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統計信息網
2003年,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的各項部署,圍繞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扎實工作,全省上下經受住了非典、洪澇及嚴重干旱三大嚴峻考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8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增幅同比加快2.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0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227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增加值1043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6677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長12.1%。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全省生產總值中的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1.9:38.8:39.3調整為19.8:43.4:36.8。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4.6個百分點,超過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5個百分點,但房地產、衛生、教育等新興行業增長勢頭較猛。全社會勞動生產率13166.5元/人,比上年提高12.8%。公有制經濟穩定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成果進一步鞏固,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省個體業戶和私營企業64.28萬戶,比上年增加0.53萬戶,增長0.83%;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236.22萬人,比上年增加21.99萬人,增長10.27%。
市場價格總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8%,比上年上漲0.8%,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0.7%,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0%。分城鄉看,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0.6%。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上漲2.9%,衣著類下降2.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1%,居住類價格上漲2.1%。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4.0%,其中,輕工業品上漲1.6%,重工業品上漲6.1%;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總水平上漲6.5%,其中鋼材上漲10.0%,農副產品上漲9.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1%。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5.1%,其中,谷物上漲3.4%,棉花上漲27.9%,油料上漲19.3%,畜產品上漲8.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中許多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在加快發展中,電力、資金、人才不足的矛盾凸現出來;就業與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農民收入增收難度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困難。
二、農業
農業克服自然災害影響,生產保持平穩增長。全省農業總產值841.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農作物種植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加快調整步伐,大力推進品種、品質和布局的優化。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51.12千公頃,比上年調減136.87千公頃,其中早稻1083.8千公頃,減少2.4%。糧食、油料等大宗農產品受洪澇和罕見的干旱影響,產量有所下降,而棉花、水果、藥材和花卉等高效農作物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其中,糧食產量1450.3萬噸,下降6.4%;油料產量76.0萬噸,下降7.8%;棉花產量7.6萬噸,增長13.8%;水果產量78萬噸,增長19.2%;煙葉產量1.8萬噸,下降9.5%;糖料產量118萬噸,下降9.6%。
林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各地把保護森林資源、優化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快了植樹造林、國土綠化和低產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積擴大,覆蓋率提高,林木蓄積量增加,主要林產品產量增長較多。全省實現林業產值70.48億元,增長7.0%;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19.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35.4%;森林覆蓋率達59.7%,位居全國第二位。
畜牧業生產加快發展。全省牧業產值實現254.01億元,比上年增長3.6%;牧業產品產量除生豬略減之外,均實現較快增長,草食畜禽發展迅速。全年生豬出欄1932萬頭,減少1.2%;牛出欄72.5萬頭,增長8.1%;家禽出籠3.13億羽,增長6.8%;牛奶產量10.9萬噸,增長38.3%;鮮蛋產量37萬噸,增長4.8%;肉類總產量201萬噸,增長2.4%。
漁業生產穩步增長。全省實現漁業產值118.55億元,增長7.9%;水產品總產量達146.1萬噸,比上年增加7.9萬噸,增長5.7%,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43萬噸,增長17.5%。
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220.5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8%,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94.86萬千瓦,增長11.7%;聯合收割機達0.32萬臺,增長28%;農用運輸車9.17萬輛,增長1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11萬噸,下降1.3%;農村用電量39.7億千瓦小時,增長9.6%;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873.18千公頃,新增13.77千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84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增速比上年加快2.0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產品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446.78億元,增長18.15%,增速同比加快2.1個百分點。分輕重工業看,全年輕工業增加值151.21億元,增長12.95%;重工業增加值295.57億元,增長20.74%。分注冊類型看,私營企業完成增加值81.48億元,增長83.54%,增幅居各經濟類型企業前列,成為帶動工業快速增長的生力軍。產銷銜接狀況保持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8.13%,比上年上升0.23個百分點。全省重點培育的六大支柱產業發展迅速,共完成工業增加值296.17億元,增長19.5%,其中: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業實現增加值92.64億元,增長34.0%,總量、增幅均居各行業之首。全省發電量320.9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9.42%,電力生產彈性系數達2.72,創歷史最高記錄。
