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山東省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2 14:21:22 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716次

山東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

2008年2月29日

200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加快實現工作指導轉變,堅持穩中求進、好字優先、又好又快發展,積極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民生狀況不斷改善。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2588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09.1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4773.4億元,增長15.8%,其中,工業增加值13411.2億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8605.2億元,增長14.5%。三次產業比例由9.7:57.7:32.6調整為9.7:57.1:33.2。人均生產總值27723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3646美元),增長13.5%。

 

就業再就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55.6萬人,已連續4年實現城鄉就業雙過百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2.1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10.9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4%和4.8%。組織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23.1萬人,再就業率達80.1%;組織創業培訓4.5萬人,新創造就業崗位23.1萬個;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77.8萬人。城鄉“雙零”家庭就業援助扎實推進,分別幫扶城鎮、農村零就業家庭18663戶和10879戶,實現了城鎮零就業家庭存量消零。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1%,比上年末降低0.09個百分點。

價格總水平明顯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4.4%,漲幅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3.8%、農村上漲5.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9%,消費品價格上漲5.1%。居民消費價格呈結構性上漲特征,食品價格上漲13.6%,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4.0個百分點,是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動力。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影響后,核心消費價格上漲0.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1%,提高4.1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3%,提高1.0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提高0.5個百分點;房屋銷售價格上漲5.8%,提高0.8個百分點。

表1  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為100)

指標 全省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4.4  103.8  105.3 

食品 113.6  112.3  115.5 

#糧食 108.1  108.5  107.3 

油脂 121.9  119.2  123.5 

肉禽及其制品 134.7  132.5  137.0 

蛋 120.8  119.1  122.3 

鮮菜 113.4  112.9  114.7 

煙酒及用品 102.7  102.2  103.0 

衣著 97.3  97.5  96.9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2.3  102.0  102.8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1.6  101.2  102.3 

交通和通信 98.6  97.3  100.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6  99.6  99.6 

居住 103.8  103.4  104.2

區域經濟加快發展。“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啟動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北翼)、魯南經濟帶(南翼)區域經濟建設相繼展開。由半島城市群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構成的“一體”實現生產總值18601.4億元,占全省的71.9%,比上年增長16.0%;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3826.4億元,增長16.6%;魯南經濟帶實現生產總值5612.9億元,增長16.4%。繼續實施“雙30工程”,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增幅達到28.2%,37個縣(市、區)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

海洋經濟全方位發展。主要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3675.2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海洋漁業、濱海旅游等產業穩定增長,實現產出1428.3億元和923.5億元,分別增長13.3%和15.8%。海洋船舶和海水利用等產業快速發展,分別增長84.7%和89.7%。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海洋石油、原鹽和燒堿產量分別達到226.1萬噸、2071.3萬噸和334.3萬噸,分別增長4.7%、20.0%和9.8%。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建成了首個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區,新建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9個,各類海洋與漁業保護區面積18.2萬公頃。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0%以上,省管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任務基本完成。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升至54.1%,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省以下財政體制不斷完善,部門預算編制規范化程度提高,政府采購日趨規范,完成額增長21.9%,收支兩條線改革穩步推進。城市信用社改組為城市商業銀行工作全部完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向“股份制”、“銀行化”方向推進,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89%的單位實行了聘用制度。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資源環境負荷過高,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的任務依然艱巨;就業再就業壓力比較大;城鄉區域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保障能力不強,等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業增加值1441.2億元,比上年增長3.6%;林業增加值57.8億元,增長7.7%;牧業增加值599.6億元,增長4.2%;漁業增加值361.1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10.8%。

農牧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糧食生產連續五年實現增產,總產量達到4105.7萬噸,比上年增長1.4%;棉花在上年大幅度增產基礎上略有下降,仍保持在100萬噸以上;油料在連續兩年減產的情況下出現回升。肉類產量614.7萬噸,增長3.6%;奶類242.2萬噸,增長14.0%。農作物品種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優質專用小麥、玉米面積分別達到3800萬畝和1200萬畝,優質化率分別達到76.3%和28.9%。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面積分別達到850萬畝和670萬畝。

