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東營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2 16:15:20 來源:東營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215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這個中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市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城市現代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各項主要指標穩步上升,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初步測算,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405億元,比上年增長9.0%;第三產業增加值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地方國內生產總值2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014元,比上年增加1875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6.4∶80.7∶12.9。

農業

2001年,全市適應農村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以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6.0%。

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糧經面積比例由上年的60∶40調整到51:49。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70.3萬畝,比上年減少15.6%。其中夏糧播種面積為118.3萬畝,比上年減少17%;秋糧播種面積152萬畝,比上年減少14.5%。棉花種植面積58.8萬畝,比上年增長103.1%。

蔬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名優特品種比重不斷提高。全市各級政府積極引導農民瞄準市場,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大力推廣高溫大棚、拱棚和滴灌等新技術,提高了瓜菜質量和種植效益。品質高的精細菜和名優特品種比重增大。瓜菜種植面積達60萬畝,比上年增加1.5萬畝,增長2.5%。瓜菜總產量達204.7萬噸,增長7.8%。

經濟林面積增加,結構更加優化。2001年,全市經濟林在面積穩步增加的基礎上,加快了內部結構調整和優化。全年造林面積12.35萬畝,增長23.5%,其中育苗面積0.9萬畝,比上年下降25%;經濟林面積為9.97萬畝,同比增加3.11萬畝,增長45.3%。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2%。

畜牧業生產步伐加快。全市畜牧業向著規;洜I、特色養殖和提高畜產品品質的方向發展。隨著小尾寒羊、波爾山羊及優良肉牛、奶牛品種的推廣,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漁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全年水產品總量達29.09萬噸,比上年增長6.51%。其中海水產品22.05萬噸,比上年增長6.1%,淡水產品7.04萬噸,比上年增長7.87%。在海水產品產量中,海洋捕撈11.96萬噸,比上年下降2.78%,海水養殖10.09萬噸,比上年增長18.94%。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得到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勝利灌區節水改建工程、“小康型”農村飲水工程圓滿完成。改擴建了永鎮、哨頭、馬家等水庫,新增蓄水能力5000萬立方米,一次性蓄水能力達到8.29億立方米。黃河防汛和內河排澇工程全面竣工。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8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8.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9.47萬畝,進一步增強了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53.12萬千瓦,增長3.1%;農用運輸車保有量2.99萬輛,增長3.5%;聯合收獲機擁有量1953臺,增長10.2%。農村用電量2.76億千瓦時。

工業

全市工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局面,工業品出口步伐加快,產銷銜接水平良好,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37.94億元,同比增長9.14%。其中,地方工業完成增加值51.51億元,同比增長20.9%,是全市工業保持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總計中,輕工業和重工業完成16.44億元和321.50億元,同比增長30.28%和4.34%。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323.03億元,增長3.35%。

產銷銜接良好。全市工業累計產銷率為99.40%,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其中地方工業產銷率為97.47%,同比下降0.37個百分點;國有工業產銷率為97.98%,同比提高0.04個百分點;國有控股工業產銷率為99.72%,同比提高0.40個百分點;股份制工業產銷率為99.58%,提高0.27個百分點;輕工業產銷率為97.86%,下降1.37個百分點,重工業產銷率為99.58%,提高0.37個百分點;大中型工業產銷率為99.64%,提高0.34個百分點。

產品結構隨市場的變化而逐步調整,骨干工業產品產量增長明顯。全市重點調度的60種產品中,有43種產品較去年同期增長。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整體處于較高水平,地方工業經濟效益增長顯著。受石油價格下降幅度較大的影響,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32.9億元,比上年下降3.85%;其中地方工業163.72億元,增長22.5%。實現利稅212.35億元,比上年下降16.69%;其中地方工業23.07億元,增長15.8%。實現利潤156.13億元,比上年下降17.58%;其中地方工業14.94億元,增長21.6%。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62.17%,下降71.4個百分點;其中地方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77.01%,下降9.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36.05%,比上年下降12.2個百分點,高出標準值25.35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51.41%,比上年提高26.8個百分點,高出標準值31.4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逆指標)為38.21%,比上年下降17.52個百分點,低于標準值21.7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4.02%,比上年下降11.85個百分點,高出標準值40.3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72058元/人;流動資產周轉率為3.99次,比標準值高出2.47次。

