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1日
2008年,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經初步核算并經省局聯審反饋,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958.2億元,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001.7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720.6億元,增長15.3%。三次產業增加值之比為12:51.2:36.8,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
一、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業、林業、牧業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3.6%、2.4%和4.8%,漁業增加值與上年持平。糧食生產連續5年實現增產。全年播種糧食作物1063.2萬畝。糧食總產432.4萬噸,增加19.5萬噸,其中夏糧產量191.8萬噸,秋糧產量240.6萬噸。糧食畝產406.7公斤,增加15公斤。主要經濟作物產量保持增長。花生總產79.4萬噸,增長6.9%;水果總產178.8萬噸,增長3.1%;蔬菜總產592.9萬噸,增長0.1%;烤煙產量4.6萬噸,增長39.4%。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造林29萬畝,其中,用材林12.4萬畝,經濟林3.7萬畝,防護林12.9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32.7萬畝,荒山造林14.6萬畝。
牧漁業取得新發展。全年豬、牛、羊、家禽出欄565.4萬頭、27.6萬頭、282.3萬只、1.3億只。肉類總產量64.8萬噸,增長23.7%;禽蛋產量28.1萬噸,增長19.6%;奶類產量10.9萬噸,增長16.9%。年末,全市生豬存欄378.5萬頭、牛34.4萬頭、羊215.7萬只、家禽5272萬只。生豬環保養殖技術推廣取得較大突破。全市生物環保養豬場發展到629家,存欄生豬38.5萬頭,出欄 48.8萬頭。畜牧龍頭企業發展到418家,畜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370個。全年水產品產量11.6萬噸,與去年持平。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產業化水平提高。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771.9萬千瓦,增長3.43%。農用汽車10274輛,拖拉機35.4萬臺。新增稻麥聯合收獲機1059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63臺,分別達到4693臺和354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 11.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54萬畝。全市新認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13家,市級以上認證累計達到336家。新認證綠色食品87個、有機食品29個和無公害農產品67個,累計達到304個。全年農用薄膜使用量4.6萬噸,農藥使用量1.7萬噸,化肥使用量(折純量)42.1萬噸,農村用電量26.6億千瓦時。自來水受益村數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提高4.4個百分點。
二、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84.2億元,增長16.5%。制造業、支柱行業、骨干企業發展勢頭較好。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804.7億元,增長16.2%;其中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05.2億元,增長18.3%;食品、機械、建材、木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八大支柱行業完成增加值668.5億元,增長15.6%。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455家,同比增加141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34家,增加5家。
工業效益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27.9億元、利稅260.6億元、利潤168.6億元,分別增長31.5%、22%和22.4%。444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其中過億元企業31家,分別增加157家和4家。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施工企業完成產值188.1億元,增長24.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159.3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915萬平方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7.5億元,增長26.1%;其中,第一產業投資37.4億元,增長177.6%;第二產業投資510.9億元,增長14.4%,其中工業項目投資429.6億元,增長27.2%;第三產業投資349.2億元,增長47.4%。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上項目538個,完成投資499.7億元;過億元項目248個,完成投資362.7億元。服務業投資、技改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服務業投資增幅高出規模以上投資增幅21.3個百分點,占比提高4.9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完成238.4億元,增長62.3%;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69.4億元,增長92.9%。房地產投資完成119億元,增長77.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133.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11.8萬平方米。
四、國內市場、物價和外經外貿
消費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9億元,增長23.6%,增幅創近年來新高。市三區和縣城零售額608.8億元,增長23.9%;縣城以下農村市場零售額208.1億元,增長22.7%。以住房、汽車、通訊、旅游等為消費熱點的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全年消費型汽車零售額86.6億元,增長28.9%。市場改造提升成效顯著,臨沂批發城被授予“中國十強文明市場”和“中國專業批發市場最具影響力品牌”稱號,臨沂市入選2008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被授予“中國市場名城”稱號。
物價總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4%,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9.3%,非食品價格水平上升1.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8.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升15.1%;商品房價格上升5.8%。
全年進出口總額39.9億美元,增長27%;其中,出口26.3億美元,增長17.1%;進口13.6億美元,增長51.6%。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50506萬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494萬美元,分別增長35.5%和78.8%,所占比重分別提高19.2個和2.8個百分點。
五、民營經濟、招商引資
民營經濟在生產、消費、投資等方面均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增加值740.9億元,增長16.6%;非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9.7億元,增長24.3%;民間投資675.7億元,增長31%;年末工商注冊私營企業2.29萬家,個體工商戶18.6萬戶;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515.6億元,增長25.6%。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5.1%,提高1.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稅收占國地稅收入的81.2%,提高0.1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加。全市共引進市外招商項目583個,到位資金175.5億元,增長9.5%。在建5000萬元(境外600萬美元)以上招商項目245個,實際到位資金129.9億元,占引資到位資金的73.9%。2008年億利達、新光和先鋒科技3家企業分別在澳大利亞、德國和英國上市,募集資金8.6億元。全市上市公司累計達到21家,其中境外上市17家。全年實際利用國外資金3.03億美元。
六、交通、電信、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151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4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716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61.1億人公里;貨物運輸量1.49億噸,貨物周轉量152.2億噸公里。全年航空貨郵量729.9噸,客運量23.1萬人次,分別增長43%和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84.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91.7萬戶,增加121.6萬戶。
年末全市國家A級旅游區達到39家,其中4A級旅游區8家,3A級旅游區11家;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8家,省工農業示范點9家;旅行社92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星級酒店60家,其中四星級3家,三星級24家;星級餐館25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2家。編制完成了山東省第一部市級《臨沂城市旅游目的地總體規劃》并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批準實施。全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2032.6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4.5億元,分別增長26%和34.9%;接待海外游客6.54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和旅游商品創匯1.07億美元,分別增長25.5%和41.8%。旅游總收入154.7億元,其中旅游商品收入42億元。全力打造“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地質奇觀”四大主題。商旅之城、書法之城、兵學之城、地熱之城、水上運動之城“五城”建設穩步推進。
