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山東省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2 14:16:45 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276次

2001年是“十五”計劃的第一年,一年來,全省人民認真學習和實踐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措施,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兩個根本性轉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2001年,全省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積極擴大內需;對外實施多元化戰略,努力開拓出口市場,吸引國際資本,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初步計算,2001年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3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9.5億元,比上年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654.5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3424.3億元,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9:49.6:35.5變化為14.4:49.3:36.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元大關,按當年價格計算,達到10465元,比上年增加910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

宏觀經濟景氣保持高位運行。反映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環境信心與預期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全年平均為132.4,比上年提高5.6個百分點;反映全省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和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景氣指數分別為130.2和108.0,比上年提高5.1和7.8個百分點。

改革、調整取得新進展。全省已改制的省重點企業有88.6%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企業重組力度,積極培育發展大型企業集團,進一步鞏固扭虧脫困成果,經國務院批準的債轉股企業中有37%的企業完成了新公司注冊登記。

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2.6%。全省個體業戶和私營企業151萬戶,從業人員490.2萬人,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1%。

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民間投資發展緩慢,民營經濟總量較小;對外經濟的影響力有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保障水平較低等。

二、農業

2001年,全省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為目標,深化改革,加速科技進步,貫徹落實各項農村政策,農業健康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1359.5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823.5億元,增長4.0%;林業35.3億元,增長5.5%;畜牧業289.3億元,增長7.4%;漁業211.4億元,下降1.4%。各業所占比重為,農業占60.6%、林業占2.6%,畜牧業占21.3%,漁業占15.5%。

林業生產平穩發展。全省共造林13.5萬公頃。其中:用材林1.9萬公頃,經濟林8.4萬公頃,防護林3.2萬公頃。幼林撫育面積44.8萬公頃,育苗面積3.8萬公頃。退耕造林面積3.4萬公頃。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穩定提高。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達7689.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5%。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121.1萬千瓦,增長7.3%;聯合收割機達5.6萬臺,增長7.9%。農村用電量213.5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28.6萬噸,增長1.3%。年末耕地面積656.0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489.2萬公頃,比重為74.6%,其中節水灌溉面積167.4萬公頃,增長3.8%。全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變化,在村村通電的基礎上,通車、通電話、通自來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車村數達8.4萬個,占村總數比重上升到96.6%;通電話的村數8.7萬個,比重上升到99.9%;自來水受益村數達到4.5萬個,比重上升到51.3%。

三、工業

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08.4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52.5億元,增長12.3%;集體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56.1億元,增長14.7%;股份制工業實現984.0億元,增長14.0%;股份合作制工業實現87.4億元,增長15.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實現373.5億元,增長16.0%;其他類型工業實現102.3億元,增長20.9%。重工業生產快于輕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分別實現工業增加值1721.1億元、1156.3億元,增長15.2%和14.3%。大中型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15.0億元,增長12.8%。全省規模以下工業,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關停并轉小煤礦等“五小”企業措施影響下,保持了4.9%的增長速度。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為2101.4萬千瓦。

生產銷售銜接良好。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8%,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工業達到99.1%。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主要指標保持穩定攀升勢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146.0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實現利潤571.5億元,增長4.5%,實現利稅1059.2億元,增長7.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34.7%,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省屬以下地方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792.4億元、利潤397.0億元、利稅754.7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7.0%、22.3%和18.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占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85.2%、69.5%、71.2%,比上年分別提高2.0、7.0和6.0個百分點。全省地方工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對提升全省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水平做出了明顯貢獻。

多數工業行業效益提高。2001年,全省在39個行業大類中,有30個行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行業占三分之二。其中石油天然氣、電力、食品、化工、紡織五個利潤居前五位的行業共實現利潤295.1億元,占全部利潤的51.6%。

高新技術行業的貢獻份額加大。全省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69.3億元,增長18.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7%,比上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全省工業企業完成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項目7855項,其中6826項已經投產。清理整頓“五小”企業成效顯著,關閉小煤井139處,小水泥生產線310條,淘汰水泥落后生產能力800萬噸,對27戶小鋼鐵企業進行轉產關閉。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78.4億元,比上年增長9.3%。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完成1799.3億元,增長14.6%;城鄉集體投資完成638.9億元,下降1.4個百分點;個體投資完成340.2億元,增長4.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更新改造投資明顯加強。全省基本建設投資完成848.9億元,比上年增長9.7%,更新改造投資完成517.7億元,增長29.9%,快于基本建設投資增速20.2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8.6%。

