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臨沂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1-02-17 22:54:51 來源:臨沂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6252次

2010年,全市各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求真務實,扎實工作,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00億元,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206.3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929.7億元,增長15.1%。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11:50.3:38.7,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1%,同比提高0.47個百分點;國、地稅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9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一、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穩定增長。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3.2%、1.3%、5.1%、1.3%和4.5%。

糧食連續第七年實現增產。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16.2萬畝,比上年增加21.5萬畝。糧食總產468.8萬噸,增加12.6萬噸,其中夏糧211.3萬噸,秋糧257.4萬噸。糧食畝產420公斤,增加3.2公斤。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花生總產80.8萬噸,增長0.8%;水果總產182.9萬噸,增長2.5%;蔬菜總產576.6萬噸,增長1.4%;烤煙產量3.25萬噸,下降32.3%;棉花產量1.3萬噸,下降2.3%。全年累計發放良種補貼1.3億元,種糧補貼5.2億元,農資綜合補貼4.3億元。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造林38.2萬畝,其中,用材林7.8萬畝,經濟林8.8萬畝,防護林21.6萬畝。

牧漁業取得新發展。年末,全市生豬存欄377.8萬頭,家禽存欄6083.9萬只,分別增長4.6%和13.3%。全年生豬累計出欄 548.7萬頭,增長6.5%;家禽出欄 1.64億只,增長14.7%。肉類總產量68.8萬噸,增長6 %;禽蛋產量28.5萬噸,持平略降;奶類產量9.4萬噸,下降4.9%。水產品產量12.4萬噸,增長3.9 %。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成效顯著。全市規模化養殖場區發展到2855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區15個,省級22個,市級614個。環保養殖技術推廣取得進展。全市生物環保養豬場1960處,環保養鴨場894處,環保養雞場344處。畜牧龍頭企業發展到438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2家,市級122家。畜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400余個。

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863.6萬千瓦,增長6.2%。農用運輸車9.7萬輛,拖拉機38.9萬臺。新增稻麥聯合收獲機481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021臺,分別達到6026臺和2030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58.4萬畝。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9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4家。新認證綠色食品176個、有機食品103個、無公害農產品56個,“三品”認證累計達到801個。全年農藥使用量1.63萬噸,化肥使用量(折純量)43.4萬噸,農村用電量32.1億千瓦時。

二、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93.5億元,增長16.4%。制造業、支柱行業、骨干企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實現增加值996億元,增長16.2%,其中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58.9億元,增長23.7%;食品、機械、建材、木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八大支柱行業完成增加值851.5億元,增長16.9%。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897家,同比增加234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53家,增加11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7.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12.5億元,增長30.1%,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1.22%,比年初提高2.31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19.9億元、利稅409.9億元、利潤280.8億元,分別增長28.3%、31.7%和34.8%。726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增加178家,其中過億元企業39家,增加10家。

建筑業生產規模擴大。全市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施工企業360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85.3億元,增長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177.3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498.7萬平方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擴張,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1408.3億元,增長22.7%。其中,第一產業23.5億元,下降4%;第二產業718.4億元,增長21.2%;第三產業投資666.3億元,增長28.7%。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上項目1385個,完成投資936.6億元;過億元項目469個,完成投資557億元。工業投資完成692.7億元,增長29.1%。裝備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較快,分別完成155.9億元和422.1億元,增長70.7%和22.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162.4億元,增長98%。房地產開發保持理性增長。房地產投資完成158.2億元,增長8.1%。商品房銷售面積459.2萬平方米,增長22.7%;商品房銷售額129.2億元,增長42.8%。

四、國內市場、物價和外經外貿

消費市場活躍。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7.2億元,增長19%。其中,城鎮實現零售額857億元,增長19.5%;鄉村實現零售額300.2億元,增長17.5%。家電下鄉和減收汽車購置稅等優惠政策帶動消費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全市銷售家電下鄉產品68.9萬件,實現銷售額16.1億元,審核通過補貼金額2.1億元。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銷售消費型汽車25.3萬輛,實現零售額209.8億元,增長27.1%。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6.02%,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上升11.5%。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升4%。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7.7億美元,增長39.4%,其中出口額28.3億美元,增長29.2%;進口額19.4億美元,增長57.6%。全市出口過5000萬美元的企業6家,出口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43家,合計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的42.4%,占比提高2.1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工程機械、園林機械、醫藥化工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達到3.5億美元,同比凈增1.1億美元。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境外投資居全省前列。外經企業新簽承包勞務合同17份,營業額1.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3%和29.9%。全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37個,實際利用國外資金3.27億美元,增長7%。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各項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臨港經濟開發區獲得省政府批準,搭建了對外開放、承載項目的新平臺。

五、民營經濟、招商引資

民營經濟在生產、消費、投資等方面均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增加值940.5億元,增長16.1%;非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1.3億元,增長19.4%;民間投資1167.9億元,增長27.5%;年末工商注冊私營企業2.9萬家,個體工商戶22.3萬戶;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759.2億元,增長25.4%。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6.5%,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稅收占國地稅收入的81.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加。全市共引進500萬元以上市外招商項目736個,到位資金251.9億元,增長23.5%。在建5000萬元(境外600萬美元)以上招商項目484個,實際到位資金212.1億元。億元以上招商項目274個,到位資金151.9億元。企業境外上市實現新突破。2010年山東龍崗旅游集團在美國OTCBB證券市場(美國場外柜臺交易系統)成功上市,是我市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旅游企業,實現了我市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境外上市的新突破。2010年全市有2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上市公司累計達到24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

