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統計局
(2001年3月11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擴大內需,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緊緊圍繞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實施四大戰略,突出五個重點,集中力量抓落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2000年,全市繼續采取綜合性的宏觀調控手段,認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在重視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重視技術改造投資,提高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在擴大國內需求的同時,努力擴大出口需求;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時,積極調整優化供給結構,出現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同向拉動經濟增長的積極變化,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5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59.1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182.0億元,增長13.6%。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農業方面,進一步壓縮了糧田面積,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加強了對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培植;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重點,加快了工業結構調整步伐,高新技術產業得到重視和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0.5%、46.7%和32.8%,分別下降1.8個、提高1.2個和0.6個百分點。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社會環境,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年末全市個體工商業戶330313戶,從業人員828403人;私營企業7875戶,從業人員154832人。年末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總額為53.71億元,增加4.91億元。
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以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企業改革取得了新進展。市重點抓的20戶重點企業集團中,有17戶已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三年扭虧脫困目標基本完成,列入省扭虧重點的大中型企業減少到11家。農村改革邁出新的步伐。全市98%的村完成了土地延包任務;農村會計職業化管理工作全面推開。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科教體制、住房制度等各項配套制度改革也取得較大進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社會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的機制尚未全面形成;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促進民間投資快速增長的環境尚未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收入增幅減緩;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等。
二、農業
2000年,全市各級認真貫徹中央和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兩大目標,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76.3萬畝,比上年減少45.4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22.6萬畝,增加32.8萬畝。其中,花生播種面積204.2萬畝,增加16.2萬畝;烤煙播種面積28.3萬畝,增加5.1萬畝;棉花6.5萬畝,減少1.4萬畝;瓜菜播種面積169.0萬畝,增加8.1萬畝。除糧食、棉花因面積減少和災害影響產量下降外,其他主要農作物產量均有增加。全年糧食總產384.5萬噸,減少15.2%。其中,夏糧總產138.9萬噸,減少21.5%;秋糧總產245.6萬噸,減少11.2%。在經濟作物中,棉花總產0.5萬噸,下降2.0%;油料總產56.3萬噸,增長9.1%;水果總產103.8萬噸,增長6.2%;瓜菜總產517.3萬噸,增長6.3%。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共完成新造林29397公頃,四旁植樹2462萬株,新發展經濟林21188公頃,新增完善農田林網71976公頃。年底林木蓄積量達到784.8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20.6%。
畜牧業生產增長平穩。全年出欄生豬410.3萬頭,增長1.6%;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1.0萬頭,增長5.0%;羊217.0萬只,增長15.4%。肉類總產量50.4萬噸,增長7.8%。年末生豬存欄337.8萬頭,增加13.8萬頭;大牲畜存欄57.7萬頭,減少3.9萬頭;家禽存養4283.6萬只,增加528.5萬只;禽蛋產量20.1萬噸,增長6.5%;奶類產量2.3萬噸,增長4.9%。
漁業生產繼續發展。年末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41.1萬畝,水庫養魚3.0萬箱,稻田養魚推廣面積5190畝。全年水產品產量7.4萬噸,增長8.0%。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本設施建設繼續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531.8萬千瓦,增長14.0%。其中,農用排灌機械動力84.6萬千瓦,增長3.9%。農村用電量16.5億千瓦時,增長23.1%。化肥使用量(折純)36.3萬噸,增長2.5%。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7.5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2.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76.5萬畝,進一步增強了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全市農村通電、通車、通話、通自來水的“四通”程度有較大提高。年末通電的農戶256.5萬戶,通汽車村9539個,通電話村數9496個,自來水受益村3838個。