產業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在國有及其他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受國債項目投資減少的影響,完成32.1億元,比上年下降19.3%,其中水利投資完成23.2億元,下降24.2%。第二產業投資完成819.1億元,增長17.3%,其中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長40.7%,機械電子工業投資增長27.3%,輕紡工業投資增長59.3%。受電力投資減少的影響,能源工業投資下降2.6%。第三產業投資完成948.1億元,增長14.8%,其中:綜合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42.6%,金融保險業投資增長93.8%,商業飲食業投資增長55.1%,以城市基礎設施為主的社會服務業投資增長43.4%,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投資分別下降7.2%和14.7%。

房地產市場產銷兩旺。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91.6億元,比上年增長30.6%。其中商品住宅投資完成217.0億元,增長48.4%,占全省房地產投資的74.4%。商品房施工面積4189.9萬平方米,增長18%;竣工面積1556.5萬平方米,增長9.1%;全年銷售商品房1210萬平方米,增長12.2%。其中銷售給個人的1038.9萬平方米,增長20.1%,占商品房銷售總量的85.9%,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實現商品房銷售額185.9億元,增長20.8%。

建筑業生產穩定增長,經濟效益不斷好轉。全省建筑企業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積極開拓市場,使生產增長逐步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省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876.4億元,增長6.8%,完成增加值244.6億元,增長7.3%,實現利稅53.3億元,增長11.2%;國有企業的優勢更加明顯,全年完成總產值310.8億元,增長11.7%;完成增加值74.3億元,增長8.8%;實現利稅12.8億元,增長29%。建筑市場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推行面明顯提高,全年招標投標推行面達50.1%,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及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07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1公里。全省公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完成9.5億人、389.5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0.4%和12.1%;水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完成987萬人、4.9億人公里,分別增長20.1%和45.2%。公路貨物運輸量完成8.4億噸、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分別增長9.1%和5.7%;水路貨物運輸量完成5464萬噸、周轉量3415.9億噸公里,分別增長22.7%和20.8%。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96億噸,增長22.0%。中央與地方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4639萬人次,下降3.8%;旅客周轉量完成289億人公里,增長3.6%;貨物發送量完成1.5億噸,增長10.6%,貨物周轉量完成1080億噸公里,增長5.7%。其中,省地方鐵路發送貨物763萬噸,周轉量4.6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2.3%和5.4%。

航空業進一步發展。全年航空貨郵量達到9.2萬噸,比上年增長6.2%;客運量達到495萬人次,增長12.4%。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全年完成業務總量251.8億元;年末全省長途電路10.8萬路;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38.9萬路端;固定電話裝機1479.6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5.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9部。移動通訊高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戶數已達804.8萬戶,比上年增長60.6%。

旅游事業蓬勃發展。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494.4億元,比上年增長19.8%。接待海外游客82.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外國人59.2萬人次、香港同胞12.9萬人次、澳門同胞1.6萬人次、臺胞9.1萬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8億美元,增長21.3%。全省接待國內游客8085.9萬人次,增長15.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2.6億元,增長19.7%。

六、國內貿易

國內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城鎮市場繼續好于農村市場。全省縣及縣以上城鎮實現零售額20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9%;縣以下農村零售額達802.8億元,增長10.1%,城鎮零售額增長幅度高于農村1.8個百分點。

“假日消費”成為消費品市場新的亮點。“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所在的各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2%、11.4%和11.5%。“假日消費”拉動了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零售額的大幅度增長。全年全省實現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25.0億元,增長12.7%,餐飲業零售額312.8億元,增長17.9%。

各類商品銷售均呈增長勢頭。吃的商品零售額增長28.9%,其中肉禽蛋類增長57.2%,飲料類增長24.5%;穿的商品增長12.1%,其中服裝類增長18.9%;用的商品增長8.3%,其中通訊器材類增長1.6倍,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2.3%,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38.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7.8%。吃、穿、用商品的比重分別為16.6%、16.8%和66.6%。

