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統計局
2001年,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十五”計劃綱要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突出六個重點”,“實現四個突破”的總體要求,深化改革,銳意進取,擴大投資,啟動消費,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穩步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國民經濟保持了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2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0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95.9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208.3億元,增長13.6%。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9.1%、47.5%和33.4%,繼續呈現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提高的態勢。農業方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由上年的63.8:6.3:27.5:2.4調整為63.4:6.2:27.8:2.6。種植業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壓縮了糧食面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面積之比由上年的65:35調整為62:38。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50萬畝,有15種農產品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工業結構圍繞改造、壯大、培植、轉移淘汰“四個一批”的調整思路,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優化升級,提高了傳統支柱產業的支撐力,食品、紡織、化工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優勢得到發揮,對全市新增利潤的貢獻率達到69%。消費市場多種經營業態競相發展,超市、連鎖店發展較快。出口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市場進一步拓寬,產品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年末個體私營業戶發展到17.03萬戶,從業人員58.35萬人,注冊資金61.82億元,分別增長12.26%、17.17%和41.27%。出現了以山東金鑼集團、山東大陸集團、山東翔宇集團、東方雙山鎖業集團等十大骨干企業為龍頭的私營企業群體。
市場建設取得新成績。新建市場7處,市場總數達到999處;全年市場成交額423.24億元,增長7.6%,其中臨沂批發城成交額255億元,增長9.8%。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7家,全年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9.46億元,增長22.33%,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6.5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集中的電子行業和醫藥行業增長迅速,兩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0.2%。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封閉管理體制進入實質性運作,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進駐開發區,全年自營出口359萬美元。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全年落實市外資金項目1308個,合同利用市外資金61.4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0.57億元。其中國內市外項目1127個,合同利用資金46.44億元,實際利用資金23.42億元。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基礎尚未形成;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外貿出口面臨挑戰;物價水平較低,通貨緊縮的壓力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等。
二、農業
種植業發展平穩。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全年糧食面積1116.3萬畝,比上年減少60.1萬畝;油料作物面積211萬畝,增加6.54萬畝;棉花面積7.7萬畝,增加1.2萬畝;蔬菜面積170.5萬畝,增加24.3萬畝;藥材面積2.2萬畝,增加0.5萬畝;水果面積195.2萬畝,增加2.1萬畝;瓜類面積26.5萬畝,增加3.6萬畝。糧食總產減少,單產提高。全年糧食總產374.3萬噸,下降2.6%。其中,夏糧總產128.5萬噸,下降7.5%;秋糧總產245.8萬噸,增長0.1%。夏糧畝產256公斤,增加5公斤;秋糧畝產401公斤,增加7公斤。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均有增加。油料總產58.9萬噸,增長4.6%;棉花總產0.66萬噸,增長37.2%;水果總產108.1萬噸,增長4.1%;蔬菜總產461.7萬噸,增長8%;瓜類總產110.3萬噸,增長23%。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年底林木蓄積量777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20.8%。
畜牧業生產形勢較好。全年生豬出欄444.7萬頭,增長8.4%;牛出欄24.5萬頭,增長16.5%;羊出欄230萬只,增長6%;家禽出欄7529萬只,增長27.7%。肉類總產量53.6萬噸,增長6.4%;禽蛋產量22.3萬噸,增長11.1%;牛奶產量1.43萬噸,增長63%。年末生豬存欄349.1萬頭,增加11.3萬頭,增長3.3%;大牲畜存欄59.3萬頭,增加1.6萬頭,增長2.8%,其中奶牛存欄0.55萬頭,增長40.6%;家禽存欄5194萬只,增加910萬只,增長21.3%。
漁業生產繼續發展。年末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44.8萬畝,網箱養魚4.8萬箱。全年水產品產量8.62萬噸,增長16.9%。名優新水產養殖品種達到20個,養殖面積17.8萬畝,占養殖水面的39.7%。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564萬千瓦,增長6%。其中,農用排灌機械動力108萬千瓦,增長1.4%;農用汽車達到9820輛,增長31.6%;農用拖拉機26萬臺,增長9.3%。全年農村用電量17.2億千瓦時,增長4.4%;化肥使用量(折純)37.4萬噸,增長3.2%。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0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87.55萬畝。年末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6400平方公里,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84.6萬畝。
三、工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903.4億元,增長15.9%;增加值251.4億元,增長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83.4億元,增長15.8%;增加值109.9億元,增長13%;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總產值520億元,增長16%;增加值141.5億元,增長13%。
經濟效益繼續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合計34.12億元,增長13%;實現利潤總額17.12億元,增長17.8%。虧損狀況改善。年末虧損面為14.8%,下降2.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3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11.6%,提高2.6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貢獻率為10.37%,提高0.36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1.95%,下降0.3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66.97%,上升2.17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2.02次,加快0.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77%,下降0.0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29060元/人,提高9.96%。
工業經濟運行的特點:一是工業經濟規模繼續壯大。200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月均完成工業總產值31.95億元,比上年增加16.6%。二是產銷銜接保持較高水平。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7.2%,同比提高0.78個百分點,是九五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水平。全市35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7個行業產品銷售率在95%以上。三是以民營經濟為主的農村工業增長迅速。農村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4.25億元,增長24.6%,高出平均增速8.8個百分點。四是骨干企業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01年全市有64家工業企業產值過億元,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41.79億元,拉動全市工業生產增長13.1個百分點;64家企業利稅過千萬元,實現利稅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7%,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1.9個百分點。山東金鑼企業集團、魯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華盛集團總公司、臨沂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山東蘭陵企業集團、郯城紙板廠、山東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家企業利稅過億元。五是工業產品出****貨值大幅度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貨值36.1億元,增長29.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及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2.1億元,增長11.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完成88.85億元,增長2.7%;集體單位完成42.7億元,增長22.6%;城鄉個體單位完成44億元,增長15.1%。在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3.4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更新改造投資完成27.7億元,增長6.6%;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8億元,增長44.2%。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提高。全市全行業建筑業完成總產值136.89億元,增長10.4%;其中293家資質等級四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6.83億元,增長13.4%;實現利稅4.24億元,增長15.6%;全員勞動生產率4.76萬元/人,增長8.6%。