表2   2007年主要農牧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4105.7 1.4

夏糧 萬噸 1873.9 -0.9

秋糧 萬噸 2231.8 3.4

棉花 萬噸 100.1 -2.2

油料 萬噸 369.1 3.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蔬菜 萬噸 8625.2 3.8

園林水果 萬噸 1333.9 6.0

肉類 萬噸 614.7 3.6

豬牛羊肉 萬噸 398.3 0.4

禽肉 萬噸 205.2 9.8

禽蛋 萬噸 313.0 2.6

奶類 萬噸 242.2 14.0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新增造林面積235.1萬畝,其中,荒山造林87.2萬畝,是近年來荒山造林最多的一年;新育苗44.0萬畝;新增和完善農田林網754.6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5‰以內。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加快,新建10個省級濕地和自然保護區,林業自然保護區達到56個,總面積1463.7萬畝。

現代漁業建設取得新進展。水產品總產量778.2萬噸,比上年增長2.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653.1萬噸,增長1.7%;淡水產品產量125.1萬噸,增長8.8%。優質水產品穩定增長,海參、對蝦、梭子蟹產量分別達到5.4萬噸、10.8萬噸和7.0萬噸,分別增長1.9%、9.3%和27.3%。水產品出口創匯34.1億美元,增長5.3%。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新發布實施18項地方漁業標準,新認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192處、無公害產品267個。漁業資源修復力度加大,放流各類增殖苗種25億尾(粒),投放人工魚礁礁體50多萬方。實施標準化池塘整理,建成高標準生態池塘20多萬畝。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裝備及服務能力提高。農機總值達到555.0億元,比上年增長6.5%;農機總動力9917.8萬千瓦,增長3.8%;農機服務產出362.2億元,增長3.5%。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有效灌溉面積7255.2萬畝,增長0.4%,其中,節水灌溉面積3034.7萬畝,增長3.3%。農村“路水電氣醫學”工程成效顯著,已全部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柏油路率為94.3%,通汽車率為99.6%,通自來水率為80.8%,沼氣用戶達到100萬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全部免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部有農村人口的134個縣(市、區),農民參合率90.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35292家,比上年增加3961家,增長12.6%。實現增加值13212.2億元,增長20.8%,其中,非公有工業增加值8556.7億元,增長25.6%。

表3  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全省 13212.2  20.8 

# 輕工業 4474.6  19.0 

重工業 8737.6  21.7 

# 國有企業 754.9  10.1 

集體企業 685.1  14.5 

股份合作企業 159.7  21.3 

股份制企業 7697.3  21.1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2572.0  23.2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1343.2  24.5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565.3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實現利潤3389.0億元,增長30.4%;實現利稅5448.1億元,增長28.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2.7,比上年提高23.0點。企業虧損面為6.5%,縮小0.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8.7%。

制造業主導作用繼續增強。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140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6.3%,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93.9%,提高2.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697.9億元,增長42.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幅12.5個百分點。制造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上年的23.9%提升到25.0%,實現利潤709.3億元,增長41.7%。

工業產品結構優化。裝備制造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光通信設備、手機、內燃機、金屬成型機床、汽車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77.3%、72.3%、61.6%、52.9%、31.0%。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產量增幅回落,生鐵增長13.7%,比上年回落21.1個百分點;鋼材增長20.1%,回落15.8個百分點;水泥下降1.9%,回落20.4個百分點;純堿增長3.7%,回落2.3個百分點;合成氨增長2.7%,回落12.5個百分點;焦炭增長17.9%,回落2.7個百分點。

表4  2007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14736.5  2.8 

天然原油 萬噸 2793.1  1.4 

發電量 億千瓦時 2692.4  14.7 

水泥 萬噸 15304.3  -1.9 

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 5175.6  -0.2

粗鋼 萬噸 4406.9  15.1 

鋼材 萬噸 4960.2  20.1 

紗 萬噸 561.0  19.6 

布 億米 118.1  14.4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1452.3  14.3 