各種經濟類型零售額發生新變化。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實現零售額549.2億元,比上年增長6.6%,市場份額下降0.8個百分點;個體和私營經濟零售額達1489.1億元,增長13.3%,對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60.5%,市場份額提高0.9個百分點;其他經濟類型零售額增長11.2%。

批零貿易企業經濟效益狀況基本穩定。全省1778戶規模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收入凈額1558.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實現利潤1.6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其中,批發企業虧損0.3億元,比上年減虧1.7億元;零售企業實現利潤1.9億元,比上年下降23.2%。全省規模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虧損面為35.2%,比上年增加9.7個百分點;毛利率為7.9%,比上年減少0.1個百分點。

億元商品交易市場不斷發展。全年商品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交易市場共324家,比上年增加7家,共實現成交額1911.9億元,比上年增長6.2%。

七、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

進出口貿易增長較快。全省進出口總額28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出口181.3億美元,增長16.7%,高于全國增幅9.9個百分點。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91.3億美元,增長22.3%;加工貿易出口88.9億美元,增長11.1%。全省實現進口10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貿易順差73億美元。

利用外資有新的突破。全省新簽利用外資項目3058項,比上年增長11.9%;合同外資額71.6億美元,增長27.6%;實際利用外資42.5億美元,增長11.4%。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額6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6.2億美元,分別增長32.4%和21.9%;新批對外借款合同金額2.1億美元,實際利用借款4.5億美元,分別下降49.9%和37.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增勢強勁。全省直接簽定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1551份,比上年增長24.1%;直接簽定合同額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9.8%;完成營業額5.6億美元,增長23.6%;外派各類勞務人員2.1萬人次,增長6.9%;平均單個項目合同額由上年的49.3萬美元上升為67.5萬美元。

境外投資發展迅速。全年新批到境外投資企業(機構)71家,比上年增長31.5%,總投資額1.4億美元,增長63.4%,其中加工貿易投資1.1億美元,平均項目投資規模達到190.5萬美元。

開發區經濟快速發展。全省各類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74.3億元,比上年增長41.8%,實現財政收入62.7億元,增長54.5%,出口46.7億美元,增長33.3%。在全省高新技術開發區中,批準進區的高新技術項目408個,增長40.7%;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增加值144億元,增長37.7%;實現技工貿總收入912.3億元,增長38.5%。全省旅游度假區營業收入3.9億元,增長17.3%;來度假區旅游的海外游客13.9萬人次,增長26.2%;國內游客606.6萬人次,增長24.8%。

八、財政金融

全省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72.9億元,增長23.6%。地方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分稅種看,增值稅增長11.8%;企業所得稅增長82.0%;個人所得稅增長49.5%;行政性收費收入增長31.9%。按分稅制口徑統計,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區)達130個,比上年增加12個。其中超過5億元的有10個。在財政支出上,全省進一步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行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強支出管理,財政支出較好地體現了保工資、保穩定、保法定支出的總體要求。全省財政支出達到753.6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分項目看,基本建設、企業挖潛改造、城市維護費分別增長38.9%、35.8%、24.2%,農業、教育、科技三項支出分別增長15.7%、16.7%和17.9%。加大了社會保障投入,全省撫恤救濟和社會保障支出達47.6億元,比上年增長50.7%,占總支出的6.3%,提高了1.2個百分點。

金融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8501.7億元,比年初增加1079.7億元,比上年多增171.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307.9億元,比年初增加221.7億元,比上年少增130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063.8億元,比年初增加597.8億元,比上年多增240.9億元。年末全省各項貸款余額7017.7億元,比年初增加841.6億元,比上年少增76.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509.7億元,比上年多增189.8億元,其中工業、商業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95.3億元和38.7億元,而投向農業、個體私營企業的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178.9億元、7.4億元,比上年多增69.6億元和2.1億元;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256.4億元,比上年少增131.2億元,其中的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長較快,比年初增加114.7億元,比上年多增41億元。

九、科學技術

2001年全省科技事業平穩發展。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12項。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19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學進步獎18項。全省共組織實施省級以上星火計劃項目198項,實施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269項,其中國家級101項。全年專利申請量11168件,比上年增長11.5%;授權專利6724件。科技人員素質逐步提高,全省共有兩院院士29人,比上年增加7人。