工業產品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冶金、建材、家電、紡織、化工等行業受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影響,市場銷售形勢好,產品產量均有大幅增長,其中:十種有色金屬增長45.3%,生鐵增長9.6%,鋼和鋼材分別增長9.4%和23.3%,水泥增長40.5%,彩色電視機增長54.5%,白酒增長11.6%,乳制品增長111.0%,罐頭增長15.0%,布增長24.4%,紗增長29.3%,化學原料藥增長23.3%。原煤受不斷上升的電力需求拉動,產量比上年增長11.5%。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改善。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利潤51.41億元,同比增長1.2倍,為歷史同期最高。在37個行業大類中,有32個實現贏利,盈利能力前25家企業實現利潤37.30億元,增長86.6%,占全部利潤的71.6%。全省重點培育的六大支柱產業實現利潤37.47億元,增長1.0倍,占全部利潤總額的71.9%。全年累計實現利稅156.58億元,增長44.2%;上繳稅金104.47億元,增長23.2%。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11.96%,比上年提高15.85個百分點,創歷史最好水平。全省工業加大扭虧力度,虧損面、虧損企業虧損額有所下降。全省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5.92%,比上年下降0.9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4.02億元,同比下降14.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園區建設初見成效。全省工業園區實際投產企業達3579個,比年初新增843個;完成工業增加值192.89億元,增長82.9%;實現銷售收入587.7億元,增長90%;利潤總額33.99億元,增長51.1%;實交稅金28.9億元,增長74.3%,安置就業人員52.85萬人,增長61.3%。
建筑業生產發展加快,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378億元,比上年增長41.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強勁。全省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0億元,比上年增長49.3%。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8.97億元,比上年增長56.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66.86億元,增長62.9%;更新改造投資195.61億元,增長37.8%;房地產開發投資177.47億元,增長71.2%。
重點項目建設成績斐然。2003年是我省歷史上實施重點工程項目最多、投資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年,在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后勁。全年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69項,年度投資規模達到589.34億元。其中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32個,10億元以上的項目21個。在工業領域,組織實施了江銅年產15萬噸銅桿線和6000噸高檔電解銅箔、昌河15萬臺K系列發動機、九江昌河年產10萬輛汽車、格林科爾工業園、江西晨鳴紙業、新鋼中厚板、宜春中密度纖維板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有力地推進了全省工業化進程;在交通領域,開工建設了泰和至井岡山高速公路、樂化至溫家圳高速公路、南昌國際集裝箱碼頭、浙贛復線電氣化、武九鐵路提速擴建等工程。伴隨贛粵高速公路泰和—贛州—龍南段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38公里,成為全國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16個省份之一,南北出省通道基本實現高速化;在能源領域,重點實施了九江電廠三期二號機組、青山湖和順外變電站、電網改造、三峽50萬伏輸變電江西“兩站三線”工程、豐城礦區曲江井等項目,有效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矛盾;在高新技術領域,實施了江西移動通信樞紐樓、江西聯通CDMA二期工程、南昌第二長途電信樞紐工程、省政務信息網、LCOS數字顯示芯片等一批重大項目,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綜合競爭力;在城市建設方面,實施一大批城市供水、道路、管網改造和垃圾污水處理項目,大幅度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在宏觀經濟趨好、居民購買力增強、收入預期提高、消費環境改善等多重因素的支持下,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市場活力逐漸激發,以住房、汽車、通訊、醫藥、家電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熱點引領消費市場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3.2億元,增長11.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
城鄉市場基本協調發展。城市消費品市場需求相對活躍,實現零售額455.3億元,增長12.1%;農村市場(縣及縣以下)需求比較穩定,實現零售額467.9億元,增長11.4%,增幅比城市低0.7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5.3億元,增長13.5%,增幅高居各行業之首;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812億元,增長11.9%;其他實現零售額25.9億元,增長2.2%。
消費結構升級明顯,消費檔次不斷提高。轎車正在逐步走向家庭,城市手機向普及化邁進,商品房熱銷帶動家具及建筑裝潢材料銷售活躍,家用電器類商品中攝像機、高檔音響、大屏幕彩電等高科技產品倍受青睞。在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15.5億元,增長6.7倍;建筑裝璜材料類零售額832萬元,增長27.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12.8億元,增長35.2%;通訊器材類零售額1.7億元,增長6.5倍;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銷售穩步增長。
在開放型經濟的推動下,省外、境外和國外資金加速進入我省流通領域,沃爾瑪等各種超市、連鎖、配送、折扣店等新興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消費市場的規模效應和巨大活力進一步顯現,有力地刺激了消費需求增長。年末全省共有限額以上連鎖企業22個,其中連鎖門店1053家。全年限額以上連鎖企業銷售額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市場建設步伐日漸加快,優勝劣汰機制明顯增強。年末全省各類消費品零售交易市場達2508個,全年成交額554.5億元,其中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有65個,成交額達403億元,占全部成交額的72.7%。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喜人,海關出口增勢迅猛。全省海關進出口額25.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2%,其中:進口額10.22億美元,增長59.1%;出口額15.05億美元,增長43.1%,進、出口增速分別比上年加快28.5個和41.8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類、服裝及衣著附件類和紡織、紗線及制品類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4.3%、28.5%和11.6%,分別增長44.5%、69.2%和18.0%。受出口退稅力度加大、世界經濟回升的影響,我省除對日本出口略降外,三大貿易伙伴的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其中:對香港增長67.5%,對美國增長39.5%,對歐盟增長40.0%。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利用外資強勁增長。全省合同引進境外、國外資金23.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0%;實際利用境外、國外資金16.64億美元,增長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6.12億美元,增長48.3%;新批外商投資企業項目759個,增長28.4%。全省新登記注冊的“三資”企業627家,其中外商獨資企業448家;年末實有“三資”企業2939家,比上年增加461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擴大,實施“走出去”戰略步伐加快。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12595萬美元,增長49.1%;實際完成營業額14825萬美元,增長10.0%。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發展加快,運輸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879.58億噸公里,增長9.7%。其中:鐵路增長10.2%,公路增長4.1%,水運增長23.2%;完成旅客周轉量544.46億人公里,增長2.2%。其中:鐵路增長3.4%,公路與上年基本持平。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新型通訊業務量增長明顯。全省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4億元,增長12.4%;電信業務總量128億元,增長18.5%。住宅電話發展迅速,全年新增局用交換機10.8萬門,總容量達到548.3萬門。