塑料制品 萬噸 315.5  31.5 

合成氨 萬噸 743.9  2.7 

啤酒 萬千升 432.9  12.5 

內燃機 萬千瓦 7358.9 61.6

金屬成型機床 萬噸 1.8 52.9

汽車 萬輛 66.3  31.0 

摩托車 萬輛 130.5  11.1 

手機 萬臺 3514.8  72.3 

彩色電視機 萬臺 900.4 1.2

建筑業生產效益穩步增長。全省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30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實現利稅238.4億元,增長23.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024.1億元,增長28.1%;實現利稅63.3億元,增長15.1%;非國有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277.5億元,增長14.3%;實現利稅175.2億元,增長27.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37.0億元,比上年增長24.2%,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投資完成10153.4億元,增長23.9%;農村投資完成2383.6億元,增長25.5%。建設資金充足,到位資金12820.5億元,增長22.5%;其中,自籌資金增長25.2%,占到位資金的72.6%。

投資結構漸趨優化。第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2.4:61.8:35.8調整為2.9:59.9:37.2。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資繼續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8.5%和31.0%,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83.0%,城市公共交通業投資增長45.6%,金融業投資增長39.5%。民生領域投入明顯增大,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增長52.6%,環境管理業投資增長102.0%。國家重點調控領域投資明顯減弱, 電力、冶金、煤炭、紡織工業投資分別下降25.1%、24.5%、22.2%和1.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開發和銷售穩步發展。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增幅比上年提高7.6個百分點。從商品房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增長32.8%,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78.3%,其中,經濟適用房投資增長1.2倍,占全部住宅投資的5.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長17.2%,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11.3%;辦公樓投資增長14.4%,占2.8%。房地產土地開發利用調控效果明顯,開發面積下降22.7%,購置面積下降13.0%。商品房建設規模和銷售平穩增長。商品房施工面積14983.4萬平方米,增長20.9%,商品房銷售面積4869.0萬平方米,增長16.7%。在住宅銷售面積中,經濟適用房占5.5%,提高0.2個百分點。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8.8億元,比上年增長18.5%,總量與增幅均創近十年新高。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092.7億元,增長18.7%,拉動零售總額增長15.7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95.9億元,增長20.6%,拉動零售總額增長2.6個百分點。市場規模化程度提高,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單位數達到8431家,增長59.6%,實現零售額2766.0億元,增長35.2%,增幅提高8.0個百分點。

城鄉市場共同繁榮。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3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增幅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農村實現零售額2075.3億元,增長15.3%,提高1.2個百分點。城市市場更為活躍,零售額增幅較農村市場高4.3個百分點。

非公有貿易更趨活躍。非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市場份額達84.8%,為消費市場中最具活力與生機的經濟成份。其中,個體私營實現零售額6996.7億元,增長19.2%,市場份額為82.9%。

消費熱點面擴量增。基本生活類商品零售額大幅攀升,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增長41.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39.2%。住房類商品零售額快速增長,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42.6%;家具類增長55.3%;金屬材料類增長56.0%;五金、電料類增長50.4%。汽車消費持續升溫,實現零售額523.5億元,增長37.0%;油品消費處于高位,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385.1億元,增長33.7%。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增長加快。實現進出口總額122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增幅比上年提高4.8百分點。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出口752.4億美元,增長28.3%;進口473.7億美元,增長29.3%。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紡織服裝和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上年13.8%、20.9%和31.6%調整為12.3%、18.4%和36.9%。歐盟成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場,占出口總額的19.2%,其次是美國占18.4%。初級產品及資源類產品進口擴大,全年鋁礦砂進口增長2.3倍,銅及銅材增長2.0倍,大豆增長94.2%,鐵礦砂增長63.5%。

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1%,外資項目平均投資規模861萬美元,提高200萬美元,引進過億美元項目10個。外資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新批服務業利用外資項目667個,實際利用外資19.3億美元,增長37.1%;新批高新技術產業外資項目181個,合同外資10.8億美元,增長11.0%。利用外資方式趨于多元化,新批增資項目1929個、外資并購項目50個、15家境外上市企業募集資金153.3億元。韓國、中國香港投資仍居前兩位,占全省的56.4%。目前有13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我省投資,設立項目342個。

