎮化率較去年提高2.0個百分點,達到35.5%。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625.6元,增長15.8%。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9.5元,增長10.36%。人均消費性支出9952.7元,增長32.9%,其中食品支出4316.5元,增長27.6%,交通與通訊支出1236.3元,增長134.1%,衣著支出1358.3元,增長8.7%,教育文化娛樂支出920.4元,增長54.7%。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4%,比上年下跌1.8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總建筑面積3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01.3元,比上年增長8.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97.4元,增長6.4%,其中食品支出增長3.5%,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5.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51.8%,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7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全市90項民生工程指標達到任務要求,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60件實事順利完成。城鎮居民醫保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在校大學生全部參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1.5萬人,國有關閉、破產、改制及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由財政補助參保。新農合參保農民達到514.4萬人,一次報賬率達到94.6%;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0萬人,7.3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婺源縣被列為全國首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試點縣;38萬名城鄉困難群眾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低保金達4.6億元;新增“三院”建設面積6.4萬平方米,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進一步提高。困難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愿望逐步成為現實。
保障性住房建設扎實推進。全市經濟適用房開工建設12.1萬平方米,已竣工6.9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廉租住房5873套,已竣工2140套。有16771戶得到了租賃補貼,一批低收入群眾圓了住房夢。改造棚戶區74.9萬平方米,已建成面積36.1萬平方米。為農村困難群眾新建、重建住房1126戶。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2.0萬張,收養各類人員1.6萬多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25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30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8700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3045萬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大力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共投入建設資金15.6億元,植樹造林90萬畝,通道綠化近9000公里,被評為全省先進設區市。出臺了《上饒市信江城區段飲用水源保護管理實施意見》、《信江上游產業發展布局的環境保護意見》,飲用水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嚴格環境評估,強化源頭控制,果斷否決了20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加快環保設施建設,10個縣(市)污水處理廠全部竣工。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減排3466噸和1494噸,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靜態減排任務。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較好。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注重宣傳教育,狠抓源頭治理,嚴格責任落實,各類事故起數下降29%,死亡人數下降13.7%。全年非煤工礦商貿企業、煤礦、道路交通共發生各類事故528起,同比下降了29.2%;死亡164人,比年度控制指標少死亡23人,占年度控制指標的87.7%,同比下降13.7%;其中:非煤工礦商貿企業發生死亡事故9起,死亡17人,同比分別下降18.2%和上升30.8%;煤礦發生死亡事故4起,死亡11人,同比分別下降20%和8.3%;道路交通事故515起,死亡136人,同比分別下降29.5%和17.6%;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23,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3.9,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4.2,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2.86。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全市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
4、規模以上工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幅按可比口徑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