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統計局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進一步改善,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為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26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24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58.35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80.90億元,增長12.3%。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3:57.7:31.0調整為9.9:59.6:30.5,二三一結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業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4.6%,提高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60.2%。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13.4%。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達27.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地方一般預算達14.05億元,增長18%,其中增值稅2.57億元,增長14.7%。
市場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4%,漲幅比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0%。
表1 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以上年為100
項 目 指 數
居民消費價格 101.4
食品 101.9
煙酒及用品 100.7
衣著 98.5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1.6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1.0
交通和通信 96.6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0.8
居住 105.0
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競爭力還不強;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困難群眾生產生活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還比較突出;政務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等。
二、農業
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5.36 萬畝,比上年增長0.1%,其中稻谷種植面積97.58萬畝,下降0.1%。油料種植面積9.89萬畝,下降1.0%。棉花種植面積0.08萬畝,下降13.3%。蔬菜種植面積32.42萬畝,增長1.5%。糧食總產量50.38萬噸,增長0.7%。肉類總產量9.60萬噸,增長3.3%,其中,牛肉增長2.2%,羊肉增長4.3%,豬肉增長4.3%。全年完成造林1.82萬畝,增長65.4%,森林覆蓋率達到60.3%。水產品產量2.72萬噸,增長3.5%。
表2 200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萬噸
產品名稱 產 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作物 50.38 0.7
谷物 46.86 0.7
早稻 13.86 -1.6
中稻及一季晚稻 16.44 1.5
二季晚稻 15.77 1.7
油料 0.77 -0.9
其中:油菜籽 0.49 -2.3
煙葉 0.02 -1.2
茶葉 0.02 0.8
水果 0.93 11.8
蔬菜 47.36 1.5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6.8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2.4%,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2.08萬千瓦,增長11.4%;聯合收割機達0.03萬臺,增長50.0%;農用運輸車1.22萬輛,增長27.1%。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79萬噸,比上年增長0.9%。農村用電量3.52 億千瓦小時,下降9.8%。有效灌溉面積56.69萬畝,下降0.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4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增長24.1 %。支柱產業支撐作用加強。五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9.62億元,增長22.5%,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2.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9.96個百分點。
表3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單位:萬元
指 標 增 加 值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 800042 24.1
其中:輕工業 52769 47.3
重工業 747273 22.8
其中:國有控股企業 121912 12.2
其中:國有企業 118140 13.4
集體企業 17124 14.5
股份合作企業 35966 44.2
股份制企業 487883 21.5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5564 64.3
其他企業 135365 42.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較快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41513.7萬千瓦小時,增長97.3 %;原煤786.7萬噸,增長22.3%;焦炭124.66萬噸,增長21.0%;鋼材390.46萬噸,增長11.8%;水泥511.65萬噸,增長30.6%;改裝汽車1465輛,增長18.9%。
表4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786.7 22.3
飲料酒 千升 6148 18.3
塑料制品 噸 11062 130.5
水泥 萬噸 511.65 30.6
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 673.83 10.9
生鐵 萬噸 295.26 6.2
粗鋼 萬噸 368.52 9.4
鋼材 萬噸 390.46 11.8
焦炭 萬噸 124.66 21.0
乳制品 噸 2281.4 -11.8
電站水輪機 千瓦 30700 -43.8
金屬切削機床 臺 360 -54.7
改裝汽車 輛 1465 18.9
電風扇 臺 244765 6.7
發電量 萬千瓦時 41513.7 97.3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9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4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實現利潤11.91億元,增長48.4%;實現利稅28.47億元,增長31.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突破180%,達到180.47%,比上年提高15.35個百分點。在3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7個行業實現盈利,煤炭、化工、非金屬、電熱等行業效益提高較快,對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拉動明顯。其中: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實現利潤2.86億元,增長82.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實現利潤1.34億元,增長65.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實現利潤1.61億元,增長41.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0.62億元,增長1.23倍。這四大行業實現利潤占全市工業的54.1%。
工業園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年末全市入園投產工業企業達161家,比上年末增加27家;安置從業人數2.63萬人,凈增就業崗位5597人,增長27.0%;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28.61億元,增長18.0%;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完成91.94億元、5.86億元和5.93億元,分別增長16.2%、 3.0%和17.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0.69億元,增長7.0%;稅金總額0.57億元,增長10.2%。施工項目招標投標推行面繼續擴大,全年招標投標推行面達到81.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0.65億元,增長18.5%。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03億元,增長132.2%;第二產業投資60.91億元,增長20.4%,其中工業投資突破60億元,達60.86億元,增長20.3%;第三產業投資67.71億元,增長15.1%;非國有投資107.52億元,增長29.9%,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75.1%提高到82.3%;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完成投資1.83億元,增長13.4%。
表5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006年)
指 標 投資額(萬元) 2006年比2005年增長(%)
總 計 1306481 18.5
農、林、牧、漁業 20310 132.2
工業 608545 20.3
采礦業 18207 -47.0
制造業 563405 27.9
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138130 111.9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92844 16.3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9514 -57.0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450 -39.2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34550 49.5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26933 -12.6
建筑業 520 0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3922 28.0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8315 208.4
批發和零售業 77704 14.5
住宿和餐飲業 90903 35.7
金融業 0 -100
房地產業 174020 11.0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0000 9900.0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1090 -66.3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95889 -5.1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23386 573.9
教育 28440 49.4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18030 -50.2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7799 7.9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37608 0.8