“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新批境外企業(機構)202家,協議投資總額5.8億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4.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0%和13.0%。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20.3億美元,增長34.6%,已有5家企業入選全球最大225家國家承包商;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8.1億美元,增長16.0%。共建立外派勞務專業基地29個。外派勞務人員3.5萬人次,增長10.0%;期末在外7.8萬人,增長12.5%。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定發展。全年鐵路、公路、水運共完成客運量16.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8%;完成貨運量19.6億噸,增長18.7%。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033公里,比上年增加629公里。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5.8億噸,增長22.4%。航空客運量1481.0萬人次,增長17.9%;貨郵量19.9萬噸,增長17.8%。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540.3萬輛,增長11.9%;其中,私人轎車130.3萬輛,增長37.4%,占轎車擁有量的78.8%。

表5  2007年客貨運輸量及增長速度

 旅客 貨物

 運輸量 增長 周轉量 增長 運輸量 增長 周轉量 增長

 (億人次) (%) (億人公里) (%) (億噸) (%) (億噸公里) (%)

合計 16.6 12.8 1212.8 14.5 19.6 18.7 6639.7 11.3

公路 15.9 13.1 768.6 19.0 16.4 19.9 1069.3 26.5

鐵路 0.6 7.1 436.0 7.1 1.8 3.9 1522.6 3.7

水路 0.2 7.8 8.2 23.4 1.5 25.7 4047.8 10.9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34.7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179.9億元,增長27.1%;郵政業務總量54.7億元,增長9.3%。光纜線路總長度32.1萬公里,增長2.9%;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 65.1萬路端,下降12.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589.1萬戶,下降1.9%;移動電話用戶3723.1萬戶,增長26.2%。電話普及率達到68.2部/百人。

旅游業規模擴大。實現旅游總收入1653.6億元,比上年增長27.7%;其中,入境旅游收入13.5億美元,增長33.2%;國內旅游收入1550.8億元,增長27.7%。接待入境游客249.6萬人次,增長29.2%,人均消費541.5美元,增加16.5美元;接待國內游客2.0億人次,增長21.3%,人均消費762.3元,增加38.1元。新創“中國優秀旅游城市”6個,目前已有13個設區市、16個縣級市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收支穩定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74.5億元,比上年增長23.5%;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78.1%,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支出2262.5億元,增長23.4%。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設立了工業結構調整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建立了促進節能減排的財稅調控體系,重點行業保障能力加強。農業、教育、科技支出分別增長22.7%、34.2%、32.8%;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環境保護支出分別增長27.1%、56.8%、40.5%。

金融支撐能力穩步提高。金融機構存款保持平穩增長,居民儲蓄、企業存款新增額均過千億。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2072.3億元,比年初增加2440.0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438.1億元,企業存款余額為5910.2億元,分別增加1080.0億元和1174.9億元。貨幣信貸運行質量提高。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7545.1億元,增加1835.5億元。新增個人消費貸款創歷史新高,增加375.1億元,同比多增129.1億元;其中,住房貸款增加331.7億元,多增154.9億元。貸款投向進一步優化。服務業貸款增勢良好,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房地產業貸款分別增加168.0億元和212.6億元,分別多增54.0億元和115.6億元;農業貸款增加316.2億元,多增19.8億元。金融機構效益大幅提高,實現盈利343.9億元,增長44.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資本市場規模明顯擴大。全省境內上市公司87家,境外上市公司56家。新增境內上市企業5家,境外上市企業15家,12家企業實現境內再融資,新增融資總額為272.6億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額3.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9倍;投資者入市資產規模2089億元,增長2.1倍。境內公司在滬深兩市的年末總市值8098億元,流通市值5888億元,分別增長1.4倍和1.1倍。期貨市場交易活躍。期貨公司全年代理期貨交易量3517萬手,交易金額1.9萬億元,分別增長41%和89%。

保險業蓬勃發展。實現保費收入501.7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4.7億元,增長36.3%;人身險保費收入357.0億元,增長23.1%。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171.7億元,增長42.0%。資本實力明顯增強,保險業總資產達982.2億元,增長14.6%。累計為7509.7萬人次提供了商業性養老、健康保險保障。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擴大到25個縣區,試點險種增加到11個。共有42家保險公司在我省設有營業機構,有7家外資公司在我省設立營業機構。