技術監督工作繼續加強。全省對10.2萬家企業的22.3萬批產品進行了監督檢查,抽樣合格率達74.3%。有12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25個產品獲省產品質量獎,6個企業獲省質量管理獎。全年有123種產品通過了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驗收,42種產品使用采標標志,53項采標新產品列入國家新產品計劃。全省2219家企業取得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氣象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增強,防雹減災預警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在濟南、青島、煙臺、臨沂、濱州五市氣象部門建設多普勒雷達,增強了全省氣象防災能力。提高人工降雨工作水平,全年共組織飛機人工降雨18架次,減少了因災造成的損失。圍繞農業生產需要,及時、準確地預報了春播、麥收天氣情況,加大了病蟲害預報工作,同時加強防汛服務,對汛期出現的10次重大天氣作出準確預報,保證了抗洪防汛工作的圓滿完成。

十、環境保護

環境執法取得新的進展。全省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法規辦法,并組織了對小清河、南四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環保執法檢查,確定關停41家年產2萬噸及以下造紙企業草漿生產線。全省達標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率達96.8%,達標排放率95.2%。

環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705個,完成投資額6.8億元。國家第二期“綠色工程”規劃項目竣工驗收7個,共投資9.1億元;在建的64個項目中,已完成投資35.0億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96.6%,新增廢水實際處理能力18.7萬噸/日,廢氣實際處理能力1280萬標立方米/時。

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全省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59處,面積81.6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5.4%。建立生態示范區29個,面積695.9萬公頃,其中國家級15個,面積534.8萬公頃。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上有所好轉。17個市政府駐地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比上年下降了4.3%。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68.2分貝。全省累計建成城市煙塵控制區211個,總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累計建成城市噪聲達標區257個,面積為1388.1平方公里。

環境科技支持能力有新的提高。21項環境科學研究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40個產品獲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推薦環保重點實用技術9項。全省22個單位獲國家環保設施運營資質認可證書。全省40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全省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優化84個城市大氣監測點位。深入開展流域、海域和污染源監測,定期發布重點流域排污總量控制監測公報,獲取有效數據60萬個。

全省完成城市建設投資117.2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新建污水處理廠10座,新增自來水供水能力60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80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1500噸/日,城市道路65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600萬平方米,公交運營車輛900標臺。

十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2001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規模繼續擴大。26個培養研究生單位共招收研究生5371人,比上年增長39.5%;在校研究生11877人,比上年增長39.4%。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8.4萬人,比上年增加4.8萬人。其中本科招生7.6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專科招生10.8萬人,增加3.2萬人;本專科招生數分別占招生總數的41.4%和58.6%。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4.9萬人,比上年增加12.4萬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3.4萬人,增加5.1萬人;專科在校生21.6萬人,增加7.3萬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數明顯增加。高中招生47.8萬人,在校學生達124.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5.2萬人和15.5萬人;初中招生173.2萬人,比上年減少18.4萬人,在校學生達到578.1萬人,比上年增加8.1萬人。全省小學招生及在校生人數繼續減少。小學招生101.4萬人,比上年減少3.1萬人。小學在校學生699.2萬人,比上年減少75.7萬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8.5%。全省幼兒園1.7萬所,在園幼兒數137.6萬人,比上年減少23.7萬人。全省140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7萬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共招生10.3萬人,比上年增加3.1萬人。各類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共有在校學生25.6萬人,比上年增加5.7萬人;各類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0.6萬人;全省270所技工學校,全年招生5.4萬人,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90.0%;各類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共培訓739.3萬人次,其中農民技術培訓680.2萬人次。全年20多萬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17萬人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全年掃除文盲18.5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到2001年底,全省擁有衛生機構1.7萬所,其中:醫院、衛生院3000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363所,比上年增加6所;婦幼保健機構147所,增加20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1.8萬張,比上年增加0.3萬張。全省衛生技術人員31.8萬人,增加0.3萬人。其中:醫生14.9萬人,增加0.4萬人;護師、護士9.5萬人,增加0.3萬人。

文化廣電事業繁榮發展。截止到2001年底,全省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18個,藝術表演場所105個,公共圖書館133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59個。檔案館188個,比上年增加2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155個,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總量759萬卷。全年共出版各類圖書4393種,雜志268種。全省共有市級以上廣播電臺18座、電視臺18座。縣級廣播電視臺74座。全省廣播電臺平均每日播音時間達到1225小時38分,電視臺平均每周播出時間8349小時42分。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3.5%和91.0%。