七、財稅、金融、保險
財稅收入較快增長。全市地方財政收入 80.2億元,增長16.7%,其中稅收收入58.8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3.3%。財政支出152.4億元,增長19.9%。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業、教育、衛生、文體、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16.3億元,增長29.8%;教育支出38億元,增長15.8%;醫療衛生支出11.8億元,增長49.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33億元,增長29.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5億元,增長20%;交通運輸支出2.61億元,增長68.7%。
國、地稅收入合計135.4億元,增長13.7%,其中國稅收入84.7億元,增長12.8%;地稅收入50.7億元,增長15.1%。
金融形勢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07.8億元,比年初增加251.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997.2億元,比年初增加219.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41.5億元,比年初增加140.5億元。全年銀行業實現結益16.8億元。不良貸款比率同比降低5.04個百分點。全市開展業務的22家擔保公司全年擔保貸款24.1億元。
保險業較快發展。全年保費收入44.6億元,增長3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2億元,增長16.9%;人身險保費收入32.4億元,增長43.5%。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14.1億元,下降0.16%,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6.66億元,增長31.6%;人身險業務賠付7.46億元,下降17.9%。
八、科技、文教、衛生、體育
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各類科研機構達到328家,全年共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36項,其中市級以上科技獎勵212項。全年申請專利2577件、授權專利1371件。爭取并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7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7項。全市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27家,國家級高創服務中心1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
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充分挖掘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現代文化資源,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工程,繁榮文藝演出。加工提升柳琴戲,全年柳琴劇團演出123場,新編歷史故事柳琴戲《王祥臥魚》選調晉京參加“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得到中央、省市領導和首都觀眾的高度評價。大型樂舞詩《蒙山沂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并與民族交響樂《沂蒙山小調》一并獲得2008年首屆“泰山文藝獎”。成功舉辦了2008年春節電視文藝晚會、慶“五一”大型文藝晚會、“奧運火炬”臨沂站傳遞的演出、走進革命老區——山東省暨臨沂市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場大型文藝演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進展。郯馬五大調、柳琴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柳琴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張金蘭入選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和98.5%。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7%,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學新生11.9萬人,初中生12.7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入初中升學率均為100%,小學和初中在校鞏固率為99.8%和98.9%。招收高一新生5.47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8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7萬人,70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0.4萬人,77所高中段在校生28.7萬人,306所初中學校在校生33.9萬人,1739所小學在校生73.2萬人。
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衛生機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5萬人,醫院床位2.96萬張。孕產婦死亡率13.13/10萬,嬰兒死亡率9.43‰,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3.6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09%,籌集資金6.94億元,2699萬人次享受到醫療補助,全年醫療費支出5.74億元。全市1.8萬多名鄉村醫生取得了執業資格。4899個村衛生室實行一體化管理,占全市村衛生室的95.2%。規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7處,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85%。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我市運動員獲得省級以上各類比賽獎牌30余枚。成功組織了奧運火炬臨沂境內傳遞工作,被奧組委評為圣火傳遞“五星級”城市。組織實施十一屆全運會臨沂賽區場館改造工作。完成了濱河百里健身長廊一期工程,被國家體育總局和省政府列為十一屆全運會全民健身重點工程,成為十一屆全運會主要觀摩工程。成功舉辦了臨沂市第四屆運動會。連續兩年成為WCBA聯賽山東女籃主場,2008-2009年CBA聯賽山東男籃主場也落戶臨沂。體育彩票完成銷量1.56億元。
九、環境保護、技術監督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順利通過《2003-2007年度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考核,被省政府授予“生態省建設先進市”稱號。全市共設立13個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6個森林公園。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已完成84.1%。沂河、沭河等主要河流水質逐步提高,邳蒼分洪道水質穩步改善。全市1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60萬噸,運行負荷率達到80%。關閉水泥立窯生產線33條,清除小淀粉、小廢塑、石灰窯、石子廠等各類污染項目200余家。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技術機構共檢查各類特種設備1.9萬臺,檢修計量器具14.7萬臺件,完成產品檢驗1.8萬批次。組織3家企業4個產品申報中國名牌產品,共有40個產品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其中復評20個。3家企業獲得山東服務名牌稱號。食品生產嚴格準入制度,全年共審查食品企業449家,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409個,累計有818家食品企業獲得生產許可證930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安全生產事故下降。全年發生安全生產事故3155起、死亡382人、受傷615人、經濟損失1240.8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19.4%、27.8%、37.8%和49.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83起、死亡374人、受傷614人、經濟損失265.1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39.6%、27%、37.5%和37.3%。
十、居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8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9687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5383元,增長1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3312元,增長12.6%。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5.6平方米和30.1平方米。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9.4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6.7萬人次。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9.3萬人、22.4萬人、64.2萬人、70萬人、44萬人、45.1萬人和33.7萬人。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穩步發展。全年共組織各類培訓16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培訓10.4萬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5.12萬人,發放職業資格證書4.1萬份。勞動爭議仲裁進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結案各類勞動爭議案件3330起。
注:發布稿所列數據為年快報數。 |