九、科學技術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46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2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和質量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專利申請量46849件,比上年增長22.4%;其中, 發明專利申請量8795件,增長21.5%。專利授權量22821件,增長43.2%;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435 件,增長31.4 %。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加強,共有住魯兩院院士3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0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70人。

信息產業規模和效益大幅增長。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含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企業1814家,比上年增加14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33.1%;實現利潤、利稅156.9億元和249.1億元,分別增長34.1%和29.0%。軟件業快速發展,實現軟件收入308.0億元,增長34.1%,利潤、利稅分別增長36.0%和34.0%,軟件外包服務、軟件業務出口分別增長1倍和39.2%。信息化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骨干傳輸網帶寬達到400G,國內出口帶寬達到60G,覆蓋全省。互聯網網站7.0萬個,增長84.4%;上網人數1256萬人,增長11.5%。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大力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推進高新區創新型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達到1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9.2%,比年初提高3.0個百分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邁出新步伐。已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為3家和5家。濟南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進展順利,與中國科學院共建的“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開工建設。

質量興省戰略順利實施。全省已經有世界名牌產品2個;中國名牌產品271個,增加86個;山東名牌產品1370個,增加188個;山東省服務名牌160個,增加66個。全國馳名商標81個,增加13個。國家級質檢中心19個,增加4個;省級質檢中心40個,增加7個。累計建成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28個,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405家。采用國際標準8485項,新批準發布山東省地方標準331項,其中節能標準111項,服務標準55項。

氣象地震等科技應用水平逐步提高。氣象綜合觀測業務扎實推進。新建區域氣象觀測站120個,建成4個岸基、海島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17市DVB-S系統建成,建立了與山東海事局、民航、電視臺、地震局的信息傳輸專線。人工增雨增加降水8.8億立方米。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涉及山東的分項工程全面完成,已有82個測震臺,25套流動觀測臺,6個衛星定位(GPS)觀測站,應用流動臺組網技術實現了現場與臺網中心的同步對接。測繪保障服務能力提高。啟動了全省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網建設,基本實現了航天航空遙感影像的新一輪覆蓋,完成近1900幅1:100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更新與建庫任務。

十、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穩定健康發展。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職業教育改革步伐加快,90%以上職業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十大實訓基地與86家企業聯合辦學,100所骨干示范性職業學校在825家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超過45萬人;其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資助力度加大。安排1.3億元為12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13萬名家庭困難寄宿生進行補助;安排1.1億元政府助學金資助貧困高中生;城鄉中等職業教育家庭困難學生獲國家助學金5.8億元;高等教育獎、貸、助、補、減等多種形式資助政策日趨完善。

表6  2007年各類教育基本情況

 學校數(所) 招生數(萬人) 在校學生數(萬人)

 數量 增減(所) 人數 增長(%) 人數 增長(%)

研究生教育 32 1 1.7 12.3 4.7 12.0

普通高等教育 111 2 45.3 1.9 144.0 7.6

中等職業學校 782 13 45.9 8.0 121.5 6.3

技工學校 186 7 15.9 6.7 38.5 7.5

普通中學 4039 -136 162.5 -1.3 520.3 -6.1

小學 14064 -547 111.5 4.0 634.0 1.8

特殊教育學校 144 4 0.3 37.6 2.0 16.8

幼兒園 14914 -915 87.6 38.1 163.3 20.9

文化出版廣電事業協調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網。已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29個,民間藝術之鄉25個,省級文化先進縣67個。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18個,藝術表演場館95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58個,博物館76個。擁有各級各類檔案館204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163個;館藏檔案1360萬卷(件),館藏資料280萬冊,開放檔案332萬卷。擁有公共圖書館145個,出版各類圖書6573種、報紙84種、雜志262種。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7.4%和97.2%;有線電視用戶1297.6萬戶,比上年增長16.5%。