2001年全省體育工作把迎戰九運會作為工作重點,精心組織,參加第九屆全運會取得了優異成績。全省在21個大項、216個小項上,有430名運動員取得了九運會決賽資格,為歷屆之最。足球等五個球類項目的男女10支隊伍首次全部打進決賽。共獲得22枚金牌,總分1664.8分,金牌數列全國第六位,總分數列全國第四位,有3人7次超3項世界紀錄,1人1次打破1項世界青年紀錄,4人11次打破9項全國紀錄。青島市作為北京申奧的伙伴城市,獲得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的舉辦權。

十二、價格

2001年,全省進一步加大了價格結構調整力度。合理確定了小麥定購價格和收購保護價格,調整了成品油銷售價格,降低了部分藥品零售價格,取消了電信附加費;部分城市調整了供水、公共交通、管道煤氣、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價格收費標準。全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1.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8.3%,消費品價格下降0.1%。分城鄉看,全省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1.1%,農村上升2.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上漲1.8%,農產品收購價格上漲3.8%。

工業品價格總水平逐步下降。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0.9%,其中輕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下降0.7%,重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下降1%,;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下降0.9%,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下降0.7%。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與上年持平。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升1.4%。其中,建筑安裝工程價格上升3.2%,設備工器具價格下降2.9%,其他費用價格上升2.1%。

房地產價格水平上升。全年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升3.8%,其中商品房上升4.0%。房屋租賃價格上升1.3%,土地交易價格上升5.1%。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01.1元,比上年增長9.4%。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252.4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801.3元,比上年增長3.3%;衣著消費支出700.3元,增長5.2%;交通通訊支出411.3元,增長16.3%;教育支出466.1元,增長14.9%;居住支出441.5元,增長11.7%;旅游支出77.2元,增長7.6%;設備用品服務支出522.4元,下降6.9%;醫療保健支出327.5元,增長1.5%。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116.9臺、電冰箱87.9臺、洗衣機90.8臺、照相機51.0架、家用汽車0.3輛、摩托車35.1輛、影碟機37.0臺、空調器32.0臺、微波爐19.6臺、電腦13.4臺、淋浴熱水器55.3個、移動電話31.7部。

農民收入穩定提高。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04.5元,比上年增加145.3元,增長5.5%。農民生活消費支出1905元,比上年增加134.2元,增長7.6%。其中,食品支出802.6元,增長2.7%;衣著支出121.9元,增長3.7%,居住支出361.4元,增長20.6%;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24.1元,增長7.8%。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平方米。全省農村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56.3臺,電冰箱17.7臺,電話機58.3部,收錄機18.9臺,洗衣機17.1臺,電風扇155.6臺,照相機5.0架,摩托車42.8輛。

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兩個確保”進一步鞏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更加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年末企業下崗職工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9萬人,全省共籌集下崗職工生活保障資金7.4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基本做到按時足額發放。機關、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達799萬人,繳納養老保險金172.4億元,養老保險金收繳率和企業養老金發放率進一步提高。年底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達到30.9萬人,失業保險已成為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的主要保障形式。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順利進行,全省已有16個市113個縣市區啟動實施了醫療保險制度,參保人數達511萬人。

就業局勢穩定,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年末全省縣以上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769.5萬人,比上年減少20.6萬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977元,增長13.7%。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全年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就業50多萬人,7.9萬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全面實施工資指導線制度,擴大了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覆蓋范圍,全省10個中心城市建立了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最低工資標準由原來的220-320元提高到260-370元,350多戶企業實行了年薪制。

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工作成效顯著。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75.5萬人,比上年增長59.3%。其中城鎮42.6萬人,增長159.7%;農村32.9萬人,比上年增長6.2%。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含敬老院)3219個,床位11.3萬張,比上年增加0.5萬張,收養9.7萬人,比上年增加0.2萬人;社會福利企業2688個,安置殘疾人員5.5萬人。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全省千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全省總人口904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12‰,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長率4.88‰,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9.2%。

注:1.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不包括個體)。

3.本公報所列各項數字均為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a一区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色婷婷 | 亚洲国产日本午夜aⅴ | 直接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