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全市共實施重點工程項目44項,其中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3項,億元以上的項目20項。
房地產開發運行平穩。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7.1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商品房竣工面積70. 9萬平方米 ,下降0.6%;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54.0萬平方米,下降19.1 %;商品房銷售額9.34億元,下降27.0%。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6.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分城鄉看,城市零售額61.64億元,增長16.8%;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5.11億元,增長13.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66.39億元,增長15.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05億元,增長21.6%;其他行業零售額0.31億元,增長19.1%。
市場銷售熱點表現更加突出。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中,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06.2%,服裝、鞋帽類同比增長94.5%,化妝品類同比增長79.7%,食品、飲料、煙酒類同比增長73.5%,石油及石油制品類同比增長41.9%,通訊器材類同比增長41.6%,家用電器同比增長14.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成果豐碩。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1592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204.2%。其中,出口10873萬美元,增長232.4%;進口5054萬美元,增長157.2%;出口大于進口5819萬美元。
出口質量明顯提高。在出口中,鋼材產品完成出口5950萬美元,增長933.0%;浴巾出口500萬美元,增長60.8%;鞭炮煙花出口620萬美元,增長54.6%;特種材料出口1270萬美元,增長49.6 %;化工陶瓷725萬美元,增長15.0%;電瓷出口186萬美元,增長2.2%。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公路社會客運量38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客運周轉量14006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7%;公路社會貨運量1906萬噸,比上年下降25.0%,貨運周轉量52683萬噸公里,下降22.9%。年末公路總里程 2336.6公里 (不含村級公路),比上年下降1.1%;年末機動車輛數189229輛,比上年增長13.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政電信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5671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為388553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 250756戶,比上年下降7.3%;農村電話用戶137797戶,比上年增長3.1%。移動電話年末戶數達720077戶,比上年增長25.7%。計算機互聯網寬帶用戶數45630戶,比上年增長37.3%。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70.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9%;旅游總收入21.45億元,增長22.8%。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67萬人次,增長134.2%,完成旅游外匯收入519.06萬美元,增長115.0%;接待國內游客368.55萬人次,增長20.6%,完成國內旅游收入21.03億元,增長21.7%。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金融市場繼續平穩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71.33億元,比年初增加25.16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9.01億元,比年初增加5.3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0.47億元,比年初增加14.3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00.75億元,比年初增加7.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58.78億元,比年初增加3.94億元;中長期貸款金額34.68億元,比年初增加3.42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5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9%;金融機構現金支出52.49億元,比上年增長3.7%;收支相抵,凈投放貨幣12.43億元,下降2.2%。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全年保費收入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0.94億元,壽險保費收入3.25億元。賠款支出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0.56億元,人壽險賠款給付0.37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普通高校在校生7200人,增長17.9%。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在校生分別達4.34萬人、5.61萬人和14.39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09人。擁有幼兒園391所,在園幼兒3.99萬人;普通高考專科及專科以上上線率81.0%;初中畢業生升高中的比例為98.7%,中等職業學校與高中招生比例為45:55;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99%;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各類民辦學校(含民辦幼兒園)488所,在校學生4.84萬人。
表6 2006年各類學校招生和在校生情況
單位:人
指 標 招 生 數 在校生數 畢業生數
普通高校 2717 7200 1561
成人高校 1772 3517 1889
中等職業學校 12814 27030 6284
普通高中 15142 43392 13007
普通初中 16496 56103 29721
普通小學 22889 143915 16321
科技活動取得新進展。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1億元,增長19.5%,占生產總值的0.38%,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地方財政科技投入0.12億元。
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全年共有11項科技成果通過了省級科技主管部門鑒定。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90件,增長10.0%;授權專利72件,增長10.0%。全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金額1.08億元,其中:技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1.07億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2個。全市共有廣播電臺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1%;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用戶18.46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2%。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6個(不含個體機構),其中醫院、衛生院66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個,衛生監督檢驗所5個。衛生技術人員680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420人,注冊護士1859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4231張。鄉鎮衛生院44個,床位858張,衛生技術人員1211人。
體育事業繼續發展。2006年全市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人數達61萬余人次。社區體育活動全面開展,農村體育工作再上臺階。全市建立村級體育協會31個,新增體育隊伍81支。“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在鄉鎮展開。在全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我市代表團共奪得17.5枚金牌、17枚銀牌、25枚銅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進一步下降。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82.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7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39萬人,出生率為13.10‰;死亡人口1.08萬人,死亡率為5.92‰;自然增長率為7.1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397元,比上年增長1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95元,增長12.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1.3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 36.56%,比上年下降1.46個百分點。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積達到 34.74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3.66平方米 農村人均建筑面積達到 46.99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3.89平方米 。
職工工資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5510元,比上年增長5.1%。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057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350人,困難群體(4050人員)再就業3155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之內。全市參加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177936人、213198人、134876人、120351人、60724人,五大保險基金整繳總額達40209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總量增加6406萬元,增長19.0%。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6個,提供床位729張,年末住院人總人天數達5.74萬人,社會救濟對象總人數達9.36萬人次。
注:
(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所列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