衛生事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省擁有衛生機構7.8萬所,其中,醫院1180所,衛生院1770所,衛生防疫機構178所,婦幼保健機構150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6.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3.7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7萬人,注冊護士10.4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展順利,項目建設規模55.5萬平方米,形成覆蓋全省的疾病預防控制、傳染病救治和緊急救援指揮體系。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10家,服務人口覆蓋率超過50%。360所鄉鎮中心衛生院改造房屋建設項目全部完成,設備配置和技術骨干培訓項目順利實施;1127所鄉鎮一般衛生院改造主體建設項目完工98.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加快發展。全國首屆水上運動會在日照成功舉辦,第十一屆全運會和青島奧帆賽場館建設步伐加快。全民健身蓬勃開展,15個設區市建成或正在建設市級全民健身中心,97個縣(市、區)建成了縣級特色工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9枚金牌、5枚銀牌和4枚銅牌,在全國高水平比賽中奪得41.9枚金牌、31枚銀牌和39枚銅牌,均創歷史最好成績。

十一、城鄉建設

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鎮化率達到46.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完成了《山東省主體功能區城鎮體系規劃》,開展了《黃河三角洲城鎮體系規劃》和《魯南城市帶規劃》編制的前期工作。全省108個市、縣全部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其中69個通過省、市政府審批。完成240個鄉鎮規劃、5000個村莊規劃,鄉鎮規劃修編率達到95%,中心村建設規劃修編率達到70%。

安康居住工程積極推進。圓滿完成住房狀況普查,為科學確定住房解困目標打下了基礎。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925萬平方米,竣工433萬平方米。所有縣(市、區)全部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為2.8萬戶低保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住宅產業化穩步推進,新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5個,開展住宅性能認定項目16個,培育住宅產業化基地2個。

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濟南奧體中心和北園高架路、青島奧帆賽場館、煙臺火車站改造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實施。新建成污水處理廠38座,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109.4萬噸,集中處理率達到64%;新開工垃圾處理廠9座,新增無害化垃圾日處理能力2000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3%。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9.2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13.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自來水普及率98%,燃氣普及率96%,集中供熱普及率40%。

城鄉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全省城中村、舊住宅小區、棚戶區、小街小巷整治改造分別完成40%、45%、30%、78%。查處違法建設657萬平方米,整治廣告牌匾25萬塊,新增公交港灣停車點583個。村鎮建設完成投資69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村鎮道路硬化率達到59.0%;全面推進試點村莊整治,83個省級試點村莊整治硬化道路259公里,綠化70萬平方米,粉刷墻壁129萬平方米。7個設區市、12個縣市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日照市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十二、資源、環境、安全生產

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全省關停小火電機組113臺,容量171.7萬千瓦;淘汰248.0萬噸煉鐵產能和370.1萬噸煉鋼產能;拆除水泥立窯102座,淘汰熟料產能1000.5萬噸。十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8.7%,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重點考核的千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生產實現節能562.2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多節能228.1萬噸標準煤。在千戶企業填報的49項單位產品能耗指標中,下降的占93.9%。在千戶企業填報的1306個能耗指標數據中,下降的占90.0%。

建設領域資源節約取得積極進展。大力推進建筑節能與“禁實”,關停和改造實心黏土磚廠380家,新上新型墻材生產線220條,新增生產能力45億標塊,新型墻材生產比例占75%,縣以上城市規劃區基本實現“禁實”目標,建成節能建筑3600萬平方米。積極推行階梯式水價,全年城市節水4億立方米,已有9個國家節水型城市。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高。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5.8萬畝,比上年增長44.3%。開展了5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總規模140萬畝。整理、復墾和開發土地面積154.0萬畝,其中,新增耕地面積38.5萬畝,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水平提高,全面實行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

礦產資源管理進一步完善。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確定了6個重點整合礦種、26個重點整合礦區。關閉非法和不合格礦山1740個。深部及外圍找礦取得重大進展,新發現和探明了金、鐵、煤等一批重要礦產地。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礦山環境保護治理項目463個,恢復土地面積4.7萬畝,治理率達到55%。