年末全省市內住宅電話用戶224.2萬戶,與上年持平;移動電話全年新增用戶96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135.1萬戶,增加17.8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達27.6部/百人。郵電通信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旅游業克服“非典”影響,保持穩步增長。全年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197.47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93.54億元,增長4.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0.47億美元,下降33.7%。全年旅游接待總人數3407.21萬人次,增長3.5%,其中,國內旅游人數3390.65萬人次,增長3.7%;接待境外游客16.56萬人次,下降31.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財稅、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省財政總收入285.8億元,同口徑增長21.9%;占GDP的比重已達10.1%,是15年來首次突破兩位數。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8.2億元,增長19.7%。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主體稅種增值稅、營業稅增收較多,分別增長23.2%和28.9%。稅務部門征收的稅收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分別完成2.68億元和1.24億元。
金融與經濟加速互動。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3239.5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31.62億元,增長16.4%,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862.9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60.45億元,增長22.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015.4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08.28億元,增長15.3%。全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545.2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07.76億元,增長19.1%,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504.72億元,增長10.5%;中長期貸款余額為902.46億元,增長42.4%。個人消費貸款規模迅速擴大,年末全省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53.53億元,比年初增加55.43億元,增長56.5%。現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8927.05億元,增長27.2%,金融機構現金支出8744.25億元,增長28.1%,收支相抵,凈回籠貨幣182.8億元,比上年減少5.9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全年全省保費收入69.77億元,增長4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3.95億元,下降1.1%;人身險保費收入55.82億元,增長66.5%。全年支付各類賠款總額16.06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8.42億元,增長25.0%;人身險短期賠款和給付金額7.64億元,增長26.9%。參加社會保險職工人數增加,年末全省已有350.95萬名在職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比上年增加11.17萬人。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日益壯大。全省擁有省級重點試驗室19個,省部共建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個。全省地方國有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共66.8萬人。聯創光電等5家高科技企業已批準為“十五”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組建了國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術中心。
科技活動日漸頻繁。全年技術貿易機構發展到521個,簽訂各類技術合同2721項,成交額8.3億元,比上年增長32.4%。省級科技三項費用支出4486.5萬元。其中,科技攻關計劃、科技產業化及環境建設及各類科技專項支出3426.5萬元,占76.4%;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支出360萬元,占8.0%;中小企業創新基金500萬元,占11.1%;科研基地與科技條件建設支出200萬元,占4.5%。
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申請2434項,比上年增長19.5%。專利授權數為1238項,增長18.6%,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總量的34.2%,比上年增長1.1倍。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又有新的提高。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增加,承擔參與的國家級研究課題的數量明顯增多。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國民素質得到較大提高。全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擴大高校辦學規模。加速推進昌北、昌東等高校新校區建設。高等教育加快發展,全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562人,比上年增加766人,在校研究生5711人,增加1588人;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學生14.16萬人,增加3.7萬人,在校學生35.86萬人,增加9.24萬人,畢業生4.72萬人,增加1.21萬人。中等教育穩定發展。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5.51萬人,增加0.3萬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14.4萬人,相當于普通中學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的19.9%。普及義務教育取得新進展。全省普通中學初中在校學生228.66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90.54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01%。在托兒童63.31萬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績。全年參加高、中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人員達23.11萬人,獲得本科、大專畢業證書的分別為5786人和10176人。全年共掃除文盲9.8萬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全省文化事業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創造了一大批文化精神產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年末全省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76個,文化館、群藝館113個,公共圖書館104個,博物館83個。全省共有無線廣播電臺10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66%,比上年增加0.74個百分點;電視臺12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436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4.49%,比上年增加0.38個百分點。全年共出版各種圖書、雜志、報紙2447種,共印報紙53063萬份,分別比上年增加2種和1415萬份。文藝創作和文藝宣傳進一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一批優秀文藝、廣播影視作品在國內外獲獎,其中,獲2003年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金獎2個,銀獎1個;獲第十二屆“群星獎”銅獎1個,優秀獎8個。