五、交通運輸、郵電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76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7公里,一、二、三級公路5458公里。年末機動車輛保有輛70.8萬輛。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2959萬噸,貨運周轉量15.43億噸公里,分別增長6%和4.3%;客運量270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2.52億人次公里,分別增長11.2%和18.3%。航空業進一步發展。臨沂機場開通7條航線,航空貨郵量742.8噸,增長22.2%;客運量5.76萬人次,增長4.5%。
郵電通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78億元;增長15.5%;函件總量3650.9萬件,增長38.3%。完成固定電信業務總量6.62億元,增長13%。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143萬門,電話用戶110萬戶;移動電話裝機容量86.5萬門,用戶68.4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中趨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億元,增長11%,增速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市三區的零售額86.9億元,增長11.3%;縣城的零售額52.8億元,增長10.6%;縣以下零售額54.2億元,增長10.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22.6億元,增長11.9%;餐飲業零售額19.2億元,增長15.1%;其它行業零售額52.2億元,增長7.6%。
市場物價平穩運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2%,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指數為99.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101.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2%。在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類上升0.3%,衣著類上升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升3.1%,居住類上升1.8%,家庭設備及用品類下降3.5%,醫療保健類下降0.3%,交通和通訊工具類下降2.0%。
七、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旅游
進出口額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52928萬美元,增長45.1%,其中出口32361萬美元,增長43.6%;進口額20567萬美元,增長47.6%。從出口企業分類看,內資企業出口17506萬美元,增長48.8%;外資企業出口14855萬美元,增長37.9%。從出口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24856萬美元,增長56.8%;加工貿易出口7505萬美元,增長12.3%。年底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281家,出口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6家。
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全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90項,合同利用外資額1014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38萬美元,分別增長8.4%、50.6%和53%。
旅游業發展較快。全年接待海外旅游人員5022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72.57萬美元,分別增長13.4%和27.8%;接待國內旅游人員478.06萬人次,旅游收入24.52億元,分別增長31.5%和44.6%。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0.85億元,增長20.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85億元,增長23.1%。全年財政支出39.8億元,增長17.2%。主要收入項目中,增值稅(25%部分)3.29億元,增長11.99%;營業稅3.31億元,下降5.21%;企業所得稅7.85億元,增長162.2%;個人所得稅2.47億元,增長85.39%。財政支出中,企業挖潛改造、城市維護費、撫恤和社會保障、科學事業費和科技三項費支出增長較快,分別增長98.96%、19.12%、56.79%和70.01%。
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30.64億元,比年初增加57.45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12.44億元,比年初增加35.6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10.28億元,比年初增加43.74億元。全年現金回籠130.1億元。
九、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12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18項。新實施“星火計劃”項目9項。年末全市技術貿易機構1466家,全年簽定技術合同480項,技術貿易年交易額1.6億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學年末,全市各類學校3943所,在校學生184.72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入學兒童鞏固率均達到100%。各類民辦中小學校93所,在校學生41176人。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各類衛生機構319處,其中醫院57處,衛生院202處,專科防治所(站)17處,衛生防疫機構12處;衛生機構擁有病床16458張,衛生技術人員20090人。各級醫院、衛生院共完成診療人數1126.4萬人次,入院人數68.7萬人次。
文化事業繁榮。年末全市藝術表演團體13個,文物管理機構18個,博物館、紀念館16個。全年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為群眾演出700余場次,放映電影5萬余場次。年末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80.94%和88.23%。臨沂人民廣播電臺平均每日播出節目35小時以上;臨沂電視臺平均每周播出節目374小時,全年自制電視節目453小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4.65萬戶。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在省級以上體育比賽中獲金牌20枚。九屆運會上,我市以3金1銀的成績列全省第5名,被省政府授予“突出貢獻獎”。
十、人口、居民生活
年末全市家庭總戶數為303.16萬戶,總人口為1005.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4.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7‰。
職工工資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8146元,增長12.8%。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3.5元,增加530.5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485元,增加125元,增長5.3%。居民消費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教育、醫療保健、服務等方面支出的比重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041.2元,增長10.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03.9元,增長10.7%。年末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16.8平方米和23.9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全年共籌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1256.9萬元,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費884.1萬元,代繳社會養老保險費448萬元;按時足額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64億元。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26萬人,當年征繳養老保險費3.05億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2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4億元。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參保人數達到32萬人,征繳醫療保險基金1.3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