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全市繼續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戰略,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74億元,增長6.7%。其中地方完成投資83.06億元,增長28.8%。全市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76.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地方完成48.58億元,增長18.5%;窘ㄔO完成投資73.04億元,增長35.4%,其中地方項目23.77億元,增長13.9%;更新改造完成投資89.07億元,其中地方項目10.66億元,增長10.8%。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利津黃河公路大橋、王莊灌區改擴建等項目建成投產。勝利灌區節水改建工程等一批水利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華泰集團16萬噸/年新聞紙、俊富9000噸/年無紡布等重點項目竣工投產。西二路北段改造、西四路南段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勝利完工。教育、文化、衛生及城市配套項目均按要求完成投資計劃。清風湖公園、電力樞紐樓已開工建設。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勢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14億元,比上年增長52.7%,其中住宅投資3.65億元,增長24.4%。商品房屋銷售額4.65億元,增長21.1%,年末商品房屋空置面積17.3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6萬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市建筑業(投資口徑)增加值38億元,比上年增長6.4%。資質五級以上建筑施工企業完成產值66.5億元,增長17.3%;房屋施工面積300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63萬平方米,分別增長21.4%和0.6%。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64685元/人,增長7.9%。工程優良率27.9%。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

全市交通系統進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調整運輸結構,強化綜合運輸優勢,運輸能力穩步增長,整體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485.3公里,比上年增加25.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56.6公里/百平方公里,共完成公路改建工作量2.86億元,標志著全市公路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拓涍\輸量穩定增長。全市旅客運輸量680.1萬人,客運周轉量87829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0.38%和7.73%。公路貨運量完成1973萬噸,周轉量22997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0%和10.3%。

郵政電信業增勢強勁。郵電行業不斷完善措施,狠抓服務質量管理,大力開拓市場,業務總量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8635萬元,郵政儲蓄余額2.50億元,信函438萬件,包裹14.06萬件,國內特快專遞10.46萬件,報紙4251萬份,雜志284萬份。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10.06億元。市話交換機容量23萬門,比上年增加1.5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26萬門,比上年增加2.2萬門。年末市話戶數18.5萬戶,農話戶數19.43萬戶。移動通訊增長迅速,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28.08萬戶,當年新增10.28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4.3萬戶,當年增加1.3萬戶。

國內外貿易

國內消費市場穩中趨旺。商業企業積極落實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充分利用假日經濟,努力促進市場銷售。全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75.63億元,增長11%。從城鄉看,縣以下市場實現零售額18.5億元,增長10%;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46.5億元,增長10%。從所有制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零售額8.6億元,增長17.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1.4%;私營、個體經濟零售額分別為7.1億元和30.7億元,所占比重分別為9.4%和40.6%;其他經濟零售額為29.3億元,增長5.4%,所占比重為38.8%。個體、私營經濟在商品流通領域的發展速度加快,份額持續上升。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較快。全年批零貿易業零售額44.7億元,增長15.2%;餐飲業零售額10.3億元,增長14.4%;農業生產者零售額8.2億元,增長18.8%;制造業零售額8.1億元,增長5.2%。

集貿市場成交活躍。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城市30.4億元,增長4.83%;農村22.7億元,增長19.47%。全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市場達10處。

我市克服了世界經濟發展減緩和日韓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不利影響,大力培育發展重點出口企業和來料加工企業。外貿進出口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3599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1.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外貿出口總額18177萬美元,增長142.8%;外貿進口總額17822萬美元,增長160.4%。實際利用外資7308萬美元,增長44%。

市場物價

2001年,我市市區市場物價變動呈穩中略升走勢。與上年相比,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上升1.4%,漲幅比上年的3.7%回落了2.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1.3%,降幅與上年相同。從不同的類別看,列入居民消費價格統計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中,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和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兩類呈上升趨勢,升幅分別為10.9%和2.9%;其余六類呈下降趨勢,分別是:食品下降0.1%,煙酒及用品下降2%,衣著下降0.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下降0.6%,交通和通訊下降2.6%,居住下降0.5%。

列入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統計的十四大類商品中,僅有食品類上升2.3%,書報、雜志類上升9.6%,建筑裝潢材料類上升3.9%;其余十一類商品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首飾類達5.8%。

工業品出廠價格總趨勢平穩,但由于受原油價格下降的影響,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總指數明顯下降,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4.61%。其中輕工產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3.18%,重工產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15.35%;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下降14.99%,生活資料價格指數下降1.19%。企業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升0.04%。

財政、金融、保險

2001年,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堅持依法理財、依法治稅的思想,積極培植財源,努力組織財政收入,深化財政支出改革,改進和加強財政監督與管理,較好地處理了生財、聚財、用財的關系。