六、交通運輸和旅游業

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穩步增長。全年公路建設投資31.7億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23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2.55億人次,旅客周轉量99.5億人公里,分別增長4.7%和4.1%;貨物運輸量2.74億噸,貨物周轉量809.3億噸公里,分別增長7.5%和1.5%。航空貨郵量2019.1噸,客運量57.3萬人次,分別增長73.8%和80.2%。

年末全市國家A級旅游區達到55家,其中4A級旅游區15家,3A級旅游區21家;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8家,省工農業示范點21家;旅行社95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星級酒店61家,其中四星級4家,三星級28家;星級餐館26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4家。全年共接待國內游客3037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32.7億元,分別增長24.3%和30.2%;接待海外游客12.1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7716.7萬美元,分別增長42.3%和49.4%。實現旅游總收入237.8億元,增長30.5%。

七、財稅、金融、保險

財稅收入較快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15.5億元,增長26.2%,其中稅收收入88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6.2%,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分部門組織收入看:國稅組織收入22.2億元,增長23.2%;地稅組織收入55.4億元,增長27.1%;財政組織收入37.9億元,增長26.7%。財政支出236.5億元,增長26.2%。進一步加大了對科技、教育、文體、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分別增長42.8%、23%、33.8%、33.6%和29%。

國、地稅收入合計190.1億元,增長29.8%,其中國稅收入118.4億元,增長31.2%;地稅收入71.8億元,增長27.6%。全市納稅百強企業(集團)納稅85.1億元,占國、地稅收入的44.7%,其中有23家企業(集團)納稅額過億元。

金融業形勢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115.1億元,比年初增加352.8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390.2億元,比年初增加212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538.2億元,比年初增加250.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961.2億元,比年初增加141.8億元;中長期貸款510.3億元,比年初增加101.5億元。全市開展業務的28家擔保公司全年新增擔保額80.5億元,增長72.4%。

保險業較快發展。全年保費收入76.3億元,增長38.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3.9億元,增長42.5%;人身險保費收入52.4億元,增長36.2%。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15.3億元,下降9.6%,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10.1億元,增長24%;人身險業務賠付5.2億元,下降40.8%。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體育

科技事業取得較大進展。全市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5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3項,省級85項,市級115項。技術創新成果豐碩。全年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20余項,獲省科學技術獎14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項。全年申請專利2791件、授權專利2287件。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1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家,省級1家,國家級技術中心4家、省級37家、市級122家。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科技創新資源整理力度不斷加大。成功組建了臨沂市科學技術合作與應用研究院,并與中科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學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組建了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臨沂中心和山東省科學院臨沂分院。以三個高端產學研合作平臺為依托,全市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60多所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

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學新生14.6萬人,初中生13.4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入初中升學率和小學、初中在校鞏固率均為100%。招收高一新生5.7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8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7萬人,66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9.2萬人,高中段在校生2.9萬人,304所初中學校在校生39.2萬人,1639所小學在校生74.3萬人。

文化藝術繁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在城區加快市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新館、兵學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的建設。建設了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等五大影視基地,相繼推出了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電視連續劇《沂蒙》、電影《沂蒙六姐妹》,分別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特別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國家級大獎。民間秧歌“龍燈扛閣”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了世博園“山東周”民間藝術巡游展示活動。2010年,在全國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中,我市獲得地級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績。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把我市列為全國五大文明先進典型,在全國進行了重點宣傳推介。年末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27%和98.67%。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競技體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6枚,銀牌8.5枚,銅牌23.5枚。在二十二屆省運會上取得金牌和總分雙突破,取得歷史最好成績。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臨沂?莒南)紅色運動會和2010年F1摩托艇世錦賽中國臨沂大獎賽。全民健身事業不斷發展。全年累計舉辦各類健身活動300余次,完成500個村的全民健身設施安裝。健身組織不斷健全。目前全市建有各級各類體育社團300余家,健身娛樂場所200多處,健身活動站點600余處,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000多人。體彩銷售再創新高,全年銷量實現3.2億元,貢獻體彩公益金2000余萬元。

九、環境保護、技術監督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淮河流域7個考核斷面中4個達標率達到100%,其余三個達標率超過90%,重點河流提前一年達到省政府“穩定恢復魚類生長”的民心工程要求。在國家對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我市代表山東省接受考核并取得了淮河流域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沂河、沭河等干、支流建設和修復濕地21處,提高了水體自然凈化能力,保障出境水質穩定達標;建成武河萬畝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進一步完善了邳蒼分洪道等3條跨省河流水質。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期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順利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驗收工作。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有1家企業榮獲首屆山東省省長質量獎,有5家企業、2人獲得市長質量獎。中國名牌產品累計達7個;新增山東名牌產品12個,復評13個,累計達109個;新增山東省服務名牌1個,復評2個,累計達11個。

安全生產事故下降。全年發生安全生產事故749起、死亡354人、受傷490人、經濟損失305.6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5.1%、9.2%、11.9%和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45起、死亡341人、受傷478人、經濟損失222.1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4.6%、6.8%、14%和12.7%。

十、居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4元,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1934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6761元,增長14.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3935元,增長9.72%。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7平方米和32.2平方米,分別提高0.5和0.6平方米。

勞動就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12.9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6.1萬人次。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3萬人、22.5萬人、224.4萬人、191.8萬人、47.1萬人、83.6萬人和42萬人。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穩步發展。全年共組織各類培訓38.8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培訓29.9萬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16.9萬人,發放職業資格證書9.9萬份。勞動爭議仲裁進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結案各類勞動爭議案件2919起。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全年全市城市低保對象2.98萬戶、6.85萬人,發放低保金1.2億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20.7萬戶、30.9萬人,發放救助金2.6億元;農村五保2.82萬人,投入供養資金6509.4萬元。

注:發布稿所列數據為年快報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在线综合网 |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色狠狠 | 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 | 秋霞国产日韩91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