醫療衛生事業成績顯著。在取得防治非典階段性重大勝利的基礎上,加強了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制定并實施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應急機制和公共衛生長效機制。年末全省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363個(包括個體機構),比上年增加77個,其中:醫院517個,農村衛生院1533個,療養院6個,門診部3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2個,婦幼保健院108個,診所、衛生保健所、醫務室6960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1.5萬人,其中:醫生4.82萬人,注冊護士3.36萬人;在農村,有鄉村醫生28293人,衛生員1446人。
體育事業繼續發展。全年我省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奮勇拼搏,共獲得58枚金牌、31枚銀牌和16枚銅牌,其中金牌、銀牌分別比上年增加21枚和8枚,銅牌減少6枚。群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全省成功舉辦了1000萬人參加的全民健身運動會。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約占全部人口的30%。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3.09億元,其中,發行足球彩票1.13億元,共籌集資金1.05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繼續加強。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3700人,省、市、縣級環境監測站86個,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155個,比上年增加21個,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投資額0.91億元。在全省對空氣質量進行監測的11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72.7%;有1個城市達到三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9.1%。在全省監測的15個城市中,建成了53個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達256.6平方公里。全省建成了65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516.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3.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高度重視。全省已批準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含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27個,比上年增加1個,面積達5276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長4.7%。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2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比上年增加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7730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6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低速增長。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年末全省總人口為4254.2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47.29萬人,占34.02%;鄉村人口2806.94萬人,占65.98%。全省男性人口為2180.72萬人,女性為2073.51萬人。0—14歲人口比重為23.72%,15—64歲人口比重為69.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6.71%,老年人口達到285.46萬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59.64萬人,出生率為14.07‰;死亡人口25.34萬人,死亡率為5.98‰;全年凈增人口31.80萬人(含凈遷出2.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09‰,與上年相比,下降0.63個千分點。
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提高。由于提高了離退休人員、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城鎮貧困人口保障水平,增加了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和補貼,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達6901元,比上年增加565元,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458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長5.3%。全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521元,比上年增加1259元,增長13.6%。
勞動人事改革步伐加快,就業和再就業狀況基本穩定。各級政府加大了就業和再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年末全省從業人員216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6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579.8萬人,增加26.6萬人;在崗職工256.7萬人,減少5.3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1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3萬人。多渠道擴大就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23.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6.4萬人,下降21.2%。通過發放小額貸款、實行免費職業介紹等措施,全面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全省全年撥付再就業資金4.12億元,其中省級促進再就業資金安排了1.2億元,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免費職業介紹17.2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6.8萬人,完成年目標的119.8%;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7萬人,比去年增加0.5萬人,完成年目標的123.3%;跨省勞務輸出455萬人,完成年目標的105.0%。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3.8%,處于調控指標以內。
“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繼續得到落實。全年共為88萬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51億元,當期發放率100%,社會化發放率99.9%。為18.5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及代繳社會保險費6.22億元。有101萬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發放低保金6.9億元,人均領取的低保補助金由2002年的31元提高到53元。
社會福利事業成效顯著。年末全省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2457個,收養人數6萬人,提供床位7.1萬張,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定期定量救濟的達115.1萬人,臨時救濟困難戶達73萬人次。全省各縣(市)都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254個,比上年增加386個。全年通過銷售社會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億元,接收社會捐贈款2538.5萬元。
注:(1)按國家統計局的要求,從2004年1月起,各省(市、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中文名稱統一改為“某省(市、區)生產總值”。如我省的GDP中文名稱改為“江西省生產總值”,其核算口徑、范圍、內容均不變。
(2)公報中所列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利潤、稅金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價值,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種中間消耗價值。表示一年內生產的可用于社會最終消費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
(4)就業人員數據根據人口和勞動力調查資料整理。
(5)私營、個體戶資料為工商部門登記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