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統計局
2006年4月3日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全省經濟呈現出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面和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達到4056.2億元,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0.0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1914.9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1371.3億元,增長10.8%。人均生產總值9439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換算,突破1000美元大關。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2:45.3:35.5調整為19.0:47.2:33.8,二產提高1.9個百分點,二三一結構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工業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9%,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現代服務業有新的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個私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6.1%。
財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省財政總收入突破400億元,達425.9億元,增長21.4%,地方財政收入252.9億元,增長22.9%,其中,增值稅33.9億元,增長33.2%。財政總收入超億元的縣(市、區)達到84個,增加12個。
市場物價漲幅穩步回落。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101.7%,比上年上漲1.7%,漲幅同比低1.8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市上漲1.5%,農村上漲2.2%。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漲2.8%,上半年上漲2.3%,前三季度上漲1.9%,物價漲幅呈逐步走低態勢。分類別看,居住類上漲5.7%,食品類上漲3.1%,衣著類下降2.3%,其他類基本平穩。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5%。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8.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0%,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9%,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0.5%。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體制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現;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少;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
二、農業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省農業總產值114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在遭受多種自然災害情況下,糧食總產量370.8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較快增長。棉花產量8.7萬噸,增長2.8%;油料76.1萬噸,增長2.1%;煙葉2.1萬噸,增長26.2%;蠶繭0.9萬噸,增長10%;茶葉1.7萬噸,增長24.1%;水果130.3萬噸,增長27.3%;蔬菜1145.9萬噸,增長2.4%。
林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全省各地把培育保護森林資源、建設綠色生態江西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快了植樹造林、國土綠化和低產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積擴大,覆蓋率提高,林木蓄積量增加,主要林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省實現林業產值87.4億元,增長4.4%;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4.3千公頃,增長10.6%;森林覆蓋率高達60.05%,位居全國第二位。
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全省生豬出欄2333.1萬頭,比上年增長10.3%;牛出欄101.4萬頭,增長12.6%;家禽出籠3.7億羽,增長8.2%;牛奶產量12.5萬噸,增長7.8%;禽蛋產量42.1萬噸,增長3.1%;肉類總產量244.8萬噸,增長11.3%。
漁業生產穩步增長。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168.3萬噸,比上年增加12.3萬噸,增長7.9%,其中特種水產品60.4萬噸,增長17.5%。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781.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1.6%,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435.2萬千瓦,增長26.2%;聯合收割機達1.2萬臺,增長69.4%;農機原值167.4億元,增長63.1%;農用運輸車11.7萬輛,增長11.7%。農業化肥施用量(折純)129.4萬噸,增長4.7%;農村用電量45.1億千瓦小時,增長6.7%;農田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4千公頃,增長54.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1455.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28.5億元,增長23.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432.3億元,增長12.9%;集體企業11.8億元,增長41.1%;股份制企業289.9億元,增長19.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118.2億元,增長34.3%;私營企業199.6億元,增長53.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77.0億元,增長37.2%;重工業增加值551.5億元,增長21.0%。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完成增加值252.5億元,增長15.9%;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247.1億元,增長11.6%;小型企業完成增加值328.9億元,增長52.4%。支柱產業支撐作用突出,六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97.2億元,增長27.3%,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2.8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較大幅度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1620.8萬噸,增長20.2%;發電量349.3億千瓦小時,增長6.2%;水泥產量3477.0萬噸,比上年增長17.2%;鋼材產量1017.8萬噸,增長32.1%;服裝產量5.6億件,增長32.6%;汽車產量20.7萬輛,增長12.6%。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5.5億元,比上年凈增45.3億元,增長64.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7.3%,提高17.2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在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5個行業實現盈利,冶金、汽車和化學工業效益提高較快,對全省工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拉動明顯,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27.6億元,增長79.7%;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實現利潤8.9億元,增長2.5倍;汽車工業實現利潤10.4億元,增長58%;化工行業實現利潤7.2億元,增長1.5倍。
工業園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省入園投產工業企業達到6053家,比上年新增1006家;安置從業人數109.6萬人,凈增就業崗位23.1萬人,增長26.7%;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453.1億元,相當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4.7%;完成的銷售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增長48.6%、42.7%、38.2%;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園區達43個,增加16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發展加快。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459.4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43.4億元,增長20.9%;實現利潤8.7億元,增長17.8%,稅金總額20.8億元,增長24.2%。施工房屋面積6592.4萬平方米,增長6.2%;竣工房屋建筑面積3604.4萬平方米,增長6.0%。施工項目招標投標推行面繼續擴大。全年招標投標推行面達到83.9%,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93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933.9億元,增長30.9%。三次產業投資全面增長。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24.0億元,增長1.9倍,增幅居三次產業之首;第二產業725.8億元,增長41.0%,其中工業投資721.9億元,增長40.8%;第三產業1184.1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快速增長,比重提高。城鎮非國有投資突破1000億元,達到1067.6億元,增長41.6%,占全省城鎮投資的55.2%,比重提高4.2個百分點。