財政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市共完成財政收入123億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78727萬元,比上年增長20.67%。在地方財政收入項目中,增值稅(25%部分)17007萬元,增長39.72%;營業稅31974萬元,增長24.62%;企業所得稅37963萬元,增長84.32%;個人所得稅16247萬元,增長87.96%。全市共完成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210464萬元,占預算的107.5%,比上年增長21.18%。其中,企業挖潛改造支出6725萬元,增長88.38%;支援農業及綜合開發支出12349萬元,增長32.1%;文體、衛生、廣播事業費支出14381萬元,增長12.17%;教育事業費支出27726萬元,增長23.57%。

金融存貸規模繼續擴大。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324.4億元,較年初增加49.91億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06.94億元,較年初增加35.4億元。人均儲蓄存款已達11972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66.40億元,較年初增加23.9億元。按照類別結構劃分,短期貸款、中期流動資金貸款、長期資金貸款分別占79.23%、8.14%、11.97%。

貨幣投放力度逐步增強。2001年,全市累計貨幣投放23986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888萬元,同比增長30.92%。貨幣投放主要集中在儲蓄存款支出和工資性支出,兩項分別占各項支出的70.94%和9.34%。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全市保險金額930億元,增長86.4%;保費收入9.2億元,增長64.3%;賠付金額2.16億元,增長41.8%;賠付率為23.44%,比上年降低3.6個百分點。在保費收入中,財產保險費收入3.47億元,人身保險費收入5.73億元。

城市建設、環境保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西城今年共改造建設西四路等城市道路6條,新增高標準道路面積18萬平方米。東城管道天然氣工程建設順利,約12000戶居民用上了天然氣。清風湖公園建設已完成投資1000多萬元。東營飛機場建設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的基礎上,于10月18日順利通航,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全市新增治污設施50套,完成投資1.5億元,COD排放量為3.61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01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70%。二氧化硫排放量為6.96萬噸,比上年減少0.06萬噸;煙塵排放量1.20萬噸,比上年減少0.0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320噸,比上年減少20噸。全年空氣質量良好。

全市城市燃氣普及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城市環境噪音年均值控制在54.8dB(A),城市交通干線噪音平均值控制在67.5dB(A)。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15.7%。

科學技術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4項,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完成率達到95%以上;取得科技成果92項,獲省級科技獎勵11項,評出市科技進步獎48項;申請專利401項,獲得授權367項,已實施213項;轉化高新技術成果68項,開發新產品58個,可實現新增產值46.8億元,利稅10.2億元;培植省高新技術企業43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方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9.2%。

技術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全市技術貿易機構發展到718家,民營科技企業586家,從業人員1.6萬人,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6億元;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176份,合同成交額2.4億元,經濟技術活動范圍廣泛覆蓋機械、電子、化工、計算機、能源和環保等領域。

基層科技體系更加健全。全市選聘科技副縣區長5人,科技副鄉鎮長47人,科技村委會副主任954人;成立科技機構117家,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456個,專職推廣人員達4323人。

群眾性科技活動活躍。全市共建立農業技術學會、協會等145個;36個鄉鎮建立起鄉鎮農民科技文化學校,農民科技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標準、測繪、氣象、地震等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2001年,經省政府批準,在東營電大、東營財校、東營農校和師范學校實質性合并的基礎上,成立涵蓋理、工、文史等7個學科20多個專業的全日制?茖W校--東營職業學院招生。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招生5542人,在校生13271人。全市有小學322所,招生18936人,在校生113068人,男女生比率為51.89∶48.11,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9%,專任教師6996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17%;普通初中100所,招生31280人,在校生113332人,男女生比例為52.94∶47.06,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54%;普通高中23所,招生9681人,在校生26216人,男女生比例為57.02∶42.98,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80.05%;普通中專學校4所,高職學院中專部一處,招生997人,在校生5459人;職業高中6所,招生2784人,畢業生2813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4所,招生1763人,在校生3569人;幼兒園860所,在園幼兒47760人,教職工3903人,專任教師2204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3.65%。

衛生事業全面發展,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99個,擁有病床724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才6269人。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先后實行了“病人選醫生”制度和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度。7家醫院實行了藥品招標采購。全面實施“十鄉百村”利民工程,建成農村衛生示范鄉鎮12處,全科醫療站102個,新遷建、改擴建6處鄉鎮衛生院。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穩定在80%以上。建成市級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49處,全市醫療機構的產科全部達到建設標準。建成省級衛生先進單位8個,市級衛生鄉鎮1個,市級衛生村10個。完成鄉村醫生知識更新培訓828人,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培訓56人,住院醫師培訓232人,全年完成科研成果12項。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全市現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4個。大型現代呂劇《老樂醉酒》被評為山東省第六屆“五個一”精品工程戲曲精品獎。“七一”期間,市藝術團應中華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邀請,赴香港參加了海峽兩岸四地慶祝香港回歸四周年文藝匯演獲得圓滿成功。市藝術團大型綜合晚會獲山東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劇目三等獎和3個單項二等獎,3個單項三等獎。廣場文化豐富多彩,組織文藝匯演21場,放映電影88場。新世紀廣場被評為第三屆全省十大文化廣場。