治污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新建污染物減排項目435個、大氣污染物減排項目323個。新增化學需氧量年削減能力12萬噸。新建成5萬千瓦及以上脫硫機組26臺,脫硫裝機容量3860兆瓦,新增削減能力12.4萬噸。現役火電機組累計已建成55臺脫硫機組,裝機容量10237兆瓦。全省削減化學需氧量11.7萬噸,削減二氧化硫27.5萬噸,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比上年下降5.04%和7.12%。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率分別為85.0%和98.0%。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新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環境優美鄉鎮52個。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4834起、死亡人數6291人,分別比上年下降14.9%和11.2%。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24人,下降25%。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14人。全年道路交通造成5760人死亡,下降8.7%;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3.84人。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全省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07年全省出生人口103.7萬人,出生率為11.1‰;死亡人口57.1萬人,死亡率為6.1‰;自然增長率為5.0‰。年末常住總人口9367萬人。其中0-14歲1409.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1%;15-64歲7004.7萬人,占74.8%;65歲及以上952.6萬人,占10.2%。

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65元,比上年增長17.0%,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實際增長12.1%。其中,工資性收入11814元,增長13.1%;經營性收入730元,增長30.8%;財產性收入305元,增長38.1%;轉移性收入2517元,增長25.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9667元,增長14.1%。其中,食品支出3181元,增長17.3%。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9%,提高0.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9.8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2711元,增長18.1%。

 

表7  城鎮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鋼琴 架 3.4  攝像機 架 7.9

微波爐 臺 48.2  照相機 架 54.2 

電冰箱 臺 98.8  空調器 臺 85.6 

消毒碗柜 臺 5.7  固定電話 部 85.9 

淋浴熱水器 臺 80.3  移動電話 部 173.5 

洗衣機 臺 95.0  健身器材 套 6.5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彩色電視機 臺 122.2  助力車 輛 31.5 

組合音響 套 25.7  摩托車 輛 41.2 

家用電腦 臺 58.8  家用汽車 輛 9.4 

農村居民生活繼續改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85元,比上年增長14.1%,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實際增長8.4%。其中,工資性收入1951元,增長16.7%;經營性收入2701元,增長12.1%;財產性收入144元,增長13.1%;轉移性收入190元,增長19.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22元,增長15.2%。其中,食品支出1369元,增長14.9%;用于交通和通訊消費的支出422元,增長19.9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8%,降低0.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1.7平方米,增加1.0平方米。

 

表8  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消費品名稱 單位 數量

微波爐 臺 3.3  家用電腦 臺 3.6 

電冰箱 臺 39.4  照相機 架 7.0 

排油煙機 臺 8.6  空調器 臺 6.2 

熱水器 臺 22.9  固定電話 部 86.3 

洗衣機 臺 57.4  移動電話 部 86.2 

黑白電視機 臺 8.9  助力車 輛 35.4 

彩色電視機 臺 103.6  摩托車 輛 72.1 

影碟機 臺 61.2  汽車(生活用) 輛 1.4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174.9萬人、1113.5萬人、814.9萬人、745.1萬人、563.3萬人,比上年底增加68.6萬人、119.8萬人、25.2萬人、97.7萬人、74.5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1054元,增長14.0%;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農民1076萬人,有71萬人領取保險金。以大病統籌為重點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6個市試點,參保居民163.6萬人。農民工參加工傷、醫療保險人數分別為160.9萬人和167.1萬人。

職工權益保障機制逐步健全。歷史形成的企業工資拖欠全面解決,累計補發企業拖欠工資28億元,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初步建立。勞動合同制度三年行動計劃取得重要進展,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簽定率達到90%。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工資保證金制度全面建立,建設領域累計清理拖欠工程款143.8億元。

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市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保障人數61萬人,月保障標準為150元至310元,人均月補助105元,初步建立低保對象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變動應急救助和動態補貼制度。農村年人均純收入低于800元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保障范圍,保障人數175萬人,比上年增加117.2萬人,年保障標準為800元至1800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新建、改建和擴建1382處敬老院,總床位數達到20萬張,集中供養率為72%。

社會救助事業發展壯大。應急救助扎實有效,各級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4億元,救助和資助居民84萬人。接收捐款21.7億元(含專項基金16.3億元)。統一安排善款3.7億元,集中實施朝陽助學、夕陽扶老、情暖萬家、康復助醫、愛心助殘等五大工程。已建救助管理站29處,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13處。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2052個,增加90個;收養20.5萬人,增長3.5%。社會福利企業1545個,安置殘疾人員4.0萬人。改擴建社會福利院16所,新建、改擴建縣級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36所。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或核算數字。

2.全省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特大a猛片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丝袜一区 |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