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全省實施重點工程項目82項,其中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45項,10億元以上的項目25項。省重點工程建設完成投資246.9億元,增長16.3%。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開工建設景德鎮—鷹潭、南康—大余高速公路,續建景婺黃高速公路,建成泰井、樂溫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580公里,所有出省主通道和省會南昌到各設區市道路實現了高速化,硬化和改造農村公路3.4萬公里。電源網點建設步伐加快,一批電廠續建擴建。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36.2億元,增長15.0%,增幅創1997年以來新高,位居全國第五。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市場需求相對活躍,實現零售額651.7億元,增長16.5%;農村市場(縣及縣以下)需求比較穩定,實現零售額584.5億元,增長13.4%,增幅比城市低3.1個百分點。從行業看,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3.3億元,增長18.7%,增幅居各行業之首;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096.5億元,增長15%。
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以住房、文體教為代表的投資型和服務型商品消費熱點頻顯,轎車正在加速進入富裕家庭,城市手機更趨普及化,家具及建筑裝潢材料銷售活躍,數碼攝像機、數字音響、高清晰度大屏幕彩電等高檔家用電器持續熱銷。據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統計,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增長80.7%、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73.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64.9%、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55.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50.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4.0%、汽車類增長10.6%。商品房銷售需求較旺,全年共銷售商品房面積1221萬平方米,增長19.6%,其中個人購房面積1198萬平方米,增長21.2%,占全部銷售面積的98.1%。
新興流通業態發展迅速。年末,全省各類商品交易市場達2395個,其中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有72個,成交額達514.3億元。限額以上連鎖企業達到34個,比上年增長88.9%;連鎖商業銷售額221.7億元,增長4.5倍。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全省海關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億美元,達到40.6億美元,增長14.9%,其中,出口24.4億美元,增長22.3%;進口16.2億美元,增長5.4%;實現貿易順差8.2億美元,增長78.9%。一般貿易居主體地位,加工貿易快速發展。一般貿易出口20.5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83.9%;加工貿易出口3.9億美元,增長32.2%。香港、美國和日本等地區和國家仍是我省主要出口地,同時,歐盟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全年對亞洲地區和國家出口12.4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50.9%,其中,對香港和日本出口6.9億美元,占亞洲市場的55.1%;對歐盟和美國分別出口4.2億美元和3.8億美元,增長66.7%和53.1%。外貿出口質量提高。機電產品出口4.7億美元,增長50.9%,占外貿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5.6%上升到19.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099萬美元,增長61.7%。
利用外資成效顯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項目數940個,其中新批合同外資金額1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79個,比上年增加23個,增長41%;合同金額38.8億美元,增長24.5%;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4.2億美元,增長18.0%,再創歷史新高。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實際利用省外資金472.4億元,增長23.2%。世界500強企業陸續入駐江西,全省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背景的外資項目達到21個。
外經合作步伐加快。全省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項目32個,合同金額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3%、75.7%和31.6%;全年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金額0.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0.6億美元,分別增長2倍和14.5%。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能力繼續提高。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87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9%。其中:鐵路609億噸公里,下降0.2%;公路183億噸公里,增長2.3%;水運82億噸公里,增長6.3%。完成旅客周轉量605億人公里,增長4.9%。其中:鐵路386億人公里,增長5.2%;公路204億人公里,增長2.9%。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省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61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8億元,增長16.5%;電信業務總量243億元,增長27.1%。全年新增局用交換機160萬門,總容量達到1082萬門;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27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317萬戶,增加147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達37.9部/百人。
旅游業保持較快增長。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超5000萬人次,達到509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7%,其中國內旅游人數5057.9萬人次,增長23.7%;入境旅游人數37.3萬人次,增長29.5%。實現旅游總收入320億元,增長32.9%,其中國內旅游收入311.5億元,增長33%;旅游外匯收入1.0億美元,增長30.3%。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4445.5億元,比年初增加650.7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050.2億元,增加53.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752.9億元,增加405.2億元。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019.0億元,比年初增加367.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494.5億元,增加179.1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352.2億元,增加128.3億元。各類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59.7億元,比年初增加54.1億元,各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97.4億元,增加43.5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14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金融機構現金支出11203.7億元,增長11.3%,收支相抵,凈回籠貨幣273.9億元,增長19.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8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產險保費收入17.4億元,增長12.8%;壽險保費收入63.7億元,增長7.9%;健康險保費收入5.9億元,增長59.6%;意外傷害險收入2.8億元,增長11.4%。全年賠款和給付支出合計16.1億元,下降3.1%。其中:產險賠款9.5億元,增長4.4%;壽險給付3.3億元,下降18.4%;健康險賠款和給付2.3億元,增長26.0%;意外險賠款1億元,下降38.6%。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加快,全省招收研究生4173人,比上年增加988人,在校研究生9860人,增加2377人,畢業研究生1772人,增加423人;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學生20.79萬人,增加1.99萬人,在校學生64.61萬人,增加15.62萬人,畢業生14.74萬人,增加8.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繼續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學生28.05萬人,增加7.75萬人,在校學生64.41萬人,增加15.94萬人,畢業生14.74萬人,增加3.02萬人。普及義務教育有新進展。全省普通中學高中在校學生84.92萬人,初中在校學生201.23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84.16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01%,在托兒童71.68萬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績。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0.13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46萬人。全年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人員達26.83萬人,獲得單科合格證42.23萬科次數,獲得本科、大專畢業證書的分別為0.93萬人和0.79萬人。全年共掃除文盲7.98萬人,文盲率降到1%以內。