新聞出版工作再創佳績!稏|營日報》宣傳質量有了提高。在兩年一度的全省報紙質量評估中,《東營日報》被評為優秀級報紙,連續四年保持了優秀級報紙的地位。2001年,東營日報社先后有100余件好新聞、好版面、好論文、好專欄、好照片等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其中,連續報道《做好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新路子》獲山東省新聞精品;通訊《登高才能望遠》、消息《縣長下海加盟私企》兩件作品榮獲山東省新聞獎一等獎,另有10件分獲二、三等獎,獲獎數量和獎次均為歷年之最;在第11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復評暨2000年全國新聞攝影年賽中,東營日報選送的新聞照片《走出大三峽,落戶黃河口》獲經濟新聞類銀獎。市外宣傳、對外宣傳工作再上新水平。全年用稿340件,特別是“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招商引資的宣傳,實現了大的突破,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均有文章采用。

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績。2001年市電臺在省臺發稿3070條,在中央臺播發稿件14條,在省臺《早新聞》節目中播發頭條9個,系列報道2組,廣播連續劇《魂牽夢繞黃河口》、錄音通訊《血脈相連大河情》、紀錄片《再安新家》和《火種》等四部作品,入選全省精品工程。市電視臺在省臺發稿471條,在中央臺發稿21條,在省臺《全省新聞聯播》節目中發稿195條(其中頭條12個,提要26個),在《關注》、《鄉村季風》、《渤海潮》等節目中播發專題40個。在全國城市臺電視文藝評選中,電視散文《琴音》和音樂電視《苦菜花、薺菜花》雙雙榮獲銀獎。

農村有線電視分配網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全市36個鄉鎮、辦事處全部開通了有線電視,1254個行政村通有線電視,占全市行政村的70.1%,實現了年初確定的100%的鄉鎮和70%的村通有線電視的目標。

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2001年,成功承辦了全省青少年手球錦標賽,我市男、女手球隊在這次比賽中分別取得第二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績。共向省體育局注冊參加省級以上比賽14個項目的運動員91人,在山東省越野長跑、競走、籃球、乒乓球、男子舉重、田徑、武術(套路散手)等錦標賽中取得了1枚金牌,1枚銀牌,3個第四名的好成績。8月中旬成功舉辦了東營市第一屆武術散打錦標賽。

居民生活

城鎮居民收入略增,消費不足。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油田和地方企業職工獎金減少、非工資性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仍達到8847元,比上年增長2.9%。居民消費乏力,支出減少。全年人均消費支出6344元,比上年下降9.3%。人均食品支出1829.9元,增長0.2%,其中糧食支出126.9元,降低1.2%;肉禽及其制品支出280.0元,降低2.6%;蛋類支出41.6元,降低6.9%;水產品支出69.4元,降低7.8%;菜類支出147.1元,降低4.3%。衣著消費支出1319.6元,增長17.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572.3元,降低58.9%。醫療保健支出247.2元,降低27.6%。交通通訊支出400.8元,降低0.3%。娛樂、教育、文化支出1125.6元,增長8.2%。居住支出358.6元,降低0.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129臺,電冰箱98臺,洗衣機97臺,照相機76架,摩托車15臺,影碟機68臺,空調74臺,家用電腦31臺,移動電話59部,組合音響35套。

農民收支穩定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81元,比上年增加197.61元,增長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48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長15%。其中,食品支出810元,下降3%;衣著支出140.69元,下降6.5%;居住支出449元,增長69.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91元,增長1.1%;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76.8元,增長21.4%;醫療保健支出87.99元,增長6.9%。

全市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15平方米,每百戶農民擁有彩電59臺,電冰箱10臺,洗衣機32臺,摩托車48臺,照相機5架。

勞動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工資水平持續提高。2001年,全市在崗職工29.4萬人,比上年減少2.86萬人,下降8.87%。其中地方在崗職工12.6萬人,比上年減少0.99萬人,下降7.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687元,增長15.4%;其中地方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123元,增長10.3%。城鎮失業登記率為1.9%。

人口

計劃生育工作水平和質量穩定提高,人口保持低速增長。2001年,全市計劃生育率達到99.63%,晚婚率99.52%,人口出生率11.25‰,死亡率4.66‰,自然增長率6.59‰。據公安部門統計,年末全市總人口1735655人,其中農業人口998070人,非農業人口737585人。

注: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不卡 | 中文手机字幕大香视频蕉 | 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院在线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