三、工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814.7億元,增長15.7%;增加值221.1億元,增長12.9%。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即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28.7億元,增長15.8%,實現工業增加值94.7億元,增長12.9%;限額以下工業完成總產值486.0億元,增長15.7%;增加值126.4億元,增長12.9%。產銷率提高。限額以上工業全年產品銷售率96.3%,提高0.6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繼續改善。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合計29.9億元,增長17.8%,有63家企業利稅合計過千萬元,比1999年增加7家;實現利潤總額14.3億元,增長26.1%。虧損狀況改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扭虧脫困目標順利完成。年末虧損面為18.9%,下降1.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4億元,減少40.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07.5%,提高2.6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貢獻率為9.9%,提高0.3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2.3%,下降8.2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67.6%,上升1.8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9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8%,提高0.5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及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1.8億元,增長14.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累計完成投資86.5億元,增長16.3%;農村集體單位投資24.2億元,下降4.8%;城鄉個體單位投資38.2億元,增長6.2%。在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3.7億元,增長4.7%;更新改造投資完成26.0億元,增長69.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臨沂城舊城改造拆遷面積近百萬平方米,中國商城會展中心、臨沂人民廣場、沂州路拓寬改造工程交付使用,沂河小區開發進展順利,臨沂動植物園、燃氣工程、體育館等“為民工程”續建項目都按計劃順利實施;京滬高速公路臨紅段、日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16項國道、省道路網新建、改建項目全部竣工;農村電網改造結束,市中變電站投入使用;跋山、會寶嶺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進展順利。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2億元,增長87.8%,其中商品房建設投資6.7億元,增長77.4%,商品房施工面積146.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7萬平方米。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提高。全市建筑業完成總產值124.0億元,增長12.4%。其中364家資質等級四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0.5億元,增長17.3%,實現利稅3.5億元,增長34.6%。全員勞動生產率47092元/人,增長3.1%。成建制外出施工2.2萬人,實現產值13.1億元。全年施工單位工程3762個,竣工單位工程2229個。創優良工程812個,其中創魯班獎工程1個。
五、運輸郵電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全市新建縣鄉公路324公里,新建高速公路119.6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765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7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2792萬噸,貨運周轉量148048萬噸公里,分別增長7.9%和下降8.8%;客運量243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90359萬人次公里,分別增長1.1%和1.7%。航空業進一步發展,臨沂機場開通6條航線。航空貨郵量6078噸,增長43.1%;客運量4.1萬人次,增長76.3%。
郵電通信業繼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9230萬元,增長27.8%。完成固定電信業務總量5.6億元,增長26.4%。電信長途電路達到15000路,本地電話中繼電路60000路;DDN已經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110萬門,電話用戶72.6萬戶;移動電話裝機容量46萬門,用戶38.5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中趨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8億元,增長10.0%。分城鄉看,市的零售額78.1億元,增長12.7%;縣城的零售額47.8億元,增長5.9%;縣以下零售額48.9億元,增長9.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09.6億元,增長10.3%;餐飲業零售額16.7億元,增長9.6%;制造業零售額22.1億元,增長10.3%;農業居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17.0億元,增長10.1%;其它行業零售額9.4億元,增長6.8%。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城鄉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到992處,增加7處。其中生產資料市場28處,消費品市場964處。全市城鄉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393.3億元,增長7.3%。其中,臨沂批發城成交額232.2億元,增長9.2%。
市場物價平穩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99.1%,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98.5%。在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類下降1.5%,衣著類下降4.6%,家庭設備及用品類下降2.8%,醫療保健類下降1.3%,交通和通訊工具類下降13.1%,娛樂及教育文化用品下降1.2%,居住類上升5.6%,服務項目上升9.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為100.5%。
七、對外經濟貿易合作
進出口額增長較快。2000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6474萬美元,增長60.2%,其中出口22541萬美元,增長41.8%。在出口額中,內資企業出口11768萬美元,增長52.3%;外資企業出口10773萬美元,增長31.8%。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15856萬美元,增長38.2%;加工貿易出口6685萬美元,增長51.3%。進口額13933萬美元,增長102.6%。