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年末,全省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5個,比上年增加6個;省級重點試驗室35個,增加10個。全年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321項,增加207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1.1億元,增長18.1%。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全省三種專利申請2815項,增長4.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13件,占三種專利申請總和的25.3%;專利授權數1361項,增長16.4%。
科技研究碩果喜人。全省科技成果在國家登記數量達到207項,共有5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豬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的分離、克隆及應用研究”和“年產5萬噸級有機硅單體生產新技術及裝備的開發研究”,是我省獨立完成的兩個科技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此外,我省參與合作并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要作物硫鈣營養特性、機制與肥料高效施用技術研究”和“林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利用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科技成果的突破和進展,成為提升我省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新亮點。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39.8%上升為2005年的45.6%。一批科研成果被采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年末,全省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79個,文化館、群藝館113個,公共圖書館104個,博物館82個。全省共有無線廣播電臺12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3.22%,比上年增加0.32個百分點;電視臺12座,電視轉播發射臺347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5.44%,比上年增加0.54個百分點。全年共出版各種圖書、雜志、報紙3244種,比上年增加587種;共出版各類期刊5585萬冊、圖書16667萬冊、報紙59264萬份,其中期刊和報紙數量分別增加537萬冊和4558萬份。堅持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推動精神文明產品生產,一批優秀文藝、廣播影視作品先后在國內外獲獎。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全省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664個(包括個體機構),比上年減少1416個,其中:醫院488個,農村衛生院1519個,療養院2個,門診部4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5個,婦幼保健院112個,診所、衛生保健所、醫務室、社區衛生站8134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1.6萬人,其中:醫生4.97萬人,注冊護士3.57萬人;在農村,有鄉村醫生34436人,衛生員1209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我省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奮勇拼搏,共獲得44枚金牌、21枚銀牌和15枚銅牌,其中金牌數比上年增加11枚。在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上,共獲得12枚金牌、6枚銀牌和2枚銅牌,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創江西參加全運會以來的新紀錄。群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各地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的全民健身活動和比賽。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8.2億元,籌集體育公益金2.8億元,比上年增長2倍。
十一、資源與環境
加強資源管理取得成效。全省水資源總量15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3491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39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83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661毫米,比上年增長16.1%。年末全省253座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91.5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8.7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208.05億立方米,其中第一產業用水量134.33億立方米,第二產業用水量54.06億立方米,第三產業用水量2.4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5.89億立方米,城市環境用水1.29億立方米。水資源消耗率10.5%,比上年降低0.2%。全省基建占用耕地4530公頃,比上年減少74.7%,退耕還林3.3萬公頃。
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大。年末,全省共有縣級以上環境監測站90個,比上年增加6個。在對空氣質量進行監測的11個城市中,有9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81.8%;有2個城市達到三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18.2%。全省建成了54個城市煙塵控制區,面積達803平方公里,增長23.4%。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145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7.23億元。
生態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全省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含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3個,面積達95548.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長7.8%;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9016.3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在控制內增長。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年末全省總人口為431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99.5萬人,占37.1%;鄉村人口2711.7萬人,占62.9%。全省男性人口為2193.5萬人,女性為2117.7萬人。0—14歲人口比重為25.1%,15—64歲人口比重為67.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3%,老年人口達到316.9萬人。全省出生人口59.3萬人,出生率為13.79‰;死亡人口25.6萬人,死亡率為5.96‰;全年凈增人口27.7萬人,自然增長率為7.83‰,與上年相比,上升0.21個千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620元,比上年增長14.0%,超過“十五”計劃目標14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66元,比上年增長10.6%,超過“十五”計劃目標336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8平方米和34.1平方米,比上年分別增加2.4平方米和2.8平方米。
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年末,全省就業人員227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2.7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637.9萬人,城鎮新增就業43.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8萬人。據勞動部門統計,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8%,處于調控指標以內。全年共發放小額貸款4.8億元,比上年增加2.2億元,增長84.6%,累計發放小額貸款8.8億元。參加社會保險人數增加,年末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87.4萬人、276.7萬人和230.7萬人。全年共為105萬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4.6億元,當期發放率100%,社會化發放率100%;為10.6萬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1.8億元,為100萬城鎮低保對象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億元;建立了農村特困群眾的救助制度,共為105萬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1.6億元。
社會福利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省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2067個,收養人數9.3萬人,提供床位10.8萬張,城鄉各種得到國家定期定量救濟的社會救濟對象達124.5萬人,臨時救濟困難戶達21.6萬人次。全省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053個。全年通過銷售社會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5.1億元,接收社會捐贈款0.67億元。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所列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