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全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83項,合同利用外資額673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293萬美元,分別增長72.9%、55.7%和28.1%。
旅游業發展較快。全年接待海外旅游人數4429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16.8萬美元,分別增長32.2%和29.4%;接待國內旅游人數363.5萬人次,旅游收入17.0億元,分別增長17.3%和13.1%。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了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33.93億元,增長8.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62億元,增長11.7%。主要收入項目中,增值稅(25%部分)增長4.0%,營業稅增長18.4%,企業所得稅增長18.2%。全年財政支出33.96億元,增長8.7%。其中,支農和農林水及綜合開發支出增長13.7%,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11.8%,行政管理費支出增長20.6%,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支出增長13.5%。
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規模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3.2億元,比年初增加49.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76.8億元,比年初增加28.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66.5億元,比年初增加36.3億元。各項貸款中,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投放增加較多。年末農業貸款余額54.2億元,比年初增加13.3億元,鄉鎮企業貸款余額30.6億元,比年初增加5.5億元。現金回籠增加,全年現金凈回籠124.5億元,比1999年多回籠現金16.0億元。
九、科學技術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12項,其中,獲省科技進步獎18項,星火獎25項。技術市場發展較快。年末全市有技術貿易機構1534家,從業人員16531人。全年簽定技術合同465項,技術貿易年交易額1.6億元。民辦、廠(院、校)辦科研開發機構712家,從業人員0.6萬人;民營科技企業895家,從業人員4.6萬人。
十、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較大進展。全市“一控雙達標”任務全面完成。12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和省規定的總量計劃指標之內。列入限期治理的325個工業污染源中,有234個通過達標驗收,91家被依法關閉或自然停產。全市共關停小水泥生產線121條,關停淘汰小軋鋼廠124家、非法煉油點11處和土煉鉛點7處,對膠合板業的近千臺鍋爐進行了更換和限期治理。環境目標責任制得到全面落實,12月份順利通過了省政府的考核驗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進展,建成了7個自然保護區和14個森林公園。
十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全市教育工作有新的進展。學年末,全市有各類學校3865所,其中普通高校2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12所,成人專業學校11所,技工學校19所,職業中學27所,普通中學389所,小學3393所,特殊教育學校11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83907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入學兒童鞏固率達到100%。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6%。各類民辦中小學校82所,在校學生24102人。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52處,其中醫院59處,衛生院231處,療養院1處,專科防治所(站)17處;衛生機構擁有病床16299張,衛生技術人員19832人。各級醫院共完成門診量1168萬人次。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文化事業繁榮。全市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深入基層,為群眾演出1050場次,放映電影12600場次,全市組織文化演出活動1200次,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文物管理機構11個,博物館、紀念館17個。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全年共出版各類圖書16萬冊,報紙4900萬份,雜志1030萬份。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進展。無線廣播電臺平均每日播出節目99小時,無線電視臺平均每周播出節目197小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8.8萬戶。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成功舉辦了臨沂市第二屆運動會,先后有7人次打破4項市紀錄。全市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圓滿完成,第一次真實全面地獲取了全市國民體質狀況的數據。積極組織參加了2000年省“希望杯”各項比賽,獲得金牌12枚、銀牌15枚、銅牌20枚。
十二、居民生活
勞動就業基本穩定,工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在崗職工人數為49.4萬人,減少0.9萬人。全部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5.8億元,增長11.0%,職工平均工資7221元,增長13.0%。其中國有單位職工工資總額30.2億元,職工平均工資7906元,分別增長12.9%和13.6%。
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元,增加333元,增長6.7%。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60元,增加87元,增長3.8%。居民消費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教育、醫療保健、服務等方面支出的比重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662元,增長7.5%。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1540元,增長21.5%。年末城鄉居民每百戶家庭分別擁有彩電105臺和11臺、電冰箱81臺和3臺、洗衣機87臺和3臺、摩托車44輛和8輛。
注:(1)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2)限額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全部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